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可以。
中国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浙江省境内发现了一艘在地下沉睡了至少7500年的小木船。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即使在世界考古史上,发现如此高龄的木船都是罕见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蒋乐平今天中午在浙江萧山跨湖桥挖掘现场兴奋地说。
据查证,英国曾经发现过距今约7500年的木浆,但未见木船实物。
这是一艘船体长超过2米的独木舟。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清除覆盖船身的最后一部分泥土。经测量,船体显露处宽50厘米,船身最宽处70厘米,船舱深约15厘米。船体的两侧各有一处小木桩。
闻讯赶至现场的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析认为,这艘独木舟把中国造船史往前推了数千年。这对研究中国和世界新石器时代人类水上交通工具史有重要价值。这位历史学家指出,在今年早些时候,考古人员曾在江苏省苏州市发掘出5000年前的良渚古船,这已经把中国的造船史上溯了2000多年。
独木舟附近还被发掘出一条宽约4米的沟壑。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一条被淤塞的小河。联系到这里曾发掘船浆和一些木材,有专家猜测古人类曾在这小河边造船。跨湖桥遗址是在浙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90年和2001年,文物部门两次对这一遗址进行发掘。在620平方米的有效发掘范围内,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和黑陶器及石器、骨角木器、玉器等大批珍贵史前文物。
根据碳14测定,这批出土物距今约8000年到7000年之间。经考证,跨湖桥遗址的器物群基本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都自成一体,它存在的时间上限要早于浙江境内著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2. 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历程图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开始的汽船是由明轮推进的,然后又发展成为螺旋桨推进,接着人们又陆续发明了涡轮机、柴油机、汽油机和核动力装置。造船的材料,也由早期主要用木材发展到近代主要用钢铁。有些现代的小船又采用玻璃纤维和塑料制成。由于造船材料和船的行驶动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造的船越来越大,装载的人和货物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航程也越来越远。
3. 中国古代造船史
我国古代造船业非常发达,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自新石器时代起,我国便产生竹筏、独木舟等原始船舶。直至秦汉时期,造船工艺才初具体系、渐趋成熟。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楼船。楼船是当时的作战用船,可称之为古代版“战舰”,因船上建有重楼而得名。据史料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由楼船组成的舰队进攻楚国。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秦始皇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楼船的头部为方形,无帆,动力由两侧设计的划桨提供;每层都有防御矮墙,设置了发射弓弩的窗孔,方向和速度由舵和桨掌控,这是造船史上的重大突破,代表当时造船技术的最高标准。
汉代,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非常强大。《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在长安附近疏通水路,制造楼船,训练水军。其中最大的一条楼船叫“豫章号”,上有豪华的宫室,可以乘载万人。据说汉朝廷一次就能动用,由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的巨型舰队。
舰队中,各种作战舰只配备齐全。先是冲锋船“先登”处于舰队最前列,接着狭长战船“蒙冲”冲击敌船,再者就是快船“赤马”,最后是最重要的船舰--重武装船“槛”,即上下都用双层板的楼船。楼船也是舰队的主力。
实际上,这一切除了秦汉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仰仗于当时十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积极的外交政策。
秦始皇一统河山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海(河)陆交通要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沟通全国陆上交通。与此同时,还全部拆除了各诸侯领地内河渠上的截水堤坝及拦阻水道的设施,并以鸿沟为中心,疏通济、汝、淮、泗等水道。
此外,秦始皇还兴修吴、楚、齐、蜀等地区的水利,开凿灵渠联通珠江、湘江、长江水系,发展通航灌溉一体化;还派人出海,把内陆驰道与江、河、湖、海的航路衔接起来。这样一来,标志着全国一体的水陆交通网正式建立起来。秦始皇还极力推进航海事业的发展,统一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或海上航行。
刘邦建立汉朝后,制定休养生息的民生政策,国力大增。此时陆上丝绸之路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尽快疏通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军驻守交通要道,但效果不理想。
南越国后归汉后,汉武帝拓宽海上贸易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以合浦为起点,途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最后抵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史称“徐闻、合浦南海道”。此后,这条航线成为西汉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海路通道。
秦汉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国雄踞江东的吴国,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地区。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5层,可载3000名战士。吴国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
南朝时,江南能建造千吨级别的大船。为提高航行速度,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这是一种装有桨轮的船舶,即“车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尽管不是很经济,但也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新的方向,在我国造船史上绝对值得一书。
4.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
17世纪时因陆空交通不发达,荷兰造船业发达。加上荷兰的鹿特丹港口在欧洲大陆上是中心位置,所以荷兰当时垄断世界60%左右的海上物流生意,后来随着陆地和航空事业的发展,荷兰物流的优势逐渐减弱。
5. 中国古代船的发展史
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6. 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世界上最早的船是由人类在远古时期的祖先发明的,因为时间太过久远,现代人们难以找到远古遗留下来的船只,所以世界上最早的船是谁发明的,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人类自产生文明以来,就有记录历史的好习惯。通过查询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早的蒸汽轮船是法国的乔弗莱发明的。而早在中国唐朝,一个名叫李皋的人就发明了车轮船。
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发现了将木头进行捆绑就能浮在水上,还能载着人过河,这是船的起源之初。至于最先用捆绑在一起的木头做的“船”过河的人是谁,确实难以查证。
关于古人对船的运用所残留的痕迹,一位考古学家曾在英国的约克郡斯塔卡尔区域中一块泥炭沼泽里,发现了一支来自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种木桨是用来划一种中间被掏空的独木舟的。至于谁是这个木浆的主人,一切还有待考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改革,船也渐渐改变了形态。早在我国古代的唐朝时期,聪明的李皋就发明了车轮船。这种船可以通过人力踩踏车轮转动桨轮,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后来这种船在南宋起义中被将领运用到实际中去。
人类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前进。1769年,法国名为乔弗莱的发明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提供动力的轮船,也就是蒸汽轮船。从这一刻开始,轮船的动力来源渐渐走出“依靠人力”的限制,真正进入工业时代。
7. 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最早的轮船是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发明的,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也是世界上广泛认可的最早的轮船。现代人对轮船的定义太过狭隘,认为只有是通过机械化的螺旋桨推进的船才称得上是轮船。
然而事实上轮船的推进方式,还有是以人力踩踏木轮推进的。早在公元782到785年,我国的杭州知府李皋就开始对船进行改装,通过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轮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轮船。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个世纪以来,轮船快速发展,从蒸汽动力到燃油动力不断改进,一直到今天的水平。这也得益于当时的蒸汽机的发展,还有后来的燃油机的发展。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是在近代洋务运动之后才发明的,当时的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制造轮船的重要性,所以他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轮船黄皓号。
中国的造船之路还是很坎坷的,虽然在古代中国的造船业一直名列前茅,但是都以人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所以与现在的蒸汽动力和燃油动力的轮船根本无法相比,这就是古代船只与现代船只的区别。
无论是历史上的第一艘轮船,还是中国的第一艘轮船都对世界轮船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轮船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沟通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8. 我国古代的造船业在什么时代达到高峰
能古代人们乘船如果遇到洋流便会采取调节风帆、摇橹划桨、等办法行进。
而在内陆水域,古代人们除了使用车船等特殊船只之外,基本上也是采取同样的办法,所以古代船只是可以逆流而上的。
除此之外若遇到水流很湍急的地方,就必须雇佣纤夫拉纤,用绳索配合人力拖动船只逆流而上,这种工作是非常劳累且辛苦的。
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水流很急,水又很深,江又很宽,没有机会雇佣纤夫拉纤,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若真的遇到这种地形,一般情况下岸边都会有配有辅助措施、设备,当做应急使用。
秦汉时期的第一个造船高峰,秦始皇曾在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规模庞大的,可承载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汉朝楼船,当时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一次战役中可以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
三国东吴水师战船,最大的分为五层,可承载3000名士兵。到了南朝时期,已发展到建造1000吨的大船。
大龙舟,隋炀帝杨广命令建成的巨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等设施房间共120个,装饰奢华。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是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无论船舶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体现出当时造船业的强盛发展规模。
郑和宝船,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是跨洋的巨轮,也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9. 古代中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国古代造船业非常发达,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自新石器时代起,我国便产生竹筏、独木舟等原始船舶。直至秦汉时期,造船工艺才初具体系、渐趋成熟。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楼船。楼船是当时的作战用船,可称之为古代版“战舰”,因船上建有重楼而得名。据史料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由楼船组成的舰队进攻楚国。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秦始皇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10. 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
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11. 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i日〕传”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驿站。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han寒〕沟、菏水和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
隋唐时期,我国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