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的情况(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

2022-11-23 22:21 点击:180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

  140多年历史。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它创建于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0多年来,江南造船饱经历史沧桑,经久不衰,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不仅有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还有我国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和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更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率先跨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成为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先驱,始终在中国船舶出口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江南巴拿马”型散货船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船舶交易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江南14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国民族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  2008年6月3日,在江南造船建厂143周年之际,正式宣布江南造船胜利完成搬迁任务,正式入驻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地处长江口长兴岛,占地面积约580万平方米,岸线长度约为380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座大坞、17座舾装码头,规划纲领为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2.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首次开展的十大名船评选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四艘军舰和六艘民用船舶荣膺“中国十大名船”称号。这十大名船均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堪称新中国船舶工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

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为我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它实现了中国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它的诞生,在中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第一艘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向阳红10号,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载有直升机的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区航行,为中国太空和海洋科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长城号,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出口船舶,它率先叩开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开创了中国船舶出口的新纪元。

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092“夏”级),它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一次战略性突破。

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船——渤海友谊号,它是集原油加工、海上油库、卸油终端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石油开发的重大设施,它的建成实现了中国浮式生产储油船设计建造零的突破,是世界首次将浮式生产储油船用于有冰的海域,是中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领域标志性的产品。

中国新型常规潜艇(041元级),它集中中国舰艇武器装备科研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常规潜艇设计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突破。

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它是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代表了中国水面舰船武器装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最高水准,实现了中国海军首访大洋彼岸。

被誉为“海上科学城”航天测控船——远望三号,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具有对卫星、飞船、潜地导弹等进行指挥、控制、测量的功能,它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航天测控技术大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第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德尔瓦号,该船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3. 中国船舶工业成就

1.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

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

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药创制成功,传统中医药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

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4.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芬兰最早的工业化是矿业和冶炼,主要是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有的是矿山,有的就是湖泊沉积铁砂。早在1538-1540年,芬兰总督Erik Fleming在Lohja开了芬兰第一个铁矿,矿石炼成生铁。主要是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料。逐渐,芬兰也开始了其它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如铜、锌、镍等。

在矿业发展的同时,芬兰水动力锯木厂也在那时建立起来。锯木工业开始了。

公元1600时期,因为西欧的造船业的发展,芬兰原始的化工行业在那时候开始了(柏油,颜料等)。在公元1700年代的时候芬兰开始了玻璃工业以及烟草工业。但是,最强的还是森林工业,最早开始锯木工业以及柏油的生产。当时可以说芬兰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了。为什么呢?芬兰的柏油出口到英国,而大不列颠的舰队很多是用芬兰的柏油作为船舶防腐涂料的。在沙俄时期,圣彼得堡建筑行业使用的木材大部分是芬兰提供的。

在1667年,芬兰第一台造纸机开始生产纸张,但是的动力是人力。在19世纪中期,工业化的发展,众多的造纸厂都纷纷建立起来,现在的造纸厂的历史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木材,纸浆以及纸张的出口,带来了外汇,同时技术引进也带来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增长。因为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森林工业发展得很快,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制浆和造纸工业。至今很多著名的公司与森林工业都有关系,就如诺基亚也是造纸工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造纸公司都是芬兰的。UPM汇川、Enso恩索。因为造纸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设备。因此,芬兰的机械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机械化的发展,自动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了出口造船业也紧跟上来。也就是,芬兰三大支柱行业是森林工业、机械金属工业、以及高科技。其中也包括能源工业和现在的环保工业。尤其在能源使用上和节能方面芬兰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森林工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是否可以有效的利用能源,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自己的石化能源,全部需要进口,对国家策略来讲节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能源燃烧以及节能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开发了许多先进的解决方法。

森林工业是污染大户,保护自然、自然资源、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仅国家,而且民众和企业对环保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现在,在芬兰从事环保的企业就有上千家。居住在芬兰人民都知道,这里环境是怎样的。

芬兰工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沙俄时期开始了芬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造纸纸浆业,冶炼等。

第二个阶段:独立后,芬兰的教育发展非常快,很多年轻的学者们去德国学习工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师,一直到40年代末,德语在芬兰工程师中还是第一外语。在德国学到技能后,带来了芬兰的机械工业迅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 1944年芬兰战败,战争赔款3亿黄金价值美金(现值50亿欧元)。芬兰几乎一无所有,必须在工业上找出出路,生产出关于产品作为赔款。那时候,几乎大宗工业产品都拉到苏联作为赔款,工业产品有船舶、整套工厂、发电站、拖拉机、锅炉,火车头、电机和变压器、木材和木制房屋等,民用的有家用电器,服装等。在1952年,芬兰成为唯一的一个付清战争赔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苏联西方的第二大进口国。

这个时期刺激了芬兰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战争赔款付清后,苏联继续进口芬兰产品,因为是记账贸易,所以两国的贸易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个阶段: 电子工业发展时期,早在50年代末,芬兰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到了60年代,电子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其中通讯方面的发展加速,其中也有因为在战争时期,利用无线电技术干扰苏军的作战方面的基础,当时,芬兰的无线电技术也非常先进,就如芬兰广播电台的所有设备当时也被作为战争赔款拉走了。

第五阶段: 80年代的高科技的发展。芬兰在自然资源上并不丰富,自己的市场也很小,必须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在高科技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如诺基亚当时是一个综合产品的生产公司,在做出决定后,把以前与通讯无关的生产线全部卖出去,如造纸、橡胶、制铝、电缆等,专注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到了90年代成为一个知名度国际大公司。

同时,其它的软件开发公司就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至今,芬兰很多软件企业在世界上都很出名。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80年代的时候,解除货币控制,开始放宽贷款,各银行以外汇疯狂放贷。所谓的“赌博经济”在90年代国际经济危机时,芬兰在经济上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外汇贬值近40%。加上苏联解体,结束了芬苏之间的记账贸易,占芬兰出口总额15-20%。这些原因使芬兰国民总产值下降了13%,失业从3.5%上升到18.9%,利息暴增到18%。芬兰五大商业银行之一储蓄银行解体,众多的企业包括个人破产。大萧条持续3年1990-1993。一直到1994年才开始恢复。而诺基亚却在这个状况下壮大成长。

芬兰在独立后经历了很多次困难,1919年大饥荒、3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战争、战争赔款、70年代石油危机、90年代大萧条。2008年代次贷危机等。芬兰还是挺下来了,还是一个经济强国。

芬兰发展出一个工业强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教育!这个还是归功于基督教教会。早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教会指令,结婚,必须读会圣经,否则视为异教徒,婚姻不予承认。尽管是独裁的决定,但是,老百姓为了满足教会的要求,不会认字,也得背几段圣经。到了19世纪中期,文盲率低于20%。在1880年,文盲率只有2%。

在独立后,国家一直强调教育,教育不仅免费,到了30年代,中小学校的午餐也由国家提供。在宪法上规定:学习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最强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今后怎样进入社会,怎样把学习的技能用在生活中。在培养孩子时,着重于每个分子今后可以在社会中生存,与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相比,不是培养某个精英,而抛弃或者淘汰其他的孩子。总之,是全民的文化水平。

最近几十年来,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尤其在工业发展的情况下,教育方针由三个方面制定:工业的需求、教育方面的改进、国家的资金支持。每隔一段时间,三方面坐下来讨论今后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育方针。教育培养出来的生员,就可以有效的投入劳力市场,避免出现资源紧张或者过剩。这一方针有效地提高了芬兰的工业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芬兰是一个朴实的民族,其国际交流和贸易方面都有主人来经营(瑞典、俄国),生活简单,好听的话说得也很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客气话。但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喜欢琢磨,不会的就学,不懂得就钻研,有问题就得解决。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体现的,所以养成了创新和发明的习惯。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转化率也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5.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以造船材料的发展划分,船舶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1.木船时代19世纪以前,船舶几乎都是木材建造的,然后用钉子钉起来。木船的制造工艺十分考究,从木料选择、配料断料、破板、装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到下水,要经过小十道工序。一般来说,钉木船会选择天然老龄杉木,而为了防止木船漏水,则会在打麻环节,将卷好的麻丝“三进三出”,最终和“油石灰”一起打碎在船缝中,最后再用“灰齿”将每道缝括平。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船。

2.铁船时代 19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铁船全盛时期,时间较短,仅二三十年时间;由于铁船在水中的浮力较大,一般不易下沉;长时间在海里面航行会容易被腐蚀。

3.钢船时代19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绝大部分船舶均采用钢材建造。对于钢制船舶,制造工艺经历了从铆接到焊接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前都采用铆接结构,以后部分船舶采用焊接结构,50年代以后基本上都采用焊接结构。

6. 中国船舶业的发展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7. 船舶行业历史发展历程

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1、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2、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部分船介绍:

1、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2、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

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3、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8. 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

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 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 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 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地震全力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

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9.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04-14,法定代表人为吴兴旺,注册资本为149818.44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110115MA029T5253。企业地址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永大路38号1幢4层409-98室(集群注册),所属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经营范围包含:电力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待取得相关建筑业资质后开展经营业务);电力及相关业务的科技开发与咨询服务;电力及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设备、装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中国船舶重工王(中国船舶重工业)
上一篇:船舶设计院简介(船舶设计院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