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地址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2. 中船重工七二四研究所
南京中船724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重型船舶雷达是主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是在第七二三研究所(扬州)和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基础上新成立,主要从事信息探测与电子对抗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目前采用“一院两地”的布局,院总部位于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七二四所坚持以军为本和技术创新,紧跟国际水平发展趋势,参与国防重大项目,研制生产多系列多型号的警戒探测系统和电子信息装备,获得3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防科技进步奖,荣获国家五部委颁发的“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突出贡献奖”。同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成立了鹏力科技集团,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装备集成、工业自动化及先进制造装备系统集成、热塑工程全产业链集成等领域,形成科技产业规模,取得了优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七二四所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先进研究所文化体系,致力构建中国电子信息与对抗领先科技研究院。倡导“创新、专注、实干”精神,树立“大海情怀、战舰品格、攻防智慧”新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军工“海”字装备品牌,创优科技产业“鹏力”品牌,并以“三海文化”为主题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科技文化园区。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3. 中船重工七一八所
1、快活林除甲醛
快活林活性炭,三十年活性炭企业品质,以特种球状活性炭为载体(已获国家专利),专业去除甲醛、装修除味活性炭产品,用于室内空气净化、装修污染治理。
2、嘉利美除甲醛
嘉利美净醛宝:是一种新型强效高吸附催化剂,采用高科技活性炭与高碘值炭分子相结合,通过独特的改性活性炭纳米孔径结构吸附和锁定室内装修挥发物甲醛、苯等有害物质。
3、新居宝除甲醛
"新居宝"椰壳活性炭用途广泛,不仅能够去除新装居室和新购家具的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气及氡等有害气体,还可去味除臭、除湿防霉,空气净化,价格也实惠。
4、派瑞除甲醛
派瑞甲醛宝是由中船重工集团718研究所研发的,利用军方运用在潜水艇及神舟系列飞船密闭舱的空气净化技术,衍生出来的民用新产品。可以明显去除装修后的各种污染,如甲醛,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
5、清润除甲醛
清润液体活性炭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的专利技术产品,拥有国内领先技术!有效清除甲醛、苯、氨等有毒气体。
6、优香除甲醛
优香纳米矿晶吸附剂使用海泡土、凹凸棒土、硅藻土等合成,带有微孔经孔隙所以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作为家用除甲醛产品使用,也可用于冰箱除味等功用。
7、格瑞卫康除甲醛
格瑞卫康装修除味剂,对家庭、办公室及公共场所装修后滞留于室内空气中及附着于家具、墙壁表面的甲醛、苯类有害气体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的基数,净化室内环境。
8、醛纳净除甲醛
醛纳净甲醛速消净,CCTV1推荐的,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推荐“十佳室内环境净化产品”,两大专利技术有效去除空气的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吸附并分解。
9、侨波除甲醛
20年企业品质,致力于活性炭产品研发与室内环境的改善,侨波活性炭,采用国内外领先技术,中国活性炭十大品牌。
10、艾家美除甲醛
中国著名品牌,艾家美醛能净采用活性竹炭,物理吸附加化学分解,竹炭类目的标杆品牌。
4. 中船重工第七0一研究所地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〇五研究所是高技术公司,总部在西安,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物流| 大型设备/机电设备/重工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经营开发。
5. 中船重工七一一研究所地址
大家所说的715所,通常是指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屏峰715号。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又称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总部设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屏峰715号。
715所是专业从事声学、光学、磁学探测设备研制的重点军工骨干研究所。
6. 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袁隆平、杨守仁、黄旭华、钱学森
1、袁隆平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
2、杨守仁中国超级稻之父。
杨毓麟,字笃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时代聪慧异常,好学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战败,杨毓麟痛诋满清政府贪生误国,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902年4月,杨毓麟东渡日本,入学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
3、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4、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7. 中船重工七二三研究所
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其中新开河渠88.7公里、利用现有河湖311.6公里、疏浚扩挖215.6公里、压力管道107.1公里。
而江淮运河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江淮沟通段,将建设长江至淮河航道354.9公里,菜子湖线和西兆河线按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Ⅲ级航道标准建设,其中西兆河线开通兆河段及巢湖湖区航道;江淮运河段考虑按Ⅱ级航道建设,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8.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地址
有博士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经国家批准,招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招收“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9. 中船重工七三一研究所
根据刘天光1986年整理的《杀人魔窟--三岛理化研究所》一文描述,有四个成功逃生的人,分别是:国民党吉林省党务第三督导区108支部书记长李广德和党员何家训,110支部书记长张人天,以及中共党员、抗联侦察员李遇迟他们在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日本关东军时,乘着混乱逃出来了此外,1934年9月,抗联将领刘海涛曾摧毁了哈尔滨东南双城县附近拉林昌东背阴河畔兴建大规模细菌武器试验场(731部队试验场),营救了一批老百姓。此后日军将试验场转移到哈尔滨平房区现址
1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地址
中船重工七一九所
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以船舶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学科、多专业大型研究所。第七一九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全所设有船舶及海洋工程等30多个专业,拥有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各类科研人员800余人。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主要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