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挪威船舶公司
巴柏赛斯公司是由新加坡杰星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与挪威的Barber Marine Consultants合资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2. 挪威船舶公司排名
新加坡海皇,马士基,(挪威航运,这个要在中泉大厦9楼派)!台湾万海,台湾长荣,台湾台塑,反正台湾的好多公司都是中泉的船东,这是他的主业!
3. 挪威的船公司
stc是挪威斯考根海运公司。
主要从事石油化工液化气,石化气,有机化工产品的海洋运输业务,同时也经营船舶与船舶之间的原油运输,是挪威唯一经营此类业务的公司。集团在挪威、美国、欧洲大陆、新加坡和中国均有业务。
在90年代末期,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将目光转向亚洲。集团在新加坡、休斯顿建立Norgas 市场办事处,并进入中国市场。大部份Norgas 的船只转向亚洲运营。
斯考根海运集团在中国前期主要进行油轮业务, 1996年,斯考根海运集团与国内合资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运输企业,在长江运输液化石油气。
4. 挪威造船业
斯坦万格大学
学校概括:
斯坦万格位于挪威西南海岸,是罗格兰德州的州府(罗格兰德州是挪威24个州之一),为挪威第四大城市。市区人口约11万,大市人口约30万,是挪威经济发展最快、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挪威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和主要会议中心。斯坦万格是挪威的一座港口城市,是欧洲的石油中心,被称为挪威的石油首都,承担北海石油开发的后勤供应和补给。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总、国家石油委员会及世界重要的石油公司都在该市设有机构。每两年举办北海油田研讨会和展览会农业、捕鱼业和造船业也较发达。近年来,新兴电子工业、机械工业也有了较快发展。斯坦万格市交响乐团国际知名。另外,市内还有各类博物馆、歌舞剧院、美术馆等文化设施。
斯坦万格大学学院,有学生8000多人,900名教职员工。下属七个学院:卫生保健与社会福利学院;文科学院;教师学院;挪威饭店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理工学院;经济和文化与社会学学院。学校提供挪威语课程的学习。
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
学校概括:
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位于TRONDHEIM市,是挪威第二大大学,约有在校生18,5000人,是一所国际闻名的,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TRONDHEIM市由此被誉为挪威的科技之都。大学下设7个科系,教学和研究领域涉及工程学、自然科学、艺术人文学和社会学等。在挪威,80%的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学校提供QUOTE项目奖学金。
卑尔根大学
学校介绍:
卑尔根大学是挪威人引以自豪的高等学府之一,它创建于1946年,在1825年建立的卑尔根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是挪威规模名列第二的综合性大学。它位于挪威西南海岸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卑尔根大学共有7个学院,拥有50多个本科和硕士项目,它们是人文科学学院、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医学院、牙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和心理学学院。卑尔根大学位于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市。3000多个教学模块。现有在校生17000名,国际留学生1300名,雇员3300名。该校注重各个领域国际合作,被称为挪威最为国际化的大学。
地理介绍:
在世界地图上,挪威位于最北部。她的一大部分领土在北极圈以内,"挪威"一词的意思就是"通往北方之路"。今天的挪威是一个发达的民主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挪威的东部与俄罗斯、芬兰和瑞典交界,西面则是大西洋。由于挪威有许多峡湾,故此海岸线长达两万多公里。从最南端的林德斯内斯到最北端的北角,直线距离长达一千七百五十公里。挪威的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南部地区,首都奥斯陆周围人口密度最大。由于有温暖的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我们才可以居住在这样一般无人居住的高纬度地区。挪威拥有位于大陆以北的斯瓦巴德岛和熊岛的主权,西面的扬马延岛也属于挪威。南极大陆的彼得一世岛和布维岛也归挪威管辖。冬夏兼具的国度,无论冬夏,挪威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很大。从天气温暖的沿海地区出发,很快就可以到达内陆的高寒地带。挪威的海岸线被无数峡湾所分割,其中最长的峡湾可以延伸到内陆达二百多公里。峡湾两岸矗立千米的悬崖峭壁是挪威最受欢迎的旅游胜景之一。挪威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貌较为平常,北部地区则美丽壮观,但气候亟为严酷。在夏季的半年里,白夜现象使那里二十四小时光线充足,冬季则是漫漫长夜,只有每天正午时分才可以见到一线天光。
北欧优势:
--- 福利:
最适合居住的国家挪威,它的富有也是世界有名。人均年收入接近4万美元。联合国说它的富裕程度在世界上排第三。而在联合国另一项"全球最适宜居住国家"的调查中,挪威又位居榜首。联合国的这份调查涵盖了各种生活指标,挪威无论从人均寿命、教育水平还是国内生产指数都高居首位。当然,如果你有幸能留在挪威工作,取得居留证,那还能享受到更多挪威的国家福利。但挪威政府还是希望学子们学有所成后,能回各自国家去,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 学历:
挪威的教育水平也在联合国的调查中高居首位,不仅学习环境优越,教育质量也高。挪威的教育与欧洲国家是融为一体的,享有很高声望,它的教育文凭被世界承认。挪威本国学生的待遇自不屑说,他们对外国学生也没有制作另行的标准,统统一视同仁。
--- 英文普及:
千万别被挪威语吓倒了,如果不是学本科的话,全部课程都以英语来教学。所以在申请挪威学校的时候,还需要托福成绩。在挪威,英语的普及率相当高。下至超市员工,上至王室成员,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尽管年纪稍长一些的有时会带有一点挪威口音。当然,挪威语也是非英语国家中和英语最接近的语言,花点时间学挪威语也不难。
专业介绍:
目前开设硕士项目,英文授课2年
人类社会发展学;水资源研究;公共管理;System Dynamics;卫生健康学
国际健康(医学;牙医学);信息学;牙医;历史学;考古学;英语;法语
德语;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研究;渔业生物学和渔业管理;海洋生物学;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化学;数学;植物学
每年9月一季开学
入学条件:
(1) 硕士:国内正规高校本科毕业的学生,有托福570或雅思6分以上者
注意事项:
打工:
在挪威打工一点问题都没有。没有人会限制你,但还是有固定的打工时间限制,为的是让你把主要精力都能放在自己的学业上。有的学校甚至会主动帮助学生找工作,在放寒暑假的时候,一些外国学生可能会得到学校帮忙联系的假期工的机会。有挪威居住证的非欧美学生学生在学期期间最多可以工作20个小时,在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暑假(大约是7月15日到8月5日)中可以全职工作。找工作之前,需要先到留学生指导老师处进行原因陈述及申请工作许可。工作许可与学习的进程有关。申请表格可到留学生管理办公室领取
5. 挪威船舶公司有哪些
沃尔沃集团(Volvo+Group+AB)2017年世界500强排名301位,主营业务包括工程机械、重汽、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也是瑞典最大的企业集团。但是请注意,沃尔沃汽车公司不在这个集团内,是由吉利控股100%25控股的瑞典公司。
爱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LM+Ericsson)是全球领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决方案以及专业服务的供应商。虽然近几年在与华为和思科的竞争中尽显颓势,但依然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大公司。2017年世界500强排名419。
H&M公司(Hennes%26Mauritz+AB)著名的服装品牌。2017年世界500强排名482位。
ABB公司,2017年世界500强排名314位。这家公司虽然总部设在瑞士的苏黎世,但实际上是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因此ABB实际上有一半的血统是瑞典企业。
斯堪斯卡公司(Skanska+AB)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国际承包商之一。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斯堪斯卡地位显赫。该公司成立于1887年,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斯堪雅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建造商之一。目前在全球共有76%2C000多名员工,分布在瑞典、美国、英国、丹麦、芬兰、挪威、波兰、捷克、阿根廷、香港和印度的15个运营点。
伊莱克斯(Electrolux+AB)是世界知名的电器设备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厨房设备、清洁洗涤设备及户外电器制造商,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商用电器生产商。1919年创建于瑞典,由Lux有限公司和Elektromekaniska有限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斯德哥尔摩。目前在60多个国家生产并在160个国家销售各种电器产品。
SCA+爱生雅(+Svenska+Cellulosa+AB)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卫生用品与林业公司。集团研发并生产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人护理用品、纸巾和林业产品。爱生雅的产品行销于全球约100个国家,旗下拥有诸多知名品牌,包括全球领导品牌添宁(TENA)和多康(Tork),以及Lotus、轻曲线(Libresse)、得宝(Tempo)和丽贝乐(Libero)等区域性品牌。作为欧洲最大的私有森林所有者,爱生雅十分重视森林的可持续性管理。集团现拥有约36000名员工。
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COPCO+AB)是世界领先的工业生产率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产品和服务范围涵盖压缩空气与气体设备、发电机、建筑与采矿设备、工业工具和装配系统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和租赁服务。做钻探爆破和工程用空压机的人都知道,这个品牌世界第一,设备价格昂贵,是日本同样设备价格的2倍。去年收入也有1021亿瑞典克朗。
宜家家居(IKEA+International+Group)这个品牌大家都知道吧,一般装修买房子多少都要消费一点宜家的产品。1943年创建于瑞典%2C“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宜家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宜家品牌始终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并秉承“为尽可能多的顾客提供他们能够负担,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居用品”的经营宗旨。2016年该集团营业额为351亿欧元,不知道为啥世界500强榜单没有宜家。
ICA(瑞典超市连锁集团)这个品牌中国人不熟悉,但是在瑞典、北欧等国家,ICA的超市到处都是。一年的营业额在1000亿瑞典克朗左右。
北欧联合银行(Nordea+Bank+AB)瑞典的大银行,在北欧影响力还可以,但是中国人不太熟悉。
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是瑞典国家全资拥有的公司,是欧洲第5大能源公司。Vattenfall生产电力和热量,向包括约130万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用户在内的北部欧洲的约600万客户提供能源。公司的经营主要集中在芬兰、德国、波兰和瑞典。Vattenfall集团2004年的营业额超过1134亿瑞典克朗,雇用32%2C000名员工。
斯堪尼亚集团是世界领先的重型卡车和大型巴士以及工业发动机制造商之一。斯堪尼亚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业务遍及欧洲、拉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全球拥有30%2C000名雇员。此外,约有20%2C000人在斯堪尼亚独立的销售和服务机构工作。在欧洲、拉丁美洲均设有生产厂。斯堪尼亚是其所在领域内最赢利的公司之一。产品销往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而且95%25以上的产品销往瑞典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号称卡车界的劳斯莱斯。当然这一点有点夸张了,根据我采购的经验,沃尔沃重汽和斯堪尼亚不分伯仲。
萨博集团(Svenska+Aeroplan+AB)生产的鹰狮战斗机是军迷都知道的,以前生产轿车不过这几年破产了。
6. 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
BSI比较好。相对于其他机构培训只是一条业务线,而BSI专门把培训分出来注册了“培训公司”。
从客户体验,课程研发角度来看BSI都更专业。同时BSI也是众多标准的最早编写者,对标准的理解比其他机构要更好。 另:BSI的TS16949培训讲师是在质量岗位上工作过很多年的老师,经验丰富。 我有点自卖自夸了,不好意思,呵呵
7. 挪威船务公司
不是,佐敦集团,总部位于挪威。作为制漆领域中全球的卓越品牌之一,我们全球共分成四个业务集团,七个地理区域,拥有69家公司,33家工厂,并在90多个国家有办事机构及经销商,9500多名员工。2014年佐敦集团全球销售收入为175多亿挪威克朗。
佐敦集团目前在我国拥有三家子公司: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及二家合资企业。佐敦涂料(张家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CZC)是佐敦集团在华的独资企业,成立于2004年4月。
其位于江苏张家港市的涂料生产基地总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占地面积达700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5000万升并设有区域研发中心,是目前国内大、先进的涂料生产厂之一。
8. 挪威船运公司
作为世界格局中三大战略板块的东亚、北美、西欧,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区域,为全球重心所在。从北极高空俯视地球,它们呈鼎足之势环绕在北极地区周围。从区位来看,北极地区构成了连接亚、欧、美三地的"中介"。三地之间的往来,构成世界交通的主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北极地区的严寒与封冻,传统的世界海洋交通依赖于低纬度的暖水区域,一些重要航线不得不"绕道"而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期盼,一条贯穿北冰洋、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上捷径的出现。如今,气候变暖条件下,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北极航线"逐渐显露真容。 "北极航线"一旦完全开通,将直接改变世界海运格局,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产生深远影响,其战略意义值得思考。 一、气候变暖导致"北极航线"开通渐成现实 在现有的海洋交通格局中,东亚到达西欧、北美东岸,或欧洲到达北美西岸的航线十分遥远,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高昂。如果能够开辟通过北冰洋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北极航线",它将是北半球三大战略地区之间的海洋交通捷径。出于对"北极航线"巨大的商业价值考虑,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跨越北极地区的新航路。但受寒冷气候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它只能局部地运行,未能改变传统的世界海运格局。 "北极航线"泛指贯通北冰洋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实则包括"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两个部分。按照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从北欧出发,经挪威海、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北部、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的航道称为"西北航道";从北欧出发,经巴伦支海、俄罗斯北部海域、楚科奇海、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的航道称为"东北航道"。"东北航道"又经常被称为"北方航道"或"北方海航道"。 "北极航线"一旦开通,将大大缩短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运输距离。以"东北航道"为例,从东亚到西欧的海洋运输,如果走苏伊士运河,其航程为1.8万公里至2 万公里,而走"北极航线"则可以缩短30%-40%的距离,仅为1.2万公里。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在夏季的海冰正在快速消融,"北极航线"愿景离现实越来越接近。 前期的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北极夏季海冰将在21世纪末期全部消失。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超乎了人们的预期,预测北极夏季海冰消失的日期不断地被快速刷新。一些科学家预测,最迟到2080年左右,大多时间只有破冰船才能穿过的北冰洋,在夏天将成为无冰的海洋,船舶可以畅行。又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北极夏季海冰完全消失的时间将来得更早。一些海洋学家提出:北极夏季海冰将在不到30年时间内全部消失。实际观测数据显示,北极确实在快速升温,夏季海冰正在迅速融化,无冰区水域范围扩大,冰冻期缩短。科学家对"过去100年来北冰洋表层的升温趋势"项目的研究表明:北极的"升温现象从1995年以来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特别显著",而且,北冰洋表层的升温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科学家们一面在实地观测和记录北极海冰的变化,一面在实验室利用模型来计算和预测海冰的发展,同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对。人们发现,北极海冰消退的实际速度远远超过了数据模式所预测的结果。 当然,要精确地预测到北极夏季海冰消失的确切时间是极其困难的,但趋势是明确的,北冰洋夏季海冰正在快速消退,完全消失的时间正在越来越靠近我们,从而,"北极航线"的贯通不久将变为现实。 事实上,一些探路者已经在"北极航线"上打下了先行者的足印,并开始享受新航路带来的丰厚实利。 2009年7月,两艘德国货船成功地进行了极地商业航行。德国布鲁格航运公司的货船"友爱"号和"远见"号于2009年7月在韩国装货,然后向北行驶,顺利抵达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扬堡港,并最后抵达荷兰鹿特丹港,完成了贯穿整个"北方航道"的全部航程。这次航行中,每一艘船的航次费用节省了30万欧元。布鲁格航运公司的此次航行在北极航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两艘德国船走的航线是整个"东北航道"第一条真正的商业航线。 至今,"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正在品尝"北极航线"带来的额外商业利润的好滋味。 2010年8月,俄罗斯最大的海运公司苏维科摩海运公司采用大型油轮,从摩尔曼斯克出发,成功地通过了北冰洋航道上航行难度最大的海域,向我国运输石油,进一步"证明了大型船舶在北冰洋航行的可能性"。此次试航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俄罗斯船运公司的兴趣,他们计划在未来使用更大型号的油轮尝试"北方航道"的航行,期待"北方航道"能够成为向日本、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出口油气资源的一条新的商业航道。 继俄罗斯试航成功之后,挪威和丹麦也加入了"北方航道"的商业航行。2010年9月,挪威、丹麦和俄罗斯三方组成"北欧航海专家团",使用"北欧巴伦支"号最高冰级散货船,运载4万多吨铁矿石,取道"北方航线"前往我国。此次航行从挪威东北部港口出发,航线比稍早前俄罗斯的北极航行更长。与取道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此次航行航程缩短了1/3,航行时间减少了8天,仅燃料开支就节省了约18万美元。负责此次航行的挪威船运公司认为:"北方航线"能更快运载油气产品、矿石和其他原材料到亚洲市场,对于在北欧和俄罗斯科拉半岛的企业极为重要。丹麦船东协会副主席弗利兹汉森表示:他们对北方航线非常感兴趣,认为北冰洋航线具有优厚的商业潜力。 诚然,"北极航线"的商业运行受航道自然条件、航道基础设施、导航服务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等因素制约,"北极航线"的完全开通尚需时日,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北极航道"的商业利用势在必然,其前景已被打开,战略影响即将释放。 二、"北极航线"开通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世界海洋交通格局是以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全球最主要的海洋交通运输线分布在东亚(远东)、西欧和北美之间。当今世界航运的大部分航线设计就是为了满足这三个区域的贸易需要,这些贸易活跃的区域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一个带状区域内,连接这三个主要贸易区的航线基本呈东西走向。现行的航运地理格局缺乏一个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由于大陆的阻隔,三大地区之间的贸易运输绕航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运输成本过高,产品贸易周期变长,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环球海上航行中,目前,只能通过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来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甚至需绕道非洲南部。与这些航线相比,"北极航线"将大大缩短航程,平均可节省约40%的航行时间。因此,"北极航线"一旦贯通,将发展为沟通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新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加拿大魁北克学院的拉塞尔教授指出:"随着北冰洋消融和航海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航道'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除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外,其战略作用不可低估,必将促使世界战略格局的改变。可预见的表现包括: 其一,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将整体性提升。 "北极航线"贯通后,北极地区这个原本相对冷僻的区域将变为一个人们穿梭往来的热门场所。新航路将带动沿线许多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地促进一些港口、城市的壮大,北极地区的人口也将随之增加,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如经过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的"西北航线",将在石油、矿产和货物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并取得良好的商业效益。 其二,航线所经过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得到加强。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提高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特别是那些航线经过其所属海域的国家,将获得一定的对海上交通要道的支配权,强化其海权地位,并转化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对新航路的影响是明显的,"东北航线"的绝大部分需经过俄罗斯控制的海域,"西北航线"更多地需经由加拿大的北方水域,而两条航线最终都需要通过俄罗斯和美国控制的北极水域。 其三,世界格局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于北极地区地处欧、亚、北美三大洲的中心,北极通航后,北冰洋将成为三大洲海洋交通的捷径,这样,现在的世界海洋交通格局将被打破。 现有的环球海洋运输线位于地球的南北居中位置,这根世界运输大动脉串起了一连串的战略要地和世界热点,从马六甲海峡--北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加勒比--巴拿马运河--东南亚,形成无数战略热点和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世界海权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这条航线上,诞生了许多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也使许多国家或地区战略地位陡升,意在控制世界或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无不将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在与之相关的区域,形成当今的世界战略格局。 而新航路一旦开通,将分散一部分原有航道的贸易物资,原全球航运线的分量和地位有所下降,航道给航线所在国带来的影响也将随之降低。地球中路战略地位下降,北极地区战略地位抬升,这种对比变化将导致世界重心向北方偏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格局。 笔者构想提出一个以北极地区为大平台的世界海洋交通运输新格局。在北极点附近建立一个集海运、空运、中转、仓储、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北极大平台,它将成为第一个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世界将形成一个以北极大平台为中心的辐射网状航运格局,北极终成"北集"。北极平台的建立,使得出现全球意义上的枢纽成为可能。 其四,形成与北极事务相关的新的利益结构,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国际战略调整。 距离大大缩短的新航路带来的经济利益显而易见,贸易各方将直接受惠于气候变暖导致的这个副产品,即使是远离北极地区的国家也可能从中受益,世界上会有更多的国家或实体加入到这个利益体系中。一旦新航路发育成熟并确立其在世界海运体系中的地位,包括国家、政治实体、经济体等在内的诸多国际行为体对它的依赖随即产生。 新航路对于海洋军事力量的配置与机动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美国、俄罗斯等海洋军事大国将作出相应的战略反应。如俄罗斯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之间的机动与协同,在新航路条件下,将彻底改观,俄罗斯的整个海权状况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随之其安全与防务思想和实践必将改变。这些变化还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北半球的国际行为体作出一系列相应的战略调整。 三、"北极航线"对我国的战略影响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对我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其中包含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有: 其一,北极航线开通将缩短运输周期,降低运输成本,对我国的对外航运和贸易直接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海冰继续融化,一条跨越北冰洋的"海上高速公路"将进一步缩短欧洲与太平洋沿海地区之间的距离。如果北极海域在正常的季节条件下变得适航,这对国际航运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那些因船体太大而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船舶意义非凡。 如果我国使用"北极航线",将明显节省运输成本。从航程来看,我国利用"北极航线"到达欧洲和北美的距离都将缩短,但幅度不一。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通过"西北航线"到达北美东岸的航程,比目前经过巴拿马运河的航程缩短约2000至3500海里。而通过"东北航线",从我国东部港口到达欧洲的距离比经由红海和地中海的航线大大缩短。以上海港为例,上海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地港口的航程将缩短25%,上海以北的港口最多可缩短55%的航程。航程缩短带来的海运经济成本是非常显著的。据测算,如果"北极航线"完全开通,我国每年可节省533至1274亿美元的海运成本。 其二,北极航线将改变我国对外运输格局,增加对外交往途径的选择,海洋交通路径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减缓对印度洋航线的依赖,分散海洋运输安全风险。 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世界级的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运输联系。受当今世界贸易体系结构和我国在世界交通地理结构中位置等特征控制,我国通向世界各地的海洋运输线主要存在三大方向:即我国通向印度洋、大西洋方向;我国通向大洋洲方向;我国通向太平洋、美洲、大西洋方向。其中,向西和向东为中国的两大远洋主干线。我国现有的对外海洋交通运输格局使中国对通向印度洋的航线已经产生明显的依赖,并延伸出诸多战略与安全问题。 一旦"北极航线"完全开通,将为我国的对外交通提供一种额外的选择,有利于实施海洋交通运输的多元化,扩大我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自由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规避在原有运输格局中已存在的风险。如我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研究员指出的那样,"北极航线开通,将使我国现有的东、西向两条远洋主干航线上增加两条更为便捷的到达欧洲和北美的航线,可以减少海上运输成本,开辟新的海外资源能源采购地,降低和分担途径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索马里海域和苏伊士运河等高敏感区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经济成本"。 其三,"北极航线"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给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北部沿海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会。 地缘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沿海地区总是能够从海洋运输和贸易体系中获益。从我国的区域经济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拥有能够直接连接到世界各大经济区域的海洋通道,具有独特的地缘经济优势。因此,"北极航线"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缘经济优势,为东部沿海带来新的增长和发展机会。 从我国沿海地区的南北格局来看,上海以北的北方沿海地区的优势将更加明显。简化地看,全球性的海洋交通运输网络中最主要的干线在靠近赤道的位置,即总体上位于我国以南。因而,在现有的世界海洋运输体系中,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交通便捷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离北极地区相对较近,"北极航线"开通后,北方沿海的优势将得以显现,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其四,"北极航线"为我国与欧洲、北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增加新的纽带,有利于加强我国同这些地区之间的关系。 北极升温将导致北极地区成为一个新的资源和能源产地,"北极航线"的开通又将北极地区通过海洋运输便捷地同世界各地连接起来,对于靠近北极地区的我国,北极将成为一个新的资源进口目标地区。同时,北极资源开发和"北极航线"通航将整体性地提升北极地区在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北极地区范围内的许多区域--俄罗斯、北美、欧洲--之间,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同北极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和互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为世界主要战略地区之间的国际关系增添新的和重要的基础要素。"北极航线"为我国与欧洲、北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增加新的纽带,有利于加强我国同这些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五,"北极航线"将加强北极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北极区域的一体化程度,并加大北极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度,给我国处理与北极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加难度。 "北极航线"通航后,北极地区内部增加了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必将加强北冰洋沿岸各个地区和北极各国之间的交通往来,带动北极国家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与互动,并将促进北极地区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区域和地缘政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北极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将显著加强。同时,"北极航线"将演变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相关国家之间将展开争夺和控制权,对"北极航线"支配权的争斗将成为北极国家之间和有关国家之间新的地缘政治竞争目标。 北极国家之间在"北极航线"问题上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相互矛盾。我国同北极国家之间同样也存在共同利益,但双方关系不平衡,我国整体上处在被动地位。在"北极航线"问题上,北极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或将给我国处理同北极国家的关系带来许多难题,而且,我国作为一个航道的使用者,可能的战略被动性不可忽视,再则,未来气候变暖对于航道的影响,北冰洋航道的季节性,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其经济效益尚难评估。
9. 挪威造船公司
中国大型造船企业。始建于1865年。至1949年,共建造各种舰船884艘,并制造了大量机器设备,成功地试制过飞机。有职工1.5万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人。(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大、小船台6座,干船坞3座。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基础和综合生产能力扎实,能够建造、修理各类舰船和承造成套机械设备。5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和第一条5000吨货轮,6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全部国内配套的万吨轮东风号,70年代建成远望号为主的六艘大型远洋科学考察船,80年代开始迈入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领域。工厂在造船能力发展的同时,修船和非船产品生产也卓有成效,曾先后制成万吨水压机,承接中国最大的葛洲坝闸门、上海和北京大型天文台回转球顶、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关键设备等工程。
一、历史沿革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同治四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奉两江总督李鸿章之命,以4万两白银买下位于上海虹口地区的美商旗记铁工厂的全部设备,又以2万两白银购买该厂的库存材料及工具。李鸿章以此为基础,将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分别在上海开设的2个洋炮局合并进来,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四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65~1905年)系制造局时期。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现址),先后建立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泥船坞1座,共占地70余亩(4.3万平方米),在设备和规模上已具近代工业的雏型。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火生产,中国的第一批机床、第一炉钢,以及无烟火药、步枪、钢炮、铁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光绪十七年由于生产的发展,工厂面积从原来占地4.3万平方米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员,约3600余人。
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元年(1905~1912年)为江南船坞时期。清政府决定局坞分家,把船坞部分从制造局中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民国6年改称上海兵工厂,直至民国21年停办,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和南京金陵兵工厂,小部分并入武汉汉阳兵工厂。局坞分家后,船坞采用商务化的经营方针,生产业务渐有起色,过去船坞长期荒废的局面逐渐改观。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造船136艘,总排水量21000多吨,其中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华”号长江客货轮,船长330英尺,宽47英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4130吨,被当时航运界评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在修船方面内外招揽,业务甚广,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的5年间,共修理大小舰船524艘,年均修船量105艘。由于经营业务扩大,营业额和利润猛增。局坞分家时,借用江安粮道库银20万两的开办费,原定10年内分期归还,由于营业状况好转,提前4年全部还清。这一时期的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局坞分家时,固定工人约60~70人,至宣统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民国元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为江南造船所时期。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所仍采取商务化经营方针,造船业务逐渐赶上和超过当时造船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耶松船厂在宣统二年至民国6年间共造船82艘,总吨位42700吨;江南造船所在同一时期间共造船208艘,总吨位38846吨,已接近耶松船厂。民国7年江南造船所的造船总吨位增到60373吨,大大超过耶松船厂,居上海造船工业的首位。民国7~10年是江南造船所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为美国建造成4艘排水量万吨级的运输舰,被当时传媒评为“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民国16年后,国民政府海军部管理江南造船所,一度进行局部带军事性扩建。民国19年冬,将海军轮电工作所并入江南造船所;次年1月,又将福州马尾船政局(今马尾造船厂)的制造飞机处并入江南造船所,后建成“江鹤”、“江凤”等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5架。这个时期的海军舰艇修理业务相当频繁,民国17~22年的6年间,共修理海军舰艇271艘次,平均每年45艘次,而民国10~15年的6年间只修理海军舰艇74艘,平均每年12艘次。当时的所长马德骥引进西方的一套管理方法,改变了过去由英人毛根独揽大权的局面。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上海沦陷,江南造船所为日本陆军侵占,日军把上海兵工厂(原制造局的另一部分)场地划入江南造船所,并强行圈占附近民地,使全所面积增达34.3万平方米,还把南京的3家民营小船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并入所内,使江南造船所的场地和设备都有较大扩展。民国27年1月,移交日本海军管理,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场”,同年3月,又由日本海军委托日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接办,改名“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将新侵占的英联船厂所属的和丰船厂与瑞镕船厂划归江南造船所。改名“淑浦船坞”和“杨树浦工场”。日军占领时期,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类船舶100多艘,还造了300多艘攻击型的“自杀艇”,并进行了大量的船艇修理。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南造船所由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接管。民国35年至1949年5月间,共建造各种船舶34艘,总排水量9557吨,平均每年造船10艘,排水量2734吨。其间,电焊技术开始推广,民国35年成功地建成中国第一艘全电焊结构的排水量634吨的长江上游客轮“民铎”号。江南造船所所属工厂进行了局部扩建,至民国36年底,共新开设了电焊厂、内燃机厂、外钳厂、第二发电厂及汽车修理厂等5个厂,并修理了厂房和增添了一批设备。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对江南造船所大肆破坏,所内的3座船坞闸门上半部及抽水间、内燃机厂、第二发电厂等被炸毁;1~8号仓库全部焚毁;机器厂、外钳厂、车床厂、电气厂等大部分被破坏。全所职工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发动下,开展了“反疏散、反搬运、反破坏”的护厂斗争,减轻了国民党政权破坏工厂所造成的损失,取得斗争胜利,保住了工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接管江南造船所。1953年,江南造船所易名江南造船厂,进入生产建设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企业概况
清同治五年(1866年),江南制造局迁址高昌庙镇时,购置民地70余亩,建成厂房并建筑泥船坞一座和沿江码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时,工厂面积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已发展成拥有13个工厂和1个工程处的近代工业企业。全局拥有大小机床662台,蒸汽动力机361台,总马力4521匹;汽炉31台,总马力6316匹。
光绪三十一年局坞分家,江南船坞的主要固定资产有:全坞地基约60亩;泥船坞1座,长325英尺;机厂1所,共有大小厂屋98间;锅炉厂1所,有大小房屋48间,内有60匹马力总汽炉2座,40匹、30匹马力汽机各1台,另有剪、钻、刨等机床18台;炮弹厂1所(后改为机器厂),连同打铜厂、翻砂厂等新旧厂屋共100余间,厂内附属机器有30匹马力汽机各1台,大小车床64台;水雷厂1所,有屋19间,因废置已久,后改为储料栈房;中西式住房14所;另有挖泥船2艘,运泥驳船3艘,小型轮船1艘。按当时价格估计,上述资产共值规银77.3万两。
局坞分家后,原有泥船坞改建为木质干船坞,并拓长加宽,加深坞底木桩,添置水泵等设备。改建后的干船坞,坞身长375英尺,面宽75英尺,底宽60英尺,能适应4000~5000吨船舶进坞修理的需要。民国5年(1916年),江南造船所继续将坞身拓长,使其总长为556英尺,深20英尺,能容纳万吨以上的船舶进坞修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坞之一。
民国7~10年,江南造船所承造4艘万吨级美国运输舰期间,新建大船台4座,每座打桩基地长396英尺,宽36英尺,桩深20英尺,可置500英尺长的万吨船舶;船台两旁新树起重架10座,每座吊重4吨;并陆续购买民地近4万平方米,所址比局坞分家时扩大1倍以上。民国13年,江南造船所开工新建第二座船坞,次年完工。新坞长502英尺,宽61英尺,深23英尺,装备最新式的电动抽水机5台。新坞建成后,即有1艘7700吨美国商船进坞修理,因使用电动机抽水,仅耗时45分钟,为原来抽水时间的1/10左右。不久,老坞也改装为电动机抽水。民国19年后,江南造船所决定开辟第三座船坞,次年动工,分两期工程,第一期先辟长375英尺,宽89.5英尺,深26英尺,于民国23年完工;第二期又将该坞加长、拓宽,至民国25年全部落成。新坞长647英尺,宽100英尺,深26英尺,能容纳2万吨级的船舶进坞修理,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船坞。此外,还扩建了打铜厂,添建了一座海军码头。
民国27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占江南造船所,将原炼钢厂和上海兵工厂(原江南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旧址,以及从老江边路到新江边路的工人居住区一并强行占为新址,使全所面积扩大到34.3万平方米。还把位于南市的三北、鸿昌、合兴等3家民资船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搬到江南造船所。在日本侵占时期,所内生产设施略有扩建。计有;船体加工车间增添300吨水压机、移动式水压肋骨弯曲器;轮机部门添置长轴车床、搪床、滚齿机以及白合金轴瓦浇铸设施,动力设备部门增添200匹空气压缩机2台,新建氧气站1所。
民国35~36年,江南造船所新建成电焊厂、内燃机厂、外钳厂和第二发电厂等,还修理了原有厂房69座。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撤退时,对江南造船所进行大肆破坏,所内主要生产厂房和3座船坞闸门被炸坏。1949年8月,又遭国民党飞机空袭,所内生产设施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上海解放后,江南造船所职工在国民党飞机频繁轰炸的艰苦环境下,进行边抢修、边生产,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修复3座船坞的闸门。自1953年起,江南造船厂结合老厂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了造机、修船、造船、电气和锻工等车间。扩建后的船体加工车间,面积由1890平方米扩大到5637平方米,1956年3月完成。5、6号船台的加固接长工程于1955年6月完工,紧接着进行3号船台的改建,该工程于1956年4月完成。新建的修船车间占地面积10230平方米,高16米,跨度24米,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车间内设有装配、锅炉、修船、钳工等工区以及钢材库、工具库、辅助材料库、变压器间、透视设备存放室等,并装置4台行车,最大起吊能力30吨;还配有加工能力较大的三星轧车和500吨水压机等生产设施。
1959年9月,遵照一机部九局的指示,新建船体联合车间,新建露天总段建造区和总段运输设施,改建3、4、5号船台。
新建船体联合车间是1956年编制的总体初步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工程项目,于1960年7月开始施工,1966年建成,车间建筑面积22176平方米,厂房由1个横跨和3个纵跨构成。为适应建造万吨级船舶的需要,江南厂于1959年对2号船台进行扩建。2号船台原长174米,宽22米,扩建时在船台顶端接长53.3米成水平段。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这里下水。为了试制需要,经六机部同意,于同年7月再次改造,滑道接长17米,下水设计负荷提高到2000吨。1976年,又将2号船台接长的水平段加建成斜坡段,为“远望”号主测量船建造创造了条件。
1977年,3号船坞的改扩建开始施工,经过5年的紧张施工和设备安装,于1982年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扩建后的3号船坞长232.2米,宽40米,深11.6米,可容纳6万吨级船舶在坞内修理和建造,并配备1台150吨门式高架吊车。3号船坞的改扩建完成,标志着江南造船厂已拥有建造巴拿马型船舶的重要设施。1982年起,江南造船厂再次改扩建2号船台,经六机部同意,拆除3号船台,使2号船台的拓宽有了充分的场地。此外,还建立了长6~12米,宽1~3米,厚6~34毫米,重10吨以下的钢板流水线。这条钢板流水线连续上料、矫平、除锈、喷漆、烘干,直至出料。还陆续引进数控切割、光电跟踪切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高效焊接等机械,成为具有先进装备的现代化企业。
经过老厂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的新建和改建,江南造船厂的规模逐渐扩大,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船体平面分段流水线。具有设计、建造、修理、改装8万吨以下的各种船舶和舰艇、以及制造压力容器、港口机械、大型钢结构等工业性产品的能力。
上海解放以后,工厂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断作出贡献。1953年建成大型内河客货轮“民众”号,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艘潜艇,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艘5000吨沿海货船“和平28”号,1965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70年代,成功地建造以“远望”号为主的三型6艘航天综合测量船、海洋调查船、远洋打捞救生船等特种工程船队,并成功地配合执行通讯卫星、远程导弹发射试验和南极考察等任务。改革开放后,工厂率先以批量承建出口船舶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为罗马尼亚、挪威、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建造了30多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130多万吨,并以优良的建造质量和船舶性能,受到国际航运界和造船界的好评。批量建造的6.5万吨散装货船,以“中国江南型”成为中国唯一列入伦敦租船市场标价系列的国际船型。为美国拉斯科轮船公司建造的2艘该型船舶,因质量优异,船东改名为“中国光荣”号和“中国自豪”号。1994年12月交付使用的、集中国造船工业和电子工业最高水平于一身的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3”号,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还成功建造了大型、先进的水面舰船、集装箱船、LPG液化石油气船、三用工作船、豪华型游艇、多用途船等多类船舶。
据统计:自同治四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的84年中,江南造船所(厂)共建造各种舰船837艘,计30万吨。1949年上海解放至1995年底的46年中,共造船1100艘,计340万吨,是解放前84年造船总吨位的11倍。其中,1980~1995年的16年中,造船137艘,254.3万吨,是1949~1979年造船吨位的3.1倍。解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在修造船的同时,还为国家建造了1.2万吨水压机、宝钢2030轧机中难度大的设备、葛洲坝2号大型钢质船闸、秦皇岛码头第三期工程、上海2条越江隧道的掘进机、上海和北京天文台中国最大的回转球顶、上海市政建设投钢量近1万吨的内环线高架公路、当时世界最大的、最先进的上海市政建设“三联供”U—GAS煤气气化炉,以及承建的1.65万立方米压力容器、上海体育场和上海大剧院的钢结构等重大工程项目,表明了企业在船舶制造和大型钢结构、压力容器等工业性产品上都跨上了国际水平台阶。
1980年以来,共有多种产品先后50次获国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奖,其中“向阳红10”号、“远望”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7万吨货船“世沪”号、1.28万吨集装箱“海皇·绿玉”号、2.4万吨汽车滚装船“沃乐斯夫堡”号、6.4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等获国家金质奖。企业也获得了“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技术进步优秀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企业优秀管理奖(金马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上海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以及连续13年获得“全国思想工作优秀企业”光荣称号。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江南造船厂被列为国家100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改制成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陈金海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中全任党委书记。
江南造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江南造船所临时组织
孟亚人
临时工作委员会召集人
1949.7~1949.10
江南海
总支委员会书记
1949.10~1949.11
孟亚人
临时党委书记
1949.11~1950.4
党委书记
1950.4~1951.6
黄涛
党委书记
1951.6~1956.4
中共江南造船厂委员会
郝少如
代理党委书记
1956.4~1956.12
黄涛
党委书记
1956.12~1957.1
党委第一书记
1957.1~1960.2
陶力
代理党委书记
1960.5~1960.8
张浪
党委书记
1961.2~1962.1
陈华锋
党委书记
1962.5~1966.6
张震春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0.6~1970.9
党委书记
1970.9~1975.4
黄星
党委书记
1975.4~1976.10
胡沛然
党的核心小组主持人
1977.2~1977.3
党委书记
1977.3~1978.8
田钟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77.11~1978.8
张绍仪
党委书记
1978.8~1983.1
田钟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2.8~1983.7
刘哲
党委代书记(未到任)
1982.8~1983.6
王存琳
党委副书记
1983.6~1984.5
党委书记
1984.5~1987.5
王德宝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5.5~1986.12
滕一龙
党委书记
1988.2~1992.2
谢中全
党委书记
1992.2~
江南造船所
林惠平
副所长主持工作
1949.6~1950.3
代所长
1950.3~1951.4
曾国晟
所长
1951.4~1952.10
黄涛
军代表兼所长
1952.10~1953.12
江南造船厂
郑重
厂长
1953.12~1958.8
陶力
厂长
1958.8~1960.8
张心宜
代厂长
1960.6~1961.2
厂长
1961.2~1968.3
陈华锋
厂革命委员会召集人
1968.5~1970.8
江南造船厂
张震春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0.8~1975.4
黄星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5.4~1976.10
胡沛然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7.5~1978.8
张绍仪
厂长
1978.8~1980.10
胡传治
厂长
1980.10~1983.4
赵福生
代厂长
1983.7~1983.9
厂长
1983.9~1987.1
孟辉
厂长
1987.1~1993.1
陈金海
厂长
1993.1~
10. 挪威船舶公司招聘
挪威是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发达国家。挪威人均GDP达到79085美元(2009数据),2009年全球人均GDP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卢森堡。挪威90年代起油气产量超过英国,成为一个新兴的油气生产国。北海 油田生产的油、气,除满足本国自身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在北海主要油田的集中海域,新建了许多新输油管道、石油终点站和油港。深海采油技术发达。 现有可开采原油蕴藏量为42.8亿立方米,天然气4万多亿立方米。其他矿产资源有:煤2-5亿吨,铁0.3亿吨,钛0.18亿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电资源约1870亿度,已开发63%。北部沿海是世界著名渔场。农业面积10463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329平方公里。副食基本可自给,粮食主要靠进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传统工业部门有机械、水电、冶金、化工、造纸、木材加工、鱼产品加工和造船。欧洲最大的铝生产国和出口国,镁的产量居世界第二,硅铁合金产品大部分供出口。70年代兴起的近海石油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为欧洲最大产油国、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主要旅游点有奥斯陆、卑尔根、勒罗斯、北角等地。 挪威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闻名欧洲。由于分水岭过于接近海岸,因此河川都很短促,瀑布落差较大。挪威境内还有很多冰川和湖泊,由于冰河溶解的水量丰富,十分适合水力发电,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巨大。
11. 挪威船东公司
渔业船舶防止水域污染的措施: (一)国际船舶规范新标准 水体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是全球性的重要课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目前在我国,愈来愈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防治水体污染,标志着我国在应对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公约时,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二)船舶防污染管理 我国应对中国籍船舶的相关防污染证书进行换发,并按照有关通函的要求,对外国籍船舶的相关防污染证书换发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尽快出版符合附则I和附则II的2004年修正案要求的新版文书模版,替代旧版证书,收集整理相关通函,尽快对相关内容进行编译、出版;按照修正后的最新规定及时调整监督管理政策、方式。 (三)开发“绿色”船舶 所谓“绿色”船舶是指对环境无害、在正常营运期间不污染海域或空气的船舶,万一发生意外事故,尤其是发生搁浅或碰撞时,此船具有内在的防止有害物泄漏的能力。它必须符合所有使用标准,即不仅在船舶的整个营运期限内,而且在船舶建造和最终拆船时都要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开发“绿色”船舶的目的是控制起源于船舶的大气和海域污染。挪威从1993年3月开始着手研究“绿色”船舶开发程序,涉及许多领域,最重要的是控制海上污染、大气污染和人为故障。“绿色”船舶开发程序由挪威皇家科学和技术研究理事会与挪威海运业共同合作开发,有许多公司参加了这个程序的开发,包括船东、设备商、挪威船级社、国家污染控制机构、挪威船东协会等等。 (四)规范航运企业内部管理,加强船舶安全检查 ISM规则指出,人为因素中约有80%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加以控制,即通过强化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船舶的安全管理加以控制。目前存在的相当数量的小公司管理极不规范,漏洞很多,是导致船舶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整合小企业,规范航运企业内部管理,使其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防治船舶海洋污染的有效途径。加强船舶安全检查,杜绝不适航船舶开航是重中之重,船舶不适航,乃至在航行中因触礁、碰撞、搁浅、沉没、失火等意外事故,使货油舱、燃油舱柜破损,将会对海域造成重大污染事故。 (五)建设和完善海事溢油鉴定体系,威慑溢油肇事者,建立和完善油污损害赔偿制度 溢油鉴定作为油污事故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鉴定结论是海事行政执法的合法证据。目前,油指纹鉴定广泛应用于溢油污染事故调查处理中,是确定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源的重要的科技手段之一,同时也为事故的进一步处理和索赔,提供了合法有力的证据支持。另一方而,海事局要加强港区、铺地等海域的巡逻,严密监视港区和铺地水域污染情况,发动码头工人及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积极举报发生污染的船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海洋环境保护,努力将突发性海域污染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于违章操作带来严重污染或是屡教不改的船舶,应对其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六)建立和完善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法规体系 我国船舶防污染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上溯到20世纪70年代,现己基本上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等五个层级,但缺少专项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基本法律,一般是根据污染种类在各相关法律中有关船舶污染的条款,内容上相互不协调,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