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的什么号考察船去北极考察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于2012年7月2日从青岛启航,历时85天,总航程17000多海里,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时间和航程的新纪录。此次随队从国内出征的科考队员共有83人,其中2名分别来自冰岛和法国的外国籍极地研究人员为雪龙号的北极科考之旅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
2. 我国极地考察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燃料油上海分公司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码头,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供应1500余吨保税低硫轻质船用燃料油,成为其首家船用燃料油供应商,为新一轮南极科考加油助力。
针对本次“雪龙2”号首航供油工作,燃料油上海分公司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雪龙2”号供油小组。
3. 我国南极考察船
南美小城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是南极科考船只的重要补给站,乌斯怀亚的小型国际市场,是阿根廷最南端的机场,也是通往南极洲的空中门户。近年来乌斯怀亚旅游业发展很快,在这里冬天可滑雪,夏天可观豹。这里不仅有很多天然奇景可供观赏与游玩,还有风味特别的美味海鲜。
旅客们除了可以乘游船参观海豹岛和鸟岛,还可以去见识充满着奇妙色彩的火地岛国家公园。旅游旺季时,游客可达5到6万人。
4. 我国用什么号去北极考察
北京到北极点的直线距离是:5583公里。(从GoogleEarth量的)北京到北极圈的直线距离是:2963公里。(同上)一般我国的北极考察队,从上海或者青岛起航,有南线也有北线。
比如,今年的考察,“雪龙号”将走东北航道,也就是从太平洋进入北冰洋,再尝试沿着东北航道进入大西洋,这也是我国考察船之前没有走过的航线,总航程约是17000多海里,也就是3万多公里,预计在9月29号返回上海港。
5. 南极人号考察船
答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风能杀人,这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有那么严重吗?可是那些领教过暴风厉害的人,无不谈风色变。南极是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寒冷的南极冰盖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冰雪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是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了32.6米/秒,够大的了吧!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遭遇到暴风袭击。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科学考察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伴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有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维持个人生存的必需物品。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6. 我国考察北极的科考船
中国最大破冰船是雪龙2号破冰船。
中国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H2560),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11日正式交付使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该船的船体结构强度满足PC3级要求,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填补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2021年5月7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
7.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科学考察船的名字是什么
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一览
俄罗斯(8个):
米尔尼站(常年站、澳洲南极洲领地、1956年)
东方站(位于寒级科考站、常年站、伊丽莎白公主地、1957年)
新拉扎列夫站(常年站、施尔马赫绿洲、1961年)
青年站(与白罗斯共建、常年站、恩德比地、1963年)
列宁格勒站(常年站、维多利亚地、1971年)
别林斯高晋站(常年站、维多利亚地、1971年)
俄罗斯站(常年站、玛丽伯德地、1981年)
进度站(夏季站、拉斯曼丘陵、1988年)
阿根廷(7个):
奥尔卡达斯站(建立最早的科考站、常年站、劳里岛、1904年)
圣马丁站(常年站、巴里岛、1951年)
布朗海军上将站(夏季站、南极半岛、1950年)
卡里尼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53年)
马兰比奥海军准将站(常年站、西摩岛、1969年)
埃斯佩兰萨站(常年站、霍普湾、1975年)
贝尔格拉诺二号站(常年站、科茨地、1979年)
美国(6个):
阿蒙森-斯科特站(位于极点科考站、常年站、南极点、1957年)
帕尔默站(常年站、昂韦尔岛、1968年)
塞普尔站(常年站、埃尔斯沃斯地、1973年)
麦克默多站(规模最大的南极科考站、常年站、罗德岛、1956年)
伯德站(夏季站、玛丽伯德地、1957年)
西南极冰盖分区站(夏季站、西南极冰盖、2005年)
智利(5个):
阿土洛普拉特舰长站(常年站、格林尼治岛、1947年)
贝纳尔多·奥伊金斯将军站(常年站、南极半岛、1948年)
冈萨雷斯·维德拉站(夏季站、帕拉戴斯港、1951年)
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总统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69年)
胡里奥·埃斯库德洛教授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94年)
中国(5个):
长城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85年)
中山站(常年站、拉斯曼丘陵、1989年)
昆仑站(夏季站、冰穹A、2009年)
泰山站(夏季站、伊丽莎白公主地、2014年)
罗斯海新站(恩克斯堡岛、2018年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3]
德国(4个):
格奥尔格·冯·诺伊迈尔站(被诺伊迈尔2号站取代、毛德皇后地、1981年)
诺伊迈尔2号站(被诺伊迈尔3号站取代、阿特卡冰港、1992年)
科嫩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2001年)
诺伊迈尔3号站(常年站、阿特卡冰港、2009年)
日本(4个):
昭和站(常年站、东翁古尔岛、1957年)
瑞穗站(已关闭、瑞穗高原、1970年)
飞鸟站(无人值守观测地、毛德皇后地、1985年)
富士冰穹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1995年)
英国(3个):
西格尼站(夏季站、西格尼岛、1947年)
哈雷站(常年站、布伦特冰架、1956年)
罗瑟拉站(常年站、阿德莱德岛、1975年)
印度(3个):
达克辛-甘戈特里站(被迈特尼站取代、毛德皇后地、1984年)
迈特尼站(常年站、施尔马赫绿洲、1989年)
巴拉提站(常年站、拉斯曼丘陵、2012年)
澳大利亚(3个):
莫森站(常年站、麦克罗伯特森地、1954年)
戴维斯站(常年站、伊丽莎白公主地、1957年)
凯西站(常年站、文森湾、1957年)
法国(2个):
迪蒙·迪维尔站(常年站、阿黛丽地、1956年)
康宏站(与意大利合建、常年站、冰穹C、2005年)
意大利(2个):
马里奥·祖切利站(夏季站、塔拉诺瓦湾、1986年)
康宏站(与法国合建、常年站、冰穹C、2005年)
韩国(2个):
世宗王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88年)
张保皋站(常年站、特拉诺瓦湾、2014年)
西班牙(2个):
胡安·卡洛斯一世站(夏季站、利文斯顿岛、1988年)
加布里埃尔·卡斯蒂利亚站(夏季站、迪赛普迅岛、1989年)
挪威(2个):
特诺尔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1990年)
托尔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93年)
乌拉圭(2个):
阿蒂加斯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84年)
鲁佩尔托·艾丽切尼贝尔蒂站(夏季站、南极半岛、1997年)
瑞典(2个):
斯维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88年)
瓦萨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89年)
白俄罗斯(1个):
青年站(与俄罗斯共建、常年站、恩德比地、1963年)
南非(1个):
萨那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1997年)
捷克(1个):
门德尔站 (夏季站、詹姆斯罗斯岛、2006年)
巴基斯坦(1个):
真纳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91年)
比利时(1个):
伊丽莎白公主站(世界首座温室气体零排放极地考察站、常年站、毛德皇后地、2009年)
波兰(1个):
亨里克·阿克托夫斯基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77年)
罗马尼亚(1个):
劳·拉克维泽站(常年站、拉斯曼丘陵、1986年)
保加利亚(1个):
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站(常年站、利文斯顿岛、1988年)
芬兰(1个):
奥布站(夏季站、毛德皇后地、1988年)
乌克兰(1个):
沃拉德斯基站(常年站、加林德斯岛、1996年)
巴西(1个):
菲拉斯少校南极站(常年站、乔治王岛、1984年)
秘鲁(1个):
马丘比丘站(夏季站、乔治王岛、1989年)
厄瓜多尔(1个):
马尔多纳多站(夏季站、格林尼治岛、1990年)
新西兰(1个):
斯科特站(常年站、罗斯岛、1957年)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1个):
世界公园站(不属于任何主权国家科考站、常年站、阿德里地、1984年)
备注:
2017年,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开始,此次有一项便是为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做准备工作,经过综合考虑,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在罗斯海特拉挪湾的难言岛,预计2022年建成,名称尚未确定。
8. 我国的什么号考察船去北极考察?
2012年,在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首次成功穿越了位于北冰洋俄罗斯沿岸的东北航道。中央航道则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据了解,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于北京时间8月2日完成在楚科奇海台的潜标回收后,“雪龙”号开始往西北方向穿越中央航道,进入冰区。
由于冰情许可,在完成7个短期冰站作业后,“雪龙”号于8月10日顺利从加拿大海盆区穿越到了马卡洛夫海盆区,完成了2个海洋定点站位的考察,填补了我国在这片海域的调查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