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船重工701所(中船重工702所)

2022-12-05 18:30 点击:146 编辑:邮轮网

1. 中船重工702所

2020年八月,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重大突破,奋斗号把一万零九零九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注在了世界海洋最深处,深浅人用奋斗换来了收获,满满的一年

中国船舶702所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有大量的技术和经验的沉淀,以后能够从容的去面对一些问题和困难,这是这个是整个团队最大的成长奋斗者号越战越强,在更极限的下线中,越法可靠稳定。

2. 中船重工702所招聘

航天系统一院五院的研究所整体待遇较好,如一院一部、一院十所、一院14所、702所,五院的501、502、东方红 航天二院二部、23所、25所 中船的701、709、船舶系统工程院

3. 中船重工702所待遇

待遇很好。工作很稳定,收入很好。无论是高层岗位还是基层岗位,月薪都是一万五起步,级别越高工资越高。年终还有绩效奖金,一般最低岗位都有十万元。日常节日还有工会发放的花生油,大米等慰问品,福利待遇很好。职工还有单位房,价格比市场低。总之,就职后两三年内买车买房都不愁。

4. 中船重工702所在哪里

蛟龙号比潜龙号下潜得深。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由科技部立项、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牵头研制的“蛟龙”号,是全球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自2013年试验性应用以来,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都留有它的身影,作业覆盖深海海沟、海盆、洋中脊等典型区域,在载人深海勘察与精细作业取样方面有独到优势。

“蛟龙号”在技术上有三个领先优势。一是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三是它装备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很强大,保证水下作业时间。

“蛟龙号”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长宽高为8.2米×3.0米×3.4米;空气中重量不超过22吨;有效负载220公斤(不包括乘员重量);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速度为最大2.5节,巡航1节;载员3人;生命支持,正常:3×12人时,应急:3×84人时;正常水下工作时间12小时。

海龙2号

“海龙二号”最大作业深度为3500米,长3.17米、宽1.81米、高2.24米,重3.45吨,通过一根线缆与母船相连接,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遥控,根据潜水器线缆传来的海底影像远程控制潜水器运动与机械手操作,其突出优势是水下工作时间长,主要用于深海热液硫化物、生物与环境等深海勘探与科学调查。

海龙3号

“海龙Ⅲ”是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下、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勘查作业型无人缆控潜水器,也是中国“蛟龙探海”工程重点装备。它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海底自主巡线能力和重型设备作业能力,可搭载多种调查设备和重型取样工具。

潜龙一号

“潜龙一号”是依托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十二五”项目,由沈阳自动化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完成。“潜龙一号”是国产自研深海探测装备,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寻找资源所在区域,探测海底现场海洋要素,为评价资源储量和商业开采价值提供依据。

潜龙二号

与很多潜水器不同,“潜龙二号”外形看起来就像一条鱼:长3.5米,高1.5米,体重1.5吨,立扁形身体通体鲜黄,还有4只“鳍”——科学家亲切地称之为“黄胖鱼”。“潜龙二号”奇特的模样在国内独树一帜,是国际上首次应用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便于它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

相比潜龙一号,潜龙二号更像一辆越野车,能更好地在复杂地形中作业:除了探测多金属硫化物,它还能探测多金属结壳资源,获得同时间同位置的声学微地貌、温盐深、浊度、甲烷、氧化还原电位、磁力等多种数据,进而圈定矿化区。

5. 中船重工702所春季招聘

一个是偏向船只方面的 一个是偏向军工方面的 待遇的话 05应该会较好 不过其实对于他们来说硕士只是基层 去镀金的话到时不错 。

抛开个人技术方面来说 薪资 还和 企业部门 的工程量有关系的 求分

6. 中船重工702所所长

2018年5月21日报道,“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水深1386米的海马冷泉附近深海海域,成功获取一只深海水虱样品,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通过定向诱捕的方式捕获到深海水虱。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十二五”863计划的重 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

7. 中船重工702所无锡太湖实验室

是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钻探制造技术……这些听起来很厉害的技术都是江苏造!7月5日到6日,由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多家江苏的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将带来地道江苏造的“黑科技”,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瑜

  峰值计算超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无锡造

  这次展会将有21个展区,其中新兴产业展区第一个展台上,就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这是由国家超级计算机无锡中心研制,我国首台全国产处理器和国产软件、世界首台峰值计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125.436PFlops)、持续性能(93.015PFlops)、性能功耗比(6051MFlops/w)三项核心指标均居世界第一。

  另一项来自江苏的“黑科技”蛟龙号,是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的成果,该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填补了我国在深海载人潜水器领域的空白,可以完成多重类型的深海作业,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这次,蛟龙号模型将与大家见面。

8. 中船重工702所简介

蛟龙号潜水艇吗?他是锁个单位联合研制的,但是非要说研发地点的话,那么是无锡。无锡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是主要研制单位之一,那么可以说是无锡研发的吧。

9. 无锡中船重工702所

载人深潜英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青年先锋……38周岁的叶聪,面对众多荣誉很是淡然。“没有整个团队的努力,就没有我个人出彩的机会。我感到幸运的是,从事的工作是我喜欢并且愿意坚持做下去的事。”叶聪说。

专注做喜欢的事

从小就对画格子画房子等设计类东西感兴趣的叶聪,来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702所(以下简称“702所”)后,正值7 000米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接近立项,从此开启了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10余年历程。

工作伊始便能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工作,叶聪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不忘审视自己的不足,大学老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0年,一定要专注地做一件事”的寄语让他记忆犹新。铆足了劲,叶聪全身心投入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中。“挑灯夜战,翻大门进宿舍”的故事至今仍是同事们笑谈间鞭策年轻人的“经典”事例。2003年,24岁的他被委以重任,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规范和参考资料可借鉴,他开创性地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模块化和结构分块化的总体布置及性能优化技术”和“载人潜水器的作业系统与运载器本体的集成技术”两个课题研究,总结提炼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方法。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文件和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以及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的手。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专注激情,直至今日依旧汹涌地澎湃在他所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中。作为世界最大、国内首型自主研发的全通透观光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他大胆创新采用全通透载客潜水器总体设计方案,带领团队克服全通透有机玻璃带来的密封、连接形式、变形协调等设计安装难题;面对“首吃螃蟹”带来的设计检验规范及营运管理法律法规的空白,他顶住压力组织团队对现行船舶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协助中国船级社、中国海事局开展载客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的编订以及国内首批商用载客潜水器驾驶员理论与实操培训。如今两艘“孪生姐妹”全通透观光潜水器已正式投入运营,开启了国人看海观海的新维度。

4年、38次和7 000米

“海底是什么样呀?有五彩斑斓的生物么?”过去近10年来几乎每个遇到叶聪的人都会问他类似的问题。作为我国7 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的主驾驶员,叶聪领略过南海、太平洋、印度洋深蓝色海底不同地质地貌。也许会有人对他担当的潜航员角色充满羡慕,但熟悉的人都知道,深潜背后需要承载多大的风险和挑战。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大量的海上试验进行验证和改進,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关键时刻,叶聪主动请缨。2009年至2012年,4年海试,蛟龙号下潜51次,他承担了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蛟龙号第一次突破50米、300米、1 000米、2 000米、3 000米、4 000米、5 000米和7 000米深度,都是在他的驾驶下完成的。这些数字背后需要太多的勇气。

载人潜水器看似庞大,但座舱内径只有2.1米,包括驾驶员在内仅可乘坐3人,基本没有多余活动空间,乘员只能保持固定坐姿,想要将腿伸直都有些困难。顶着狂风巨浪,忍受着剧烈的摇晃和颠簸,他圆满完成了一次次下潜任务。“潜航员要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他说。海试期间,他多次有效处理了潜水器水下故障,保证了潜水器和人员的安全。

让被人戏称为“深海的哥”的叶聪感到欣慰的是,通过4年海试和多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考验和经验积累,蛟龙号正带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深入海底进行考察。“越来越多的‘乘客深入海底,我们自己诞生的蛟龙号能够为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科考做出应有贡献,我们由衷感到高兴。”叶聪自豪地说。

化压力为不竭动力

伴随着蛟龙号的成长,叶聪逐渐成长为项目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先后肩负起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党支部书记、主任的担子。担子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挑战,他将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蛟龙号10年研制锤炼而成的载人深潜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作为4 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质量师,叶聪全面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同时肩负总质量师职责。在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阶段,他指导制定合理的质量计划书和故障排查措施及检验方法,实行每周报告制度,对试验过程遇到的每个问题,他都会与大伙一道仔细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往往令大家茅塞顿开。身边的同事常常被他强大的专业知识面和工作能力折服。对所有已解决的故障和问题,他会细致检查确认,不放过任何隐患。

2016年7月的一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这一天,叶聪既喜悦又倍感压力。目前该项目设计工作正有序开展。作为总工程师,他全面谋划做好顶层策划,把握技术方向,协调数十家参研单位的研制进展;同时,他大胆地为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们压担子,以身作则投入技术攻关中。

作为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50余人团队的领头羊,他思虑谋划部门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中心,一方面通过创建深海支部微信交流平台、与员工聊天谈心等方式,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在科研海试现场,认真组织支部党员参加海试临时党委组织的学习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

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作为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叶聪在各种场所举办了数十次有关蛟龙号的科普讲座。在他看来,能够增进社会大众对海洋科技的了解,在学生、青年中播撒下“蓝色海洋梦”种子,也是他们船舶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中船重工是上市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是上市公司吗)
上一篇:西安中船重工705研究所地址(中船重工701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