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河船运地图
恒济引航手机版是长江内河电子航道图辅助行船导航应用软件,该应用导航十分精确,可以让船舶更加安全的行驶,同时软件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运信息,对长江船员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软件。
恒济引航是长江内河电子航道图辅助行船导航应用软件。使用恒济引航手机版能让助航信息更及时,让船舶航行更安全。
2. 内河运输船哪里找
没有所谓的“内河船舶驾照”。对应的内河船舶船员证书包括:船员服务簿、适任证书、特殊殊培训合格证(涉及客船、液化气燃料动力船、危险品运输船、高速船等特殊船舶);乘员定额不超过12人的游艇驾驶员只需适任证书。
目前,海事局收取的费用仅有适任证书考试费(含全部科目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每人共计200元。根据《船员条例》的规定,考试前需在经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许可的船员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培训费由培训机构按物价局核准的标准收取。
3. 内河船运图片
广西内部河流很多,主要是西江和西江的支流,如郁江、柳江、桂江等,这些河流的通航条件都很好。广西的内河航运里程位居全国第一。地形上,广西的平原占据26%,山地占据39%,丘陵占据10%。未来,平陆运河如果能够实现通航,广西的地理条件将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
4. 内河船运输网
有过提议,但现在还没有强制执行的成文规定。
5. 中国内河水运地图
东北没有出海口的,那里是内河为界的,地图上看是到海边了,其实到真正的海边还有60多公里。
6. 船用内河地图
源头:长白山。江水由南向北流经中国的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四县市,朝鲜两江道、咸镜北道,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在俄朝边界处注入日本海。干流总长525公里,中朝界河段长510公里,俄朝界河15公里。总流域面积33168平方公里。河道总落差为1297米,平均坡降1.2‰。图们江本是中国内河,15世纪之前,图们江两岸由中国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领。
明王朝成立后通过招抚女真族,在图们江两岸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图们江南岸亦一度为明朝领地。
李氏朝鲜通过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不断向北扩张领土,于15世纪中叶沿图们江南岸设置了会宁、富宁、钟城、稳城
7. 内河船运地图高清版
达卡(Dhaka),是孟加拉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还是达卡专区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卡历史悠久,建于15世纪,20世纪初为商业和学术中心,1947年成为东孟加拉省省会。[1]
中文名
达卡
外文名
Dhaka
别名
清真寺之城、三轮车之都
行政区类别
首都
所属地区
孟加拉国
地理位置
位于恒河三角洲布里根加河北岸
面积
360 km2
政府驻地
达卡专区
电话区号
880
邮政编码
1000, 1100, 12xx, 13xx
人口数量
1500 万
机场
达卡国际机场
火车站
Kamalapur Railway Station
方言
孟加拉语
国内排名
1
时区
BST
达卡位于恒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北岸,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城市以及南亚主要城市之一,人口超过1500万。被称为“清真寺之城(City of Mosques)”。
达卡历史悠久,建于15世纪,20世纪初成为商业和学术中心,1947年成为东孟加拉省省会。1956年为东巴基斯坦首府。1971年在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东巴基斯坦独立后,改称孟加拉国。市区位于海拔6-7.5米的冲积阶地上,郊区为肥沃的三角洲平原。产黄麻、稻米、甘蔗、油菜籽等。与其南16公里的河港纳拉扬甘杰连成一片,为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棉纺、黄麻、食品加工、造纸等工业。传统产品有刺绣、丝织品、珠宝等。交通发达,为全国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枢纽,与国内吉大港等地和国外都有航空联系。市内多古建筑和清真寺。设有达卡大学、工业和技术大学、农业大学、核科学训练与研究中心和图书馆。娱乐设施有运动场和拉姆纳公园。市东南12千米有纳拉扬甘杰工业卫星城,为河港和黄麻工业中心。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148名。
8. 中国内河船运航道图 下载
位于东南亚的内河旅游航运河道是湄公河。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千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是世界第九长河,亚洲第五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1]主源为扎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流域。
9. 船舶内河导航地图
最著名的十大港口: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龙口港,石岛港,济宁(内河)港。地图上还能看到许多小港,不一一列举
10. 内河船运导航
一、隋唐以前中国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一)早期海员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的发展是海员发展的基本背景,以漕运和海贸两条线进行介绍:从秦代“飞刍挽粟”到汉代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繁荣,内河船员渐成体系;从商、周时期海外贸易的探索到秦汉远洋航路的开辟,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与海外邻国的交往,以至隋唐海上航线的确立,初步形成近海远洋船员体系。
2.航海工具的制造及演进
航海工具的演进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海员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帆船的产生,从秦汉时期的高大楼船到隋唐海船的世界领先,造船规模逐步扩大,航海工具愈加先进,船员需求量急遽增加,同时分工也愈加明确,为船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3.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
从导航技术角度来说,虽然此阶段处于模糊航海阶段,但随着天文、地文、水文航海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总结,航海区域逐步扩大,以导航为职责的技术性船员得以从一般船员中分离,并且作用愈加重要,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成为中国海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传统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1.最早的船艺与船员。
早期的船舶是以人力为动力的,划桨、撑篙、拉纤、使帆、操舵等原始船艺是船舶得以行进的主要手段,并由此产生了最早的船员。
2.船舶操驾人员的明确分工。
随着航海工具及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始船艺的基础上,船舶操驾技术不断增加和更新,因此船员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以《太平御览》载战国时期吴国大翼战船船员的分工为例,已“战士”“棹”“舳舻”“操长钩矛斧者”“吏仆射长”等职事。
3.海员职业体系的逐步形成。
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传统帆船时代海员体系的重要构成角色——海师、篙工、楫手、舵手等的发展历程。
(三)模糊航海时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活动
在模糊航海时代中国船员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突出体现了早期船员在技术保障尚属薄弱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1.海外移民。原始先民移居南太平洋岛屿、殷人航渡美洲、徐福东渡日本。
2.海外经略。战国越人横渡台湾、秦皇汉武巡游东海、隋朝陈棱击流求。
3.海外交往。三国朱应、康泰出使南洋、唐代鉴真东渡等。
4.海上起义。西汉吕母起义、东汉张伯路起义、东晋孙恩、卢循起义等,同时反映了民间航海及船员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中国海员的职业发展与细化
(一)海员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元政府制定了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政策与法律,设立市舶机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自此开始,中国帆船遍及海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海员不仅数量上急遽增加,而且其职业得以发展和细化。
2.内河航运的发达。
宋代的内河纲运在唐代转般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直达纲,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3.元代海漕的开拓。
元代海漕的开拓是对传统内河漕运的一次大变革,近海运输方式产生了一批海漕船员。
4.造船技术的精进。
宋元船舶工艺先进,结构复杂,体势庞大,较之前代需要船员更多,分工更细。
5.航海技术的突破性提高。
航海罗盘的应用使中国古代航海由模糊阶段迈进到定量阶段,航行区域更远,安全性大幅提高,中国船员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二)以海贸和漕运为中心的海员职业细化
1.宋代海外贸易船员。
以纲首、副刚、杂事、火长为中心,分为贸易业务和操船业务两类,船员的来源渠道多样,“入股”的雇募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团体,有利于船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宋代河运船员。
低级官吏统领下的民运体系,梢工、槔手、招头共同担责,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3.元代远洋船员。
与宋代海贸船员体系相承,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海员职事,奠定了古代船员体系的基础。
4.元代海漕船员。
征租民船与官督私运,产生了一批半职业漕运船员。
(三)宋元时期的航海成就及主要航海人物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内河航运发达,更为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繁盛,主要的航海人物和海员在创造这些航海成就时的重要作用。包括:
1.两宋与高丽的海上交往。
2.宋元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宋元远洋航线的开辟。
4.宋元主要航海人物:徐兢奉使高丽,朱清、张瑄开海漕,殷明略开新航路,亦黑迷失下南洋等。
三、明清(中前期)中国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完善
(一)明前期航海事业的空前繁荣
1.造船业兴盛与航海技术精进。
明初航海事业达到顶峰的背景因素,官营船厂遍及全国濒海临江处,仅南京一地就有宝船厂、黄船厂、龙江船厂、马船厂、快船厂等,船舶种类齐全,工艺先进。
2.明初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突出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中船员的作用和价值。
3.郑和船队的船员及管理。
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员数量;船员建制与构成;船员分工及管理;郑和下西洋对船员体系完善的贡献。
(二)“禁海”政策下明代海员的发展
1.“禁海”政策对民间航海的影响与限制。
朱元璋的“罢市舶、申海禁”;朱棣在筹备官方航海的同时对民间航海“遵洪武事例禁治”;从正统初年到正德五年的“禁、开”摇摆;从正德六年到嘉靖末以防倭为由的严格海禁;隆庆有限的开禁。
2.走私贸易与海商集团的形成与壮大。
小规模的散商与大规模的走私集团;汪直、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郑芝龙等代表人物的走私活动;民间航海贸易所达到的广泛区域;突出民间航运贸易及船员的发展。
3.漕粮军运与“运丁”管理。
明代漕运实行军事化管理,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编队运行,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丁成为事实上第一批职业船员。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鼎盛时期漕运运军达十数万人。
4.海员对防海御倭的贡献。
明代抗倭斗争中,普通船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戚继光的战船标准配置“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舵工二名,缭手二名,扳招一名,上斗一名,椗手二名,上用甲长五名,每甲兵十名”,各种船形有各种配置,船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保证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三)清中前期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日臻完善
1.清代的禁海与开放。
清初为防范郑氏集团的迁海政策;康熙开禁后对民间贸易的限制:①对出海人员的限制②对出口商品的限制③对出海船只的限制④对海船配备武器的限制;落伍于时代的外贸政策。
2.民间航运及海员的曲折发展。
郑氏集团的南洋贸易,康熙开禁后民间对日、对东南亚贸易、沿海沙船运输业的繁荣。
3.漕运旗丁的发展变化。
清代漕运承袭明制,实行军事化管理,维持着近十万职业水手的规模。这些人为了生存而结成各种帮派,最初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互助共济性,但到清中叶以后,逐渐转向排它性和破坏性,从而对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危害。
4.引水制度的确立与专职引航员的产生。
引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川江上有指引航向的“招头”;元朝在江阴设置“指浅提领”,为装运“漕粮”的船舶指引航道,以避开暗礁浅滩;明朝规定,凡驶往南京的朝贡船舶,进入长江后先停泊于太仓的“六国码头”,由中国官员检查后,再由“指浅提领”指引驶往南京。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世界各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口岸,进出广州港的外国船舶很多,在那里有一批专门为进出港的外国商船提供引航服务的群体,古代引水制度至此确立。专职引水员的产生丰富了海员体系。
5.民间海员在军事航海与官方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军事航海中技术船员的配备与作用;政治航海,例如出使琉球等属国封舟上船员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的海员教育
1.发端于军事航海的海员教育。
明代水师分驻沿海与内河要害地区,“有警则随机策应,无事则分投教习”; 清代的军事航海教育更进一步,形成了水师定期操演制度化和“教习”专职化。
2.民间海员的“学徒制”教育。
从明末到清代,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世代经营海运和海贸事业的家族,通过招募学徒、招赘女婿或收养义子的方式传袭技艺或生意。
3.《舟师绳墨》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明清时期具有航海教育工具书性质的著作中,林君升的《舟师绳墨》最为重要。主体内容6个部分,其中“捕盗事宜”和“众兵事宜”是关于军事技术教育的,而“舵工事宜”“缭手事宜”“斗手事宜”和“碇手事宜”是关于航海技术教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