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破冰船技术
只有俄罗斯。“乌拉尔”号核动力破冰船,是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的第三艘22220型通用核动力破冰船,它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北极西部地区全年通航。船长约173米,宽34米,排水量3.35万吨,可破除3米厚冰层,是世界上动力最强大的破冰船之一。
目前世界上拥有核技术的国家不多,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等国,能合理地利用核动力破冰船的也就只有上述几个国家了。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破冰船,包括芬兰,丹麦,挪威,俄罗斯,加拿大,冰岛,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乌克兰和中国等18个国家。其中,中国的“雪龙号”破冰船是从乌克兰手中买来的破冰船升级改进而成。
俄罗斯是世界破冰船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在役核动力破冰船6艘,均隶属俄联邦政府,主要航行在巴伦支海、芬兰湾、白令海、东西伯利亚海等北极及周边海域,执行航道开辟、护航、救援、科考和观光等任务。与常规动力破冰船相比,核动力破冰船推进功率更大、续航时间更长、破冰能力更强,更适合在北极高纬度海域、严重冰况下长期作业。
2. 破冰船的方式
一、压碎法
既然破冰船是用来破冰的,那就不能要求它的行进速度,基于它需要破开冰片的实际作用,它的船体、外形、动力都必须要强大才行,而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压碎法”来破冰。这类破冰船的船只前端会有锋利的锐角,在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共同作用下,是破冰船的船头高高的昂起,然后在下落,依靠船头的锐角对冰面实施切割,从而达到破冰的目的。
大家都应该见过那种快艇,在发动机和螺旋桨的作用下,快艇甚至可以在水面滑行,其实破冰船就是比较大的快艇,依靠强劲的动力,使穿透或船身飞起,然后重重的砸在冰面上,因为船底的形状比较特殊,也就产生了破冰效果。
不过这种方式只适合1.5米厚的冰层,如果冰层再厚一些,破冰船也是无能为力的。
二、冲撞法
这种方式就比较野蛮了,如果航线上出现了一些不能使用压碎法破除的冰层,那么可能就需要用到冲撞法。
它的工作方式和原理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完全是凭借船身的锋利和发动机的动力,对冰层进行反复的撞击,最终将冰层撞碎,从而达到破冰的效果。
一不过这类特种破冰船也需要进行特殊的加固,除却船底的坚固材料之外,整个船体的骨架结构,以及构造也是经过特殊制造的,据说好像借鉴了乌龟和螃蟹体内的骨骼构造,主要就是增加船体的坚固和稳定性。
此外,破冰船的破冰能力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如果是普通的破冰船,大小与正常船只相差不大,但如果是为航母开道的破冰船,其钢板厚度、坚固程度,以及动力系统,也绝对是恐怖级别的,哪怕是使用压碎法,也可以轻松的压碎超过1.5米厚度的冰层。
3. 最先进破冰船
1993年在从乌克兰进口的破冰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自1994年服役以来,已完成多次南极航行。
“雪龙”号长167米,宽22.6米,型深13.5米,续航力19000海里,能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2米前行。
“雪龙号”装备先进导航、定位系统,有能容纳2架直升飞机的平台和机库。连续破冰厚度1.1米,设有海洋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200平方米,配备先进大洋调查设备。可搭载80名考察人员赴极地工作。装备声纳、自动采水和高分辨卫星云图系统,随船直升机2架。
4. 破冰船技术哪个国家最强
俄罗斯则是世界上拥有极地破冰船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极地作业能力最强的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极地破冰船的国家。俄罗斯在破冰船技术、装备和作战应用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迄今为止,俄罗斯在核动力破冰船技术上遥遥领先
5. 破冰船技术矛盾
二战结束后,昔日世界霸主英国的实力一落千丈,开始沦为新兴超级大国-美国的“小跟班”,鲜有能重振大国雄风,独自展现“肌肉”的机会。不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难得独自作战并大获全胜,在全世界面前很“露脸”。这次战事,便是著名的马尔维纳斯海战(简称“马岛海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半岛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中,西距阿根廷本土500多公里,距离英国本土则有1.3万公里,由东福克兰、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及300多个小岛组成。马岛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0.34万人,首府为阿根廷港(斯坦利港)。
马岛的历史始于1592年,当时英国航海家戴维斯首先发现该群岛,但并没有实施占领,直到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才在东福克兰岛率先建立居民点。次年,英国也在该岛建立居民点,但在5年后遭到西班牙殖民者驱逐。1771年,英国曾以战争相威胁,一度恢复在马岛的居民点和军事哨所,虽然3年后以经济原因撤出,但此后并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独立,随即在4年后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然而在1831年,美国军舰“勒星顿号”却摧毁阿根廷在马岛的大部分定居点,以报复其非法扣留3艘在该区域捕捉海豹的美国船只。两年后,英国卷土重来,将把剩余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就此实施全境占领。1841年,英国指派一位文职副总督管理该岛,并在1892年将其变为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一再以马岛邻近南美洲、主权继承自西班牙、结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为理由,多次向联合国控诉英国对马岛的“非法占领”。对此,英国则以百年来对马岛“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以及决心以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适用于该地岛民为由,重申对该群岛的主权。由于英阿间的分歧太大,导致双方无法就马岛归属问题达成妥协,并严重恶化两国关系。
由于阿根廷民众对收复马岛怀有强烈的愿望,所以这种情绪便被国内某些政客所利用,成为他们赢得支持度、转移国内矛盾的“不二之选”。1982年4月2日,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民对他的怨恨情绪,便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悍然对马岛实施军事攻击。由于此时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的抵抗,便占领马岛全境。
加尔铁里之所以敢在马岛用兵,是认为此地距离英国本土太远,而3年前刚上台的撒切尔夫人正被一系列国内外难题搞得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和胆量做出军事回击。更何况,此时阿根廷跟美国、法国正处于“蜜月期”,就算是英国敢于开战,两国也不会出手相助
然而事实证明,加尔铁里错估了撒切尔维护主权的意志,也高估自己在美法两国总统眼中的重要性。就在阿根廷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撒切尔夫人迅速获得议会的授权,并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万里行军来攻击阿根廷、收复马岛。在议会演讲时,撒切尔慷慨陈词,声称“福克兰群岛已成为我的生命、我的血液”,发誓不收回马岛绝不罢手。
与此同时,美、法两国总统也发声支持英国。其中,美国总统里根不仅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而且还宣布向英国开放在阿松森群岛上的空军基地,并向其提供关于阿根廷军事动向的情报;法国总统密特朗则宣布延迟对阿根廷预定的“飞鱼”导弹的交货日期,而该导弹正是阿根廷对抗英国舰队至关重要的“法宝”。战事刚刚开始,阿根廷便被美法两国在背后“捅刀子”,其结局可想而知。
由于英国与阿根廷远隔万里,所以从其舰队正式组建完成,到其攻占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已过去半个月时间。1982年4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完成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并切断阿根廷本土与马岛驻军的联系。5月21日,英军正式在马岛登陆,在彻底击溃阿根廷在岛上的驻军后,于6月14日占领全岛。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