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造船史人物
1973年,玉浦船厂开工,这是大宇造船的前身。1978年正式成立大宇造船,1994年与大宇重工公司合并,成为大宇集团旗下重要子公司。大宇集团在韩国企业界曾堪称奇迹,创始人金宇中仅用了20年就将大宇从一个初创服装店发展成韩国数一数二的大集团。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1997年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这完全改写了亚洲四小龙的进程。此时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大宇集团往往被视为最经典的失败案例。当危机初现,国外银行和投资机构偷偷撤走资金时,大宇集团却依靠韩币贬值带来的优势,继续扩大产出提高出口。
1999年11月,金宇中辞职标志着大宇集团的落没。其子公司亦命运各异,比如韩国第二大车企大宇汽车于2000年破产,后被美国通用收购。而大宇造船也从大宇重工中分离出来,在韩国政府的全力扶持下,韩国产业银行为其注入大量资金,成为其控股股东。大宇造船实际成为了国有企业的子公司。
作为韩国前三大造船企业之一的大宇造船海样,曾不止一次面临被收购的局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不仅是造船业、航运业,世界经济形势连年向好。大宇造船提出了股权出售计划,经过一波三折的招标,韩华集团获得了最终收购权。然而一切都没有金融危机来的迅速,09年订单量的锐减和收购谈判的破裂给大宇造船带来了双重打击。除此之外,浦项制铁,甚至俄罗斯石油公司都曾试图收购大宇造船股份,但由于不同原因都不了了之。
10年之后,因为油船和海工类船舶的需求,韩国造船订单一度得到恢复,但连年航运市场的不景气和14年高端装备市场的低迷使韩国三大造船业再度陷入重大危机。造船业根本上受航运市场的影响。
【后韩进时代】
2016年8月1日,韩国最大航运企业韩进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韩进的倒闭重创了韩国航运业,恢复元气遥遥无期。此时的韩国造船业也正经历着最寒冷的冬天。
2017年,航运市场迎来小回春,市场信心陡增,积压多年的资金迅速涌入造船业。加之韩国新政府上台,一心扶现代商船上位,帮其贷款下了20条船的大单。2018年,中国天然气需求的剧增带动LNG船舶的需求,韩国造船企业凭其优势又扳回一局。韩国政府顺势推出《韩国振兴航运五年计划》,韩国造船业向好。
大宇造船董事长郑圣立终于有底气坚持他的大宇造船并购计划。如今,现代重工向韩国发展银行接手了大宇造船的股份,似乎一片大好,但现实真的会如愿?笔者认为其危机和挑战仍在。
首先韩国国内航运企业表现不佳。航运业发展直接影响造船业,韩国政府虽然大力支持现代商船,企图重造一个韩进,但现代商船近几年表现无不令其失望。连年亏损来自其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显然他还没做好成为一家顶梁企业的准备。如今国际航运形势依然难说乐观,如此扩张船队规模,只会使原本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更加竞争激烈。恶性循环最终会回到造船业。其次现代重工对大宇造船的收购很大可能会受到中国和日本反垄断调查的阻碍,尤其日本早已于去年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质疑韩国政府向韩国商业造船厂提供财政支持。现代重工与大宇造船的组合无疑对中日其他造船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除此,韩国国内的公会组织也是收购过程中一个巨大阻力。合并后的新企业在用工人数上肯定会进一步裁减。政府扶持造船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看重造船业劳动密集型特点,裁员无疑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从去年到今年年初,大宇造船工人曾多次举行罢工抗议。
收购之路是好是坏,历史上不同企业给出过不同的答案。但不论国外形势如何,中国造船企业仍然面临产业转型的艰难历程。高附加值船型的自主建造是必然的方向,挑战同时也是机会。全球造船业谁的名字将沉没于历史长河,谁又会激流勇进,还需拭目以待。
2. 我国造船史
首先,说一下,中国船舶集团的前世今生,中国船舶集团来源于两个央企整合,原中船重工(所谓北船,侧重于军船),中国船舶(所谓南船,侧重于民船),而南北两船,由源自于1999年国家层面对于军工企业的改革,将当时带有国家行业管理功能的中国船舶总公司一分为二,分为南北的军民船。而中船总的前身,则是国务院与军委共同管理的部委,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
六七十年代,国家机械工业部面向行业,其中二至七机部为军事工业行业,由国务院与军委共同管理:
一机部:民用机械;
二机部:核工业;
三机部:航空工业;
四机部:电子工业
五机部:兵器工业;
六机部:造船工业;
七机部:航天工业;
八机部:农业机械后来并入一机部,八机部后成为面向导弹行业,七十年代并入七机部。
其次,中国船舶是从北京迁移至上海是有基础条件的。原中国船舶集团,就是以上海为重心,比较知名的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并且从造船行业属性上,就是应该面向大海,拥抱大海。从这个视角看,我比较了解的航空工业集团,是不是应该从北京迁移到陕西西安阎良的航空城?另外也看到有媒体采访相关人士,中国电子集团也有计划从北京迁移到深圳。
第三,国家层面不断在说的国有企业改革,央企,从北京迁移出来,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挑战,面向未来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都是值得称道的。几年前的央企,总部的综合管理行政类部门,还称为“办公厅”,现在查看大部分都改为了“综合管理部”“集团办公室”等名称,说明央企已经从以前的政府思维的管公司,转变为企业视角的办公司
3. 中国造船第一人是谁
国古代造船业非常发达,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自新石器时代起,我国便产生竹筏、独木舟等原始船舶。直至秦汉时期,造船工艺才初具体系、渐趋成熟。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楼船。楼船是当时的作战用船,可称之为古代版“战舰”,因船上建有重楼而得名。据史料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由楼船组成的舰队进攻楚国。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秦始皇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4. 中国造船史人物介绍
中国是古代世界的造船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上航行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海的国家之一,而且于唐代开创了延续约七百年、世界上仅有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根据汉代王充《论衡》记载,周成王时有“越裳献雉,倭人贡畅”活动,越裳,为古南海国名;雉,一种珍贵的野鸟,倭人,指古代日本人;畅,一种宝贵的物品,该材料说明,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初海上往来已是常事。
现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航海活动,最初都是沿岸航行。从沿岸航行到远洋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进步。
世界上最早的远程离岸航行,现知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驾舟从古希腊的属地马西利亚出海,沿伊比利亚半岛、今法国海岸到了不列颠岛,再沿其东海岸向北至达奥克尼群岛,又折向东至易北河口。
公元前后王莽辅政时,又开通汉武航线南道:由黄支国出航,航行八月,至皮宗,行程一千七百海里;再行二月,经今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达日南或徐闻、合浦,航程至少为一千七百海里。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疆土广袤,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独占鳌头。据《旧唐书·贾耽传》《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那时(公元8世纪)唐代对外交通有7条线路,其中海上交通线2条,一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由今广州出发,故称为广州通海夷道。
宋代300多年统治,鉴于北方有辽、金,西部有西夏,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而海上交通比唐朝更为发达,宋朝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开辟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吴钩在《生活在宋朝》一书中说,宋朝经济繁华,非农业税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华的时间段就是宋元时期。
元代不但承继宋制,还大力收纳航海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曾任南宋提举泉州市舶三十年、拥有大量船舶的蒲寿庚。因此,元代的海上丝路在宋朝基础上更有发展,涌现多个航海家。
至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从1405~1433年。其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长44丈、宽18丈多,9桅12帆。锚重达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排水量达上万吨。一次出航船只达62艘,载将士27800余人。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的顶峰。
5. 中国造船名人
我国最早的四海海神名称见于古籍《山海经经》,分别为:东海海神禺虢(虢又作号),南海海神不廷胡余,西海海神弇兹,北海海神禺疆(即禺京,禺强)。
关于四海海神的称谓,随着历史的推移,也有所变更。西周《太公金匮》一书中说:“东海之神曰勾芒,南海之神曰祝融,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曰玄冥”。陈子艾认为这是把四方方位神与四海海神混同的结果。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由于佛经中描述的西天来的无量诸大龙王法力无边,能兴云布雨,而且同中国原有的龙蛇形早期海神相融合,自然明正言顺取代了中国原始海神,从此以后,中国东西南北四海全部由四海龙王接管,成为海中之王。
我国第一位女姓的海神,即东海女神南海普陀观世音也在汉唐期间同时诞生了。在北宋初年,还出现了另外一位女性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妈祖。关于中国女海神,古籍中记载的还有东海姑、黄衣妇、海神女及宋代道书中所载的南溟夫人等。
还有一类海神体系更为庞大、复杂,主要是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的地方海神,有帝王将相的,有历史名人的,还有本岛本地的先哲贤人和为民献身的渔夫舟子。具体地来分,这类海神中应该包括潮神、船神、网神、礁神、鱼神、岛神等等。
潮神:江浙沿海供奉的是伍子胥。因其直言忠国受谗屈死,被吴王夫差砍头而浮尸江海中,怒而涌起钱江大潮,被尊为潮神。
船神:在我国东南沿海俗称船老爷、船菩萨。在嵊泗列岛俗称船关老爷。船神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男的,如鲁班,因他是造船的祖师爷。有关羽,因他刚毅勇猛,受到渔夫尊敬。也有杨甫老大,是个捕鱼能手。有女的,如妈祖、观音,还有冠承御。
网神:在舟山群岛一说网神是海青天海瑞,因捕墨鱼的轮子网是海瑞发明的。一说是龙身人首的伏羲,因伏羲受蜘蛛结网捕飞虫之诱发,从而发明了渔网,为渔民闯海猎鱼创造了诸多方便。
礁神:我国东南沿海有许多礁群。如嵊泗大洋岛有个圣姑礁,礁上有个庙宇,供祀着圣姑娘娘。圣姑娘娘就是一位礁神。渔船过礁必登礁祭祀,以免触礁、破网等事故发生。
鱼神:山东沿海有位海神,俗称“老人家”、“老赵”、“赶鱼郎”等,其实是位鱼神,即鲸鱼。鲸鱼能逐鱼入网,故称“赶鱼郎”。玉环、洞头一带浙南渔民也有鱼神信仰,如三月开春时,看见第一条浮出海面的大鱼,即为海神,必须隆重祭祀,然后才能扬帆出海。如不祭祀,则船出海必遭大鱼所害。
6. 中国造船之父
彭士禄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上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他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中,提出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
彭士禄,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历任造船工业部、水电部副部长等高位,这次的采访对象有着非比寻常的背景和人生经历。会不会很难接近?会不会很难交流?办理完严格的来访登记手续,记者走进了戒备森严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大门。“抽烟吗?”“那我就不客气了。”在明亮简朴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和我们促膝而坐的,是一个发白如霜、戴着银色镜框眼镜,脚踩普通圆头黑布鞋,语带潮汕乡音,不时还发出爽朗笑声的“老头子”。记者原先的担忧霎时丢到九霄云外。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先生名叫彭士禄,核动力专家、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一生做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建核电站“我今年80岁了,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彭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1958年底,中国组建了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开始核动力装置预研。这一年,彭士禄刚好从前苏联学成回国,并被安排在北京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9年,前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毛泽东主席豪迈地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成功之路是那样的崎岖、曲折。核科学人才奇缺,核潜艇资料空白。接着,又是3年经济困难。1962年,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导弹,核潜艇项目下马,只保留一个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室。这时的彭士禄已是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该室大多数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基本都不姓“核”。于是,彭士禄和几位留苏的同事当起老师,给他们开了反应堆物理等五门专业课。
两年后,这几十个外行全部成了核动力尖兵。“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来吃。研究室每月每人的办公费才5块钱,里头还包括出差费、笔墨纸张费。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条件艰苦卓绝,但全室士气高昂。彭士禄亲自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以及核动力装置的扩初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解决了核燃料元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5年3月,搁置多时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1970年7月18日,由基地副总工程师彭士禄主持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同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只用了6年时间,中国就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继美、苏、英、法之后,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与“两弹一星”一样,核潜艇的成功研制,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幕幕早已深深刻写进了历史的丰碑。回首往事,彭老感慨万千:“作为科技人员,我们只知道,国家交给你的尖端工程,不睡觉,也要按时保质完成任务。”1973年起,彭士禄出任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期间,他指导和协调解决了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包括后续艇的研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彭士禄从军工转入民用领域。他先后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核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在任秦山二期董事长期间,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建设电站。干什么工作都要争当模范“干一行爱一行,责任心一定要强,必须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彭士禄说到做到。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前苏联。他先后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等几个学校就读,均取得优异成绩,为报效祖国的核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留学时,我从未在晚上12点前就寝过,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彭士禄清楚地记得,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80卢布啊!”彭老动情地用潮汕话说:“这是老阿妈用血汗钱叫儿崽上洋学堂呃,我们能不努力么?”延安岁月铸就争当模范的作风。1940年,彭士禄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1942年,中央医院从学校调一批人当护士,彭士禄自告奋勇报了名。他每天给伤员病号端屎端尿,洗衣喂饭,不怕脏、不怕累,很快获得了模范护士的光荣称号。
由于彭士禄表现突出,1945年8月1日,他一入党即为正式党员,破例免去预备期,并很快当上党支部书记。30年后,已身为核潜艇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的彭士禄,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变。彭士禄患胃病20多年,但他总不舍得花点时间去看病。在一次现场调试的紧要关头,他终于支撑不住了,经诊断为急性胃穿孔。手术在工地现场紧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医生还发现,胃上还留有一个穿孔而自愈的疤痕。“彭拍板”,同事们背后喜欢这么亲昵地称呼彭士禄。“这个‘雅号’是研究核潜艇时得来的。”彭老风趣地解释,“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核反应模式堆安装出现公差的善后处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险有困难,彭士禄总是冲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着。作为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常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坚决不同意。说来难以置信,由于他经常在外忙碌,甚至被送到会场了,他还不知道自己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英烈之后,总给人感觉非同寻常。“我从没背过这个包袱,更不会以此自居。我只是一个普通党员,只是觉得做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党。所以我从来都是与人无求、与世无争、助人为乐。什么茶都喝,什么烟都抽,什么酒都饮。烟酒茶不分家。”说到这,彭老爽朗地哈哈大笑。永远铭记可亲可敬的潮汕老百姓我虽是海丰人,但“童年时期,是潮汕人民哺育了我,我是吃百家饭、姓百家姓、穿百家衣长大的。他们对我比亲生子女还要好。有吃的先给我吃,自己挨饿却让我吃饱。有的为掩护我而坐牢,甚至失去了丈夫、儿子!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永远铭记这些可亲可敬的老百姓们!”说起家乡和父老乡亲,彭老不禁哽咽,泪光闪闪。
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海丰县妇女协会执委)被反动派枪杀。第二年,时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残酷的反动派要斩草除根。乡亲们、地下党组织把彭士禄东掩西藏。6岁时,彭士禄被转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准备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彭士禄两三个星期就换一个家,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在这里,彭士禄一住一年多,是时间最长的一家,直到1933年7月被叛徒出卖,和姑妈一起被捕为止。岁月峥嵘,骨肉情深。潘姑妈家里很穷,以绣花为生。彭士禄记忆犹新:“只有过年时,才有鹅肉吃。姑妈叫我吃肉,却叫她7岁的亲生女儿啃骨头。”小士禄也很懂事,有了好吃的,一定要和小姐姐分着吃。潘姑妈坐了4年牢,到了1937年才被释放。彭士禄则先后被关押在潮安监狱和汕头石炮台监狱等处。
直到1936年,祖母周凤费劲周折才找到他,并设法把他认领出狱。1940年,周恩来总理派人把彭士禄接到延安。1951年,彭士禄去了前苏联读书。期间,通过潮安县政府,他终于联系到了姑妈。彭士禄让祖母专门把姑妈接到海丰,住了几个月。后来,彭士禄每月都给她寄钱。“潮汕的老百姓非常善良,这点影响我终生。”彭老饱含感情地说,“我一贯要求自己: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好,否则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所以干什么事情,我都力争干得比较出色。这也与潮汕老百姓对我的熏陶是分不开的。”2005年11月,彭老迎来了八十“米寿”,并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他还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顾问。彭老已好几年没到过汕头了,但家乡的报纸他都有,他始终关注着汕头的每一步发展。“潮汕是一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地方,也是一个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地方。”彭老寄语情深,“近几年来,汕头的发展明显加快了,各个方面都建设得不错。只要继续坚持弘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汕头一定会越来越好。”彭老最后欣然题词:“以汕头为家。”
人物背景: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共十二大候补中央委员。1925年11月18日生于广东海丰。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80年代初,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写出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为表彰全军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7. 中国近代造船史
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从北宋开始发展
8. 中国造船史人物是谁
中国最早的古帆船图案就在珠海,就在高栏岛的宝镜湾摩崖石刻上!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出现帆船运输。中 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唐代对外贸易的商船 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 使用的海船具有9个水密隔舱,抗沉性好,并设有帆和舵,可利用侧 逆风行驶。12世纪初,中国首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15世纪初 至30年代,郑和率巨大船队7次下西洋,所用宝船有9桅12帆,长44 丈,宽18丈。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9. 中国造船史人物有哪些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末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10. 中国造船发展史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开始的汽船是由明轮推进的,然后又发展成为螺旋桨推进,接着人们又陆续发明了涡轮机、柴油机、汽油机和核动力装置。造船的材料,也由早期主要用木材发展到近代主要用钢铁。有些现代的小船又采用玻璃纤维和塑料制成。由于造船材料和船的行驶动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造的船越来越大,装载的人和货物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航程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