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船重工716所长(中船重工710所长)

2022-12-05 16:09 点击:132 编辑:邮轮网

1. 中船重工710所长

温启祥

温启祥,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导航、航海导航、卫星导航与飞机着陆引导诸系统及其技术作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温启祥

出生日期

1909年6月

去世日期

1993年12月20日

个人履历

温启祥

温启祥,高级工程师。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航空公司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上海第二十三厂、汉口无线电厂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微波统一系统和应答机研究所、火控雷达和导航设备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学成都,为我国无线电导航事业创始人之一。组织研制成功最早的中长波导航台、海上中波中程导航系统、微波飞机着陆雷达、军用塔康导航系统等。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生平

工作前

温启祥

温启祥,1909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张泾桥镇一个店员家庭。1925年在常熟读完初中,1926年进入海私立南洋高中学习,因家庭经济困难,转而另谋学徒生涯。1927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28年转入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学习报务。1929年就职于济南、上海等地商用无线电台做报务工作。1932年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先后在南京、宜昌、汉口、温州等航空站从事无线电报通信工作。

温启祥在温州站做报务工作时,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边自学,一边动手安装收音机,进而钻研发射机。经技术员华斌举荐,温启祥升任无线电技术员,并从温州站调上海龙华机场。继之辗转工作于武汉、重庆、香港、加尔各答等航空站。

抗战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温启祥受进步书籍和进步思想影响,对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对共产党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非常拥护。到重庆工作不久,于1938年冬,经华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组织上鉴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决定暂时停止他的地下活动,让他以党外人士身份继续为党工作。

1942年,温启祥随中航公司迁到印度加尔各答。当时无线电部门由外国人负责,他们对中国员工经常出言不逊,从而激发了温启祥要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和志气,使他更加勤奋地钻研无线电工程技术,并在同事的鼓励与协助下,做出了第一部750瓦的归航机和第一部100瓦的短波发信机,为中国人争了光。因此他也被提升为无线电工场的管理工程师。

1946年2月,中航公司搬回上海。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副主席率领代表团在上海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急需组建秘密电台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温启祥根据当时龙华机场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其无线电工场负责人的有利条件,以及他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为上海中共地下党赶制了一部秘密电台,并安装在该机场的一个归航台里。后来,温在与同事闲谈中得知国民党当局对此事已有所察觉,便立即将此情报报告地下党,及时予以拆除,使党免受损失。1947年,他又为中共地下党做了一部比较轻便的秘密电台,安装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家中,一直用到上海解放。1948年,中航公司迫于全国紧张局势,再度南迁。温启祥出于对共产党的无限信任,坚决不去,并劝说其他技术人员留下。同时,他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同其他留下的人员一起,阻止、拖延大量无线电器材的外运,并趁机将许多器材转移、隐藏起来,以便解放后使用。

解放后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温启祥以高涨的热情,投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空军第23工厂的筹建工作。该厂以国民党部队遗留下来的部分通信器材和一些国民党空军与民航人员为基础而组建的。工厂建成后,温启祥出任技术计划检验股长。当时,为了配合解放舟山群岛的需要,在物资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他主持修配和赶制了500瓦报话机、750瓦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短波发射机,使沪、宁、杭的防空通信系统初具规模。此后,又为前线指挥部提供了通信导航设备,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温启祥由于成绩卓著,于1950年9月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并于当年10月出席了北京全国工农兵英模大会。1953年,23厂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国营710厂,温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他当选为上海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温启祥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1957年,他随同当时主持军事电子工业发展工作的刘寅、孙俊人等领导同志赴苏联对其无线电工厂、研究所和大学无线电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参观与考察。1958年元月调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四川成都的第十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59年补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同年和1961年又两次赴苏学习与谈判。其间,温启祥深感我国无线电导航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甚大,决心为我国导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回成都后,便在第十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导航研究室”,进行航空近程导航系统的研究。1960年,他上书当时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的孙俊人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李庄局长,建议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与开发的研究所。

1962年8月16日,温启祥根据国防部的任命,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设在陕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挑起了建设和开创我国导航事业的重担。作为第一步,他针对该所百名技术人员大多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大学生,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复员转业军人的情况,提出了“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的建所方针,要求研究室从消化、仿制航空近程导航系统(塔康)入手,车间则从仿制生产512 型快艇雷达开始,及早拿出样机并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些都收到了成效,从而得到领导部门的高度评价。温启祥于1963年补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1965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十研究所在温启祥的组织领导下,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飞机着陆引导系统,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温启祥还积极推进学术活动的开展。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他就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首批会士。同时,从196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导航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导航》学术季刊顾问,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同时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成员。

1980年3月,温启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顾问以后,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初衷丝毫不减当年,仅在技术文献的编撰与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电子工业名词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电子学名词辞典》和《中国军事工业史料丛书·船舶导航史料专集》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审,以及《2000年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研究工作。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成就及荣誉

早年经历

温启祥早在1936年,就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包括参加美国举办的“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并自购元器件,试装收音机,从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进而再钻研发射机技术。一次,温州航空站的发射机出了故障,还未等远在上海的技术员来到,他就根据自己所学的无线电技术知识,及时排除了故障。

40年代初期,温启祥随中国航空公司有关部门南迁印度加尔各答工作期间,无线电部门的负责人是一个名叫“泼来斯”的外籍人员,他时常责骂和侮辱中国人,还借故开除了多名中国籍员工。中国航空公司有关当局碍于无线电部门全体中国籍员工的公愤,撤换了此人。但接替他的名叫“希克斯”表面上比较平和,歧视中国人的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与动力。他常常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从维修到组装,从部件到整机,他一边钻研,一边试验,并进行实际制作,在无线电工场工人的积极配合下,终于在1943年制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的短波发信机。此后,由他制作的许多归航机和短波发射机,都在飞机进场陆空联络上获得了实用。

在此期间,温启祥还根据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为帮助印度共产党建立收报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发播的消息,还为之制作了一台AR-88高级收音机。

上海解放后,为配合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在建厂不到3个月的上海第23工厂,物资匮乏,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温启祥满怀革命激情,积极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赶制了长波归航机,短波发信机,修理了报话机,并在3天之内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台,使沪、宁、杭的防空系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紧接着又在以后5个月内,生产出了装备9个一等航空站、20个气象台,30个了望哨,6个雷达站和一个前进指挥部的全部归航与通信设备;并为当时的中国空军部队提供了长-1型与长-2型750瓦长波归航机,和数达321部中短波通信/导航发信机。这些成就,是与温启祥勇于奉献和具有精湛的技术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改装归航机和修复其它设备中,他不仅以巧用手头仅有的电子元器件,克服了西方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造成的困难,还以他首创的双主振差频等技术方案,识破了别人认为难以修复的技术难关。

温启祥在这期间作出的上述贡献,还可从无到有地增强我国华东地区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历史作用:使败据台湾的国民党空军于1950年2月6日对上海的狂轰烂炸造成的严重破坏得以不再为患;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与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并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争,及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1949年8月,为了保卫人民获得的胜利果实和解放事业的需要,在上海杨树浦地区成立上海电信器材修理厂(即上海第23工厂),人员不到30人。他依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指示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厂的建设工作,包括率先同大家一起自己动手修厂房,并四处奔走,收集国民党军队逃跑时丢弃的破损机器、仪表与各种器材。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金工工场、无线电工场和器材仓库建立起来,机器也开动了。在短短的一年里,加工设备增加到52台,电子测量仪器增到12台,器材收集到2000余吨,人员也发展到260人,其中技术人员44人,使工厂初具规模。同时,由修配逐步向设计制造转变,并以归航机和短波收发通信机为主流产品的新产品研制工作也已开始。1953年7月,该厂改名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代号为国营第710 厂。其后迁往武汉,更名中原无线电厂。此厂已成为我国研制、生产通信导航设备的骨干工厂。

1957年至1961年,温启祥依据他先后三次赴苏考察与谈判所得,深感要缩小我国无线电导航与通信同国际水平的差距,必须遵循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难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才可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于1959年,在他任副所长的国防部十院第十研究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导航研究室”,开始航空无线电导航的研究工作。

1960年10月1日,温启祥又上书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孙俊人院长和国防科委四局李庄局长,建议立即成立专门从事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研究的研究所。上级主管部门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61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1962年温到该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65年,该所已拥有科技人员800 余人,工人900多人,建立了航空导航、航海导航、着陆雷达、自动控制、工艺、情报、仪器等8个研究室与一个试制工厂,陆续开展了对近程航空无线电导航系统、中远程航海无线电导航系统、飞机着陆雷达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的研究研制与开发工作。

1965年,第二十研究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当时该所已具备了发展导航与雷达两个专业的科研生产能力,并且在出成果,出人才上显示出了力量。

第二十研究所自建立以来的32年中,在我国导航技术、系统与设备现代化的巨大贡献,是与担任该所整整18年主管技术的总工程师温启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60年代,中近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在国际上已建立了数十个罗兰A地面发射台,但我国没有。1965年3月,在国防科委于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温启祥积极主张加速建立与发展我国独立的中、远程导航系统。不久得到批准,并列入国家计划,将中程系统命名为“长河一号”,由二十所负责技术抓总,温启祥任总设计师,参与协作攻关的有国营第764厂和765厂。从任务下达之日起,所、厂及使用部门通力合作,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制造出了设备,并运抵山东现场安装、调试与系统联试。1966年10月1日,成功地辐射出了中国的罗兰A信号,其第一个台组于1967年12月投入试运行。到1975年7月,北起渤海,南至南海18000公里的沿岸及其以外1000公里海域内,形成了我国的海上区域导航网。

远程导航系统的建成

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类似国外的罗兰C。我国于1965年确定研制、建设,命名为“长河二号”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由温启祥担任。由于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起步不久的研制开发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后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自行发展同时并举的方针,才回到按科学和国情办事的研制轨道上来,终于在198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南海台组,大大改变了我国远程导航的落后面貌。现正在东海、北海积极建立第二、第三台组。届时,将把我国高精度导航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高精度授时/导航发射台的建成

早在1965年12月,温启祥就向第十研究院领导建议在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上增加授时功能。7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建立高精度授时发射台,作为国家时间基准,并批准第二十研究所提出的将我国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兼作授时使用的具体方案。该方案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建立300千瓦试验发射台,已于1976 年完成,满足了当时科学试验的急需。第二步是建立发射功率为2兆瓦的大功率发射台,已于80年代初期完成。此举将我国的时间基准由毫秒级提高到了微秒级,使我国的标准时间精度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该系统是由第二十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国营761厂和陕西天文台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建成的。

飞机近程导航系统的建立

又称塔康系统,这是温启祥早在成都十所主持科研工作时就开始筹划的,后转入二十所。1966年成功地研制出了样机,到1974年共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地面与机载设备,并装备了国内1条重要航线及数个地面站,使我国的航空导航业务得到相当程度的改观。

卫星导航及其它新系统的建立

为了跟踪世界新的导航技术,自60年代后期,在温启祥的策划下,投入了一部分科技人员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开发工作,从子午仪到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用户设备,已有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卫星导航定位仪投入实用。同时还研制开发了卫星/奥米加等水面与水下等组合导航设备。这些都为我国在70和80年代先后完成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水下武器发射试验和卫星发送与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精密进场着陆雷达的建立

第二十研究所一经建立,温启祥就设法于1964年从上海调来一部苏制着陆雷达作为样机。在不损坏样机的前提下,他严格要求科技人员进行认真分析消化,进而仿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做出了样机,并到机场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于1966年转天津一个无线电工厂进行生产。

此外,温启祥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时,对科技情报工作也极为关心。他深知,情报工作是科研开道的耳目;方向不明,盲目蛮干,只会使科研工作归于失败。第二十研究所初建时,他就强调大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人人要过这一关,以便查阅资料,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为此曾多次举办英语学习班,并为情报室配备了很强的技术力量。60年代初期,二十所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导航与雷达》杂志,1985年该刊改为《导航》,系我国导航界唯一的学术季刊。温启祥生前一直担任该刊的顾问。

温启祥,对工作一生勤奋,对生活朴实无华,对知识不懈追求。他常说:“当你对要干的工作不懂、不会、不熟悉的时候,不要胆怯,要勇于承担,敢于承担,但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学习。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决不会学不懂、学不会。难的总会变成易的,易的自然会变成熟悉的。当然学习方法也要注意,有系统的学,从易的开始,然后步步深入,尤其是基础知识。知难而退,必然会一事无成。”

这既是温启祥的格言,也是他勇于进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物简历

1909年6月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26年 在上海南洋中学上高中。

1927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

1928年 转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无线电报务人员养成所。

1929-1931年 在济南、上海等地商务无线电台任报务员。

1932-1936年 考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任报务员。

1937-1942年 任中国航空公司航空站无线电技术员。

1942-1946年 元月任设在印度的中国航空公司加尔各答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

1946-1949年5月 任中国航空公司上海航空站龙华机场无线电管理工程师。

1949-1953年6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部机务处上海23 厂技术计划检验股长。

1953-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710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8-1962年7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2-1980年2月 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0-1985年 任电子工业部第20研究所顾问。

1985年 离休。

1993年12月20日 逝世。

主要论著

1 温启祥主编.电子工业技术辞典(无线电导航部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年.

2 温启祥.国内外导航技术发展状况及建议.见: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办公室编《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1集),1984年,pp274-284.

3 温启祥.航空导航系统的比较准则.导航,1985(1):1-4.

4 温启祥.电子导航的现状与未来.电子科学技术,1987(3):2-3.

5 温启祥.港口导航的发展趋势.电子科学技术,1987(4):6-7.

6 温启祥主编.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学科导航).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9月.

2. 中船重工711所所长

有800多名员工,711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以船用柴油机和动力装置为主专业,集研发、生产、服务、工程承包和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体。所部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江路18号,现有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七一一研究所下设叁个事业部和两个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一个柴油机生产制造工厂。

3. 中船重工710研究所所长

航发608稍好一些。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〇所)成立于1958 年,主研水下攻防、水面电子对抗、防化等军工领域的装备发展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开拓智慧海洋、智能装备、信息产业和磁学产业等应用产业。

七一〇所总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在北京、上海、武汉、青岛、三亚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全所现有从业人员22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现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培训点。

1.博士毕业研究第一年25-40W,安家费20-40W,

硕士毕业研究生第一年15-25W,优秀硕士给予一次性奖励2-5W

航发608,即指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68年3月,隶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地处湖南省株洲市。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湖南省院士工作站。研究所先后获专利授权70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00余项,其中“玉龙”发动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单独申报取得的最高国家级奖项。

博士研究生年薪30-40万元

硕士研究生年薪13.5-18.5万元

本科年薪9-13万元

待遇对比,二者相差不多,航发608稍好一点。

4. 中船重工713研究所副所长

中船重工713研究所挺好的,就是工作挺累的,但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在那里可以积累很多经验,有发展有前途,要本科生,但是好像更侧重要985,211的院校,工资待遇一般,属于中档吧!本科生也就3000.

5. 中船重工725所所长

是央企。中国船舶725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舰船材料与工艺及应用性研究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产品有: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特种材料压力容器、管道和桥梁支座、特种材料铸锻件、特种焊接材料、金属爆炸复合材料、钛合金构件和铸件、海绵钛、防腐防污产品、非金属材料制品、风电叶片、船舶压载水系统、海水淡化系统等。

6. 中船重工705所领导

国营705厂全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公司705研究所          所部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中心地带,分部位于昆明市棕树营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科研、生活设施齐备。

先后研制开发了数10项技术水平领先的高科技军民用产品,获得科技进步奖3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30多项,省、部级奖12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海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建成了20多个技术先进、设备配套的大型实验室。设有国家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所部现有职工600余人,近2/3是科研人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级科研人员近260名。

705研究所在搞好军品科研生产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军民结合、科技产业化工作,促进了民品产业迅猛发展。2011年,该所实现民品主营业务收入8.1亿元,实现利润3606万元,占全所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的65%,分别比2008年翻了三番以上。

该所在继续保持在石油测井、烟草机械、测试测控等相关领域优势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三地一所和三位一体的优势,以各民品公司为创新主体,紧紧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同时调动各研究部室参与民品产业研发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取得了显着成绩。

7. 中船重工710所所长

近几年效益不错,不过你要找家船舶企业工作不如去710,710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效益更好,而且就在城区,交通方便

8. 中船重工710所副所长

单位很不错!不过单位附近的房子现在都是5700了,你要是买稍微远一点的就只有3000多了,因为那一块现在都是高档小区了!

9. 中船重工709所所长

第一目标袭击赵所长第八集

第一目标剧情介绍

  2011年7月初。东环市公安局按照公安部全国“清网行动”的部署,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开展清网工作。重案一队队长洪顺达带领年轻队员,辗转两三千公里,抓住了潜逃十九年的抢劫杀人犯,顺利将该犯带回了东环。就在凯旋的当天晚上,7月9号,东环市城东派出所所长赵明友被人袭击,昏迷不醒,七七式配枪连同五发子弹被抢。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破案线索。东环市为此成立“709案”专案组,限期破案。

10. 中船重工707所历任所长

说的不对,九江重工业不多,所以城市非常美丽,事宜居住,你说的两个工厂,都是军工,很好,但是都不在城区,大概离城市中心10KM

11. 中船重工712所现任所长

中船重工底下的6个研究所,包括701,719,712,722,717,709。还有就是航天科工下面的三江航天设计所,现在三江航天已改名为航天科工第九研究院。

 701所:总体所,主攻舰船设计。

719所:总体所,主攻潜艇设计。

712所:电机所,研究电机。

 722所:通信所,研究天线。

 717所:光电所,研究光电设备。待遇比712,722略好。

 709所:计算所,研究计算机。

三江航天设计所:总体所,主攻导弹设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中船重工701怎么样(中船重工712所好吗)
上一篇:中船重工702所工程院士(中船重工702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