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30mm已经很厚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也就50mm,并且052D的舰体也就是球鼻艏部分、舰舯部分钢板厚一些,其它部分还没有30mm的厚度。
现代海军进入到导弹化时代之后,舰体的建造开始向轻薄化发展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钢铁冶金工业的发展,二战期间的军用舰船用钢材仅相当于现代普通民用船舶钢材…而现代军舰用钢材的强度在相同的厚度上却提高了2.5~3倍!也就是说现代战舰30mm厚钢板,等同于二战期间的75~90mm舰用钢板的厚度,而那个时候的8000吨级别的轻巡洋舰也差不多这个厚度,钢材质量的提高使得军舰的板材没必要再厚了,强度达到要求就可以了。
图片上这种钢材叫做“球扁钢”
,是舰船建造中的型材也就是“龙骨”和肋骨,是支撑舰艇体的主要结构件,在舰船建造中球扁钢的间隔距离(密度)要远小于一般民用船舶,由于球扁钢也采用与舰板一样的材质,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舰船的强度。
第二点,战舰装备进入到导弹化时代之后,二战期间的重甲防护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战斗部装药量超过了300公斤高能炸药,并且使用“半穿甲”战斗部!这样的打击威力就连“大和级”战列舰都防不住,更别说比它小了许多的7000吨级别的驱逐舰…所以,使用再厚的外甲也无济于事。
俄制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战斗部装20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药,加上末端超音速攻击,其威力大大高于二战期间“大和级”战列舰的94式460毫米主炮的炮弹!所以,现代战舰使用厚甲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现代战舰的电气化水平要远超过二战期间的战舰,各种雷达、电子设备、武器装备…都是耗电大户!并且随着军舰生活的人性化,生活区的各种空调、照明、娱乐设施也需要大量用电,在这种用电量剧增的情况下,不但辅机要增加数量,战舰的主机有时候也要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主机的功率输出…如果舰体自身重量太大,就会形成“死重量”,主机输出功率不但没有提高航速和航程,反而白白消化掉了。
现代战舰在建造上以提高航速和续航时间为主,减轻舰体舰艇重量不但降低建造时间和成本,更可以安装更多的武器装备,因为舰艇变轻主机功率输出可以灵活掌握,辅机发电可以用在更多的电器设备上…当然舰艇内某些舱室还是需要有一定厚度的,比如:弹药舱室、指挥舱室…但这些舱室所使用的材料不一定都是钢材,结构类似坦克的装甲,由多层凯夫拉或者陶瓷装甲防护,这样就减轻了整个舱室的重量。
与货轮相撞的“伯克级”驱逐舰前舰桥位置,内里就是“宙斯盾”雷达监控室一片狼藉,舰桥的钢板厚度也就12~16㎜(太厚的钢板增重后影响战舰的重心稳定),虽然有一定的强度,但是与六七万吨的货轮相撞,根本抵不住巨大的撞击力,就像易拉罐一样!
因为厚了也防不住导弹,还增加负担。不光052D,几乎所有的水面舰艇都是“皮薄馅大”。
“皮薄馅大”的052D
对现代水面舰艇而言,主要的威胁是导弹而不是炮弹,在导弹的巨大威力面前,现代军舰装甲再厚也没有用,大舰巨炮拼装甲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以反坦克导弹的威力连装甲厚度远超军舰的现代主战坦克都抗不住,而现代反舰导弹的战斗部重量大多超过150公斤,远非全重才几十公斤的反坦克导弹相比,且普遍采用半穿甲或聚能战斗部,穿甲或破甲厚度能接近1米,这样的威力二战时期的装甲战列舰都防不住,别说052D了。
如易拉罐一样脆弱的现代军舰
现代军舰的防御手段是防空导弹、近防炮、干扰弹构成的远、中、近多重反导系统,或是合理规划多舱室分隔和高效的损管系统,能保证多舱进水不沉和迅速灭火,而不是外面的装甲,与其在军舰上堆装甲,不如把节省下来的重量用在防御系统上来得实用。
随着冶金水平的提高,现代军舰用30毫米厚的高强度合金钢板就可满足高海况下抗风浪的基本需求,这个厚度仅相当于一元硬币,就是航空母舰也只需要50毫米厚的飞行甲板即可满足舰载机粗暴降落的强度要求,既然薄了可以满足要求,再厚就没有必要了。
军舰外廓的主要作用是抗高海况冲击
皮薄了馅才能做得大,现代军舰的内部设备远比二战军舰密集,不光有动力系统,还有发电、变电、配电装置,在不同波段工作的各类传感器,炮弹和导弹,还有直升机及其机库,更不要说燃油了,密度很大。而排水量却比二战时的战列舰大为下降,如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排水量达到7万吨,而现代最大的基洛夫级巡洋舰也只有2.8万吨,052D更是只有7000吨,皮太厚了就没那么大的内部空间了。
巨炮与厚装甲的大舰是互为因果的
但有一些要害或核心部位还是要加强装甲防护的,如弹药库、指挥室等,但即使这里釆用的是凯夫拉或陶瓷那样类似坦克装甲的材料,而不是厚重的均质装甲。
总之,就像火枪淘汰了中世纪的凯甲骑士一样,导弹淘汰了水面舰艇的厚重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