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子弹头做成两头尖的对称型,即枣核型,

2022-06-19 20:40 点击:160 编辑:邮轮网

是的,这样的子弹真实存在。只不过两头不完全对称,头部较尖。上面这张图就是这种弹头,它就是美国cheytac公司的一种狙击步枪专用弹药.375弹药。其有一种配套的Viking弹头,采用铜镍合金整体车削而成,具备非常高的精度。其气动性能非常优秀,远远超过普通的弹头,可以大大减小涡流阻力。

枣核形弹头重26.44克,初速870米/秒,枪口动能近10000焦耳,超音速飞行距离超过3830米,实际飞行距离完全可以超过常规的12.7毫米弹药,12.7毫米弹药通常的超音速飞行距离为2500米左右。这种弹头可以视为靠旋转稳定的全口径弹头能够达到的长径比和外形的极限。

这种弹头也有缺点,就是对制造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原因就是因为其枣核形的弹头尾部,这样的弹尾有利于获得非常优秀的气动性能,但是对枪口章动非常敏感。因为弹头刚飞离枪口时,枪口喷出的火药燃气吹在弹尾上,如果弹尾外形稍不对称就会出现明显章动,这样容易影响射击精度。作为狙击专用弹制造精度要求高,而且产量也比较小,这样成本也会比较高。所以,这种弹头如果想作为普通弹来使用的话,还是要回到常规的船尾形弹尾。这样气动性能会有些损失,但好处是制造精度要求可以降下来,成本也会跟着降下来。

这个问题非常有创意。子弹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由摩擦阻力,压差阻力组成。压差阻力是由于子弹头部尾部的空气存在压力差造成的,之所以存在压力差就是因为子弹的尾巴因为附面层分离,出现了许多涡旋,这些涡旋使空气压力减小,从而造成压差阻力。尾部涡旋占据的空间越大压差阻力就越大。如果是子弹完全做成两头对称的枣核型,那么确实是可以大大减小这部分阻力。

从这张图我们知道,越接近流线型的形状,附面层分离的越少,压差阻力越小

但这样做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子弹在口径不变的情况下,做成枣核型或者水滴型,那么子弹的体积不是相当于增加了吗?如果增加了弹丸重量,就会造成初速下降,弹道性能会变差,这个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弹头重量要保持不变,口径就必须要减小,整个枪械都都要重新设计。而且形状加工上也必然要付出更多成本。所以现实中就要做妥协。现在已经在应用的一个优化办法就是把子弹的尾部收窄,把子弹做成船形,有的还会在底部设置凹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压力较高的空气能及时补充到子弹底部,减少头尾的压力差。这样做的效果比起不做任何过渡的弹头已经好了很多:

高速摄影机下飞行的子弹,尾部不做任何处理的弹头,也就是不收窄的情况,附面层分离产生的涡流非常明显

有尾部收窄的子弹,尾部的涡流已经小了很多

子弹的形状往往在尾部会收窄,就是为了尽量让附面层推迟分离,有的底部还会设计成凹面来减少压差阻力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船是哪个皇帝造的?

颐和园的大石船估计是每个来园中的游人必拍照发朋友圈的一个景点,可对于它,鲜有人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小君今天就来给你好好扒一扒。

“大石船是谁建的”其实这座石船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清晏舫,取海清河晏之意。当年,乾隆大大心潮澎湃的将它安置于园中的昆明湖之上,并写了这样的诗句: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诗中,“载舟昔喻存深慎”这句非常明显的道出了乾隆皇帝的意图,它说的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荀子》里,荀子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大,你就像水里的船,而百姓就是这水,百姓可以托着你,当然,如果你对百姓不好,他们也可以把你倾覆。”

乾隆采用这个寓意来建石船,也是想告诉天下百姓,哥的大清江山都是托各位的福才能存在,我一定会对你们好的!

但其实乾隆还有自己的小心机,它将其造成石船,船底用石柱托着,暗示这船永远不会被水倾覆,你百姓再怎么作乱,我大清江山也稳如磐石。

但是。。。仅仅到了光绪时,英法联军就冲进了颐和园将乾隆的小心机烧毁,本来是木制阁楼的船舱被一烧干净,后来慈禧又将其改造成西洋楼式建筑。

“其实,湖面上建石船还有这样的考虑”在园林里的湖面上建造石船是古代的一种传统,除颐和园外,还有很多园林里都有,比如苏州狮子林石舫,北大燕园的石舫(如下图)

它的寓意有三个:

第一,表明这水是活水,可以坐舟游览。

第二,对整个湖面起一种装饰的作用。

第三,表明一种“不系舟”的心境,园林就是用来放松,放一条小舟,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表明园主人躲避尘世间烦扰,寻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意趣。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诗情画意啊,一条石船,竟能建的如此浪漫!

首先,准确来说,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船”名为石舫。舫,是一种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修建的建筑。一般来说,石舫多见于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辟如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位于福海东南角的“别有洞天”里就有石舫,乾隆皇帝为其赐名为“活画舫”;另外就是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舫。

北京颐和园的石舫又名“清晏舫”,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南麓颐和园长廊西边尽头处。此处原为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为其乳母罗氏所建园静寺的放生台。乾隆十五年,乾隆为孝敬其生母崇庆皇太后而下令修建清漪园,便将此处的放生台改为石舫。石舫上原来为中式建筑,但是在咸丰十年,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石舫的中式建筑也被损毁,只留下基座。

光绪十四年,清漪园得以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按慈禧的旨意,将石舫上原来的中式建筑改建成了西式建筑,并在石舫的两侧加了两个仿照蒸汽机轮船所使用的动力装置--明轮。石舫重建之后,取自海晏河清之义(寓意天下太平),将其改名为“清晏舫”。

除了上面提到的“活画舫”与“清晏舫”,位于北京大学燕园的未名湖畔原也有一处石舫,此地其原属于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的淑春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此处的石舫与“别有洞天”的石舫一同被破坏,现今只存有石舫的基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两栖攻击舰也有甲板跑道,为什么不直接称航母
上一篇:如何评价中国公布核动力航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