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
719研究所,又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隶属于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组建于60年代,是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
学科、多专业的大型总体研究所。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
专业的技术人员700多人。
是武汉东湖开发区光谷主要科技力量之一。
719所科研设计任务饱
满,经费充足,科研任务多属"十五"预研和技术攻关的研发项目。
1965年建所以来获得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二、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0多
项。
该所地处湖北省会武汉市,科研环境优越、小区生活环境优美,连续四次获"湖北省最
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招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是大型国企,,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
3.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官网
中船重工719所简介: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又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组建于60年代,是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型总体研究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专业的技术人员700多人.是武汉东湖开发区光谷主要科技力量之一.719所科研设计任务饱满,经费充足,科研任务多属"十五"预研和技术攻关的研发项目.1965年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二、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0多项. 该所地处湖北省会武汉市,科研环境优越、小区生活环境优美,连续四次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职称评定
黄旭华,男,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5.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待遇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是承担我国海军重点装备研制任务的总体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科技产业等业务为一体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办公地点位于武汉市。
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先后多人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设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
现拥有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度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及国家重点工程总师、中国工程院张金麟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省部级专家60余人,型号总师30余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人。
主要军品任务涵盖核动力舰船总体研究设计、系统技术抓总及研究设计、全寿期技术服务、特种设备研制、大型专项试验、防险救生及技术保障等。主要民品产业包括核电工程与设备、船海工程、节能环保工程、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等。
所区环境幽美,人文氛围浓厚,科研条件和办公环境优越,是你实现理想抱负,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明智选择。
6.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所长助理
《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上篇:
第一卷《乃粒》:关于谷类作物的栽培技术
第二卷《乃服》:衣类原料的来源及加工方法
第三卷《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第四卷《粹精》:粮食的加工过程
第五卷《作咸》:介绍六种制盐的生产方法。
第六卷《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第七卷《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第八卷《冶铸》:金属用品的铸造及加工
第九卷《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与制作
第十卷《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第十一卷《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方法。
第十二卷《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第十三卷《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第十四卷《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第十五卷《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第十六卷《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第十七卷《麹蘖》:做酒的方法
第十八卷《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一书一直为后人所喜爱,也受到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宋应星为“中国的阿格瑞柯拉”、“技术的百科全书家”。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由于清朝的文字狱长期失传。在一九二零年才从日本传回明朝原版。后来在浙江宁波天一阁发现了初刻本。
7.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地址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8.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公租房项目
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祖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汉族,潮汕籍,客家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名誉所长等职。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9. 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怎么样
浙江凯灵船厂(海军4806工厂)地处浙江省舟山市,创建于一九五一年,是海军所属大型军工企业。工厂现有职工21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工厂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海岸线长1800米,拥有完备的修造船设施、设备和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具有修理万吨级舰船和批量建造各类中小型船舶的能力,工厂已为国内外用户建造了各类中小型船舶近百艘,工厂以船舶修理、建造、拆解为主线,同时致力于民用产品的研制开发,已形成纺织机械系列、电工绝缘处理设备系列、大型钢结构件等民用生产线,还承接集装箱桥吊等港口机械安装和修理业务。
工厂以“诚信为本,质量第一”为宗旨,赢得了军内外客户的信任。工厂注重质量体系建设,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已涵盖工厂修船、造船、民用机电产品等全厂主要产品。工厂连续15年被浙江省舟山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工厂坚持以“内抓管理,外争市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企业方针,竭诚为海内外客户服务,愿与海内外各界同仁携手合作,共展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