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的组词
舟中敌国 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舟水之喻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舟车劳顿 〖解释〗舟车:船与车,泛指一切水陆交通工具。劳顿:劳累疲倦。形容旅途疲劳困顿。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解释〗壶:匏:一种瓜,形似葫芦,佩带在腰间可以渡河,南方称为腰舟。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宝贵。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盐梅舟楫 盐和梅调和,舟和楫配合。比喻辅佐的贤臣。
虚舟飘瓦 比喻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朽竹篙舟 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
小隙沉舟 〖解释〗隙:裂缝。指小小的裂缝可以使整个船只沉没。比喻小差错能酿成大灾害。
吴越同舟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网漏吞舟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吞舟之鱼 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吞舟漏网 见“吞舟是漏”。
推舟于陆 推船在陆地上行,比喻劳而无功。
同舟遇风 比喻同遭逆境。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舟共济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同舟敌国 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溯水行舟 逆水行船。
顺水行舟 同“顺水推船”。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解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破釜焚舟 犹破釜沉舟。语本《孙子·九地》:“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破釜沉舟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飘瓦虚舟 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
逆水行舟 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木已成舟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李郭仙舟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李郭同舟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借水行舟 见“借水推船”。
济河焚舟 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
积羽沉舟 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毁舟为杕 〖解释〗杕,通“舵”。将船改成舵。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不当行为。
胡越同舟 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鸿毳沉舟 毳:鸟兽的细毛。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比喻小问题不解决,积累多了就要出大问题。
孤舟独桨 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覆舟之戒 推翻船的教训。比喻失败的教训。
负担舍舟 身背行囊,离船上岸.
风雨同舟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风雨共舟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焚舟破釜 釜:古代用的锅。烧掉船只打破锅。比喻坚决不能动摇的决心。
敌国通舟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沉舟破釜 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表示决一死战。
车击舟连 车相撞,船相连。极言车船之多。
柏舟之誓 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
柏舟之节 〖解释〗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
白鱼入舟 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白鱼登舟 〖解释〗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句话可知道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道理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含义
一国之君,就好象船一样,百姓就好象水一样.水能推动船行走,也能颠覆船,使它沉没.百姓能支持君主,拥戴他,同样,如果君主残暴,不能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也会起来反对他的.
唐太宗引用这些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体现了他重视君民关系的治国思想。
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