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飞船舶管理层(神舟飞船总指挥长)

2022-11-27 06:27 点击:130 编辑:邮轮网

1. 神舟飞船总指挥长

李尚福

李尚福出生于1958年,今年63岁,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是已故红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李绍珠之子。

他曾长期在装备系统服役,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专家。

1982年,李尚福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2003年12月,45岁的他出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司令员),任该职长达十年,期间指挥了多次火箭发射任务。

公开报道显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原总装备部第27试验基地,承接过嫦娥二号等重大航天任务的发射工作。

李尚福还担任过绕月探测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嫦娥二号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等。

2013年,李尚福任总装备部司令部参谋长。2015年1月,有媒体发现,李尚福已升任总装备部副部长。

2016年 2月19日,李尚福以“战略支援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身份对外亮相。2017年,李尚福接替张又侠出任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2019年7月,李尚福晋升上将军衔。

从“副总指挥”到“总指挥”

在2017年,李尚福首次以“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身份出现在公开报道中。

当时有媒体介绍,载人航天工程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分别由解放军装备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担任,来自战略支援部队的领导出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尚属首次。

公开报道显示,在此次神舟十二号执行任务期间,李尚福首次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身份对外亮相。

今年6月17日,3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开启太空征程。当时,就是李尚福下达了出发命令。

2. 神舟十三号飞船总指挥长是谁

将有6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值班。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本周进入返回准备阶段。此外,从今年的5月起,我国空间站工程将进入建造阶段,今年年内将发射两个空间站、实验舱、两艘载人飞船、两艘货运飞船,再将6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这将是我国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3. 神舟五号飞船总指挥

杨利伟,男,汉族,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20年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7。

4. 神舟飞船总指挥何宇

第一宇宙速度是7.8千米/秒,这样可以绕轨道飞行;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千米/秒;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千米/秒,这样可以飞出太阳系。人类的航天活动,并不是一味地要逃离地球。特别是当前的应用航天器,需要绕地球飞行,即让航天器作圆周运动,围绕地球旋转。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而飞船绕地球旋转必须保持第一宇宙速度7.8千米/秒,我们计算一下飞船绕地球一圈需要的时间等于:

T=40000km/7.8km/s/3600s=1.4245h

跟我们上面说的差不多,约等于而1.5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时间为23小时56分4.09秒;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分明现象,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据最新数据显示,神舟十二号采用的是最快6.5小时快速对接方案。按照轨道周期计算,神舟十二号只需绕地球飞行4.3圈,就可以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对接,期间将数次变轨抬升轨道高度。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神州十二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大约为1.5小时。这个结论也得到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神舟飞船总指挥 何宇的认同:神舟十二号载入飞船绕地球一圈的话大概是1.5个小时左右。

5. 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

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飞行1天。“神舟”一号是不载人的试验性飞船。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四号飞船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

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2~4号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6. 神舟飞船历任总指挥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辽宁省复县人,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

他是中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打下了基础,已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等荣誉。

7. 神舟飞船总指挥长是谁

主要是实验性质的,为后面的神九或神十载人做准备。神舟八号的发射属于航天飞行器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性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点火起飞。在经过583秒的完美飞行之后,它成功将神舟八号飞船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30公里的初始轨道,踏上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交会对接的旅途。

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托举神舟八号飞船精确入轨后,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这枚火箭与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一起,创造了中国火箭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

神舟八号飞船上天,实现了天宫一号实验空间站的两次对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副总设计师尚增雨透露,神八回归后,科学家花近半年时间分析了它带回来的海量数据,最终得出结论,神八的表现接近100分。按照这一结论,若神舟八号飞船搭载航天员上天,中国人在空间站里行走的时间将往前推一年。既然如此,神八为什么不搭载乘客?

尚增雨解释,飞船载人上天技术已成熟,但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存在变数,若长时间对接不上,飞船能量消耗殆尽,航天员和飞船面临着无法返回地球的危险。

中国航天人如此谨慎,因为他们尝过冒进的苦果。1958年,中国仿制导弹成功,在大跃进的年代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自制导弹技术,没料想自制导弹上天才20秒就坠毁。此后,主持航天研究的聂荣臻元帅定下“航天70条”,其中提到:只有做足地面试验,才允许上天。

8. 神舟飞船副总指挥

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将执行这一次的神舟13号飞船任务翟志刚担任指令长,翟志刚经验丰富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任务,而且完成首次太空出舱,王亚平执行过神舟十号任务,而且在太空中驻留了14天,叶光富是首次执行神舟飞船任务。

9. 神舟飞船指令长

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指令长航天员聂海胜打开节点舱舱门那一刻,天宫之大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一进去之后这个家太大了。

13号空间站由核心舱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三大结构组成,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大柱段应当是核心舱最大的结构,然而事实上最能感受空间站之大的结构却是与小柱段同等直径的“节点舱”。

以空间站核心舱为例,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人类近十几年来发射的最大吨位单体航天器,规模不亚于国际空间站任何一个舱段。

10. 神舟号飞船总指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此次飞行,它将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

倘若一切顺利,大约6个月后,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的3名航天员将返回我国东风着陆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正式转入下一阶段——空间站建造阶段。

神舟之“神”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经形成了“一”字构型。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抵达太空后,与“天和”“天舟”组合体顺利进行了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即在“一”字下方与天和核心舱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是关键,也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要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神舟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告诉《中国航天报》记者。

中国此前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从未进行过径向交会对接,而只有掌握径向交会对接技术,才能确保在未来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天和核心舱可以从其“前向”“径向”同时对接两艘飞船,进而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太阳光被遮挡可能造成飞船能源供应不足。飞船设计师的解决方法是“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两者实现并网供电,当飞船能源缺乏时,可由天和核心舱为其供电。

遮挡还带来热控问题。“飞船一半很热一半很冷,太阳照射到的地方130多摄氏度,照不到的地方零下130多摄氏度。”神舟飞船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付杨说。为此,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热控团队在飞船表面铺设了热控管路,为飞船返回舱设计了新的涂层,同时采用返回舱舱壁加热的方式,保证船体热量均衡。

除此之外,研制团队还解决了径向交会对接带来的控制、轨道、测控等难题。飞船的对接机构也进行了升级,提高了横向缓冲能力,以便顺利完成径向交会对接。

神舟十三号飞船要验证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是6个月长期在轨飞行,这将创下中国航天员最长太空驻留纪录。高旭介绍,从神舟八号起,神舟飞船就按照180天在轨时间进行研制。“完成180天任务,我们是有信心的。”

神舟十三号飞船是中国空间站转入建造阶段前发射的最后一艘飞船,自有其“神奇”和“独特”之处。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飞行是实现中国空间站多人同时值守和长期有人照料的关键,只有掌握它们,中国才能拥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天宫”。

“五船”并行

严格来讲,神舟十三号任务不仅仅是一艘飞船的任务。它是对中国航天生产制造和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种能力对中国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至关重要。

今年8月,对刚刚进驻发射场的神舟飞船试验队而言,“神舟”呈现“五船”并行状态:一艘在天上,两艘在发射场,一艘在测试中心,一艘在总装厂房。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常跃东告诉记者,队伍要合理安排好神舟十二号的回收任务、神舟十三号的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的应急救援任务、神舟十五号的测试任务以及神舟十六号的交付任务。

如此高密度、高强度,恰恰是后续中国进入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阶段的新常态。可见,建造和运营中国空间站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关键技术外,还要经得住对生产制造和管理能力的全面考验。

《中国航天报》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时了解到,今年8月,神舟飞船试验队进驻发射场时,距离神舟十二号飞船从太空返回还有一个月时间。其间,他们一方面要准备新的飞船发射任务;另一方面也要准备神舟十二号的回收任务。而鉴于载人航天采取的应急救援模式,新飞船发射又要同时兼顾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四号两艘飞船。

常跃东介绍,我国计划在明年春季发射神舟十四号飞船。按照规划,神舟十五号飞船作为其应急备份,也应在明年随试验队一同进场,目前这艘飞船正在北京进行测试。而神舟十六号作为下一批次飞船的首艘,交付节点也迫在眉睫。综合起来,试验队就有5艘“神舟”在手。运营难度可想而知。

如何驾驭这支“神舟”舰队,才能使多船有序并行?

高旭介绍,一方面需要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多面手,提高人员的复用率,扩展人员调配余地。此外,他们还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产品化思路提高研制生产效率。高旭解释,产品化就是要达成产品状态、流程等的固化,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他举例说,现在神舟飞船的部分单机产品就实现了和天舟货运飞船通用,明显提高了研制效率。

神舟“密码”

在神舟飞船试验队中,通过创新变革带来效率提升的例子很多,综合测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综合测试是指从总装到发射对整船工作进行数据判读,确保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达到相应的状态。“如果达不到,可能会触发故障机制,严重时甚至中止发射。”神舟飞船综合测试主任设计师刁伟鹤说。

当前,神舟飞船的高密度发射对综合测试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靠人海战术去拼显然不可取,再说,哪来这么多测试人员?

经过几年探索,“神舟”团队找到一种新的测试模式。刁伟鹤总结为:以机器为一岗、人员为二岗的数据判读模式;北京和发射场的远程异地协同测试模式;测试过程的两个“一键式”。新模式的核心是自动化。“机器比人更可靠,人为影响小了,测试结果也会更加可靠。”他说。

如何保证新模式是有效的?神舟十二号飞船电测之前,研制团队把所有分系统相关人员召集过来,专门花了4个月时间对6000多个参数进行了判据的设计、推演和验证。不仅验证了正常数据,还通过“钓鱼执法”人为制造了一些故障数据,结果被一一识破。

累计1800多小时的验证,最终打消了各方的疑虑。“不会漏判、不会错判,因为每一条我们都做了验证。”刁伟鹤说。

新模式变革带来的效益非常显著。完成一艘飞船的综合测试,神舟十一号需要40人,神舟十二号是30人,到了神舟十三号仅需要20人。时间也压缩了,神舟十一号是70天,神舟十二号任务时两艘船仅需70天,神舟十三号任务时两艘船进一步压缩到45天。

刁伟鹤说:“在自动化判读上,我们追求‘一劳永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空间站10年运营的考验。同时我也相信,别的型号不会有这么大的驱动力。”

神舟飞船的每一次发射升空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推进,“神舟”团队面临空前的考验,他们正以最大的努力、最积极的思考、最主动的行为、最广泛的智慧去推动航天制造业的变革。

或许,这才是这支队伍能够接下一个个难如登天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民族“神舟筑梦”的密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与海洋工程船厂实践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现状)
上一篇:船舶与海洋工程干什么最挣钱(船舶与海洋工程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