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船舶新技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船科技最新消息600072
- 2、关于中船科技的最新资料
- 3、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哪一项新的科技发明?
- 4、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 5、中国船舶最新动态如何?
- 6、中国船舶近期会怎样发展?
中船科技最新消息600072
造船行业与全球贸易和海上运输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个行业属于典型的具有很强周期性的行业。今天就跟朋友们说一下中船科技,这家企业在国内船舶制造业里属于优秀企业。在开始分析中船科技前,我整理好的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船科技以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及监理,工程总承包,土地整理服务等业务为主,并且还拥有对外工程总承包、施工图审查、援外工程项目、一级保密等相关资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除此之外,这个企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船华海还另外生产经营船舶设备。熟悉公司之后,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公司有哪些出色的地方,值得我们考虑吗?
亮点一:船舶工业工程设计龙头,市场地位领先
船舶工业工程设计行业领军者是中船科技,在船舶工业系统承担船厂、船舶配套企业、水工工程、船坞码头、大型非标设备的规划、设计咨询、船厂工艺等多项业务上已有6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发展与积累,促进公司更加具备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和资源条件,现在国内的造修船企业、配套企由公司所规划设计已经占了业90%以上,更被视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中船科技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开路者,在我国船舶工业规划设计领域有着遥遥领先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亮点二:智能工厂数字化平台
中船科技把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放入了船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服务中,全力以赴构建智能工厂数字化平台",正在探索智能工厂全寿命周期设计新模式,具备智能化船厂规划设计和全过程运维服务的能力。以工业大数据为主线,中船科技推进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智能车间的数字化建设,稳步地建造出船舶工业精益生产的智能化工厂,为全面增强中船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目标,把海洋科技工业集团全面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中船科技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中船科技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运力供需出现拐点,进而使造船业与航运业的需求增加,出现复苏的迹象。航运业和造船业行业有着密切关系,一方是运力需求方,另外一方是运力供给方。在集装箱价格保持高位背景下,下游航运业,特别是因为集装箱船运力不足而带来非常的的新增造船订单。受我国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影响,使得钢材的出口被限制,使得海外钢材价格进一步上涨,海外老牌造船厂的成本变高,而国内的钢材价格却平稳的下降了,跟海外造船厂相较,这一升一降把国内的造船厂行业优势明显展示出来。总而言之,我认为中船科技公司作为船舶制造工程设计的领军者,在此行业全面复苏之际有可能快速成长。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中船科技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中船科技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中船科技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关于中船科技的最新资料
全球贸易、海上运输对造船业的影响非常大,乃是典型的周期性强的产业。今天就来和大家说一下国内船舶制造的优质企业——中船科技。在开始分析中船科技前,我整理好的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船科技实际上的业务是以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及监理,工程总承包,土地整理服务等为主,此外它还拥有对外工程总承包、施工图审查、援外工程项目、一级保密等多种资质,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甚至,旗下全资子公司中船华海在经营船舶设备上下了很大功夫。了解完公司,接下来看看这个公司有哪些长处,值不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船舶工业工程设计龙头,市场地位领先
中船科技是船舶工业工程设计行业先锋企业,在船舶工业系统承担船厂、船舶配套企业、水工工程、船坞码头、大型非标设备的规划、设计咨询、船厂工艺等多项业务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公司也在相关专业上有了更好的技术力量和资源条件,目前来看国内的造修船企业、配套企由公司所规划设计占了业90%以上,公司能否实现持续发展与其息息相关。中船科技是我国船舶工业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先行者,在我国船舶工业规划设计领域是处于保持领先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亮点二:智能工厂数字化平台
中船科技将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船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服务,全力以赴构建智能工厂数字化平台",正在探索智能工厂全寿命周期设计新模式,有实力解决智能化船厂规划设计和全过程运维服务方面的问题。以工业大数据为主线,中船科技推进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智能车间的数字化建设,稳健的打造出船舶工业精益生产的智能化工厂,为在全方面把中船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全面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工业集团提供重要支撑。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中船科技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中船科技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运力供需在社会上被需要,造船业与航运业的需求正在大步增多。航运业和造船业行业密不可分,运力需求方和运力供给方各占一边。在集装箱价格保持高位背景下,下游航运业,尤其是集装箱船运力相对弱导致很大新增造船订单。我国因为铁矿石价格上涨而使得钢材的出口被限制,把海外钢材价格进一步上涨,海外老牌造船厂的成本变高,而国内的钢材价格已经有了明显的降低,跟海外造船厂相较,国内的造船厂行业优势被这一升一降显得更加突出。总之,我觉得中船科技公司作为船舶制造工程设计的先锋企业,有望在此行业全面复苏之际迎来高速发展。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中船科技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中船科技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中船科技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09-0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哪一项新的科技发明?
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这一划时代的新的科技发明,开世界航海历史的先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确定方位。
拓展:指南针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船舶制造三大运行指标;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标。
行业概况
1、定义
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指能够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推进方式、航行状态、用途等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其中,最能说明船舶特征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具体参见下表。
2、产业链剖析
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设备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设备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历程:初步建立现代高水平船舶工业体系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回首自近代以来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废墟起步、对外开放、世界跨越、继往开来等主要阶段,由千疮百孔到重获生机、由百业待兴到脱胎换骨,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高水平的船舶工业体系。
行业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业向绿色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前瞻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同时,为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平稳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24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7%。承接新船订单45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89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6.1%。
2、2020年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达1530亿元
2014-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重点监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波动变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11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530亿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产值251亿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1年1-7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16.2%;船舶配套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修理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数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点监测企业数量分别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据企业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3、船舶制造企业营收受疫情影响较大
不同于船舶工业其他业务的增长态势,2013-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船舶制造行业持续低迷。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销售收入为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销售收入为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销售收入为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销售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统计口径不同;2)同比增速根据当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进行了调整。
4、出口船舶订单占手持订单量的比重高达88%
2020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26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4%;承接出口船订单403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9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7%、89.1%和88.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华东地区造船实力较强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0340家)、山东(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广东(7642家)、辽宁(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
从船舶制造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来看,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0》所统计的2019年情况来看,华东、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据了全国相当的份额,其中又以江苏省、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占比较多。
2、企业竞争: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8%,新接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2020年,我国船舶制造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并且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世界十强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业的11家上市企业中,选取8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对其业务布局情况整理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展望未来,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的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
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来船海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综合全球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各船型船龄情况、船东对存在弊端的LNG动力船舶的观望态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历史数据等,前瞻分析认为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将达39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有望增长至5500万载重吨,由此手持订单量将进一步增加至8711万载重吨;
2021-2026年我国船舶制造产能预计将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波动变化,造船完工量将根据新接订单量灵活调整,手持订单量则根据每年新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进行计算,预计2026年绝对环保的可替代燃料动力技术仍未能实践应用于船舶中,新接订单量将下降至2800万载重吨。
中国船舶最新动态如何?
中国的造船历史很长远,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变大,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真的相当到位,吸引了许多人投来的眼光。下面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下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剖析中国船舶前,这里有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送给大家,下面有个链接直接点击:【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在造船业务上面,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是公司产品线的生产产品,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在全国范围内都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同时,作为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船舶制造绝对权威。
简单介绍了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看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亮点,值不值得我们入手?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最近几年在国际上,我们中国的船舶品牌都深受欢迎越来越深远,同时在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也呈现出极为有利的竞争形势,已形成良好的声誉及品牌竞争力。在重大资产重组结束后,中国船舶产品业务范围会更深入地拓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对于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的类型已经全部的覆盖上了,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的是船海产业做的比以前更强,更优秀。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巩固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上,加强关注小型船市场,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抢夺订单,基于此种情况,中国船舶迎合市场需求,对主流船型进行开发优化,也是为了让豪华邮轮项目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实施,攻克海工装备自主设计难关,将动力机电业务逐渐转型成高端产业链、价值链。除这些以外,其旗下还有自己研发的船只项目,例如: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还向大型游轮市场进军。篇幅问题,对于中国船舶的全面报告和风险解析,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感觉研究一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缓解后,在经济开始一点点复苏,在复工复产的带动下,大宗商品需求量逐渐升高,从而带动了船舶运输的有序发展。中国船舶相当于我国民船的领头羊,在不断带领民船行业回暖,并促进造船业供给也在逐步侧改革;不难预想中国船舶未来还是很有前途的,将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拥有的红利。从各方面来看,中国船舶完全有资格成为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有可能会趁着行业变革,让企业迎来跨时代发展。然而文章会延迟,若是想深入了解中国船舶未来行情,马上点开链接,你的股票有专门的投资顾问判断,了解一下中国船舶目前行情的情况:【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2,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中国船舶近期会怎样发展?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造船行业三大指标、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细分行业企业收入及增速
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2021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新接订单量增幅高于全球20个百分点以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2%、53.8%和47.6%,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4.1、5.0和2.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造船完工397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承接新船订单670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截至2021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583.9万载重吨,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量增长34.8%。
收入和利润实现同步增长
202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2.2亿元,同比增长9.6%。
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收入2622.3亿元,同比增长8.4%;船舶配套企业737.5亿元,同比增长5.2%;船舶修理企业257.4亿元,同比下降9.6%;船舶改装企业32.7亿元,同比下降6.6%;海工装备制造企业543.8亿元,同比增长41.9%;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4.4亿元,同比下降6.4%。
2021年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5亿元,同比增长56.4%。
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利润16.6亿元,同比下降5.3%;船舶配套企业23.8亿元,同比增长37.6%;船舶修理企业12.7亿元,同比下降17.3%;船舶改装企业4.1亿元,同比下降7.9%;海工装备制造企业14.5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0.1亿元,同比增长3.8%。
船舶出口金额实现增长
2021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6%。
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合计12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1%。船舶产品出口到187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地区为主。我国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额分别为116亿美元、46亿美元和13亿美元。
整体来看,2021年,造船业三大指标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实现了“十四五”的开门红。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船舶企业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同时船舶工业将进一步带动钢铁有色、电子电气、通讯导航等产业的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关于《船舶新技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