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车载导航仪能不用最好不用,误导太多,多走冤枉路,甚至带进死胡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车载导航仪里面的地图更新太慢,跟不上现在修路的节奏,路是新的,地图是旧的,“按图索骥”,这不白忙活吗?车载导航仪的地图一般在你购车时更新到最新,如果你不要求更新还指不定是多久的呢。然后呢,我们拿到车之后呢,如果没接到4S店电话要求去更新,估计是不会主动去更新的。在意一点的话半年更新一次或1年更新一次,所以,你的车载导航仪里的地图早就OUT了,不符合时代的道路导航需求。突然间,高大上的车载导航成了摆设,是不是感觉好尴尬?
别急,手机地图在手,说走就走。而今,手机里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都是实时的卫星地图,定位精准可靠,帮你选择最优线路,最畅通的线路,非常方便,非常可靠。
期待某一天,手机地图能实现和车载导航仪实时数据对接,这样高大上的汽车导航仪就又可以恢复元气啦!
谢邀。初次使用导航仪的人,开始把导航仪拿到空旷的地点点击进行车外定位,这样一来定位速度会比较快,二来也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定位完后再放到车内,看看车内讯号怎么样。单次使用导航仪时间越久,导航仪保存的卫星数据的世界就越长,如果长时间(1-2星期)不用,GPS就会恢复到cold start 状态。只要有这些状态的心理准备,基本上,用了导航仪,最后能到达目的地的,导航仪就是很好用的东西了,至于有没有比较省时的,路程有没有比较短的,就不要太强求了,不过只要用的是最新系统的,一般都是最新的路段数据,所以不要太强求。
初次使用导航仪的主意事项:
GPS导航仪后面的接受天线要水平放置;初次使用导航仪的定位时间一般会长一些,普遍在50s-90s左右,再次使用定位时间就要短一点,一般在10s-40s之间,使用不同的导航软件,定位时间会有所不同,搜星速度城际通要比道道通快(首次开机推荐使用城际通);在北方导航地图最详细的是城际通,其次是道道通,最后才是凯立德,其他导航地图更不实用;在城市实用导航,道路规划最合理的是道通和城际通,凯立德的道路规划表现一般;城际通道路规划有推荐路线,多走高速,少走高速和最短路径;道道通路线规划有推荐路线,最短路线,经济路线和高级路线;推荐城市实用导航时用道道通,偏远地区使用导航时用城际通(城际通的导航和监视点提示是分开的,有时会同时提醒,但觉会有些乱,监视点提示语音可以在系统设置中关闭);导航时输入目的地就可以开始规划或导航了;城际通在规划道路后可以在详细菜单里添加调整经由点货经由区域,重新规划道路。
开了一天的车,累了吧,困了吧,来坐下来泡壶茶,慢慢品饮慢慢解疲劳。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何重要意义?
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它是中国影响世界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人发明的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中记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这里的“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在《鬼谷子》一书中,则记述了中国人利用司南在采玉过程中进行定位,以不至于在茫茫深山中迷失方向。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最早接触了磁石,又发现了铁磁化的方法,制造出了实用的指南针,为世界早期交通的发展,特别是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古人还曾利用薄铁片磁化制成了浮在水盆中的指南鱼。
中国宋朝军事家 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写道:“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 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 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这段话 便是描述了中国古人利用铁片烧红后淬火进行磁化,然后制作出指南鱼的细节。 此后,人们又利用天然磁条放置在小木鱼中制成了一种新型的指南鱼,这在宋代的 《事林广记》一书中有记载。在指南鱼被发明出来以后,中国古人又发现铁针在天 然磁石上磨擦后,也具有磁效应,这便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被发明了出来。
指南针用于航海最早见述于12世纪初的《萍洲可谈》一书。后来,指南针经阿拉伯 传到了欧洲,改变了人类交通发展乃至文明传播的进程。中国宋朝著名学者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述了四种常见的利用指南 针的常用方法。
其一是“水浮法”,即将指南针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其二是“缕悬 法”,即在指南针中部涂上一些蜡,然后利用丝线将指南针悬挂起来后使用;其三是 “指甲法”,即将指南针放在指甲中央轻轻转动后指示方向;其四是“碗唇法”,即指 用碗的边沿作为指南针的支撑点。
沈括通过观察发现指南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 南和正北,而是微偏东南和西北,这便是“磁偏角”。这一发现比西方早出约400 年。和今天的指南针比较接近的“盒式”指南针于13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出现,在14世纪初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服务于各式各样的旅行者。
这种指南针被西方学者称为“干指南针”。在西方航海历史上,曾广泛使用过中国人所发明的“水浮”式指南针。事实上,由于水浮式指南针实际使用效果要比“干指南针”好,它曾一度作为船舶最主要的导航设备。中国指南针传入欧洲后,很多学者都对指南针为何指向南北这两个方向大惑不解。
这个难题在1600年由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在《论磁》一书中作出了回答。威廉•吉尔伯特指出,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向南北两个方向,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同时,他还指出了在地球的中心很可能存在着大量的铁。
威廉•吉尔伯特除了发现了很多磁现象的规律外,还深入研究过静电现象,并发明出了验电器。1646年首次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布朗提出的“电力”一词,就是借鉴了威廉•吉尔伯特的思想。由于近代造船工业中开始大量使用钢铁,这使得磁式指南针的实际使用效果产生了偏差。
因为钢铁本身对磁式指南针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使得指南针发生偏移。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人们想到了发明无磁指南设备的念头。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卡普菲发明了陀螺罗盘,这使得指南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陀螺罗盘利用了陀螺仪旋转时旋转轴方向不变的原理。陀螺仪最早由德国科学家约翰•贝格尔发明,此后陀螺仪便用于导航机械设备的制造。由于早期陀螺仪阻力比较大,所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陀螺仪的阻力也越来越小,其导航的精准度也越来越高。
如今,陀螺仪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宇宙飞船、洲际导弹、隧道挖掘、航海罗盘的制造中。利用陀螺仪制成的罗盘即为陀螺罗盘,它由于可以不受船体钢铁结构的影响,所以在航海导航中逐渐取代了磁式指南针。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开始被广泛使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