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地考察船
1984年11月20日 我国首次赴南极洲考察船队启航。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海军政委李耀文、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分别将五星红旗、镌有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标授给考察队。
11月20日,“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并肩昂首停靠在黄浦江边,两船主副桅上按照航海的最高礼仪挂“满旗”,向祖国和人民致敬。10点05分,南极考察编队总指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向领导请示启航,指挥台上一声令下,汽笛长鸣,考察船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徐徐离开码头,驶向黄浦江口。
按照计划,南极洲考察船队以18节(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不间断地驶往太平洋彼岸。编队将于12月中旬抵达阿根廷南端火地岛上的乌斯怀五港,经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极半岛,1985年1月到达目的地。
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是1984年10月8日上午在北京成立的。这支考察队在南极半岛地区的亘古荒原上建立我国第一个夏季科学考察站,并开展对南极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工作。
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包括两大部分:南极设站及考察、南大洋考察。将有数百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施工人员分乘两艘万吨级远洋轮参加这项远涉重洋的壮举。有关方面已经组成了这次考察的指挥机构,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宏担任总指挥。担负南极登陆建站及科学考察工作的南极考察队由50人组成,他们分别来自10余个部门的20多个单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绝大多数是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自从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世界上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生物学家、海洋学家和地质学家,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地球的最南端找到了“南方大陆”——南极洲。
对南极的探险,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帆船探险时代、英雄探险时代、航空考察时代和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
帆船探险时代是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在1772年至1775年期间,第一个环绕南极航行一周,在他以后,又有不少国家的探险家驾船越过险滩暗礁,向南极洲进行探险。
英雄探险时代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澳大利亚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最先登上南极大陆。他在1907年11月,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极点。后来,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2支南极探险队,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并第一次在南极大陆使用无线电波通讯。如今屹立在南极大陆上的澳大利亚莫森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探险家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航空考察时代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探险家查理德·伯德,在1929年11月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越南极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航空测量工作,取得了不少珍贵资料。
常年考察站考察时代,是从20世纪40年代直到现在。据报道,现在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和100多个夏季考察站,目前,各国仍在争先恐后地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资源富集地区建立基地,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和研究。
2. 科学考察船
我知道很多船,它们分两大类——民用船和军用船。民用船除了我们熟悉的客轮之外,还有散装货轮、油轮、气象船、科学考察船等。还有一些有特殊用途的船,如救生艇、打捞船、消防船等。军用船有炮艇、鱼雷快艇、潜水艇、航空母舰等。此外还有原始的船:竹筏、木船、皮划船、帆船等。
3. 渔业考察船
所知的盘锦市海岛只有一个,叫鸳鸯岛。鸳鸯岛位于辽河口小道子至三道沟渔港码头海域,2013年经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工作人员现场调查,该高地已经演变成岛屿。后经政府同意,命名为鸳鸯岛。该岛经海洋与渔业厅考察确认,被正式录入国家海岛名录。该岛面积约为4.4平方公里。
4. 远洋考察船
1984年11月19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591人从上海乘坐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考察船“向阳红10号”开始了开创历史的远航人太多,就不一一说了.总指挥陈德鸿、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1984年南极考察团总人数591人
5. 实践号考察船
(1)设计者们还是希望这些改进能为将来中国自行建造的航母提供有利的保障。所以,航母编号“16”既“要顺”之意。(2) 我 国家目前大型、巨型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大型渔业船舶,远洋油轮、货轮,远洋大型科考船可能都是根据军方的需要,进行的军民两用设计,而且根据阶段,建造已经得到证实的大型、巨型船舶样品并进行实践和运用。也许此前这些大型、巨型船舶中的某些船只在军方内部就有了“编号”,刚好轮到第“16”号,中国开始自行改进废旧航母,以证实和获取航母建造的核心部分,并以此为依据,将来自行建造航母。
(3)大家看清楚了,我国辽宁号航母的编号为16号,它是两位数字,通常两位数字的军舰是训练舰或者是科研舰,但是这艘航母编号除了6以外还有前面是1那又是是怎么回事呢?了解我国舰船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我国,前面1字打头的通常都是驱逐舰等是直接参战的舰船,所以我国这艘辽宁号航母不光是平时作为训练科研也同时具备参战的功能。另外我想说我国这艘辽宁号航母目前并不归属那一个海军,它是直属我海军司令部管辖,目前拟定停泊在青岛。应为其他配套的军舰还没有完全配置完成 (4)其实是为了纪念已故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将军。 刘华清(1916—2011)
6. 深海考察船
、锚要起作用,最基本的条件是在海底等钩住东西。 如果锚链不够长,锚不会起作用。海深不清楚或过深,不能下锚。
如果海底是平坦的,或者是锚钩住的东西不是固定的,或者是钩的不太牢,如果是风平浪静还可以,一但海浪过大,造成锚钩不住东西,会使锚失去其作用,这叫“走锚”,船在抛锚期间,出现走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船在抛锚的时候一般主机都停了,如果立即开船,需要时间,没有动力的船四处漂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才有了锚地这个概念,锚地,言外之意,海底下比较粗糙,另外,环境上要能避风。
2、锚链的重量对于船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点摩擦力,不会起多大作用的。
另外,如果你注意一下,一般来说,抛锚时的船,锚链都是笔直的,你认为这个时候锚链会有什么摩擦力吗?
3、在船上面看,锚链是直的,但是在水下 有一段是和海床接近于平行(其实是贴着海底的)的 锚提供抓力,而后通过锚链传递给船舶 借此抵抗海流、风浪的外载荷对于定位的影响 之所以有一段是贴着海底的 是要考虑到受力的影响-----想想看,一个锚,锚链直挺挺的一拉就容易走锚,而有一段贴着海底,可以提供一个裕度 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的。 而锚的重量是不大,但是多大的船用多大的锚是有规定的 这就是由于锚可以产生的抓力以及自身惯性力的因素 锚链摩擦力也是有作用的
7. 海洋考察船
2021年5月7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龙2”号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
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8. 科学考察团考察船
一、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
别名赛加羚,属于牛科,在我国曾经栖息于荒漠、半荒漠的新疆和蒙古地区,由于羚羊绒毛细密,皮毛在商场上很受欢迎,更重要的是羚羊角的价值很高,被作为名贵的药材,甚至一度被炒作到2000多美元一斤,因此其长期以来遭受大量的猎杀,特别是在火器发明之后,猎杀效率很高,很快濒临灭绝。
后来,由于国家大力保护,对高鼻羚羊和藏羚羊一起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在2015年时候,高鼻羚羊已经恢复到20多万只,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高鼻羚羊需要长途迁徙,在迁徙途中遭遇罕见的细菌感染,大量高鼻羚羊死亡,如今在我国已经灭绝了,仅在俄罗斯还有部分幸存。
二、新疆虎
里海虎
又叫里海虎,在1916年灭绝,在我国分布于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是楼兰古国记载中的食人虎,在新疆和西亚各国之间很常见,其实世界第三大老虎,仅次于东北虎和孟加拉虎,比华南虎体型更大。
据说在甘肃一带也有新疆虎的出没,与华北虎有基因交流,其后代具有鲜明的特色,后背有三条明显的粗大的黑色条纹,后来也灭绝了。(华北虎通常认为并不是独立的物种,其以长江、黄河为界,是华南虎迁徙到北方后与东北虎杂交以及与新疆虎杂交后的种类,所以华北虎的相貌最是多变)。
三、白鳍豚
白鳍豚
白鳍豚被称为长江女神,是长江中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是长江生物的古化石,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也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完全生活在淡水中的鲸类动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在古代,白鳍豚也被认为是天气的晴雨表,古时候如果发现白鳍豚在船周围游动跳跃,则预示着暴风雨将至,船员便及时靠岸避雨。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航运、水体污染等各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1世纪初期已经不足50头,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仅仅两年后,在野外就再也没有发现其踪迹,2002年最后一只人工养殖的白鳍豚“琪琪”死亡,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四、白头鹳
白头鹳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水中涉禽,主要生活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在沼泽地区常见,曾经是我国分布广泛且常见的物种,其灭绝原因未知,从数量很多到突然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速度很快,科学家都没有来得及注意就已经灭绝了。
白头鹳属于迁徙动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福建、广东、海南、四川等地区都有记载,冬天在云南、蒙古等地区过冬,其特色鲜明,颜色华丽,群居生活,其繁殖条件要求苛刻,在干旱年月不繁殖,灭绝原因可能与气候影响了其繁殖有关系,自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目击记录现在仅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藏有标本。
五、滇池蝾螈
滇池蝾螈
滇池咕螈于1979年灭绝,在50年代是常见物种,主要生存在草海沿岸及其与草海相连的沟塘沼泽浅水地带,夏季数以千计群居在水中嬉戏,冬季到深水中越冬,由于其体型较小,并不被人们关注,随着昆明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短短几十年从几十万人增长到几百万人,经济建设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消失,在七十年代就灭绝了。
六、直隶猕猴
直隶猕猴
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方的猴子种群,古代我国有耍猴为生的艺人,主要就是以直隶猕猴为主,直隶猕猴耐寒,生存在河北雾灵山,由于雾灵山曾经是皇家猎场,所以被禁止狩猎,到20世纪,人们大量涌入雾灵山,森林砍伐和狩猎让其数量锐减,到80年代就灭绝了。
七、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2020年初被宣布灭绝的,是距离我我们最近的灭绝动物,长江白鲟在地球上生存了2.5亿年之久, 比恐龙还久远,最终没有熬过最近百年,由于水体环境的变化,其回游环境受阻,以及航运等多种原因,最终灭绝。
长江白鲟
其与白鱀豚并称长江双白,是长江中最古老的两种生物。
八、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身上有六块像是龟壳一般的大斑点而得名,是我国台湾省最顶级的动物,由于森林砍伐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以及对其皮毛、骨头的需求引发的狩猎活动,在1972年宣布灭绝。
九、镰翅鸡
镰翅鸡
镰翅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非常珍惜。在我国黑龙江等地区生存,其雄性色彩华丽,头部羽毛非常鲜艳,由于生存栖息地的缩小和狩猎,最终在2001年灭绝。
十、蒙古野马
蒙古野马
蒙古野马也叫普氏野马,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境内灭绝。由于之前欧洲人从我国捕捉野马带回欧洲动物园饲养,上世纪,我国又从欧洲引进18匹,最终在新疆、甘肃等地区进行半野化训练,如今种群已经有所恢复,不过受限于基因单一性,其还是比较危险的。
十一、彩鸽
彩鸽
彩色鸽子,虽然叫做鸽子,但实际上是斑鸠的一种,由于我国自古就有驯养鸽子的传统,特别是观赏鸽子非常惹人注目,彩鸽就是其中的一种最美的种类,其实观赏鸽和斑鸠的杂交品类,但遗憾的是不具有繁殖能力,最终芸花一现就灭绝了。
十二、中国豚鹿
中国豚鹿
中国豚鹿在1960年以后灭绝,分布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的耿马、西盟两县的南丁河沿岸,1959年调查后初次发现中国豚鹿在中国的生存,但几年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了,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侵占,七十年代在南丁地区修建了农场,豚鹿没有了生存环境,在我国境内灭绝。
9. 考察船图片
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 是专门用来对海洋进行科学调查和考察活动的海洋工程船舶,它是开发海洋的尖兵。挑战者号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调查船,由英国的一军舰改装而成,长68米,排水量2306吨,靠风帆和蒸汽机推进。英国皇家学会曾于1872年12月7日~1876年5月26日,组织了“挑战者”号在大 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年5个月的环球海洋考察,开始的。
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海洋考察,有系统、有目标的近代海洋科学考察是“挑战者号”号科学考察船创始的。
有243名船员,6个科学家组织参加,由汤姆森爵士领导,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综合性的海洋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活动第 一次使用颠倒温度计测量了海洋深层水温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大量海洋动植物标本和海水、海底底质样品,发现了715个新属及4717个海洋生物新种,验证了海水主要成分比值的恒定性原则,编制了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物分布图。
此外还测得了调查区域的地磁和水深情况。这些调查获得的全部资料和样品,经76位科学家长达23年的整理分析和悉心研究,最后写出了50卷计2.95万页的调查报告。他们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为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环球考察船
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我国的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实现了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
“‘大洋一号’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大洋科考的广度与深度,是一条当之无愧的远洋深海科学考察功勋船。”韩喜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