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的造船业中心
宋朝的造船业世界第一,出类拔萃。
2. 北宋的造船技术
1.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以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 方便。
3.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同家和地区有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3. 北宋的造船业中心在哪
唐代航海还不发达。宋代以后才是造船业的发达时期。不过,听那些吹牛。航母的排水量都在十万上下,古代哪有这么先进。中国最大的宝船舰队也就三四千的排水。根据《中国度量衡制史》记录明尺31.1厘米计算,船长139米,宽56米;若按出土的明代木尺实物28厘米计算,船长124米,宽50米这是宝船的尺寸,也是中国传统船最大的了。后来的北洋水师的最大7000+左右
4. 宋朝造船业中心
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徐兢奉宋微宗赵佶的命令出使高丽,出发的时候特地建造了两艘大型客船,称做“神舟”。
“神舟”虽然没有留下图形,但是从《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记载中,人们仍旧可以窥知它的大概情况。
徐兢在书里并没有具体记述“神舟”的情况,但是他对“客舟”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客舟”是福建、浙江一带的客船,船长十多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船上有篙师水手六十人,可以载二千斛粟。一斛就是一石,在船舶的载重量中称一斛,二干斛相当于载重量一百二十吨。船是用整根木头加工成的巨枋,叠合而成,坚固结实,具有很好的抗沉性。
这种“客舟”是临时从民间顾募来以后改装的,供官方使者应用。它的装饰有点像“神舟”,但是比“神舟”小,“神舟的长阔、高大、设备、器具和人数,都三倍于客舟”。
由此可见,“神舟”就是一种巨型客舟,航行起来“巍然如同山岳一样,浮面动在波浪之上”,加上装饰富丽堂皇,所以当它抵达古高丽国的时候,引起“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在十二世纪象这样华丽的巨型客船是极为罕见的。
二、泉州湾出土的南宋海船
泉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海港。在南朝时期,泉州就已经开始进行对外贸易。在唐朝,它是我国四大外贸港之一。到了宋元时期,泉州以“剌桐”的名称驰名世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刺桐城是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商人货物聚集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伊本拔图塔也说,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发达的海上交通贸易,促进了造船业的大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造船基地,以制造海船著称。
近年来,在泉州湾一带发现了不少造船遗址,并且出土了一纰船桅、船板、船钉和船索等造船材料,特别是1974年和1982年发现了两只南宋海船,为当时船舶的形制和结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土的一只南宋海船,虽然已经没有上层建筑,但是底部结构基本完好。它残长二十四点二米,残宽九点一五米,残深一点九八米,长和宽的比例大约是二点六四比一,可见船体横剖面扁阔。中央由主龙骨、首龙骨、尾龙骨构成,主龙骨用粗大的方形樟木制造,是船体的中坚骨干。船底呈“V”形,是一种尖底海船,就象徐兢所说的“上部平得象天平,下侧却尖得象刀刃”。同时,整个船体头尖尾方、首尾上翘,具有优良的负载和破浪性能。整个底部分成十三个水密隔舱,船底板是两重木板,共厚十二厘米,船舷板是三重木板,共厚十八厘米,结构严实,强度比较高,抗沉性能良好。
这种多重板结构,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和符合工艺要求的。大型海船要求有比较高的强度,但是尖头尖底船外壳弯曲变化的程度比较大,用厚木板加工相当困难,分成几层薄板加工就比较容易,并且结合成一体后仍能满足强度的要求。
5. 宋代造船中心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
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
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体不断增大,结构也更加合理。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波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
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幺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德到来和结束,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成为“信风”。在利用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能正确地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信风的来去规律。如义净正是借着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而还归中国的。同时唐代人儿你们对海洋气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已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开元年间天文学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而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发展成罗盘形构,随着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比北宋时期更为进步。也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两宋时期,有关海图的记述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刘豫献于金主亶的海道图等,都说明了当时海图的发展。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海道图的产生出现,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人类进一步征服海洋,发展海上交通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知识。
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而且还能利用季风航行,其驾驭风力的技术也具有相当水平。
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并已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防止渗漏致沉。由于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令两宋时期的对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为稳确,航行时间也大为缩短,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6. 宋朝造船厂
是用于修造船舶的水上建筑物。布置在修造船厂内,主要是用于船舶修理。船坞是造船厂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是修理和建造船舶的场所。也是船厂中经人工处理的用于修造船的场地设施,船舶的建造和大修就是在船坞中进行的。船坞是我国宋朝人张平发明的。
7. 北宋的造船业中心是什么
1. 纺织业:①丝织——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浙江一带和四川丝织生产发达。②棉纺织:兴起于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 制瓷业:瓷窑多,遍布各地,重要的有 30 多处,久负盛名是定窑、钧窑。景德镇因出产质地细腻、色泽莹润的瓷器而成为瓷都。品种多,产量大,大量出口。
3. 造船业: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规模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 都有发达的造船业;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船的抗风力强,并装有指南针。
4. 采矿业:北宋金、银、铜、铁等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煤的大量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也相当可观。
8. 北宋造船业发达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的原因是宋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9. 宋元造船业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当时的中国大陆与海外世界的桥梁纽带。宋代继承了唐代以来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远航能力,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在朝廷宽松的政策支持下,官民积极参与拓展宋代市舶贸易,将中国优质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欢迎。宋代积极发展和鼓励市舶贸易使国内经济社会得到繁荣,同时也对海外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两宋时期的造船中心
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
原因: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工商业也采取了极为开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由于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政府收入,两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④造船、航海、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