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注意关注英美海军新闻,会发现演习时官兵脑袋上经常戴一个白布套子,当然,在F1比赛时也能看到,这其实是一种个人防护装备,学名“防闪爆面罩和手套(Anti-flash gear)”,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发现:战舰上的爆炸和高温火焰往往会把舰员暴露的头部和手部烧伤,舰员更无法触碰那些滚烫的舱门把手或金属部件,造成自救和逃生困难。一些面部烧伤虽然仅仅是皮外伤,但会造成暂时失明,更会引起毁容等严重的残疾。因此,皇家海军研制装备了这种用硼酸浸泡过的阻燃布制作头套和手套。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NOMEX防火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NOMEX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虽然是化纤制品,却能在距离明火3厘米、摄氏300-400度时,保持10秒不被点着;260摄氏度下能持续使用100小时依然保持原强度的70%,并在人体和热源之间形成隔热层。不仅如此,还能耐强酸、碱,对潮湿不敏感,绝缘性好,还很柔软、耐用、透气。舰艇受到攻击时,爆炸冲击波产生的瞬间热量很大,那么一瞬间而已,如果不带,热焰直接灼伤皮肤,基本毁容,带上这个头套,热焰袭来时,头套吸收大部分热量,被焚毁成灰烬,皮肤只会受到很小的伤害,后期基本可以痊愈,对人员起到有效的保护!后来,这种头套和手套成了英美海军舰员在一级战斗准备部署的标配。
但这款风靡英美海军的个人防护装备,为何中国海军没有大规模普及呢?其实原因就是:批量国产化太晚。虽然杜邦公司的NOMEX材料在上世纪60年代实现全球工业化生产,但这种该型能耐高温材料一直被视为战略物资,对华管制。
国内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仿制,称其为“芳纶1313”。但关键技术一直没有突破,主要依赖进口。直到2000年前后,烟台氨纶等企业才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交流学习,自主钻研,试验成功。虽然2007年中国芳纶年产量可以达到4000吨,占全球产能14%,但80%的国产芳纶1313都是用于高温过滤的低端产品,真正能做防护服装的高端长丝、可染纤维产量很少。所以,这就是防火面罩手套不能大规模批量装备的主要原因。
希望有一天,解放军海军官兵的小挎包里也能装进这个防火面罩手套,毕竟这是英美海洋强国一百多年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