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轮船的进化史
将重现“倒骑毛驴”。
张果老是这么说的。
2. 船舶进化史
从单木制船体到木制拼接船体再到更大吨位的远洋木制舰船,最后钢铁造的万吨巨轮
3. 轮船的演变历史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中国政府的支持,兴办实业的商人的努力。
随着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从各方面影响并带动了晚清社会生活在交通方面的巨大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4. 船的进化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5. 轮船的进化史简介
地球进化的历史上,无数的野生动物不断经历着诞生、进化、灭绝的过程,但是同样一些已经灭绝的原始动物,在自然状态下又会演化出很多新的物种,以现代猫科动物为例,现如今所有的猫科动物都是源自古猫,古猫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却演化出了几十种全新的猫科动物。然而,在人类出现以后,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多参与以及影响巨大,导致很多野生动物在进化巅峰期就已经灭绝,未能进一步完成物种演化的步骤,比如旅鸽、大海牛、巴巴里狮、里海虎、白犀牛等等,都在进化过程中戛然而止。这些物种的消失,导致了地球上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少,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如果放眼整个地球,那么很多人难以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以长江为例,了解一下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样性最典型最丰富的生态河流,也蕴含了我国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动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鱼类的栖息场所,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包括特有鱼类142种,拥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很多动物都是长江特有。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长江中重要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第一、已经灭绝的重要的水生动物。
一、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长江中最古老,生活年岁最久远的鱼类,有据可查的生存时间大约是两亿五千万年,它们见证了恐龙时代的结束,历经岁月的磨难最终生存到了现代,长江白鲟体型很大,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而这其中的“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也就是说可以长到上万斤,虽然目前有记录以来捕捞到的最大的白鲟是一千多斤,但是在古代长江白鲟很有可能会长到这么巨大。白鲟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肉食性鱼类,因为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也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等,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但是,由于航运的发展、水体污染,以及水利设施、人为捕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江白鲟数量在近百年来锐减,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而2020年有学者正式宣告长江白鲟灭绝,而其真正的灭绝时间还要早几年。
二、白暨豚。
白暨豚
白暨豚有着水中大熊猫的称呼,可见人们对它们的重视和喜爱,白暨豚生存的历史大概2500万年时间,是长江中的大型鱼类,也是唯一一种仅生活在淡水中的鲸类,生活在从南昌到上海长江入海口长达1700公里的水域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影响,白暨豚的生活环境主要集中在洞庭湖等水域中。
白暨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但遗憾的是,2004年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白暨豚琪琪死亡后,白暨豚再未被发现,2006年,六国科学家进行联合考察后,在2007年宣告白暨豚功能性灭绝,直到现在,也再未发现有白暨豚出没的踪迹。
三、长江鲥鱼
长江鲥鱼
银鱼,刀鱼,鮰鱼,长江鲥鱼作为长江四鱼,曾经是资源非常丰富的鱼类,长江鲥鱼主要分布在近海的长江口,近年来数量稀少几乎绝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鲥鱼也曾经和河豚、刀鱼一起作为长江三鲜,在明朝时期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定为皇室贡品,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长江鲥鱼的数量就非常稀少了,如今更是罕见。
目前在长江中还有一种鲥鱼,是来自东南亚的长尾鲥,也经常被一些人误以为是长江鲥鱼,而真正的长江鲥鱼已经功能性灭绝了。
第二、目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的水生鱼类。
一.微笑天使--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
江豚俗称江猪,是我国长江独有的鲸豚类动物,在长江主干道中曾经非常常见,如今,江豚属于国家准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中。江豚喜欢追逐波浪,所以经常有江猪逐浪的描述,但是,这也对江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为航运船只在行进中会掀起波浪,引起江豚的追逐,很容易被螺旋桨伤害。和白鱀豚一样,江豚也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
统计
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
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组经一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
2012年,长江江豚的数量只剩下1200头。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长江江豚的数量为1012头,为极度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
二、扬子鳄
扬子鳄
扬子鳄有着2.3亿年左右的历史,也是长江中仅次于白鲟的古老生物,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边的鳄鱼,有冬眠的习惯来避开寒冷的季节。是我国长江中特有的爬行动物,因为长江也被叫做扬子江,所以被命名为扬子鳄。是世界上现存的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多个扬子鳄保护和繁育基地,人工饲养环境下的扬子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只,目前已经成功野化的扬子鳄数量大约在两百多只,与华南虎一样,缺乏合适的野生环境是扬子鳄野化的最大困难。
三、中国大鲵
大鲵
也叫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的省份,1988年,中国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CR)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由于长期的捕捉,野生的娃娃鱼已经很少见,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主要生活在水质比较清澈的河流中,在浅滩区域捕食,以螃蟹、鱼虾为食物,是淡水中凶猛的捕食者,最大可以长到2米多,叫声奇特,如同小孩子的哭声。
四、胭脂鱼
胭脂鱼
有着亚洲美人鱼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长江水系中,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胭脂鱼生长速度很缓慢,一般可以活25年左右,最大能长到一米多,重达30公斤。在浅滩处产卵孵化,在深水处越冬。
五、长薄鳅
长薄鳅
俗名薄花鳅、红沙鳅钻等,生活于长江的中上游,在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中生活,以小型鱼虾为食物,是肉食性鱼类。
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易危等级。
六、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
中华鲟,也叫做:鲟鱼、鳇鲟、黄鲟、潭龙、 鳇鱼、鲟鲨、腊子、大腊子等。是我国长江中最重要的鱼类之一,被称为长江鱼王。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中华鲟生长速度快,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
中华鲟捕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鱼类等食物,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齐聚长江口,耗时一年时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上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中华鲟数量超过1万条。上世纪80年代下降到2176条。2000年下降到363条。2010年下降到57条。
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现在将中华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七、长江鲟
长江鲟
长江鲟也叫做达氏鲟,俗称“沙腊子”。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重要程度堪比水中大熊猫。长江鲟的生存年月超过1.5亿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区域,个体比较大,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个体长一米半,重达50公斤。
曾经渔长江鲟也作为一种经济型鱼类被捕捞,但在最近几十年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经濒危。
白暨豚、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和江豚等等,这些长江中的著名野生动物,只有我们更加了解它们,才会意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维护长江生态,保护水生鱼类,是所有长江流域居民共同的责任。
6. 船的发展史的演变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7. 轮船发展历史
关于轮船的起源,追溯历史,公元5世纪祖冲之建造的"千里船",这很可能是轮船的最早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唐德宗时李皋创造的一种新型战舰,它装有两个轮装,每侧一个,士兵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前进,它的速度跟挂船帆一样快.
8. 轮船历史起源
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1、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2、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部分船介绍:
1、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2、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
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3、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9. 船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一般人对于帆船往往认为是被风推着跑的。其实风的动力以两种形式作用于帆,帆船的最大动力来源是所谓的“伯努利效应”。
我们知道,当空气流动得快的时候,在正面挡住它的物体就会受到空气的冲击,这种冲击产生的压力我们称为动压力。当帆船顺风行驶时,就是空气对帆的动压力推动帆船前进的。由“流速增加,压强降低”的伯努利原理知道,当空气向一个方向流动时,它向侧面作用的力就要相对减小。也就是说气体流动速度越大的地方,动压力压强越大,而静压力压强越小。流速愈小的地方,动压力压强愈小而静压力压强愈大。这样气体流速小的地方对流速大的地方就会产生一个侧向的压力,这个力称为静压力。当迎风驶帆时,船正是在风的静压力推动下前进的。
帆所受静压力的产生,主要是帆具有像机翼一样的弧形。我们把帆的横截面和机翼的横截面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当气流通过帆或机翼时,由于机翼上面和帆的前面的气流要走更长的距离来和机翼下面和帆后面的气流相会合,因而就加快了流速,使帆的前面和后面及机翼的上面和底面的气流产生了不同的流速。流速慢处的压强比流速快处的静压强大,这个压强差使机翼产生了向上的升力,也使帆获得了向前的动力,在这里不妨也称它为“升力”。
下面我们来看帆上的静压力是如何推动船前进的。帆所受的静压力FT,并不能全部用来推动船前进,真正用来推动船前进的是FT沿船头方向的分力FR,FR的值要小于使船横向移动的分力FH。尽管横向力较大,但在实际行驶时,很少看到船横向移动。而船向前进的速度却相当大,先进的帆船和帆板,最快的时速,可达30至40 km造成这样的前进速度,除了帆产生推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船底的流线型,船浸入水中部分的横向截面积远大于纵向截面积,推力FR虽然比横向力FH小,但船在水里前进时所受的阻力要比船横向移动所受的阻力小许多。所以,FR推船前进效果就相当显著。
航向限制和效益
帆船既可在动压力的推动下顺风行驶,也可在静压力推动下逆风行驶。但帆船的航向不是完全没有限制,在正逆风左右各约45度角内,是无法产生有效的推进力的,如图6所示的A区。但是太顺风也不是很好的,因为这时伯努利效应消失。船靠风对帆的动压力推动,而动压力的大小决定于风对帆的相对速度,相对速度越大,动压力就越大。然而船在动压力的推动下,前进速度逐渐增加,风与船相对速度就会减小,因而风对帆的动压力减小,船速会再度慢下来,同时会进入不稳定状态,如图中C区。所以动压力对帆船来讲,并不是持续高效的动力来源。只有如图中B区才是最好的航行方向,这时船航行方向与风向成一定夹角,船在静压力推动下,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动力,使船获得比较高的航行速度。 若船要逆风行驶,船的航行方向应与风向成一夹角,所以必须采取Z字型的路线。
控制和转向
由于帆的受风力的中心点与船体侧面受水阻力的中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FH这个力使船横移虽不显著,但使船向下风倾斜的作用却相当显著。如图8所示,这就要运动员随时用自己的体重来调节船的重心,以保持船的平衡(常称为“压弦”)。
由于风力的大小随时会变化,横倾力的作用也随之变化。所以压弦是要随时灵活变化的,这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操作技能。
推力FR在推船前进的同时,同样有一种使船前倾的作用,虽要比横向力FH使船致倾的作用小得多,但它同样会使船失速,所以运动员还要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纵倾,设法通过压弦来保持船的平衡。
改变航向,帆船主要靠舵。帆板则靠帆的位置和重力的中心的转变。当船在行驶时,水流给舵一个垂直航面的力F,F的一个分力F1能使船产生旋转,另一个分力F2阻挡船前进。由于F2对船起阻力作用,所以转向时舵角一般不要推得太大。当然,要完成转向动作,除了舵以外,还要和帆的位置,船员的移动相配合。
帆板的转向,当运动员把能活动的桅杆倒向下风后方,板首就向迎风转,相反把桅杆倒向上风前方,板首就离风偏转。通过桅杆的倒动,移动帆心,使帆板产生了旋转的力矩,从而促使其转向。
10. 轮船的进化史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11. 轮船的进化史手抄报
1、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3、华罗庚,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茅以升,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