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的百科知识
帆船即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帆船起源于欧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帆船是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一个见证,帆船历史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 帆船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00多年以前古罗马诗人味吉尔的作品中。到了13世纪,威尼斯开始定期举行帆船比赛,当时比赛船只没有统一的规格和级别。 帆船运动起源于荷兰。古代的荷兰,地势很低,所以开凿了很多运河,人们普遍使用小帆船运输或捕鱼。
帆船通常为单体,也有抗风浪较强的双体船。
帆船主要靠帆具借助风力航行,靠桨、橹和篙作为无风时推进和靠泊与启航的手段。
2. 船的百科知识有哪些
人类最早的航海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当时就有古埃及人使用帆桨船沿着地中海向东航行至黎巴嫩地区,再接着,又沿着红海向南航行至今天的也门、索马里。腓尼基人在当时就已经能造巨型桨船,当顺风的时候就可以扬帆起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毕菲在一次探险的时候发现了不列颠群岛。
14世纪左右,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经由埃及人、阿拉伯人分别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在十五、十六世纪的萌芽,同时也使欧洲国家的航海获得很大成果。公元1405—1433年,郑和开始下西洋,这促进了我国的航海技术和对外贸易。在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渡过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美洲。在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开始了环球航行,这是“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标志,也永载于航海史册。
航海历史的进步离不开航海技术的发展。据《美国百科全书》记载航海包括科学方法、科学计算以及仪器的运用,以及相关资料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作为一种技艺。从狭义上看,航海科学技术可以认为是驾驶船舶的方法、知识、手段,主要指无线电、地文、天文,船舶避碰、操纵技术。从广义上看,航海科学技术还含有船舶安全、防污染、造船、船舶通信导航等方面。航海科学技术必须依赖相关的科技,并把它应用于航海。
3. 什么船知识
大家知道,汽车、火车和自行车停住时,要利用闸的作用刹车,制止车辆继续前进。轮船靠岸时,也要刹车,办法就是开倒车。但是,顺水时,由于水流的推力,还会使轮船继续前进不易靠岸。如果逆水靠岸,就可以利用水流对船身的阻力,起到一部分“刹车”作用,使船顺利靠岸停泊。所以,轮船要逆水靠岸。
4. 船的科普知识
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又流入后再上升,如此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台风。而台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强风,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在如此强大的风力上,海上船只很容易沉入海底,在陆地上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摧毁,所以,强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二、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mm的大暴雨,少数台风甚至能够产生1000m的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洪灾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极大,是最具有危险性的自然灾害。
三、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会形成海水向海岸方向的强力堆积,致使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压向海岸,可使沿海水位上升5到6米之多,不仅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而且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还会产生极高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淹没城镇农田,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5. 船的百科介绍
川丁子学名蛇鮈,属鲤形目,鲤科,是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川丁子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且大于体高;个体不大,最大个体仅达24厘米,一般多为10厘米左右。
沙胡鲈子,学名蛇鮈,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蛇鮈属的一种鱼类。俗称:船钉子等。沙胡鲈子为黑龙江名鱼十八子之一。沙胡鲈子产量大,捕捞容易。在农村,农民拿它做成鱼酱,在没肉的情形下,它是农民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沙胡鲈子,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口角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眼较大。背鳍无硬刺。侧线完整且平直。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上有13-14个不明显的黑斑。背部中线隐约可见4-5个黑斑。胸鳍、腹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为灰白色。
6. 船的百科知识讲解
“艏”的含义相当于“舰船的首部”,其叙述相当简洁的。同船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船艏
用法
舰船领域可以通用
内容
舰船知识
词义
同船首。
有关探讨
船艏
《舰船知识》上多处用到“船首”,那么到底应该写成“船首”还是“船艏”呢? “艏”,船的前部。那么就肯定不能写成“船艏”了
目前在舰船领域可以通用,但会慢慢淘汰艏艉舯。理由:
第一点 87年国家颁布的权威军用标准《潜艇术语》和93年《舰船标准术语词典》里的术语用“艏、艉”,但也出现用“首、尾”来解释术语的。如:术语“艉组主压载水舱”的定义是“舯组主压载水舱向尾组主压载水舱的统称”。
第二点 91年海军出版的《舰船装备维修名词术语》中,全部取消了“艏、艉、舯”三个字。如用“鼻球首”、“首柱”、“首端部结构”、“中部结构”等等……。
第三点93年海军出版的《海军大辞典》和98年的《中国海军百科全书》里全部取消了艏艉舯的写法。
第四点 新版《现代汉语辞典》里取消了“舯”字。
7. 船的百科知识手抄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8. 船的知识有哪些
上、下船时,一定要等船靠稳,待船员安置好上下船的跳板后再行动。
上船后要听从船员的安排,并根据指示牌寻找自己的坐位。不拥挤,不随意攀爬船杆,不跨越船档,以免发生意外落水事故。9. 船的百科知识是什么
萨瓦号也是17世纪初期欧洲最为现代化的战船代表,建造花费二年时间,从桅顶到龙骨高度达 52 公尺,总长度约 70 公尺,重达 1200 公顿,属三级在线军舰,拥有两层炮甲板,并装备了64门炮,包括48门为24磅级炮,8门3磅级炮,2门1磅级炮和6门迫击炮。可说是当时的 “战舰版铁达尼号” 。
但下水后驶出港口不料遭遇强风,刚前进不到 1000 多公尺随即沉没,造成 50 多人丧生,于 333 年后打捞上岸,是现今能保存最完整船身与最多船上物品的战舰,后成为现今的瓦萨号博物馆。
据维基百科介绍说:瓦萨号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之一,船体内外都极尽奢华,因为追求续航力、容量、火力与防护力,整艘船被建造的不合常规的高大笨重,有严重的结构缺陷, 但最重要的是,四层甲板结构的瓦萨号是这个时代保存最完整的战舰之一。
战舰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时下令建造的,做为向普鲁士国王示威之用。这艘雕饰华丽、威风凛凛的木造战舰,瓦萨号沈船三百年后(1961年),科学家终于确定它的沉没地点,并推测船只应是安置了太多火炮,以及高达50公尺的船桅,导致船心不稳造成翻覆。
由于波罗的海域里没有专吃木材的微生物,所以木船得以在水中安全地保存300多年;但沈船时的重击使船桅、船首部分受损严重,考古学家仍须费力将13,500块碎片拼凑起来。
而从船上发现的船员衣物,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烟斗、餐具,和腌肉、香肠等食物,可重建当时的船上生活。 完成这些复原工程后,瓦萨号终于在1990年又和世人会面,博物馆的地点就选择在当初打造瓦萨号的海军码头旁。
瓦萨号虽然是战船,却同时担负宣扬国威的任务,因此船上特别雕刻了精致的装饰,显示了当时瑞典的坚实国力和富裕程度。雕像包括狮子、圣经人物、希罗神话人物和多位罗马皇帝,共计700多座,船首部分的雕刻还都镀上金片。
狮子象征力量与勇气,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外号便是「北方之狮」。
瓦萨号今日成了各国旅客认识瑞典的一个窗口,它是17世纪瑞典大国王时期政治、工艺、国力高度发展的象征。虽然瓦萨号在历史上倏忽一逝,但无论是瑞典还是旅客,都希望它的残骸可以完善保存,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资产。
10. 船的历史和知识
为什么中国古船的船头画有眼睛呢?
原来,渔民认渔船为“木龙”,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而鱼虾服海龙,木龙可保岁岁丰收,年年有鱼。
乘龙闯海、驶风破浪,可保四海平安,“木龙”的眼睛就是龙目,就是船眼,后来货船也装饰船眼。
传说,大船眼能观天时识风云,一般渔船船眼的眼珠向下,为观察鱼群;货船船眼朝前,为观察航向,多么美好的愿望!
11. 船的有关知识
船使八面风 帆船在海上走,既不能撑篙,也不能荡桨,主要是靠风。如果碰上迎头来的风也可以使,因为可以把帆扯到一定的角度,船就往东南或西南走,走之字形的路。 说的是人应该尽最大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一切客观因素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