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255 2024-07-05 04:39

地理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2、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域(热带、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工业区等)、行政区域 3、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季风区大致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非季风区大致包括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注意:P5活动1、2、3及P4图5.4 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P8活动1、2;P10活动1) 一、位置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面积20%;人口40%,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二、生态环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占25%;人口占55%,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主要水果:两广、闽、台胜产甘蔗;南部沿海地区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等水果;海南岛出产椰子;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二、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加固堤坝;疏浚水道;重点限期治理污染源。 2、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成风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等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树、杉树、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P8活动1、2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有无结冰期 有 无 人文景观的差异 差异原因 农耕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气候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气候、地形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气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 墙体高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马车) 水运(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地形、气候

看有关地理知识的书籍或刊物的心得或体会

生动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浅读《水经注》的感受

生动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浅读《水经注》的感受

北魏郦道元在先秦《水经》基础上作注,感慨于史籍上的地理内容语焉不详,“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水经注•序》,旁征博引,注重实地考察,采择异说,留给了我们一部环境史的巨著。这里,仅主要就第三十二卷谈一些笔者的认识。

作者注重实践考察,并采择异说考释地名。像讲到“厉水”时,“赐水西南流入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讲到我们熟知的大别山,“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俗谓之为檀公岘,盖大别山之异名也”。关于决水,它流入的一个河口,“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还有关于“合肥“地名的由来,对前人看法进行了考察,“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肥水)合,故曰合肥。’阚因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页,非谓夏水”。

作者介绍了一个水利工程的情况。芍陂,这是一个众多河流汇集的人工池塘,“此塘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迳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它的特点是由五个排水口,可充当蓄水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对农业发展有很好的灌溉作用和防洪作用。芍陂建成后,代有疏浚,抗洪备旱。《汉书•王景传》:“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通典•食货二》:“厥天沃地,大获其利”,《宋史•张旨传》:“为水门,灌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但自古就有围湖造田的行为,破坏了芍陂的生态调节功能,《宋史•李若谷传》:“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

我们今天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黄河泥沙治理。《水经注•卷一•河水》已经提出了这点紧迫性:《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韩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竟引河灌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口壹步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无如尾何?”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自古有之,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上中游的乱砍滥伐,而人们无休止的用黄河水灌溉,导致泥沙淤积,河流不通畅,汛期则容易发生决口。历史上很多次洪灾,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人类自己对生态的破坏和无休止的利用。

《水经注》有很多传说故事,如我们所熟悉的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郦道元记道:“ 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 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 又曰五妇候”;我们熟知的“鸡犬升天”的故事也有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位老者交往,“八士并能连进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昇天天, 馀药在器, 鸡犬舐之者,俱得上昇”,这与《史记》中讲刘安自杀的结局不同。而这“八士”也有一番来历,刘安喜好长生之术,“忽有八公,接须眉皓素, 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金先生无无往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 而这个湖北的山也因此事而称为肥水之战著名的“八公山”,“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站百出”,这就是“草木皆兵”的故事。

郦注包含了很多史料,可以补正史之阙。《三国志•蜀书•馆长马黄赵第六》:“权已据江陵,••••••权遣将逆击羽(关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松之注:“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水经注》:“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这与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所见又大为不同。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讲臧宫讨伐公孙述“宫与岑彭等破荆门,••••••至江州。岑彭下巴郡,使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公孙述将延岑盛兵于(阙)水,••••••宫矫制取以自益,••••••右步坐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岑不意汉军至,登山望之,大震恐。宫因以击,大破之”,《水经注》:“昔岑彭与臧宫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我们就了解了战役发生地点,至于臧宫布阵队形,也有两种说法,当然也不排除书籍传抄中的字序颠倒可能。

《水经注》还记载了一些奇异的地理现象,“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卷二十《漾水、丹水》提到了一个产盐的地方“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

在叙述时,作者还重视对自然景观的文学性描写:“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棲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是地理叙述显得生气勃勃,讲到剑阁,在卷二十“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以形容其险要。

通过以上简单叙述,我们了解到作者投身自然考察地理的求实精神,以及古代人地关系情况,要注重地理状况,利于我们从历史中借鉴经验进行自然探索和国防建社.

会不会太长了呀 呵呵 这本书叫

《水经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2021处罚?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