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重心东移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具体来说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完成于两宋。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济重心”不仅是指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要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提供动力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地区。
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时候是苏秉琦先生所说的“满天星斗”式的,北方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也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三星堆文化。总体上北方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南方,北方黄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时代)的时候,南方长江流域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珠江流域甚至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北方全面进入文明时代,并且发展成为王朝疆域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先秦时代(BC2070~BC221)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21)经过楚国、吴国、越国、巴国、蜀国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起步,和北方差距已经缩小。
秦汉时代(BC221~AD220)由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定都北方(长安、洛阳),大力发展北方经济,南北方经济水平差距拉大。到东汉安帝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75%以上,南方人口仅相当于北方1/3,。东汉后期,经济重心从关中东移至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淮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淮北。这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9)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社会较安定。因此北方经济遭受重创时南方所受破坏不如北方严重。加之南方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更湿润,热量更充足)较北方为好,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经济逐渐具备与北方香抗衡的实力。不过侯景之乱(548~552)使江南经济遭受重创,是经济重心南移历史上的巨大倒退,导致隋朝(581~618)统一后南方又大大落后于北方。总体来说,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只是后来出现了倒退。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9),具体来说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304~439)。
2.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的国际秩序正在松动,过去的世界格局也正在转型,而新秩序和新格局目前尚未形成。面对此番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轻易选择逃避,也没有哪个大国可以单独面对。
第一,世界权力重心正在东移,旧的国际秩序已表现出衰弱甚至瓦解迹象。过去五百年,随着西方率先进行几次工业革命,西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由此奠定的国际秩序也就有了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啻是西方列强在争夺国际空间。
二战后,亚洲国家日本虽然实现经济腾飞,但也只是自觉成为西方一部分而已。然而,近年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向非西方世界转移。有些学者称为世界“权力重心”东移。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仍将迅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8年12月发表的《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 GDP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接近60%,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 世界重心转移
世界发展中心将由西向东加快偏移。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疲软,即便是美国GDP每年都有“客观”增长,可实际上GDP持续在放缓。相反,无论是中国还是亚洲多国,经济一直在保持客观的增长,这引起了美国严重的戒备之心。
美国的亚太计划由此诞生,为了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那些经济发展增速快的国家,拖延这些国家的发展为美国争取时间。
4. 世界的重心
是的,区域共同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伴随亚洲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共同体发展历史和亚洲国家区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亚洲地区的新变化所提出的制度和理念创新,应包括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三个支柱.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在亚洲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和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秩序.
5. 世界重心转向亚洲
自盘古开天地,地球内在的地壳板块便开启了漂移演变模式。在不知历经过多少次沉沦、分裂、合并后,才形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七大洲,四大洋地理面貌。以此为据,我们行走的路面地下深处,都是由坚硬的地壳碎片构成。犹如破碎的鸡蛋外壳,彼此相依镶紧,又不是一个整体。然而,生活在地表上的我们,除了知道地壳构造运动会引发地震与火山喷发外;对它们正在以每年平均约5厘米的速度移动,从未被大家所熟知。
近年来,地质学家对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壳运动观测研究发现,大西洋与相邻的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界未发生俯冲,使得大西洋正在不断向往扩张,面积变得越来越大。而太平洋并未如此幸运,受两岸板块俯冲带的频繁活动,与消减影响,整体面积正在缩小。加上板块构造运动的持续,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只剩一个新的超级大陆。
科学家的依据
基于大陆漂移地质学说的理论,科学家利用已知的地壳移动速度数据,以及板块运动的特性原理,通过超级计算机运算模拟研究发现,一个新大陆形成,平均所需时间约在5亿年左右。现有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形成于3.1亿年前。据此计算,新的超级大陆约在2亿年后出现。届时,现有分裂的大陆形式,可能会聚集形成一个新的超级大陆,会以四种形式出现。为此,科学家将其分别命名为:潘吉亚、终极盘古、奥里卡和美亚。
潘吉亚大陆
模拟结果显示,按照现在的情况持续发展下去,大西洋会继续开放,太平洋将继续封闭,我们就会看到下一个超级大陆在盘古大陆的另一端形成。美洲大陆将与向北漂移的南极洲相撞,然后与已经相撞的非洲-欧亚大陆相撞,诞生了新潘吉亚大陆。
终极盘古大陆
大西洋的开放可能会放缓,实际上在未来某个时期开始关闭。大西洋上两个小的俯冲弧,可能会沿着美洲东海岸蔓延,导致泛大陆的分裂。因为美洲、欧洲和非洲被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被称为终极盘古大陆。最后,这个新的超级大陆将被一个超级太平洋所包围。
奥里卡大陆
如果大西洋要形成新的俯冲带,“这或许可能已经发生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能注定要关闭。这意味着必须形成一个新的海洋盆地来取代它们。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横贯亚洲,从印度西部到北极的泛亚裂隙打开,形成新的海洋。其结果是形成了新的超级大陆奥里卡。由于澳大利亚向北漂移,随着东亚和美洲从任何一边靠近太平洋,它将处于新大陆的中心。欧洲和非洲板块将在大西洋关闭时重新与美洲板块会合。
美亚大陆
一些构造板块正在向北移动,包括非洲和澳大利亚。这种漂移被认为是由盘古大陆(盘古大陆位于地球内部深处,称为地幔)留下的异常现象。由于这种北方漂移,科学家设想这样一种情况: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继续向北漂移。这意味着它们最终会聚集在北极附近的一个新的超级美亚大陆上。在这种情况下,大西洋和太平洋基本上都将保持开放
研究的意义
研究未来的地球构造变迁,将帮助我们突破地质变化现有理论框架的边界;并推动我们思考,在漫长的宇宙尺度中,我们星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
6. 发展重心东移
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东升西降”是中国官员常说的话,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讨论热点。这个词,早在2013年就有提出,当时,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危机中遭受重创,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
2014年,有学者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崛起改写世界经济、政治版图,“南升北降”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国际战略格局“东升西降”更趋明朗。
2019年,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指出,世界局势正在面临五大变化,南起北落是大势所趋,东升西降难以逆转。“早在2017年,东盟十国加中日韩的经济总量是21.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7%,分别超过美国和欧盟;截至201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这说明全球经济的重心已经转向了东亚。”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很多官员都认为,由于去年没有哪个国家能躲过疫情带来的重大考验,因此“东升西降”的趋势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7.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8. 世界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产权组织)4月7日发表新闻公报称,2019年中国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国际舆论认为,这一成就显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取得明显成效,表明中国创新能力和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大幅提升。
“在短短20年内,中国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200多倍”
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各项知识产权数据再创新高,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6.58万件,年增长率为5.2%。其中,中国2019年在该组织PCT框架下提交了58990件专利申请,超过美国提交的57840件,成为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
PCT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主要涉及专利申请的提交、检索及审查,旨在激励创新和推广创新成果。通过PCT来申请国际专利已成为涉外企业的首选,因为一份申请可以同时在所有缔约方为发明寻求专利保护,简单而且便利。“专利所有权被广泛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志。”路透社报道指出。
“在短短20年内,中国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200多倍。”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感慨道,1999年产权组织收到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仅276件。“中国的快速发展归功于中国政府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很长时间,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近年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但创新不是零和游戏”
按地区排名,2019年全球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总量中,亚洲申请人提交的申请量占52.4%,位居第一,来自欧洲和北美的申请量各占23.2%和22.8%,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中国专利申请量位列各国之首,超过一半的专利申请来自亚洲,这凸显了世界创新重心向东方转移的趋势。”高锐说。
按企业排名,2019年,中国华为公司以4411件已公布申请连续3年成为企业申请人第一名。排名靠前的中国创新企业还有中兴、阿里巴巴和腾讯,显示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按技术领域划分,专利申请数量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电气机械、医疗技术和测量,而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是年增长率最高的领域。中国在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日本广播协会的报道称,中国在2017年取代日本,成为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此后,中国只花了两年时间便超越美国,凸显出中国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等先进技术领域的进步。
高锐指出,“虽然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但创新不是零和游戏”,全球创新净增长意味着新技术和应对全球挑战新方案的出现,这将使所有人受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以开放的态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和创新活动的“热土”。“中国专利申请量升至世界第一,是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结果。”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质、量齐升。据中国外交部的信息显示,中国创新投入的规模和增速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研发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3003.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19677.9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7%,世界排名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研发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与全球8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快速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故事。”高锐认为,“中国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提高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在创新和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比如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相关基础设施、法律基础、关于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和专门法院等。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经验。”
中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每年给国外权利人带来巨大收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外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已超过340亿美元。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称,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保护出色,其中也包括对外国企业的保护。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等待时间要比欧美国家短,而且发明专利审查比欧洲一些国家质量更高。甘巴尔代拉说:“每次去中国我都能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巨大进步。中国高科技企业正向全球创新领先者转型,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