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造船厂叫什么
古代吉林省又叫船厂。
2. 古代谁造的船
一、隋唐以前中国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一)早期海员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的发展是海员发展的基本背景,以漕运和海贸两条线进行介绍:从秦代“飞刍挽粟”到汉代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繁荣,内河船员渐成体系;从商、周时期海外贸易的探索到秦汉远洋航路的开辟,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与海外邻国的交往,以至隋唐海上航线的确立,初步形成近海远洋船员体系。
2.航海工具的制造及演进
航海工具的演进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海员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帆船的产生,从秦汉时期的高大楼船到隋唐海船的世界领先,造船规模逐步扩大,航海工具愈加先进,船员需求量急遽增加,同时分工也愈加明确,为船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
3.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
从导航技术角度来说,虽然此阶段处于模糊航海阶段,但随着天文、地文、水文航海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总结,航海区域逐步扩大,以导航为职责的技术性船员得以从一般船员中分离,并且作用愈加重要,航海技术的积累与进步成为中国海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二)传统海员体系的初步确立
1.最早的船艺与船员。
早期的船舶是以人力为动力的,划桨、撑篙、拉纤、使帆、操舵等原始船艺是船舶得以行进的主要手段,并由此产生了最早的船员。
2.船舶操驾人员的明确分工。
随着航海工具及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始船艺的基础上,船舶操驾技术不断增加和更新,因此船员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以《太平御览》载战国时期吴国大翼战船船员的分工为例,已“战士”“棹”“舳舻”“操长钩矛斧者”“吏仆射长”等职事。
3.海员职业体系的逐步形成。
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传统帆船时代海员体系的重要构成角色——海师、篙工、楫手、舵手等的发展历程。
(三)模糊航海时代中国海员的航海活动
在模糊航海时代中国船员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突出体现了早期船员在技术保障尚属薄弱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1.海外移民。原始先民移居南太平洋岛屿、殷人航渡美洲、徐福东渡日本。
2.海外经略。战国越人横渡台湾、秦皇汉武巡游东海、隋朝陈棱击流求。
3.海外交往。三国朱应、康泰出使南洋、唐代鉴真东渡等。
4.海上起义。西汉吕母起义、东汉张伯路起义、东晋孙恩、卢循起义等,同时反映了民间航海及船员的发展。
二、宋元时期中国海员的职业发展与细化
(一)海员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元政府制定了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政策与法律,设立市舶机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自此开始,中国帆船遍及海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海员不仅数量上急遽增加,而且其职业得以发展和细化。
2.内河航运的发达。
宋代的内河纲运在唐代转般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直达纲,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3.元代海漕的开拓。
元代海漕的开拓是对传统内河漕运的一次大变革,近海运输方式产生了一批海漕船员。
4.造船技术的精进。
宋元船舶工艺先进,结构复杂,体势庞大,较之前代需要船员更多,分工更细。
5.航海技术的突破性提高。
航海罗盘的应用使中国古代航海由模糊阶段迈进到定量阶段,航行区域更远,安全性大幅提高,中国船员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二)以海贸和漕运为中心的海员职业细化
1.宋代海外贸易船员。
以纲首、副刚、杂事、火长为中心,分为贸易业务和操船业务两类,船员的来源渠道多样,“入股”的雇募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团体,有利于船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宋代河运船员。
低级官吏统领下的民运体系,梢工、槔手、招头共同担责,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3.元代远洋船员。
与宋代海贸船员体系相承,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海员职事,奠定了古代船员体系的基础。
4.元代海漕船员。
征租民船与官督私运,产生了一批半职业漕运船员。
(三)宋元时期的航海成就及主要航海人物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航海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内河航运发达,更为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繁盛,主要的航海人物和海员在创造这些航海成就时的重要作用。包括:
1.两宋与高丽的海上交往。
2.宋元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3.宋元远洋航线的开辟。
4.宋元主要航海人物:徐兢奉使高丽,朱清、张瑄开海漕,殷明略开新航路,亦黑迷失下南洋等。
三、明清(中前期)中国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完善
(一)明前期航海事业的空前繁荣
1.造船业兴盛与航海技术精进。
明初航海事业达到顶峰的背景因素,官营船厂遍及全国濒海临江处,仅南京一地就有宝船厂、黄船厂、龙江船厂、马船厂、快船厂等,船舶种类齐全,工艺先进。
2.明初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突出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中船员的作用和价值。
3.郑和船队的船员及管理。
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员数量;船员建制与构成;船员分工及管理;郑和下西洋对船员体系完善的贡献。
(二)“禁海”政策下明代海员的发展
1.“禁海”政策对民间航海的影响与限制。
朱元璋的“罢市舶、申海禁”;朱棣在筹备官方航海的同时对民间航海“遵洪武事例禁治”;从正统初年到正德五年的“禁、开”摇摆;从正德六年到嘉靖末以防倭为由的严格海禁;隆庆有限的开禁。
2.走私贸易与海商集团的形成与壮大。
小规模的散商与大规模的走私集团;汪直、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郑芝龙等代表人物的走私活动;民间航海贸易所达到的广泛区域;突出民间航运贸易及船员的发展。
3.漕粮军运与“运丁”管理。
明代漕运实行军事化管理,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编队运行,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丁成为事实上第一批职业船员。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鼎盛时期漕运运军达十数万人。
4.海员对防海御倭的贡献。
明代抗倭斗争中,普通船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戚继光的战船标准配置“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舵工二名,缭手二名,扳招一名,上斗一名,椗手二名,上用甲长五名,每甲兵十名”,各种船形有各种配置,船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保证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三)清中前期传统帆船海员体系的日臻完善
1.清代的禁海与开放。
清初为防范郑氏集团的迁海政策;康熙开禁后对民间贸易的限制:①对出海人员的限制②对出口商品的限制③对出海船只的限制④对海船配备武器的限制;落伍于时代的外贸政策。
2.民间航运及海员的曲折发展。
郑氏集团的南洋贸易,康熙开禁后民间对日、对东南亚贸易、沿海沙船运输业的繁荣。
3.漕运旗丁的发展变化。
清代漕运承袭明制,实行军事化管理,维持着近十万职业水手的规模。这些人为了生存而结成各种帮派,最初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互助共济性,但到清中叶以后,逐渐转向排它性和破坏性,从而对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危害。
4.引水制度的确立与专职引航员的产生。
引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川江上有指引航向的“招头”;元朝在江阴设置“指浅提领”,为装运“漕粮”的船舶指引航道,以避开暗礁浅滩;明朝规定,凡驶往南京的朝贡船舶,进入长江后先停泊于太仓的“六国码头”,由中国官员检查后,再由“指浅提领”指引驶往南京。清朝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世界各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口岸,进出广州港的外国船舶很多,在那里有一批专门为进出港的外国商船提供引航服务的群体,古代引水制度至此确立。专职引水员的产生丰富了海员体系。
5.民间海员在军事航海与官方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军事航海中技术船员的配备与作用;政治航海,例如出使琉球等属国封舟上船员的作用。
(四)我国古代的海员教育
1.发端于军事航海的海员教育。
明代水师分驻沿海与内河要害地区,“有警则随机策应,无事则分投教习”; 清代的军事航海教育更进一步,形成了水师定期操演制度化和“教习”专职化。
2.民间海员的“学徒制”教育。
从明末到清代,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世代经营海运和海贸事业的家族,通过招募学徒、招赘女婿或收养义子的方式传袭技艺或生意。
3.《舟师绳墨》的教育理念及价值。
明清时期具有航海教育工具书性质的著作中,林君升的《舟师绳墨》最为重要。主体内容6个部分,其中“捕盗事宜”和“众兵事宜”是关于军事技术教育的,而“舵工事宜”“缭手事宜”“斗手事宜”和“碇手事宜”是关于航海技术教育的。
3. 古代造船厂叫什么厂
闲暇的时候,善讲故事的伊索来到了造船厂。有些造船工人与他开玩笑,逗他说话。伊索说在古时候到处是一片混沌和水,但宙斯想要土出现,便叫土分三次喝干海水。土第一口喝下去,最先奇迹般地出现了山峰,第二口喝下去时,一片原野展现在眼前。伊索接着又说:“他若再喝第三口,那么你们这点技艺就将毫无用处了。”
这故事说明,嘲弄比自己高明的人,往往会自讨没趣。
4. 古代造船的地方叫什么
阿拉伯作为沙漠地区,理应缺少用于造船的木材。但为什么历史上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的航海如此广阔?整个非洲东海岸南至莫桑比克岛,东至摩鹿加群岛,甚至中国泉州。在自然条件限制下,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为何会成为航海民族?
阿拉伯半岛的四周在早期有着大量绿洲地带
阿拉伯的人航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既有他们早期的自身努力,也有后来大扩张后直接获得了其他地区的航海成果。
首先,阿拉伯人地区并不是全都像现在这样,以沙漠地区为主。除了靠近叙利亚的约旦地区和靠近两河流域的波斯沿岸,西部与南部海岸在早期也都是具有植被的绿洲城市。早期的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在这里兴修水利,发展一定程度的灌溉农业。
在这个基础上,早期的阿拉伯人有足够的贸易中转站立足,也有足够的资源来进行初期的航海探索。
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为何会成为航海民族?
在航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阿拉伯帆船
阿拉伯人对人类航海史的最大贡献,就是三角帆与印度洋季风航线的探索。这些工作都在公元前就已经完成。以阿曼地区和亚丁湾地区为基地的阿拉伯航海家,发现了印度洋上不同季节的风向规律,做到了从阿拉伯地区直航印度西海岸的壮举。
当然,阿拉伯人并不是第一个搞航海的民族。在他们之前,古代的苏美尔人与波斯帝国雇佣的希腊人,都是沿着海岸线从波斯湾慢慢航行到印度河口的。
希腊化时代开始后,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开始逐步开发红海,并与阿拉伯人有了频繁接触。随着同埃及敌对的塞琉古帝国控制了亚洲大量海岸,托勒密希腊人去东方的路线比较困难。
经过长期摸索与阿拉伯人的交流,公元前1世纪希腊人终于在《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中,比较详细的表明自己开始掌握印度洋航线。他们还向南进入了非洲东岸。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就这么来的。一直到今天,在阿拉伯和印度西海岸,还有沿着这条贸易航线做买卖的私人小船。
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为何会成为航海民族?
今天依然活跃在印度洋的阿拉伯商船
希腊人从红海出发,抵达印度后,就与另一群搞航海的当地人发生联系。在印度以东,印度本地的航海家与部分南洋群岛的土著一起,开发路线到锡兰岛。这条路线随后穿过南洋地区,经过马六甲海峡抵,达越南南部,并一直到广州为止。秦末汉初的南越国首都,在当时就是一个东亚大陆的口岸。在六朝时期,印度人甚至已经可以坐船抵达山东半岛了。
在地中海地区,腓尼基人与希腊人一路向西。他们的航程,抵达了西班牙沿海、摩洛哥以西。甚至进入大西洋,最远到不列颠的康沃顿地区去进口锡矿。更有勇敢者向北,探索到靠近北极圈附近有冰山的海面。
此外,希腊人还开始向南航行到东非海岸各地。他们与埃塞尔比亚人接触,并因为进口黄金和象牙的需要,促成了东非历史上几个早期港口城市。
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为何会成为航海民族?
公元1世纪就已经成型的海上贸易路线
公元7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迅速扩张,他们占领了埃及与整个北非,向东征服波斯与中亚,还经常入侵北印度。阿拉伯的海员与改宗伊斯兰的本地人一起,也就将阿拉伯人的航海辐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南洋、东非、西非。阿拉伯海盗还定期袭击地中海北部各地,并一度占领了西西里这样的重要海岛基地。
这次扩张,也就让阿拉伯人从原先有限的范围,一下子扩充到几乎当时航海家所能抵达的任何地区。他们向东,继续追随者印度人和波斯人步伐,将航海线路开发到了广州以北的福建沿海。
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为何会成为航海民族?
阿拉伯手抄本上的航海家与船只
阿拉伯人的后裔,还追随香料来源,深入了南洋各地,最远抵达菲律宾的马尼拉一带。他们一起成为了南北朝到宋元时期,中国沿海贸易经济的主力军。
整个过程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但当更多阿拉伯人与改宗者前往海外,往往会在新的港口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又从先祖定居的口岸出发,抵达新的地方贸易。唐宋时期到元朝,很多在中国沿海定居的阿拉伯人,其实就是从越南南部的占城来的。这些占城的阿拉伯后裔,则可以能是从锡兰或印度来的。
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为何会成为航海民族?
历史上泉州的崛起就有赖于阿拉伯人
正是阿拉伯人这种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原先各个海区的交融。他们不仅成为了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力,也帮助了郑和与达伽马这样的早期航海家。他们舰队中的船只,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阿拉伯帆船的技术影响。他们在印度洋等地的探索,也顺着阿拉伯航海家的路线展开......(完)
5. 造船业在什么朝代
1.宋代政府制定出了注重经济的航海贸易政策,一方面积极支持出口贸易,政府鼓励民间商人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前往海外经营,另一方面全力扶持进口贸易。
2.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的兴盛。剩余农产品成为了出口的产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如制瓷业、纺织业、矿冶业、金属制造业等,在前代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从而丰富了海外贸易的出口产品种类。
3.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的造船业是中国帝制社会的第二个高峰,它的造船技术在当时远远居于世界前列。再加上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这些都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所以两宋时期开启了一个航海的大时代。
4.宋代与南洋交往的频繁和海贸的繁荣,促进了海上航路的开辟和发展
6. 古代造船厂名称
郑和宝船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尺度和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编辑本段]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的? 郑和造那么大的船是用什么控制船的?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是中国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目前正积极准备郑和宝船的复制工作。他向竞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郑和宝船的技术秘密。
郑少将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动力推进系统:硬帆+旋转橹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
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郑明为记者剖析了有关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疑问一:大号宝船是否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 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疑问二:大号宝船有多大?
学术界对大号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尺度仍存质疑。有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例不协调。“长44丈4尺,阔18丈”,长宽比大致为 2.4666∶1,比例之小使“宝船”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方盒子,现存的中外船舶绝没有腰身如此之“粗”的,这也使人对宝船的形状产生怀疑。
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著)、《三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著)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宝船究竟有多大?这还有赖于实物考证。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遗址地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据专家考证,两米多长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物馆在对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但这些尚不足以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只能印证史料记载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规模。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
7. 古代造船厂叫什么名称
闲暇的时候,善讲故事的伊索来到了造船厂。有些造船工人与他开玩笑,逗他说话。伊索说在古时候到处是一片混沌和水,但宙斯想要土出现,便叫土分三次喝干海水。土第一口喝下去,最先奇迹般地出现了山峰,第二口喝下去时,一片原野展现在眼前。伊索接着又说:“他若再喝第三口,那么你们这点技艺就将毫无用处了。”
伊索在造船厂的寓意道理
这故事说明,嘲弄比自己高明的人,往往会自讨没趣。
8. 制造船的人叫什么
"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关。 原来,我国唐代李皋发明了"桨轮船"。他在船的舷侧或艉部装上带有桨叶的桨轮,靠人力踩动桨轮轴,使轮周上的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
因为这种船的桨轮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明轮船"或"轮船",以便和人工划桨的木船、风力推动的帆船相区别。
而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用蒸汽机启动。
后来,英国人薛明敦在1802年也建成一艘蒸汽轮船。可惜它们均未得到实际应用。
直到1807年9月,美国人富尔敦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试航成功,才使轮船开始真正成功为水上舞台的主角。
“克莱蒙特”号,全长45。72米,宽9。14米,排水量100吨,船速每小时6。4公里。 蒸汽机船发明后,用蒸汽机为动力代替人力带动桨轮,沿用了100多年之久。
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这种“明轮船”被淘汰了。因为称呼上的通俗和习惯,用螺旋桨推进的船仍称为“轮船”,并沿袭至今。
9. 古代的船是怎么造出来的
我国古代的大船有船舱,里面的人休息,外面的人干活 欧洲的船不知为什么,一开始只想到造又长又窄的形状,没有船舱,所有的人都在外面,风大起来冻得死人
10. 古代造船业
而且造船时候需要对木材之间进行密封,如果密封不好船体漏水,这都是造船业面临的大问题。这其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油发挥了作用——桐油。桐油是桐树的果子加工成的一种油,不能食用,但是在防水和密封上有着非常好的性能,广泛的应用于造船业。在《天工开物》舟车第九记载:
“凡船板合隙 以白麻斫絮为筋, 钝凿扔入, 然后筛细石灰, 和桐油舂杵成团船”
大体的过程是用木板造船防止板缝漏水是第一要务, 古人先将麻纤维剁碎塞入船缝“作筋” ,然后再用桐油、石灰制成腻子抹缝,腻子固化后在板缝中就形成了牢固的防水粘接密封层。这样达到防水的目的。正是因为桐油在造船工艺中的作用,为遏制金国的造船业发展,南宋严格限制桐油渡淮渡海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