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和曾国藩创办的,也是洋务运动重大成果之一。
早在和太平军的交手中,湘军和淮军都发现了洋枪大炮的厉害。
太平军从广西出发时只有3000人,一路力战杀到南京,只能非常重视实际,要利用一切条件增强军事能力。
最初太平军只是使用冷兵器和一些土枪,随后发现洋枪大炮非常厉害,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搞到手。
可以这么说,以太平军的财力物力来说,他基本做到最大程度的西洋火器化。
除了从洋人那里购买洋枪,太平洋还搞工厂自己制造。
淮军很快学习这一点,湘军也迅速学习进步。
两军都购买了大量西洋武器,花费了巨资。西洋的武器要千里迢迢从西方运过来,但是运费就很高。
加上可以进口的国家不多,只有德国、英国、法国这区区几家,互相达成协议都已较高的价格出售。
李鸿章认为,这样大量购买武器花费得太高,尤其是火炮都是天价,满清根本不能承受。
而这些武器在西洋制造出来,成本只是售价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如果中国能够自制,花费会低得多,比较合算。
另外,西洋各国都不断入侵中国,是不是同中国开战。
一旦两国关系紧张,这个国家就禁止出售武器给中国。而且,西洋各国经常互相结盟,中国和一国开战,其他国家往往也会对中国武器禁运。
而近代战争的武器弹药消耗极大,必须不断进行大量补充,依靠从国外购买是不行的。
所以,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是必须的。
战争期间,没有机会兴办大型兵工厂。剿灭太平天国以后,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成立了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的经费比较充足,来自上海海关的关税。
关税是旱涝保收的,常年经费充足,每年额度为25万到60万两。
江南制造局的模式也很简单,从国内购买大量机器、进口大量材料、雇佣西洋工程师,让中国工人进行生产。
即便最初只是来料加工组装,也可以省去大笔的人工费用以及军售时候的恶意抬价。
江南制造局发展并不顺利,到1878年的产量仍然较低。
在1878年到1879年仅仅生产了老式前膛枪4000支,新式后膛枪3000支。平均每年,仅仅生产新式枪支1500支。
而且,这些武器的质量不佳。
1890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骐祥呈文,“后膛枪式日新月异,种类不一,其较为精致者,则以毛瑟(毛瑟),黎意及哈吃开斯为最。职局所造林明敦中针式样,已嫌其旧。今王世绶与华洋枪匠,仿造英国新出之兵枪,名日新利枪。其机簧有似乎毛瑟较为灵巧省便,其枪筒有似乎黎意而较为轻利。所佩药弹铜卷系用无烟火药七厘,实以包铜之铅子,形长而细,施放可及三千码之远。“
虽然这些枪的表面上应该性能不错,但士兵反应枪械的进度不佳,可靠性不好,同西洋货的质量差别很大。
甚至有射击时候枪支炸膛,导致士兵伤亡的。
更夸张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造的武器,价格竟然比进口还贵或者持平。
1867年仿制成功了德国的毛瑟11毫米前膛步枪,外购价格为10两银子一支,自产的竟然高达18两。
清朝军队颇为厌恶自产的这些武器,认为“自造还不如购买”,一些部队拒绝使用自产武器。
其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至于为什么越办越差?原因也很简单。
一个封建王朝想要办好一个现代化兵工厂,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同满清政府其他部门一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腐败横行,大量裙带关系入厂的人并不做事,只是拿一份高薪。这巨额薪资最终会算到武器价格中,加上雁过拔毛,贪污现象太多太频繁,导致自产武器明明材料和人力价格都很低,机器也是现成的,却比外购的还要贵得多。
自然,如果仅仅是价格贵,但质量好,军队也愿意使用。
这些武器质量还很差,那么谁还用呢?
谁又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