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法游戏 怎么做
var n,i,j,k:longint;
a:array[1..300]of longint;
f:array[0..300,0..300]of longint;
begin
while not eof do
begin
read(n);
for i:=1 to n do // <-- fillchar(f,sizeof(f),1);
for j:=1 to n do
f[i,j]:=99999999;
for i:=1 to n do
begin
read(a[i]);
f[i,i-1]:=0;f[i,i]:=0;f[i,i+1]:=0;
end;
for i:=2 to n-2 do {i到i+1的值}
f[i-1,i+1]:=a[i-1]*a[i]*a[i+1];
for i:=n-2 downto 1 do
for j:=i+2 to n do
for k:=i+1 to j-1 do
if f[i,j]>f[i,k]+a[i]*a[k]*a[j]+f[k,j] then
f[i,j]:=f[i,k]+a[i]*a[k]*a[j]+f[k,j];
writeln(f[1,n]);
end;
end.
二、[4399小游戏]SUE做巧克力 怎么玩
首先,美少女打扮好自己,然后开始做草莓巧克力棒,草莓巧克力棒必须要有草莓跟巧克力调料放在一起(先放进巧克力再铺上一层草莓调料,或先放进草莓调料在铺上一层巧克力即可),然后把面包棒插在上面,开始烘烤,最后盛到盘子里就可以了。这可是比较大的工程哦,要悉心打扮,做草莓巧克力棒动作快才行哦~!
三、幼儿游戏棋谱怎么制作
棋类活动需要两人或多与,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培养其规则意识,充分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目前,我们幼儿园里以一些专门的游戏棋和自制棋为主,到大班也有部分五子棋、飞行棋、斗兽棋等。在承认和研究棋类游戏价值的同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对幼儿棋类游戏的长期观察,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幼儿方面:部分幼儿对棋类游戏规则认识不清,路径不清;绝大部分幼儿求胜心切,违反规则;注意力易分散。(2)教师方面:要求划一,忽视差异;要求过高,超出幼儿能力,急于求成;重技巧的掌握,轻情感的培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棋类游戏开展的效果,阻碍了棋类游戏价值的发挥。
为了使棋类游戏发挥它自身的最大价值,在棋类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提供怎样的指导才比较适宜呢?
一、教师应是幼儿兴趣的引导者、棋谱解读的辅助者。
教师应为幼儿下棋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讲解游戏的基本内容包括棋谱、棋子、路线、规则等;在幼儿掌握棋谱、棋子的使用方法,具备正确识别路线的能力,拥有对规则的基本理解能力后,教师再适当指导幼儿的游戏技巧。
1. 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指导。
2. 小班:此年龄段的幼儿注重游戏过程而不关注结果,易被外物吸引,所以自由游戏时间,在区角投放各种类型的棋,让他们对“棋”(棋谱、棋子、骰子等)进行初步的探索,激发幼儿下棋的热情。当幼儿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提供简化的棋谱和骰子。
3. 中班:经过小班的训练,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点数和下棋规则,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难度,出示各类简单的故事棋,也可以自己带一些简单的棋谱,如飞行棋,让他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4. 大班:此时幼儿已经掌握下棋的基本技巧。他们往往看重输赢结果,为了赢而违反规则,所以教师的指导重点是使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渐明确,帮助他们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必须遵守、不容破坏的,违反规则就不能顺利和公平地进行游戏。 比如,教师可以请有下棋经验的幼儿担当“小助手”、“监督员”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幼儿按照规则有序游戏。
5. 2.关注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
6. 在下棋过程中,教师应观察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幼儿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幼儿相适宜的棋。例如,每个幼儿的识字能力、思维水平是不同的。针对识字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供带有文字解释的棋,让他们在下棋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对于喜欢数字、图形的幼儿可以提供带有各种图形、数字的棋。当然,各种棋的提供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幼儿熟悉了一类棋后,可以根据他们的弱项提供适宜的棋,让他们感受不同种类的棋游戏带来的不同刺激,享受其中的乐趣。
7. 二、教师应是幼儿的情感支持者。
8. 幼儿本身的经验是有限的,自我认识模糊,易受暗示,可塑性强。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适时给予情感支持,用微笑、赞许的话来鼓励幼儿。
9. 面对点数困难的幼儿,一旦教师发现他正确点数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让幼儿展示特长、体验成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取自信,这也是棋类游戏的价值所在。
10. 三、教师应是幼儿经验的提升者。
11. 除了开展故事棋,也可以开展与幼儿生活相关的自制棋,由幼儿担任棋谱的设计者、游戏的开发者。比如,教师可和幼儿把生活事件引入到自制棋谱上,以幼儿的日常行为作进退标志,让幼儿动手画出一些常见行为,像和小朋友分享物品进一格、乱扔纸屑退两格。棋谱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更能理解,下棋的热情更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社会行为规范。
12. 教师在每次的棋类游戏活动结束后,应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谈一谈在下棋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存在的问题,引导幼儿针对每次出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可以让他们通过商讨制定适合的游戏规则。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尝试,帮助他们总结和提升游戏经验。
13. 教师只有在游戏中观察和发现每个幼儿自身的“教学大纲”,才能更好地“隐性指导”,帮助幼儿“跳一跳”,真正起到“脚手架”的作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