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上能源运输
海上风电相比陆上的优势还是明显的:
1. 海上的风平稳
风机运行是否良好,最关键就是看风的大小了,海上的风普遍比陆上大。陆上的地形高低起伏,对地面的风速有很大的减缓作用,所以陆上风机都树立得高高的,以便利用高空比较大的风,但由于地形问题,陆上各个高度的风速相差很大,这就导致风切变大(垂直方向的风速变化),使得风轮上下受力不均衡导致传动系统容易损坏。而海上就没有这个问题,海平面一般都很平,风基本没阻力,平均风速高,并且风切变也小于陆上,再加上海上的风向改变频率也较陆上低,因而海上的风能很平稳。
2. 风机利用率更高
风机的发电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海上的风速比陆上高20%左右,因而同等发电容量下海上风机的年发电量能比陆上高70%。如果陆上风机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是2000小时,那海上风机就能达到3000多小时。
3. 单机装机容量更大
风机的单机发电容量越大,同一块地方的扫风面积和利用风的能量越多,也就是资源更充分利用。而单机容量越大,发电机就越大,叶片也就越长。陆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输问题,长近上百米的叶片(拆成两段也有几十米)在陆上是很难运输的,而在海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直接用船拉过去就好。例如世优电气参与的陆上风机风机项目最大也就2.5MW,而参与的湘电平海湾海上风机直接就是5MW起步。在中国市场,一部5MW的风力发电机可以不消耗任何能量仅从空气中获取超过4亿人民币的电能。
4. 不占地、不扰民
陆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耕地红线不能动,林地不能建等等。随着陆上风电的发展陆上风资源好的地方越来越少,而且风机噪音对居民和动物的影响也比较大,有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过风机对野鸭会造成影响;然而海上建设风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并且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度超过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5. 距离用电负荷近
我国辽阔的大西北建设了大量的风电场,这些风场无疑都得通过特高压、超高压线路输送到东南沿海的用电负荷中心,距离超过两三千米。而海上风场基本都建设在沿海一两百公里处,距离负荷中心较近,并且常年有风,所以很适合电负荷中心的需求。
基于以上优势,建设海上风场是发展趋势。虽然海上风电正在起步阶段尤其是我国,但总体来说各国都在向海上风电发展,未来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海上风电会比陆上风电前景更广阔。
2. 海上天然气运输
至少250米以上海上运输天然气船
3. 海上能源运输航线
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的航线是指(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往(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输出线
4. 中国海上能源通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我国进口能源供应的生命线。
马六甲海峡,又译做麻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区别:新加坡海峡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属缅甸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的新加坡海峡里最窄处只有37千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从新加坡到台湾附近)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马六甲海峡对于日本、中国、韩国,都是最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是“海上生命线”。(注意:被西方国家誉为海上生命线的是霍尔木兹海峡)。
5. 海上能源运输法律法规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有控股企业。 龙源电力成立于1993年,最早隶属于国家能源部,后历经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长期代表国家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开发风电的专业化公司。2002年,龙源电力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划归中央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国国电集团公司,2009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如今,龙源电力已发展成为一家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集团,在全国拥有270个风电场、11个光伏电站和3个火电企业,业务分布于中国29个省市区,以及加拿大、南非等国家。
6. 海上可再生能源
会每个晚上都刷新,第二天白天靠近会消失,可以到消失的地方空格捕捉。
(萤火虫)萤火虫是会发光的被动生物,在森林跟草原生态群落的夜晚以及洞穴(主要是蘑菇树森林)的全天时候出现。它们通常会被用来制作(矿工帽)
7. 海上能源运输 海上大风 规划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变暖或将对世界范围内的风能资源分布产生深远影响。到本世纪中后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风能资源将大量减少,南半球一些地区风能资源则可能急剧增加,风电开发潜力整体向南转移。
风能资源分布或向南半球转移
极地冷,赤道暖,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年盛行西风,也叫热成风。这一道风带中,平均风速比其他地方更大,聚集了大量的风能资源,并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许多国家。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纬度西风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风能资源的利用潜力。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全球变暖或将对世界范围内的风能资源分布产生深远影响。到本世纪中后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风能资源将大量减少,南半球一些地区风能资源则可能急剧增加。
研究人员利用超级计算机的模拟结果,对未来两种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风能资源的演变进行探讨。第一种是中等排放情景,假定碳排放量在本世纪中叶达到最高,随后保持稳定;到本世纪末,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目前浓度的1.5倍,全球平均气温增暖1.1至2.6摄氏度。第二种是高排放情景,对应能源结构改善缓慢、缺乏气候应对措施的发展模式,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本世纪末超过当前3倍,全球气温升高2.6至4.8摄氏度。
结果显示,无论在中等排放情景还是在高排放情景下,北半球的风能资源都将整体显著减少,尤其是包括中国西北、西伯利亚、东北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地中海沿岸等在内的中纬度地区,即沿北半球西风带一线。在高排放情境下,到本世纪末,内蒙古至东北一带的风能资源甚至将减少10%到20%。
南半球的风能资源在中等排放情景下变化不大,在高排放情境下却将整体大幅增加。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巴西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风能资源将迅猛增加超过40%。
原因在于南北极增暖幅度不同
这种差异的产生,或归根于全球变暖以不同方式影响南北半球的风带演变。在北半球,北极增暖与海冰消融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正反馈过程,以致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地增暖更为明显;于是,赤道与极地之间的温度梯度被削弱,中纬度西风带风速整体减小。一些模拟结果也指出,由于高纬度增暖显著,中纬度地区南北侧的冷暖对峙减弱,风暴系统的活动整体减少,也是风能资源减少的一个原因。
而在南半球,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南极增暖不如南美中部、非洲南部和澳洲的陆上增暖明显。这部分大陆与同纬度海洋间的温度梯度增大,成为主导风带强度变化的因素。陆地变暖更快,陆上热低压增强,海陆气压梯度增大,风速增大,风能资源因此增加。除南极洲外,南半球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所以整体风能资源的增加也以热带和副热带最为明显。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美和澳洲的中高纬地区,风能资源仍趋于减少,和北半球类似。
北欧极端大风出现几率增高
西风带内常见南北冷暖气团的对峙,又叫锋面。如果大气中有小扰动发生,譬如某一方气团主动移向另一方,气团运动轨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就会诱生出大尺度的大气涡旋,又叫锋面气旋。从气候角度而言,锋面气旋频繁发生并通过的地区,便是“位于风暴轨迹上”的地区,平均风速也通常比其它区域更大。
但想要利用风能,并非风越大越好。极端的猛烈阵风反而会对风车造成破坏。风车的设计一般基于能应对若干年(譬如50年)一遇的最大风等等标准,这个标准跟当地气候背景的统计数据直接相关。
科学家们使用超级计算机对北欧的模拟结果表明,若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的“风暴轨迹”会整体向北移动,锋面气旋的数量会减少,但单个风暴的强度增强。由此一来,北欧地区的极端大风出现频率会升高,强度也会增大。这对按过往气候数据标准设计的风车而言不是好消息,也意味着新建风电场必须考虑在将来承受更强的风暴袭击的可能性。
与可能增大的极端大风相对应,海上的极端大浪也会随之增大。对北大西洋未来风浪演变的研究表明,目前“20年一遇”的大浪,在2080年可能每4至12年就会出现一次;对欧洲北海的气候模拟显示,到21世纪末,海浪平均高度会上升5%至8%。由于陆上空间有限且摩擦阻力更大,海上风力发电正是当下发展的热门方向;而风和浪的双重考验,对中纬度地区近海风电场的建造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在纬度稍低的地区,譬如地中海沿岸,由于风暴轨迹朝北移动,未来气候展望中的风浪反而会减小。
延伸阅读
酒泉等风电场潜力或下降
目前,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位于我国甘肃酒泉。截止到2012年,风电装机容量已超6000百万瓦特,相当于能供给英国全国的电力需求,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甘肃位于我国西北—蒙古地区风能富集带,常年风速较大,风能密度超过150瓦特每平方米,是我国投建风电厂的理想场所,也对当地就业、税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若气候变暖持续,这一区域的风电潜力很可能随之下降,现有风电设备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包括中国和美国两大能源消费巨头在内,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许多国家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将给人类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增添更多压力。
研究人员指出,当前风力发电能力的评估和布局大多基于过去的气候资料统计,而很少考虑受将来大气环流受人类活动影响发生变化后对风能资源分布的影响。新研究对未来风电厂布局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决策者衡量和规划替代能源的策略提供了新的参考。
8. 海上能源开采
(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
(2)向北(或东北);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海洋渔业(海洋捕捞)。
(3)有利自然条件: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4)生态意义: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扩展资料:
茫崖市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辖市,地处青海省西北边陲,柴达木盆地西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青海省通甘入疆的咽喉要道,青海的“西大门”。
茫崖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寒干燥大陆性气候,其境内有外星人遗址、张骞丝路、水雅子墩等旅游景点。
9. 海上能源站
2021年2月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顺利抵达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落位“深海一号”大气田(陵水17-2),开启海上系泊、安装和生产调试工作,标志着我国首个1500米自营深水大气田又向正式投产迈出了关键一步。
“深海一号”能源站可带动周边的陵水18-1、陵水25-1等新的深水中型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已建成的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岛自由贸易港天然气管网大动脉,建成南海万亿大气区,最大限度开发生产和输送天然气资源。
10. 海上能源运输通道
中国的石油主要是从中东国家进口,每年约有80%的进口石油会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到国内。
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海上运输通道,一直被西方国家控制。中国也早就意识到马六甲海峡的威胁,“马六甲之痛”曾被用来形容中国在海运方面的困难。除了美国的威胁之外,马六甲海峡本身海盗猖獗,通道又狭窄,往来的船只无法安全前行,因此,中国早在2010年就和缅甸建设了一条以皎漂港为起点的中缅油气管道,以确保油气的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