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男主?

209 2024-02-26 16:11

一、三十而立男主?

电视剧三十而立的男主角是周乐天。这是一部十分优质的电视剧。故事情节布局合理,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引人注目,非常值得一看。

二、三十而立的男主是谁?

电视剧《三十而立》的男主角有四个。

一是许焕山,由演员李泽锋扮演,他是顾佳的老公,是一个烟花设计师,他有艺术家的浪漫天性,也保留着一份男孩子气,对婚姻和事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林有有的介入,最终家庭破裂。

二是梁正贤,由演员马志威扮演,他是海龟,浪漫多金,对王漫妮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是在王漫妮提出两人是否可以准备进入人生下个阶段时,却告知他是一个不婚主义者。

三是钟晓阳,由演员晏紫东扮演,他是一位职场新人,青春活力,喜欢钟晓芹,追求钟晓芹。

四是陈宇,由演员杨玏扮演。他是钟晓芹的丈夫,在事业单位工作,沉稳顾家,是标准的都市世家男,但是也是一个自私的人,所以自己任何事情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对婚姻没有规划,性格相对沉默寡言,与妻子钟晓芹的相处中不断出现沟通问题,二人感情出现问题。

三、三十而立?

全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解析: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四、哪条邮轮线路最适合长途邮轮旅游?

长线邮轮并不适用于很多人,所以非邮轮爱好者和身体状况不稳定的朋友还是慎重;

长线邮轮的环球线一般都会提前一年半预定,因为这种线路一般都是被分拆销售,为避免各段满额,其实环球邮轮的预定都是比较抢手的;

地中海邮轮出过311天的环球邮轮产品,这是目前我了解的比较长的项目了,因疫情的调整后续是否还有还未可知;

如果决定去长线(环球)邮轮,需要考虑2个必要条件:签证问题和保险,这是旅行安心顺畅的不可或缺!

每种旅行方式其实都是对生活的向往,祝遂愿!

五、三十而立,梦想都实现了吗?

三十而立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关于自己在30岁时所到达人生状况的自我点评。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到达的生活抱负状况。 关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说有许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托自己的身手独立承当自己应接受的职责,并现已断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略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安然地面临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知道和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认识,一种自我品格独立的认识.人的"立"认识是一种遍及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进程性、内涵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认识有所忽视和忘记的今天,咱们应清醒地知道到"立命"才干真实安身,承当崇高的人生任务、培育高尚的道德情趣,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咱们的人生才有含义.《三十而立》由任重 韩雨芹 赵锦焘 付悦 张桐 沙溢 丁志诚 刘金山 盖克 常蓝天 许娣 北京爱情故事2等艺人主演。由北京广目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与河北电视台联合制造的电视剧《三十而立》是一部现代都市家庭情感剧,该剧叙述了三位年轻人怀着愿望开了归于自己的公司,但经历尚浅的他们在一次竞标中失利,导致自己的工作梦就此完结。尤其是周乐天,在他霉运当头的时分父亲却意外去世,为了完结父亲的抱负,他接管了父亲寒酸的水厂,期望把父亲的留下的工业带回正轨,而且还清父亲生前留下的债款。可是女友安满意不能了解他的执着,所以离开了他。可是面临种种打击周乐天仍然没有放弃,无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仍然百折不挠,在他斗争的这些年初,但是他朋友遇到的一些费事都让他无法不帮助,所以多次在成功的边际徜徉,却始终没办法到达,可是他的仁慈和热心得到了朋友的尊重,女友也了解了他回到他的身边,在周乐天的而立之年,他收成了他人难以具有的美丽的爱情和宝贵友谊。

六、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

关于30岁的真相。

30岁到来的那天,和往常一样,并没有惊天动地。

一事无成,没有稳定的事业和住所,荒废学习多年的专业, 两点一线训练和上课。这么快就到了检验「而立」的时候了?

这是电影电视剧里说的「老女人」年龄吗?但内心觉得自己还是孩子,没有太多年龄恐慌,觉得现在的状态比「年轻时」好。

有时候会开心,那些内心迷茫又不自在的20几岁,终于过去了。

24-27岁的日记里提醒自己:人生需要管理,希望更自信,了解接纳自己;人生格言是走出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道路;未来10年,可以保持好身材。

2013年,24岁,毕业在事业单位,明白不适合。

2014年,25岁,新入职场兢兢战战,忙忙碌碌。

2015年,26岁,工作上升期,开始负责项目。

2016年,27岁,换更高平台的工作。

2017年,28岁,人生轨迹转折。

做了牙齿正畸,考了健身教练认证ACE,学会了游泳,辞职,参加IVHQ意大利国际志愿者活动,开始为自己而活。

2018年,29岁,开始新职业,生活是向往的。

2019年,30岁,试图寻将行业看的清晰。

发现,人最终会回归日常生活。

我所畅想的不同的道路,不是惊天动地,而是当下的分分秒秒。

有一些关于生命,时间,自我,事业的思考。

人生是一个马拉松,是一条长河,除死无大难

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没关系,还活着就有希望。这条河只要流向我希望的方向,就够了。

我信仰这个观念,所以,慢慢来,中间别挂掉!

如果健康活到80岁是目标,我人生的进度条已经接近40%。

如果未来的人生,我能这样活,就已经很赚:

> 健康开心的活着

身体健康不用忍受疼痛并且开心点,有精神快乐和丰盈的自我,就能做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情,这是第一位。

最近看了个80岁美国健美者的故事,可以骄傲的秀肌肉做俯卧撑激励别人。

如果在80岁的时候,我还能激励别人,健康的活着,而不是躺在病床上疼痛呻吟无处自留,这辈子就太赚了。我有些期待2069年80岁,希望那时世界和平。

大部分人在医院延长最后一点生命时间,却忽略了代价。

当我们想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最终能有尊严不疼痛的死亡,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 拥有生活永远打不败的坚韧

人生这么长,拥有永不言败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玻璃心,遇到困难躲避,无法成长。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专注做想做的事。

前几天听了吴亦凡的《大碗宽面》,创造背景是他面对网友嘲讽,自己作词作曲一首歌回应,表示不介意和自嘲自信。

我相信他可以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很远,因为他不是玻璃心。反倒很多起点条件不错的人,心思敏感太脆弱,面对生活困难,即刻就怂了。

> 向死而生

倒着活,让生活中填满有趣有意义的事。

翻看过去几年相册,近5年投入的工作,记录寥寥无几,留下来的是一些吃饭旅行出游的日常,挺丰富但经历太单薄,希望可以增加丰厚的经历。

两年前,我去意大利那不勒斯做国际志愿者,那段经历给旅游时光增加特别的体验,是有意义又难忘的旅行。【意大利义工旅行的53个的故事】

如果人生不是无聊的空白,能够持续不断的体验,我好像完成了人生的篇章。

纪录片《明日之前》,聊到很多死亡的话题,看到一个作家的墓志铭。

我想以怎样的身份和角色结束这一生,留下哪些照片和痕迹?

这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

> 为社会创造特别的价值

用自己的技能,态度,写作等,多做对社会对历史有增益的事,做只能由我来做的事,而不是无趣简单的重复,这或许是所有浪漫主义者的生命梦想。

02 关于时间

1、敬畏时间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还没有答案的时候,留些时间给自己。

别着急否定自己当下的观点,说不定,未来就会赞同。很多想法观念,不知不觉改变,可能是年龄增长,身体的自然反馈。

看看自己25-27岁的日记:

幻想一个人闯荡天涯,经历特别的人生,体验极限项目,去世界各地游历,真是个活跃的人啊;现在开始觉得,经常宅着也挺惬意。

曾经恐惧结婚,婚姻是爱情和美好人生的坟墓;现在开始觉得,一个人的状态不错,两个人陪伴在一起变成更好的人,也是件很棒的事。

观念的改变自然而然发生了。

每个人生阶段都是不同的,这就是生命的特别。

2、珍惜时间,珍惜当下每一天,每一分钟

我能给时间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浪费时间。

不浪费时间在无聊的人和事,远离那些带给你负能量和生活消极的人;

不做用钱换时间的事,养成不浪费时间的习惯,比如房子租在单位附近,提升单位时间的价值。

既然人生就这么长,如何延长生命就很有意思,曾读到一篇文章:多体验和经历不同的事,对抗失控扭转的能力。用「吃饭」对抗时空扭曲

03 关于自我

很久以来,我是一个内向,自卑不自信,焦虑患得患失,心性易变无法坚定一件事的人。这给我的情绪,生活选择,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痛苦,我苦恼痛苦于这样的性格,这让我由内而外的不自然不自信不舒服。

我想,三十而「立」,立的不是家国天下,而是是找到自我自洽的状态。

2017活成18岁的样子,找到「男朋友」

1、女孩要自信

来源于对自己的深刻理解和接纳,听到内心的声音,不跟自己较劲。

不较劲,就是以前写过的「认命」状态。2018「认命」,做起来比想象的难

记得几年前,一个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对我说的话:

你已经很勇敢了,你需要更加自信。

如果再过一次,我希望对年轻的女孩说,无论如何都要自信。

自信,我觉得和两点有关:

> 听从内心的声音

曾经知道自己不擅长,做起来很痛苦的事,我也会逼着自己做,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改变,或者很喜欢一件事,但出于是幻想的阻碍,不敢去追逐。

还记得,希望尝试和探索不同的生活,辞职后的那个下午,内心欢欣雀跃,这是听到了内心的声音。

工作状态差,脾气差,很多时候生活事业的不顺,是自己的问题,不管换到什么公司,自己与内心相处的模式心态没有调整好,就无法理顺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 探索认识自我

毕业后辗转事业单位和企业,业余学语言,旅游(至今无法想象和陌生年轻人结伴旅游的事),学舞蹈画画,健身骑车,写作等各种「非物化」的事,一次次的选择,就是在探索和认识「我」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在继续,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如果再回过一次,不知是否能获得这样的改变。因为从内在改变一个成年人,太难了,修补一部分已是幸运。

2、是个普通平凡的人,一直都想活的有趣不平庸

普通甚至差的家庭环境,普通性格没有个性,没有厉害的兴趣爱好,却一直都在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奋争。从小农村到北京名校,从没发展的事业单位到行业全球顶尖公司,这其中的过程和滋味,无数个日夜对着书本和电脑,只有自己知道。

有时候觉得,应该感谢那个一直奋争的「我」,感谢她,甚至逼她别扭的做一些事的时候,说声对不起,感谢她一直支撑着我不平庸的梦想。

现在,我想对她好一些,顺着她的想法。

3、喜欢独处时光

对内向者来说,独处可以找到自我。有些痛苦和问题,必须自己独处时思考清楚,别人无法感同身受我的处境,所以遇到问题,不寄希望于无用的倾诉,抱怨。

04 关于事业

从干「大事」变成干好「小事」。

可能没有那么多野心,可能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我,数一数竟然上了这么多课。

知乎上有张图很能表达我的心情。我找到了一个更直接满足好奇心又让世界变的好一点的事,与当初进入咨询行业,是同样的初衷。

不期待成为「改变世界的人」,不惊天动地,但足以让我获得满足感。

从此,不再拯救世界

05 关于亲密关系

我们在相处中获得成长和爱,信任和陪伴,感谢他一直陪在我身边。

我还要做的功课是:

给亲密的人足够的安全感。

一次黑夜中,噩梦惊醒哭泣流泪。回想起来很小的事,但在梦中,却很激动。

原本一件小事,虽然沟通了,以为不会再有任何心结,没想到潜意识耿耿于怀,有内心的伤痛和不安。

那次黑夜中,我确定了人生原则之一,

把「表达爱」和「实践爱」放在第一位,让爱的人有足够的安全感。

让他们知道,你真的很爱他们!不说难听刺耳的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刀一样刺在最亲近人的心口。

06 关于生活

一切从简。开始给生活做减法,穿衣生活希望简单有品质的,清理不常用的物品。学着捡西瓜而非捡芝麻,不贪图小便宜而浪费时间。

吃饭口味越来越清淡。

经常联系的朋友越来越少。但并不觉得是坏事,毕竟有了各自的生活。

越来越宅。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不为了刻意增加活跃气氛而跑到人多热闹的地方。

07 关于未来

人们怕老,但更应该怕「衰」,衰意味着不再成长和活力,是内在的死亡,「老」只是自然年龄的增加。

老而不衰,持续成长,年龄也就无所谓了。

我希望每一个10年我都能有更多勇气迎接,因为那是一个更新的自己。

当40岁,50岁,60岁的时候,我可以骄傲的说:

我喜欢自己的年龄。

END.

====

原文发在公号:小Yu健身

七、如何评价王小波的《三十而立》?

这是王小波《三十而立》给我的最深印象:刻意自贬以刺痛自己的高傲,同时又高傲的显出愚钝以嘲弄自己的智慧,最后再将以上一切行为施予轻蔑的嗤之以鼻。在《三十而立》这本书中,油腻的中年人在这头,黄金时代在那头,中间连起一道绳索,《三十而立》在中央,一个危险的前瞻,一个危险的中途,一个危险的后顾,一个危险的颤栗和停留。

上次通读王小波的小说,是三年前。三年,大约占整个人生1/25?三年过去,王二的人生历程在我心中早已模糊,革命时期的爱情,黄金时代,似水流年,三十而立,阴阳两界,这些原本鲜活的意象抽象成了单薄的名词。

我现在回想这些小说,其中的人事在我稀薄的印象中都参杂混合在了一起,不同时期的王二好像都融化掉,再捏成型,最后只剩一个。众多王二化而为一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云南那个十分硬,在学校教书的那个七分硬,但再过后便无坷绊了。这最后的王二有着王二一贯的幽默和机智,他在我脑海中说,我留到最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因为王二生在北京城,我就是王二。

他得意洋洋对我嘿嘿窃笑,絮絮叨叨他的风流过往。可我实在不爱听人絮叨,也不想听人回首往昔,我想到现场,想见见当事人。于是现在重读王二风流史。这篇书评中,我想参考整个王二风流史,说些自己对《三十而立》这部小说的看法。

可能有点长,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 作家与自传体小说。学写作的丧失 (杀)
  2. 王小波与《三十而立》的关系。作为早产子与牺牲品的《三十而立》(中立)
  3. 《三十而立》小说本身。关于1992(捧)

可以挑着读。


一,学写作的丧失

王二风流史,我是一直拿它当王小波的自传体小说读的。一般讲,我选这类小说看,会先注意两点:一是作者写作这本书时的年龄,二是书中所「传」的作者是什么年龄。这两个年龄要匹配,关系要精微,其中哪一个发生变化,都会给作品的行文带来迥异的风格。但因为是王小波,我没多想。

一个作者,30岁时可以给20岁写传,40岁能写30岁,但人在30多岁追忆三十而立和50岁追忆三十而立,这心境应该是不一样的。高尔基晚年的自传三部曲视角辽阔,余韵悠长;卢梭的《忏悔录》深刻真实;杜拉斯的《情人》语言情感汪洋肆恣。

以上这些自传体小说,无不是作者在晚年写成的,其中人物无论形象如何,但大都真实真诚,读者能感觉到作者的用心,和将这故事讲好的诚意。

而在《三十而立》(甚至包括除去黄金时代的所有王二风流史)中,我看到了一位急于否定自己的而立之年、仓惶狼狈的总结过往的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他文章中一贯的聪明和幽默,在这部小说中也稍显油滑了些。其中王二做的事说的话,也让人觉得他不真诚,略略浮夸,微微自以为是,稍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那么点。

这不是我印象中的王小波。

哎。该怎么说呢。这本书中的王二,角色人格膨胀自信的让人有一点点喜欢不起来。究其原因,我感觉还是因为王小波,这创作者本人不喜欢这个角色。他是强忍着不喜欢把这段故事讲了出来。对于这只小王二,他没倾注太多心血去塑造;对于这部小说的行文和结构,也没费多大精力去打磨,只求故事出口,将心中不快发泄完毕,便再不深究。而我把这小说当王小波的自传读,潜意识以为王二就是作者自己,在读者心中,角色的油滑膨胀变成了作家的油滑膨胀,于是味道全变。

我冒昧揣摩下王小波叔叔他老人家的心思:为什么不去精心塑造这个王二的形象呢?因为作者和角色的年龄隔得还不够久远——三十而立中的王二32岁,王小波写这部小说时大概40岁。

因为隔得不够久远,他三十多岁时候的尚未梳理出脉络,心境还未澄明,所以王小波叙述时便显得不很洒脱,少了《黄金时代》中那种从容的收放自如。


万青有句歌词这样说:

来到自我意识的边疆 看到父亲坐在云端抽烟 他说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 就像我们从前那样

作家的写作是一个和自己和解的过程,这是句很老套的话了吧,但这老话说的真好。刘若英唱,你会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我一直觉得,对于过去某个阶段,作家若已带着平静的深情和它握手言和,想起它时候能笑一笑,在写出的东西中自然也会悉心呵护它,精心营造其中一草一木,人物的一颦一笑,那段时间的人事在作家心中如此光华璀璨,时间越久,这个幻梦就越美,像坛酒,时间没有给它蒙尘,带来的只有醇厚的芳香,让人心醉。

《黄金时代》和杜拉斯的《情人》是这方面作品绝佳的例子,我甚至想到《百年孤独》。

而若想起那段时间会脸红害臊,或只有沉默而不微笑,作家则将不自觉的以讽刺去解构它,时间的距离没有带来细腻的美感,因为美本身是不存在的。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掰开揉碎了给你看。掰开揉碎,展现出真的本质,但它美吗?很难说吧。也许很丑,很俗。但就是这样,作家必须解构,必须把过往掰开揉碎,必须要把它想想清楚,不容一丝含混与敷衍了事。

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作家要求更高程度的美,唯有把过往掰开揉碎,把那段生活的的隐喻参透识破,把来路理清,才能在将来沉淀出佳酿,否则只是徒增心灵上的灰尘。于是作家们咬咬牙,对过往大手一挥,甩甩衣袖,冷眼旁观,拿手术刀掘开自己的心;于是过往一切都在作家的笔下变得支离破碎,像荒诞的拼贴画,一堆被解剖后的鸡零狗碎就这么摆在读者面前,诡异,又带些抽象而深刻的真实。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我想到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前期作品,还有就是王小波这部《三十而立》

在《三十而立》末尾,王小波提到一句「如我要死,我就选择一种血淋漓的光荣」。这句话好,简直直切这部小说的主题。去吧,去做自己的刽子手,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二,作为早产子与牺牲品的《三十而立》

其实除去《黄金时代》,我感觉王二系列中所有主角,都是王小波本人。而这些以作家本人为主角的小说,我以为是作为一种牺牲品而存在的。

王叔叔他有点懒,对于自己的形象,他完全不加工,就那么从自己的过往中捞出一段往事,稍微抖搂下,就写了出来。这么做的后果是这些故事完全变成了夹杂着议论的自传,王二的所言所做,性情爱好,和王小波在其杂文中的形象一模一样,我从王二身上看到了太多作者本人的影子。

王小波割舍不开这个王二,借他之口唠叨了许多心中思绪。王二变成了王小波的一个影子。

在王小波大火后,许多人写文章都学他,却学的行文啰啰嗦嗦,人物满口生殖器,字里行间处处显小聪明。王小波的行文风格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来的,哪种都不是。我所熟悉的王小波式的幽默与讽刺,是非常干净澄澈的,戏虐但决不轻浮,也不会发泄情绪,但在三言两语间,他就能把事物深层的本质给你挑出来,你恍然大悟,而后会心一笑,对他的洞察力和语言表达力佩服的五体投地。他的幽默建立在对事物有深刻的洞察的基础上,而且已经过了通过取巧来表达自我的阶段,这是王小波的杂文。

但对于模仿者而言,他们本身或是阅历不足,或知识不够,或是仅仅因为太年轻了,年轻人肚子里有一堆话想说,想被人听到,被认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本身。于是他们在行文时候,言辞口吻总是不自觉的就指向自己,然后幽默变成卖弄,讽刺变成抖机灵和显摆。让人愕然,让人无语。此刻应该有这张图:

佩服我自己

对于《三十而立》,就有一些幽默和讽刺带来的缺点。我觉得现在许多王小波的模仿者的毛病,或多或少的出现在了这部小说身上。人物膨胀,自恋,抖机灵。讽刺和幽默能招来多少喜欢,就能招来多十倍的讨厌,而讽刺与幽默的分寸极难把握,在文章中若使用不当,拿捏不好分寸,便是聪明如王小波,也会让人觉得不真诚。

有时我想,如果《三十而立》这小说王小波能在四十多岁,五十多岁时候写,晚一些,再晚一些,它说不定能和黄金时代一样,在故事内自成一个极致诗意与浪漫的世界,甚至比黄金时代更出色。

但是等不到了,王小波在46时候猝然离世,太可惜了,他没能活到有心思,有气力和胸怀好好打磨《三十而立》这部小说的岁数,太可惜。

这是无奈的事。人生命短短几十年,而精力和真诚的情感更有限。对于一个作家,他如果在一部小说中倾注太多心血和真诚,其他小说还想强行拔高,就只有淡化小说的结构,通过说理或议论以求深,通过扯淡来刻画角色,总而言之,牺牲了艺术上的严肃和真诚。这样一来,小说就难免给人粗糙浮夸的印象。而真诚这种物质得积累,需要胸中澎湃的热血,需要极愤懑或欢喜的情感。关于写诗,王小波这么说过,灵感来临时就如高潮,写在纸上就如射精。写作也一样,一个作家总不能时刻都在高潮射精的状态,在同一时间段,他在一个作品上射的精液过多,其他作品都只能剩前列腺液。对于王小波,我仍认为《黄金时代(单行本)》和《青铜时代》三部曲,是他耗费心血与情感最多的作品。

牺牲艺术上的真诚,也不是说作家的写作态度有问题。只是王小波这样的作家,天生带着一股遭庸人恨的幽默聪明劲,稍有不慎就容易被人指责油滑。而写作是累心的事,小说尤甚,一些遣词造句的改变就能影响整部小说的气质,一部小说从量变到质变,从戏虐的油滑到真诚的浪漫,全靠作者逐字逐句的修正。句法这些东西需要打磨,行文风格的形成也不在一朝一夕。

王小波曾说,他师承穆旦和王道乾,从两位老翻译家的译文中,他习得了汉语的节奏与韵律。对于行文,对于文体,王小波是重视的,而这些东西不堆时间怎么出来?


但回过头,以唯物史观看待这问题,对于王小波来说,《三十而立》这部小说有它存在的必要。因为即使没有《三十而立》,他也会写出《三十大吉/三十而生/望四啦》这种故事,它是王小波整理过往的一个途径,这故事中参杂的许多议论,应该都是王小波对过往的总结和对将来的稍稍展望。

只是过往在心中还未发酵够,所以王小波毫不可惜的解构了它,用一种极致的嬉笑怒骂叙述,用一种欲说还羞的讽刺遮掩,通过以上方式,他完成了对三十而立的那个王二的伟大轻蔑,而后抖落擦拭掉心中的油腻和灰尘,继续前行。

在以前,对于参杂议论的小说,我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但后来自己写些东西,慢慢开始明白一个道理:议论的发表无可避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吧。

对于以写字为工作的这些人,一些机灵一定要抖,一些逼一定得装,一些书袋务必要掉,一些能务必要逞。在日常对话中也好,在杂文散文中也好,总之一定要说出来。若压在心里,在将来进行小说创作时候就有无穷的倾诉欲和显摆欲来干扰你,结果写出的东西就不成样子。这本《三十而立》,参杂的议论多,里面的王二鬼精鬼精的,聪明话连篇,也无怪乎王小波那时年轻,他一肚子话和议论想发,该是正常吧。

发完了牢骚,人回归淳朴与真诚,思过一番,然后写作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三部曲,挺好。

关于《三十而立》,其实我感觉王小波并不是有意要把它写成这样。作家不可能知道一部小说的结尾,即使是自己要写的小说,他也很难预测小说写完后会是什么样子。

诗大志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这里言的不足,在那里肯定就要泄出来; 一些积郁平日不发,作品中也会不自觉的表现;一些话不吐不快,王小波年近40,他有话要说,可能当时还在顺手写小说,于是这些话全都通过王二之口说了出来。王小波就是王二,王二就是王小波。

一次写作是一次令人期许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写到最后会发现什么。《三十而立》写的如此絮叨,这可能也是他始料未及的事。

落笔,书成,扔掉这本书,和过去说拜拜,扫清来路,然后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往前走。

作品是作家的亲儿子,而在王小波那里,《三十而立》自然也是亲的,但应该是意外怀孕而来。


三,关于1992

其实这篇书评本该结束了。但我回头看了眼,发现自己对《三十而立》这本书本身几乎什么都没说,上面的一万句也就等一句:《三十而立》不好,王小波写的太早。这些啰嗦更适合用来评价王小波这个人。但它毕竟是本出版了的书,能卖钱,是种商品,如果不对它本身的内容说个1234,这篇书评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完整。

多说些实的吧。

三十而立这部小说,是在1992年出版的。同当时的中国一样,整部书种都带着带着喧哗而匆忙的氛围,和黄金时代相比,有种新旧时代之交的惶惑与躁动。关于新时代的氛围,透过字里行间似乎就能看到,那时候的人们热切而小心翼翼,去尝试,去试探,牛仔裤啦,做生意啦,等等。

在这篇小说中,有的老一代人思想转变不过来,我们看在眼里就觉得荒诞可笑,不能理解;有的人转变的太快,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我们会忽然觉得这故事似曾相识,这其实是因为它和如今的环境有些相似:熟悉的走后门,熟悉的领导腐败,熟悉的占小便宜的大娘,熟悉的学生。。。。这些人这些事是我们当代社会「风俗」的起源啊。

在去与未去,来与未来的夹缝中,王小波写了许多小人物的故事。这故事是荒诞无稽的,人物是支离破碎的。有些刺眼,扎心。

我读王小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学习他写作的方式,体会他文字的节奏与韵律(逃)。

相比《黄金时代》的转换自如,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涩”了些。不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写作的教材。在叙述方式上,作者仍游离于过去与现在之间,同整个王二风流史一样,天马行空,散漫如长诗。

王小波的小说种场景若要切换,那是真没任何提醒和先兆,现在时与过去时的转换一点不过渡,让人猝不及防。有些情节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忽略,书中各种时态的切换,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叙事的笔法,让我有强烈的跳读冲动。尽管这已经是我第二遍读这部小说了……

书中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佳句,一些天马行空的比喻也十分好玩,写景的词句是王小波一贯的水准:通过断句节奏和极朴素的词语就能表达出丰富动人的情感。

说到《三十而立》的具体内容,我在想这个问题:我以上的评价印象客观吗?书简介说,这小说言说了「存在之烦」。我没感觉到。书中所描述的一切都激不起我内心一丝幻幻想,我想会不会是自己的钝感力太强了,以至于体会不到这种极琐碎却极真实的事实。因为不理解,所以王小波的解构我觉得无聊,他的讽刺我觉得油嘴滑舌—— 我的年纪离三十而立还有些距离。

也许王二那种小聪明小机灵,只是一个人30岁正常的生存状态,时代在变。1992年,离89TAM过去了三年;离政府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过去了近七年,那时候工人在下岗,工业剪刀差落在曾经国家的主人身上;那时的学生还都写写小诗,弹弹小吉他;那时候的大学教师是像王二这熊样的。这些人,我不喜欢,我也说不上哪点不喜欢,也许是王小波刻画描绘的过于真实,这刺痛了我关于庸俗贫瘠的想象力。那时候是个怎么样的年头啊,苏联刚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塌了,邓小平那年南巡讲话,其中的人活在市场经济与红色理想之间的细小夹缝中。

这部小说属于城市,属于市场经济,它是喧哗的,骚动的。诗意的都是回忆,狗血的都是现在,浪漫的都是想象,荒谬的都是现实。这就是一个三十岁的人的样子吗?

对于王小波在书中提到的「人生如仓鼠」这件事,在这个时代好像被展露无遗,太合适了,太真实了。

这本书的氛围油滑,但这种油滑出于无奈。谁也不想这样啊,但没办法。油滑变成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武器,用来抵御人至中年的无聊与「生存之烦」。面对粗鄙的庸俗和稍微还有些趣味的油滑,怎么选?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如此啦。

这不是王小波的错,他只是把这种姿态描写了出来,描写的可能还十分准确,十分到位。于是我讨厌这部小说,我从未想到过,人生竟可能如此不堪。两种状态让我选:粗鄙的庸俗or智慧的油滑,Oh My God,我想不是这样的,操,

怎么可能?!这是人生的真相吗?我都快想去死了,这两个我简直哪一个都不想碰。

该怎么办呢?回想这本书的内容,王小波好像把答案给了一半:保持真诚,在虚伪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自己是在做戏。

凡人都要死。皇帝是人,皇帝万岁。还有:人都要死,皇帝是人,皇帝也会死。

以上是两个简单的三段论,有矛盾的地方,王小波从其中推导出了一个「虚伪论」。他说,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两个体系,一个来自生存的必要,一个来自存在本身,于是乎对每一个问题同时存在两个答案。这就叫虚伪。

那个矛盾的三段论是浅显易见的既成事实,王小波推导出的也不是艰深晦涩的道理。人们讲皇帝万岁,人们都会死,皇帝是人。以上三句话是客观存在或存在过的事实,可它们是互相矛盾的。皇帝既然是人,人既然会死,那么为什么人要讲皇帝万岁呢?

哈哈哈哈,生存需要。

这么浅显易见的道理,王小波把它说出来了,用了种很无聊无趣的行文方式。也许他是故意这样说话,故意用无聊无趣的笔锋阐述了一个普通平常的常识:形式与内容统一了,而后便有了反讽效果。

可是这么浅显易见的道理,这个稍微用点脑子就能想到的逻辑,这种是人都应懂的常识,许多人(王小波行文中应该指大多数)就是不知道,或不愿承认,或视而不见,于是世上便有了许多真正无聊之事,这世界终于沦为庸俗,这些人终于丧失自我,终于油腻。

在「生存」的价值体系中呆的太久,竟忘了还有「存在本身」这个价值体系,后者是真和美的,前者是生存需要。

人是不能自己骗自己的,如若骗了,那就任他去吧,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替王小波的论文起了另一个题目:论学生存的丧失。

三十而立这篇小说,许多地方所表达的思想和王小波的杂文如出一辙,即:常识很重要,真诚很重要。


最近《芳华》这电影上映,关于伤痕文学,我曾用邓小平的话说它们:“哭哭啼啼,没有出息”。网上许多人骂我不知好歹,我现在觉得骂的对。当时我说,「关于那个时代,我觉得很多人想看到的,更多是姜文式的,或王小波式的,或仅仅像《二手时间》一样纪实类的作品。但纪实类作品因种种限制无法真的纪实,我们也没有更多的姜文和王小波,只有伤痕文学,呵呵呵呵呵」。

说这件事的目的是,现在重读三十而立,我感觉到了王小波心里对文革时代的一丝丝向往。王小波在其杂文中反思文革可谓不遗余力,他倡导罗素所言「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反对形式化,反对无趣无智。但在小说中,我分明看到了王小波的一丝丝怀旧,他把那个时代作为一种纯精神的远古象征描绘了出来。

小波先生,您怎么啦?

市场经济了,这不是您所言的参差多态吗?你对现在这时代可还满意?现在这时代可还庸俗?大家有没有进步点?

什么是庸俗呢,庸俗什么时候开始呢,文革中天天喊毛主席万岁算不算庸俗?天天讲党性配红领巾算不算? 这些过去了,到90年代时候,“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算不算庸俗?动辄提钱,升迁,职场勾心斗角,这算不算庸俗? 好吧,求您不要再说了,王小波先生,好了好了我明白了,庸俗是无法逃避的,任何时代都有它专属的庸俗,沦为庸俗无可挽回。

在文革中,没有资本主义的油腻式庸俗,但只是被共产主义式的kitsch媚俗给遮掩了;市场经济了,大家追求个性,要自由,胆大的都被撑死了,大家各心怀鬼胎,要升迁,要得领导赏识,要老婆孩子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这好不好?这就不俗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了共产主义式的kitsch媚俗,是因为我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被市场经济的油腻给遮掩了。反正都是互相遮掩,没一个好东西,那挑个稍微好点的吧。哪种庸俗更长久更深刻更符合人类的本质呢?且让我拍脑袋想想吧。

也许还不如拍屁股,这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最后再絮叨一点

我能感受到王小波在写作《三十而立》时的情绪:往事不可谏,曾经也不全然令人满意,还我还是要写,还是要说。小说中仓皇的絮絮叨叨的语句,颇有种有一点点领悟就要向后回顾的意味,因为急于总结来路,于是对那些才过去不久的过往,他言语间就不自觉流露出一种荒诞的讽刺与轻蔑。这大概是王小波《三十而立》给我的最深印象了:刻意自贬以刺痛自己的高傲,同时又高傲的显出愚钝以嘲弄自己的智慧,最后再将以上一切行为施予轻蔑的嗤之以鼻。

在《三十而立》这本书中,油腻的中年人在这头,黄金时代在那头,中间连起一道绳索,《三十而立》在中央,一个危险的前瞻,一个危险的中途,一个危险的后顾,一个危险的颤栗和停留。

八、王小波三十而立?

王小波先生的《三十而立》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出生在北京城,名叫王二的有志青年,在他人生三十二岁年华上所遇到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坎,较为真实地刻画了这一年龄段会遇到的困惑和人生感悟

九、三十而立作者?

三十而立》是2008年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一篇言说“存在之烦”的作品,道出了王小波的诗人本质及他对艺术与人生的核心理解。

十、三十而立祝词?

在你而立之年,先祝你生日快乐,愿你人生路上一马平川,事业路上功成永远,友情路上辉煌相伴,爱情路上幸福永远。

岁月的沟痕蜿蜒在三十岁的土地上,梦的翅膀翱翔在蓝色的天空中,那是一片圣洁的天空,一幅年轻壮丽的风景,那是只有三十岁才会拥有的世界。三十岁,愿你永远年轻!永远快乐!永远精彩。

你对该回答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黄山歙县深渡镇旅游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