1.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
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中国水系图
大运河V1.0——先秦
京杭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即春秋时期鲁哀公九年。
吴王夫差为北上和齐国争霸,在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以便于输送粮草和军队。
开邗沟后3年,吴国又继续向北开凿,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菏水,又名深沟。使沂水(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于是吴兵船粮草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邗沟北上经泗水,再由菏水通济水至黄河。
除了邗沟—荷水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凿了很多运河及水利工程,以用来运输和灌溉,著名的包括,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鸿沟等。这些水利工程的目的,不外乎军事及农业。
所以大运河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中国的政治、军事、农业乃至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了。
先秦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V2.0——隋朝
从秦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近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水网运河大体保持不变。
由于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战乱,北方残破,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到了隋朝,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为连接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统一全国,京杭大运河第二次大规模开凿和扩建的历史来临。
公元584年,隋文帝杨坚开广通渠,由大兴(长安)自潼关通黄河,公元587年,隋文帝在扬州开阳山渎,对邗沟进行裁弯取直,进行漕运。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1300余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1900多里。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800余里。仅26年之内,以长安、洛阳为轴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全长四千余里的南北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唐宋时期
隋炀帝为开凿运河和征辽东高句丽,几年之内征发数百万民工,役民力到极点,天下大乱,数年后隋亡唐兴。
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多次征辽东,先后灭百济、高句丽的战争。多是利用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进行输送粮草和军队。
高宗以后,关中地区的出产已不足供养长安城,大唐帝国的繁荣完全依赖江南漕运。随着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超过了北方,中唐以后更是“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唐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残唐五代,军阀混战。最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原,定都汴梁,原因就是汴梁有江淮漕运之利。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舟桨往来,桅樯林立的汴河,道尽了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这汴河正是北宋的立国之本。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每年经汴河运往京师的漕粮数目以百万石计。
宋、金之际,金人南下,加上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汴河逐渐壅塞,宋、金、蒙南北对峙时期,漕运亦断绝。
大运河V3.0——蒙元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因运河河道多有壅塞,水陆转运颇多不便,而海上运路往往风信失时,又多倾覆。
于是,元朝政府着手组织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与修凿。京杭大运河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时期来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到大都河道状况的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于是,元廷逐步在山东西部大力开挖新的河道,大运河弃“弓”走“弦”,“人”字形运河裁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济州河开凿成功,从济宁到东平县共150里。公元1289年至元26年,郭守敬主持开凿会通河成功,从东平县到临清,共250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河段。此工程历时6个月,中途建水闸30处,可随时调整流量。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全线竣工,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全长160余里。至此,京杭大运河南北全线贯通,杭州的漕船可以直接驶到北京城内,全长1794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京杭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除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提供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以至现代大运河的水运条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北京大都城地位的逐步确立增加了一个重要前提。
元代京杭大运河与海运
明清繁盛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会通河於塞三分之一,明成祖朱棣命宋礼疏通会通河,宋礼在汶上县访得汶上老人白英,用白英的“引汶济运,南旺分水”之法,使会通河的漕运量提高了十倍。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整个政府机构的官员随之迁至北京,加上京城三大营及长城九边的屯兵,每年所耗之粮多由大运河漕运供应。京杭大运河迎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由于宋代黄河夺淮入海,从徐州到淮安青口500多里河段,大运河以黄河为漕粮运道,所以明清时期治河即治运。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明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策略。
“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
潘季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淮河、黄河、运河连在一起全面整治的人,潘季驯500里堤防和洪泽湖高家堰加高工程竣工后,漕运得以维系。
终明一朝,经大运河漕运入京师的漕粮平均每年在四百万石左右,最高时达五百万石。
潘季驯巡河
明清易代后,满清统治者携十几万八旗贵族入关,定都北京,同样依赖大运河的漕运。
所谓“京师根本重地,官兵军役,咸仰给于东南数百万之漕粮”。满清政权的稳固还是维系于京杭大运河。
清代对运河的治理主要是康熙年间命靳辅开中运河以全程避开黄河,加筑高家堰等工程。在管理运河机构方面,改明朝的漕运总督为河道总督。
明清时期大运河
大运河的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势力逐渐进入中国内河,漕运逐渐式微。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公元1901年清光绪27年,漕粮折银,漕运停止。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随着漕运的废除,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
铜瓦厢决口
自京杭大运河诞生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维护和保障其贯通的,一直是通过国家力量的维修建设。由于水源短缺和黄河泛滥,大运河的生命一直都很脆弱,维护和保 障与开凿一样都是浩繁的工程。
清末和以后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曾宣称要整治运河,但始终未曾赋予实施。昔日运河沿岸众多的会馆、货积如山的码头、摩肩接踵的市场,随着运河的断流停航和废弃,也逐渐变成了遗迹,甚至荡然无存。
运河两岸和河上的许多民俗风情大多散落民间,逐渐销声匿迹。
2.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是什么船
京杭大运河有至少18座船闸。
当代船闸由一线建成二线,乃至于三线,已基本满足大运河现在航运的需要。船闸不仅实用,也很美观,首先是现代化的建筑:整齐的闸首、宽长的闸室、绵延的引航桥以及张落水时的激流、大吨位进出闸的船舶都是一道风景;其次,闸与闸间经年茂密的树木、五彩的花朵、悠扬的鸟鸣,都让船闸成了大运河上的明珠,平原里的花园。
3.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一艘多少钱
京杭大运河就目前来说航运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主要原因在于该运河的山东到北京段水量很小,可以说这一段几乎就是个小水沟根本就不具备同行的能力,而江苏浙江段虽然可以通航但由于多年的泥沙淤积大吨位的船舶也不能航行,所以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价值要得到发挥还需要对这个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4. 京杭运河有3000吨船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5. 京杭运河货船
“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不同段由于水量不同,属于不同的航道等级,例如南运河 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属于航道六级鲁运河 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属于航道六级里运河 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 属于航道三级江南运河 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 属于航道六级-七级
6.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有哪些
1.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最早从春秋时期开凿,途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个省市。
2.伊利运河,位于美国,全长584公里。伊利运河是第一条连接美国东海岸和西部内陆的快速通道。
3.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全长190公里。苏伊士运河最早于1869年开凿,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航线之一。
4.阿尔贝特运河,位于比利时,全长130公里。阿尔贝特运河于1930年开凿,连接着比利时安普卫特和列日两个重要工业区。
5.莫斯科运河,位于俄罗斯,全长128公里。修建于1932年,该运河的建成让俄罗斯可通里海、波罗的海、白海、黑海和亚速海。
6.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位于俄罗斯,全长101公里。建于1948年。
7.基尔运河,位于德国,也称为“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全长98.7公里。
8.约塔运河,位于瑞典,挖掘距离87.3公里,全长190公里。
9.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全长82公里。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通道,被称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巴拿马运河也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10.曼彻斯特运河,位于英国,全长58公里。1887年开凿,1894年通航,连接伊斯特姆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
7. 京杭大运河上的船运输什么的
京杭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条大运河是古代的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修建而成。开挖这条大运河,给人们的南北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项水利工程同时也带动了沿途的农业经济发展。令人好奇的是,京杭大运河的水是从哪里流来的?
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建于元朝,是历史上以来最早开凿水道最长的一条河流。京杭大运河的河流的总长度达到了一千七百九十七千米,一条河流经过了20个市区,从最开头的北京通州区,流向了杭州市的末尾。
一条小小的河流,不仅流经了20个市区,还连通了五大水系,从北京到杭州,一条河流包括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调水量最多的河流互相通水,大部分的水都是靠这些河流的一路填补。
河流受地形的影响由高向低流,这五大河流的水基本是引用排水系统,将水源引入到河流内。
京杭大运河的少量水源是源于地下水,在挖掘京杭大运河的时候,地下的水源就混入到了低洼处,从而形成了一条小河流。而与京杭大运河互通的河流,就会互相通水。
还有一部分的水是天然降雨收集的,每次降水的雨水就会积蓄起来,目前京杭大运河的水深度平均是六米左右,而越往北地区的水源就越浅,这条运河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对经济和文化的推动,见证了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
8.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在运什么
是的,基本都是沙子,砖。水泥 ,煤炭等。水运的价格便宜,但是不快捷。
9. 京杭大运河船运
京杭运河的船舶有内河干散货船、油船、顶推船(队)、拖带船(队)和集装箱船等标准船型。
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京杭运河南、北段航运条件的差异,并根据与航道等级、船闸等通航建筑物相匹配、满足需要的最少档次、各航道等级船型协调性、船型优选及实用性。
10.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叫什么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11. 京杭运河上的航运船2000吨位多少钱一艘
京杭大运河“三改二”工程的实施,使扬州市航道通航效率显着上升,今年1—8月,扬州市航道部门所辖8船闸通行量已达到2571.5万吨,较去年同期上升17%。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正逐步变成一条“安全、畅通、环保、服务”的绿色运输通道,成为南北重要物资运输和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