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载水系统电路(压载水系统图)

2022-12-20 13:48 点击:195 编辑:邮轮网

1. 压载水系统图

压载舱水排放管理,是指对船舶压载舱水排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行为。鉴于长途压载航行的散货船舶在到达港排放的压舱水已被公认为是传播有害生物和病原体的主要媒介,为了保护港口国家与地区的水生物生态系统,一些国家已分别制定了自己的压舱水排放管理规则

2. 压载水处理系统原理

船舶空载时为了保持稳定,在起航时要将一定量的海水抽进舱底以增强抗风浪能力,到载货时再将水放出,这部分海水称为船舶压载水。也叫压载。压载一般指以下两种概念:1、专门用来改变船舶的浮态和重心位置的固体物和液体物的总称。2、专用以改变船舶的重量和重心位置的固体物和液体物的总称。

定义

船上压水或压重物,是为使船舶达到需要的浮态、稳性和操纵性而在船上增加重量的措施,称之为压载。增加的重量可以来自水压载或固定压载。水压载一般仅在空载航行或载货不足时进行。通常是向压载舱(艏尖舱、艉尖舱、双层底舱或深舱)注入适量的舷外水,这些舱称之为压载水舱。压载水舱中的压载水应尽量注满,以减少自由液面的影响。压载水舱中的压载水可在不需要时排出船体。固定压载是在船舶稳性不足时,在船舶的下部装入适量的压载物(如石块、压载铁或混凝土),以降低船的重心,取得较好的初稳性高。在船舶使用期中不再搬动,因此固定压载可计入空船重量。在压载时,要注意重量左右对称,在纵向适当分布,以保证船舶具有正常浮态和稳性。

航行要求

1、当船舶完成其卸货作业,就开始了压载航行,这段时间可以对货油舱内的设备进行评估和可操作性的维修,若在载货航次,就不可能对如加温盘管等设备进行舱内维修。

2、 如果上航次装载高倾点货物,货舱和舱底以及甲板管线须重扫一次。如果吸口浸没在聚油井里,货油会在井中凝固,堵塞管线。必须用热水冲洗或舱底加温后清除。

3、 如果需要洗舱,事先应及时报告营运人,以便确定LOAD ON TOP或者处理污油水。

4、所有货舱应惰化、正压、氧气含量低于8%。

5、一般压载方案会成就艉倾1~3 M的吃水差,细加注意,适当的艉倾会使航速增加达0.5 kn之多。压载量还得考虑航路、航道吃水限制以及桥梁、架空电缆高度的限制

作用及要求

船舶压载系统的功用是对压载水舱注入或排出压载水,以达到:

(1)保持适当的排水量、吃水和船体纵、横向平衡,维持适当的稳心高度。

(2)减小过大的弯曲力矩和剪切力,减轻船体振动。

(3)改善空舱适航性。

对压载系统的要求:

(1)压载水在管内的流动是有进有出,即要通过同一管道将压载水注入某压载水舱和自该舱排出压载水。因此在管系中不可设置止回阀,而要通过截止阀箱调驳。

(2)在大型船舶上,为防止海水自压载水管泄漏至货舱,压载水管都敷设在双层底舱中央的管隧内。其吸人口在各舱的布置,应有利于压载水的排出。

(3)首尖舱和尾尖舱的压载水管穿过首、尾隔舱时,最好设有可在上甲板启闭的闸阀,以便在船体首尾部撞破时立即关闭闸阀,防止舷外水进入压载水系统。[2]

3. 压载水系统图纸

1 常用压载水处理系统简介

压载水处理方法主要有:T-1使用物理方法;T-2使用生物化学法;T-3使用物理法和生物化学法组合;T-4惰性气体发生器处理方法等。物理法主要包括紫外线杀菌消毒、空穴作用/超声波以及脱氧法;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微生物灭杀剂以及电解氯消毒。韩国TECHCROSS生产的压载水处理系统所采用的电解压载海水产生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杀灭水生物,是一种比较成熟、经济的方法,可满足USCG排放标准。

笔者在某轮使用该压载水处理系统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次氯酸检测单元(TRO)浓度低报警故障从而引发系统停止、无法检测,下面对该故障进行分析。

2 故障现象:

打压载状态下正常TRO浓度值为 6~9 mg/L,启动装置5分钟后检测浓度低于6 mg/L就会引发报警。结合装置图纸、说明书分析,导致TRO浓度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取样水可以正常流入 CLX 的透明测量腔,但是 TRO 值依然低。

2)取样水无法流入 CLX 的透明测量腔。

3)透明测量腔室被弄脏,导致无法测量取样水的 TRO 浓度。

4)可能由空气泵单元的故障所致。

5)检测单元OPTIC模块单向阀结垢。

4. 给水稳压系统 图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

4.2.1 室内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各种材质的给水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

检验方法: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应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

以规范为准,不以个人说了算。

5. 压载水系统图标

主要有艇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导航系统、探测系统、通信设备、水声对抗设备、救生设备和居住生活设施等。

艇体

双壳潜艇艇体分内壳和外壳,内壳是钢制的耐压艇体,保证潜艇在水下活动时,能承受与深度相对应的静水压力;外壳是钢制的非耐压艇体,不承受海水压力。内壳与外壳之间是主压载水舱和燃油舱等。单壳潜艇只有耐压艇体,主压载水舱布置在耐压艇体内。

个半壳潜艇,在耐压艇体两侧设有部分不耐压的外壳作为潜艇的主压载水舱。潜艇艇体多呈流线型,以减少水下运动时的阻力,保证潜艇有良好的操纵性。

耐压艇体内通常分隔成3~8个密封舱室,舱室内设置有操纵指挥部位及武器、设备、装置、各种系统和艇员生活设施等,以保证艇员正常工作、生活和实施战斗。

艇体中部有耐压的指挥室和非耐压的水上指挥舰桥。在指挥室及其围壳内,布置有可在潜望深度工作的潜望镜、通气管及无线电通信、雷达、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无线电定向仪等天线的升降装置。

操纵系统

用于实现潜艇下潜上浮,水下均衡,保持和变换航向、深度等。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时,增加重量抵消其储备浮力,即从水面潜入水下。用压缩空气把主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重量减小,储备浮力恢复,即从水下浮出水面。

艇内设有专门的浮力调整水舱,用于注入或排出适量的水,以调整因物资、弹药的消耗和海水密度的改变而引起的潜艇水下浮力的变化。

艇首、艇尾还设有纵倾平衡水舱,通过调整首、尾平衡水舱水量以消除潜艇在水下可能产生的纵倾。艇首和尾部各设有一对水平升降舵,用以操纵潜艇变换和保持所需要的潜航深度。艇尾装有螺旋桨和方向舵,保证潜艇航行和变换航向。

动力装置

柴电动力

最早期曾经尝试过做为潜艇动力来源的有压缩空气、人力、蒸气、燃油和电力等等。而真正成熟的第一种潜艇动力来源是以柴油机配合电动马达(柴电)做为共同的动力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潜艇开始使用柴油机配合电动马达作为潜艇的动力来源。这种动力是第一种潜艇用机械动力。柴油机负责潜艇在水面上航行以及为电瓶充电的动力来源,在水面下,潜艇使用预先储备在电瓶中的电力航行。

由于电瓶所能够储存的电力必须提供全舰设备使用,即使采取很低的速度,也无法在水面下长时间的航行,必须浮上水面充电。后来出现的呼吸管则使得潜艇的潜航能力增加。

呼吸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荷兰开发出来,其后由德国进一步的改良并首先使用在他们的潜艇上面。呼吸管的基本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可以伸长的通气管,将外界的空气引导至柴油引擎,产生的废气也经由呼吸管排送出去,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进入以及将进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线。

通过使用呼吸管可以让潜艇在潜望镜深度情况下使用柴油机,这样潜艇就不必上浮即可补充电力。呼吸管的使用大幅改变当时潜艇的作业方式与弹性。

在使用呼吸管以前,潜艇一定要浮出海面进行换气和充电的作业,而这个作业时间限制在夜间。采用呼吸管之后,潜艇只需要将呼吸管伸出海面就得以进行充电的工作,不仅降低潜艇被发现的机率,也扩展潜艇可以充电的时机。

针对这个威胁,盟军是利用巡逻机携带的特殊雷达来寻找微小的呼吸管,即使无法击沉潜艇,至少也要迫使它无法充电而没有能力持续的追踪与攻击。

核动力

核动力是继柴电动力之后发展的又一种动力。核动力的原理是通过核子反应炉产生的高温让蒸汽机中产生蒸气之后驱动蒸气涡轮机,来带动螺旋桨或者是发电机产生动力。

最早成功在潜艇上安装核子反应炉的是美国海军的鹦鹉螺号潜艇,目前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子动力的国家有5个,其中以美国和俄罗斯的使用比例最高。美国甚至在1958年宣布不再建造非核动力潜艇。

核动力潜艇相比于传统的柴电潜艇,具有动力输出大,动力续航高(由于核动力潜艇的燃料的补充更换通常在10年以上,相比于仅仅几周或几月的柴电动力潜艇要大大增加,所以也通常被视为无限续航),速度快等优点。

但核动力潜艇却有技术难度大,稳定性差,建造费用高,噪音大以及维护要求高的缺点。由于柴电潜艇和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的发展,核动力潜艇已经不再是先进潜艇动力的唯一标准。

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

1930年,德国沃尔特博士提出以过氧化氢做为燃料的动力机系统,经过数年的研究和试验,在二战末期,沃尔特发明了“沃尔特式动力机”,原理是通过燃烧过氧化氢推动内燃机工作,由于过氧化氢燃烧反映产生氧气,所以不需要额外空气,但是早期的沃尔特式动力机并不可靠,因为过氧化氢容易发生自燃反应,因此德国只生产几艘以过氧化氢为动力的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其他可能的替代动力来源,以延长潜艇在水面下持续作业时间,采用柴油机与电力马达加上电瓶的搭配,但是在潜艇中携带氧化剂或者是其他不需要氧气助燃的设备,如此一来可以在水面下驱动柴油机进行充电,或者是由新的动力来源为电瓶充电与驱动电力马达。

尽管不依赖空气推进拥有大大提高了柴电动力潜艇的能力,但由于过氧化氢等氧化剂的稳定性差,使得不依赖空气推进的安全性常被质疑。

实际上无论早期沃尔特试验还是二战后美国,苏联的深入研究,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事故以及问题。

现代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类别主要为空气封闭柴油机、闭式循环汽轮机、斯特灵闭式动力机以及燃料电池等。

武器系统

主要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潜导弹、鱼雷、水雷武器及其控制系统和发射装置等。

弹道导弹,是战略导弹潜艇的主要武器,用于攻击陆上重要目标,一艘战略导弹潜艇装有弹道导弹12~24枚。一艘攻击潜艇可携带巡航导弹、反潜导弹8~24枚或鱼雷12~24枚。巡航导弹,有战术巡航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战术巡航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战略巡航导弹,主要用于攻击陆上目标。

反潜导弹,是一种火箭助飞的鱼雷或深水炸弹,有的采用核装药,主要用于攻击水下潜艇。

鱼雷,有声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主要用于对舰、对潜攻击。潜艇使用的水雷,多为沉底水雷,主要布设在敌方基地、港口和航道,用于摧毁敌方舰船。

武器控制系统多采用数字计算机,可同时计算跟踪多批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求出最佳攻击目标的射击阵位,并计算出数个目标的射击诸元,实现武器射击指挥自动化。

导航系统

包括磁罗经、陀螺罗经、计程仪、测深仪、六分仪、航迹自绘仪,自动操舵仪和无线电、星光、卫星、惯性导航设备等。惯性导航系统能连续准确地提供潜艇在水下的艇位和航向、航速、纵横倾角等信息。“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使用后,潜艇在海上瞬间定位精度达10米左右。

探测设备主要有潜望镜、雷达、声呐以及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潜艇在水下将潜望镜的镜头升出水面,可用目力观察海面、空中和海岸情况,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测算其运动要素。现代潜艇在潜望镜上安装有激光测距、热成像、微光夜视等传感器,具有夜间观察、照相和天体定位等功能。

雷达,通过雷达升降天线能在水下一定深度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运动要素,保证潜艇航行安全和对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或导弹攻击,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的天线采用专门的升降桅杆或寄生于其他升降装置上,保证潜艇在潜望镜航行状态时对敌方雷达的侦察告警。

声呐是潜艇水下活动时的主要探测工具,有噪声声呐和回声声呐。噪声声呐能对舰船进行被动识别、跟踪、测向和测距;回声声呐能主动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运动要素。此外,还有探雷声呐、测冰声呐、识别声呐和声线轨迹仪等。

通信设备

主要有短波、超短波收发信机,甚长波收信机,卫星通信和水声通信设备等。潜艇向岸上指挥所报告情况主要利用短波通信,接收岸上指挥所电讯主要用甚长波收信机,同其他舰艇、飞机或沿岸实施近距离通信联络主要利用超短波通信。

潜艇可以利用升降天线在一定深度收信,若使用拖曳天线,能在较大深度收信。卫星通信,可使潜艇通过卫星与岸上指挥所实施通信,通信距离远。

水声通信,用于同其他潜艇、水面舰艇的水下通信和识别。为保证通信的隐蔽性,潜艇一般采用单向通信方式,使用超快速通信系统,能使潜艇在极短的瞬间向岸上指挥所发信。

水声对抗设备主要有侦察声呐和水声干扰器材等。侦察声呐,用于侦察目标主动声呐发出的声波信息及其技术参数。水声干扰器材主要有水声干扰器、水声诱饵(潜艇模拟器)和气幕弹,用于压制、迷惑、诱开敌方声呐的跟踪或声自导鱼雷的攻击。

救生设备

有失事浮标和单人救生器等。潜艇失事时,放出失事浮标以标志潜艇失事的位置,并与外界取得联系。单人救生器可供艇员通过鱼雷发射管、指挥室或专为脱险用的救生闸套离艇出水。

在潜艇主压载水舱内还装有应急吹排水系统,潜艇失事时,可由潜艇或救生艇注入高压气体排出主压载水舱内的水,使潜艇浮出水面。

居住生活设施

包括空气再生、大气控制、放射性污染检测、温湿度调节系统、生活居住以及饮食、用水、照明、排泄、医疗等设施,用于保持艇内适宜的生存和活动环境,保障艇员健康。

潜艇艇员呼吸的氧气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通气管装置、空调装置、空气再生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通气管装置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子,在近海海域或夜间航行时,潜艇有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在距水面几米或十几米深的地方伸出潜望镜观察水面及空中敌情,如条件允许,可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子进入潜艇舱室,舱内污浊空气可通过设在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排气管装置用抽风机排出,使艇内空气对流,可以保持新鲜空气。

潜望镜深度在战术术语中称作危险深度,为了隐蔽起见,潜艇一般都不敢使用这种工作状态,因为它极易被敌反潜兵力发现,在近海还容易撞击或搅乱渔网等。

空调装置主要是保持艇内的温度、湿度等,使艇员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氧气。

空气再生装置是一种可以生成氧气的装置,它由再生风机、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风机将舱内污浊的空气经风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消除二氧化碳,再在处理过的空气中加进由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然后经风管送到各舱室供艇员呼吸,如此循环,以达空气再生的目的。

这种空气再生装置通常还可用电解水来制氧,它分解出的氧气可供70~100人呼吸数小时,但由于耗电过多,不适于常规潜艇。此外,还有一些预储氧气的方法,如再生药板、氧气瓶、液态氧和氧烛等。

再生药板是一种由各种化学物质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空气流过时,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一般潜艇上带的再生药板,可使用500~1500小时。

氧气瓶是将氧气储存起来的一种高压容器,使用时打开阀门即可放气,主要供潜水钟、深潜器等使用。液态氧也是一种与氧气瓶类似的高压容器,它可供100名艇员使用90天。

氧烛是一种由化学材料等制成的烛状可燃物,点燃后即可造氧。一根一尺长、直径3寸的氧烛所放出的氧气,可供40人呼吸一小时。

空气净化装置是将艇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控制在允许标准值以下的一种处理装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种:一是消氢燃烧装置,它主要是用电加热器将流过的空气加温,然后在催化燃烧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氢、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水蒸气,氢就被燃烧掉了。

二是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其工作方式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不过它所燃烧掉的是有害气体。

三是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它通过一种特殊药液来吸收二氧化碳。

四是活性炭过滤器,它是用活性炭作滤料,是由特制的炭组成的多孔性吸附剂来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6. 压载水处理装置工作原理

潜水艇工作原理是基于“浮性定律”(或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所排开液体的重量。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时它就会下沉;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等于浮力时就会悬停在液体中,这两个力大小相等,但方向正好相反。潜艇在水中时,这两种力也都会作用在潜艇上。如上所述,潜艇本身的重量叫做重力,潜艇入水部分所排开海水的重量叫做浮力,要使潜艇下潜只要使它的重量大于它的浮力就行了,那么怎样增加潜艇的重量呢?在潜艇上都设有压载水舱,只要往空的压载水舱里注水,潜艇就变重了,这时潜艇的重量就会大于它排开水的重量(即大于浮力),潜艇就逐渐下潜。当潜艇正常上浮时,用高压空气分步骤把压载水舱里的水挤出去,使之充满了空气,使潜艇在水下的重量减轻了,当潜艇的重量小于它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时(即小于浮力时),潜艇就会上浮,直至浮出水面。另外,也可以采用操舵的方法将航行中的潜艇调整到距水面30米的安全深度(安全深度是为了防止与水面船只碰撞的限制深度),继续上浮到10—30米深度时是危险深度,上浮到10米左右时属于潜望深度,到达潜望深度后就可以排水上浮了。以上来自网络!

7. 压载水管路图

意思是压载的水管的管理证书有d1和d2两种。

8. 压载水系统的操作程序

船舶在加装压载水时,从进水总管中分流的一部分海水流经电解槽(ECU),电解槽通以低压直流电,直接电解海水产生次氯酸钠,利用次氯酸钠的强氧化性杀灭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病原体和细菌,从而避免船舶所携带的压载水对目的港水域的污染。

然后电解产生的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约1500~2000ppm)注入压载水的进水总管,迅速与压载水混合,最终浓度达到5-15ppm的水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游艇推进系统(游艇电动推进器)
上一篇:电动传动系统推进器(电动传动系统推进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