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海洋防务(海洋军事力量建设)

2022-12-16 06:12 点击:255 编辑:邮轮网

1. 海洋军事力量建设

 哈尔滨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厉害的原因是它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这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就是我国的开国大将之一的陈庚,这所大学建立的目的就是解决我国军事工程人才的欠缺,因此,当时的建校级别是非常的高,在当时的师资力量来说,就是现在的清华北大都比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哈军工被拆分为三所大学,在原校原址就是哈尔滨工程学院,另外两所分别是国防科技大学和南京理工学院。既使被分拆为三校,也有一个是985两个是211,可见哈军工之强。

当时哈军工的海军系被留在了哈尔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去了国防科大,成为国防科大的建校重点。炮兵系去了南理工成为南理工的门面。

哈军工院系无弱旅,整个海军系留在哈工程,也造就了哈工程海军工程上面全国领先地位。当时大批海洋工程的专宗都留在了哈工程,尤其是潜艇制造方面这就是哈尔滨工程学院的海军工程,为什么这样强的原因。

2. 军事海洋环境建设办公室

1)海洋权益管理。运用法律对国管辖海域实行有效管理,防止外来力量的侵犯、侵占、损害和破坏,维护海洋权益。

 (2)海洋资源管理。通过海洋功能区划和开发规划,指导、推动、约束海岸带、海岛、近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使海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海洋执法监察管理。通过建立适应海洋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海洋巡航执法业务体系,全面监视近岸海域,基本控制国管辖海域内的各类活动及突发事件,

及时查处海上违法活动。

 (4)海洋科技与调查管理。通过组织海洋科技重大项目,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海洋知识创新体系。搞好军事海洋环境调查和其他海洋战略资源环境调查。积极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展"科技兴海"工作。

(5)海洋环境管理。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标,划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对海水水质实行分类管理,通过监测与监视规范、标准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控制陆源、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上船舶、海洋倾废等污染源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以及开发利用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有害影响,防止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受人类活动的过度损害。

 (6)海洋保护区管理。把需要保护的环境、资源和遗迹等对象,连同分布的海域和陆域,依法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

 (7)海洋公益服务管理。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和海上活动的公共服务系统,是认识海洋、减灾防灾、保障海上安全的必备条件。建设和管理这类公益事业,也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本任务

3. 海军力量建设时间

1974年1月19日西沙海战:在西沙海域,发生一场我国海军与当时南越海军的一场战斗,结果是我军击沉一艘南越扫雷舰,并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

西沙海战前南越得到美军移交包括军舰在内的剩余军事装备,南越政府认为以其海军实力可以武力占西沙诸岛。从1973年8月份开始,南越军舰就开始挑衅。

西沙海战前南越派遣人员进入西沙进行所谓“黄沙考古”。

1974年1月15日和16日连续两天派出“李常杰”号和“陈庆瑜”号军舰相继侵入西沙,派员在西沙进行勘探。

这场战斗起因于1974年1月中旬,南越当局派出陆战队占领永乐群岛的甘泉、金银等岛屿。接获线报后,我军派出6艘舰艇、4个民兵排、3个守备连、1个两栖侦察队。

在1月19日我军与南越军对峙,而后开始海上发生战斗,南越舰试图拉开作战距离,以发挥大口径远程火砲的威力。我舰则扬长避短,尽量紧贴敌方,以极快的小口径火炮猛烈攻击对方舰面。

经过四小时激战后,优劣情势易位,南越“怒涛”号炮舰被击沉、3艘驱逐舰受损。

海战后,南越军舰主动撤离战场,我部决定一鼓作气收复西沙甘泉岛、珊瑚岛、金银岛。

这次海战影响深远,我部收复西沙诸岛。

4. 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发展

主要包括三大内容:

①制定海洋战略。包括以扩大管辖海域和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为核心的海洋政治战略,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战略,以近海防御、远海护卫为主的海洋军事战略,以高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制定海洋战略,要把握国际政治背景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海洋发展和安全形势,确定海洋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制定相应的战略举措。

②加大海上力量建设力度。从中国海上方向安全形势看,围绕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而进行军事斗争复杂而紧张,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也日益严峻。而中国海军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军事能力发展远远落后于维护海上安全的需求。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特别应着眼海洋强国的长远需要来筹划海军发展,对国防资源的需求和分配作出结构性调整,加大海军的建设投入,推动海军快速发展,建设一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

③坚持陆海统筹。从中国陆上安全形势极大改善,而海上安全相对紧迫的实际出发,跳出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历史窠臼,充分利用陆上安全形势长期向好的“地缘红利”,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将陆海安全统筹的重心由陆上转向海上,依陆向海,以陆援海,陆海协同打破强敌海上围堵,消除海上通道安全隐患,促进海上安全态势改善。

5. 中国海洋军事力量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机也已成熟。首先,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增强,有条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我国的海洋力量也在增强,从事海洋工作的劳动力约400万,各类海洋船舶约30万艘,海洋产业的产值从1980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约3500亿元;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勘探工作已经进入太平洋和南北极地区;已经拥有一支正在壮大的海军。

其次,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也是争夺海洋国土和资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被称为/蓝色圈地运动0的海洋权斗争中争取更多的蓝色国土和海洋资源。

最后,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海洋强国,东出西进,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翼。这两项战略任务都需要长期谋划,都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应该着手谋划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实现两翼齐飞。

6. 海军力量建设的时间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7. 我国海洋军事力量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由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端。

第二,由海洋资源而引发的争端

第三,由海洋划界引发的争端。

我国的国家安全众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海洋  首先,我国的和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海洋。

其次,我国海上领土的主权完整和海洋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保证我国“和平统一”最终实现的条件离不开海洋。

维护海洋权益的几点思考

进入新世纪,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就要义无反顾的走向“世界性的海洋”,就要在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军事战略上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海洋发展战略方面,以开发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例,中国应尽力加大中、远海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力度,实行先近海后远海的开发战略,除了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之外,还要抓紧对诸如海洋运输、海洋渔业等方面的开发力度,只有“存住自己,分享公有”,才能逐步实现海洋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海洋军事战略方面,说到底,海洋军事战略是用来保证海洋经济战略顺利实施的。

“近海防御”的思想,就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海上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而提出的。  在当今世纪,中国要走向“世界的海洋”,就要认真贯彻和实行海洋强国的战略,而要使这一战略得到顺利实施和执行,就必然要求我国的海军具备远洋作战和航行的能力;依靠着一支拥有强大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海军力量,继而就能有效解决由海洋争端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发展新途径,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权强国。

8. 军事海洋技术

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它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辛亥革命后,船政学堂一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一支为绘事院、艺圃,后改称图算所、学徒学堂、匠首学堂。学校改名,延续办学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9. 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现状

英国是曾经的海洋强国,二十世纪末英国通过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对很多国家进行侵略,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这也成就了英国科技 经济的累积和腾飞。到了二十一世纪,美国成为头号海洋强国,十几艘航母和核动力核潜艇经常炫耀在世界各大海洋,这些海洋军事力量不仅可保护领土领海主权还可保护其货船安全航行。所以美国重视海洋军备,投巨资不断进行研发。

中国厚积薄发,目前也成为海洋强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防治海洋工程是哪一年(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上一篇:博迈科海洋工程是国企(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