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平地造船常用的下水工艺
- 2、造船的顺序
- 3、什么是塔式造船法?据说美国航母用这种工艺。
- 4、唐代航海的问题
平地造船常用的下水工艺
一看这个题目我就立马想到气囊下水了,不过话说回来,你想问什么
造船的顺序
从定义上讲,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船舶主要技术特征有船舶排水量、船舶主尺度、船体系数、舱容和登记吨位、船体型线图、船舶总布置图、船体结构图、主要技术装备的规格等;表明船舶主要性能的指标有浮性、稳性、抗沉性、快速性、耐波性、操纵性和经济性等。船舶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按各部分的作用和用途,可综合归纳为船体、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舾装等三大部分。可以看出船舶舾装在船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造船技术是一门古老的技术,一直发展到现在,长盛不衰,充分体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实力.我国在古代就是这方面的先驱,特别是我们率先发明了罗盘针,使我们乃至世界造船和航海技术突飞猛进,并在明朝由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多次周游列国.可惜的是,后来我们反而开始固步自封,把造船和航海技术推向极致的还是西洋人,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然而由于造船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代造船中心就逐渐转移到了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和我们的台湾地区.其中造船技术上还是日本第一,当然美国和西欧各国也还是有自己的绝活的.
现代造船技术,从造船的具体过程来说,通常采用船台建造或者船坞建造,整个工程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放样,切割,加工),分段建造,总段船台/坞建造阶段,下水,舾装,海试,交船.涉及到船舶建造工艺,船舶舾装与机电设备安装两个重要学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船舶舾装主要包括船装,机装,电装等系统及相关的管路,动力与控制装置的安装,例如包括舱室内装结构(内壁、天花板、地板等)、家具和生活设施(炊事、卫生等)、涂装和油漆、门窗、梯和栏杆、桅杆、舱口盖等.舾装作业面广,工程量大,舾装工程量通常占船舶建造总工程量的50%到60%,对复杂船型甚至更高.
为了减少船台/坞的占用周期,提高劳动效率,现在通常采用预舾装的办法.所谓预舾装就是将传统的码头, 船内的舾装作业提前到分段,总段上船台(船坞)前进行的一种舾装方法.预舾装是在船体分段上船台(船坞)前将舾装件采用单元化预先组装.采用分段预装和总段预装的方法使得可以在地面上进行平行的分散作业,从而使高空作业平地做,外场作业内场做,仰装作业俯位做,减少了码头,船内多工种的混合作业.预舾装改善了作业条件,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建造周期.
目前比较流行的,也是当前大家老是强调的模块化造船方法,其实具有125年历史的著名德国Blohm+Voss公司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开发模块化这一先进的舰船建造方法.多少年来,模块化造船方法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从舰船总体到主机推进系统,全船控制系统,自动化系统,武器装备,机电装置,舾装设备纷纷采用了模块化技术,尤以居住舱室,机电装置,自动化系统及武器装备方面的模块化发展最快,效果更佳。而且这种思想也被移植到其他制造业。更为形象地讲,就好象现在的电脑配件,有了接口,按照说明书采用正确方法直接插入适当位置就可以了,大大简化了作业和装配难度。
国外造船先进国家,舾装单元已采用标准化,模块化。通过机电设备模块化,标准化和过程简单化,减少船舶设计,生产,采购等整个寿命期运行以及保障方面所需的时间和复杂性降低船舶建造和服役期内的总成本。这里所说的标准化,是指舾装设备,甚至分段都具有成批生产的同样规格的设计,通过大批量生产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装配作业的效率,当然具体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也是造船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美国,英国,前苏联,德国,日本,法国,挪威,丹麦,荷兰等众多工业化国家在标准化,模块化造船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并且呈不断发展的趋势,模块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导致舰船设计思想,建造流程,维修管理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可以说有革命意义。美国海军已提出,未来的舰船将使用由标准组件组成的模块来设计和建造.在民船领域,模块化建造将能充分发挥标准化和通用化的优势,可使技术复杂,批量小的船舶建造取得更大的效益.模块化建造方式有可能成为未来造船业的方向.
相比之下,我们在标准化,模块化造船技术这方面的努力还十分缓慢,比较日本和其他先进国家造船业船台船坞建造周期还是过长,虽然在新船的建造上已经初步有了体现,还需要奋起直追.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船舶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和模块化造船技术是两回事,属于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什么是塔式造船法?据说美国航母用这种工艺。
把船体分割成很多小块,就像一块块积木,从船底中心开始搭建,逐步向两端、向上扩展,直到最后完成
唐代航海的问题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它经历了初年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的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安定局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到了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时,出现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富强,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对海外亚非各国的贸易及其他各种性质的海外交往也加强了,促进了造船和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
唐朝有很多造船基地。如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常(今江苏常州)、苏(今江苏苏州)、湖(今浙江湖州)、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绍兴)、台(今浙江临海)、婺〔wù务〕(今浙江金华)、江(今江西九江)、洪(今江西南昌)、扬(今江苏扬州)等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东方沿海的登州(今山东烟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厂,能造各种大小船只、海船、战舰等。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今江西波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命张亮率兵四万,战舰500艘自莱州泛海取平壤。唐代肃宗、代宗时,理财家刘晏为诸道盐铁转运使时,在扬子(江苏仪征)设10个造船工场,置专知官督办造千石大船,说明唐时有极强的造船能力。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南)、温州两地就每年可造各类船只600艘,不但造船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艺水平日益先进。大历贞元年间(公元766—805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这种船称“俞大娘”。江湖语曰:“水不载万”,意思是说大船不过载八九千石。然而“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pǔ普,广大之意〕,此则不啻载万也。洪鄂之水居颇多,与邑殆相半,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不啻载万”,就是说差不多达到一万石的载重量了。“开巷为圃”是说船上可以种花果、蔬菜。驾驶船只的工人就有数百人之多,我们可以想象“俞大娘”航船规模之大,真像水上居民之乡了。
唐昭宗(公元889—904年)时,久居广州的刘恂〔xún循〕在其所著《岭表录异》中说,岭南制造的“贾人船不用铁钉,只使桄〔guāng光〕榔须系缚,以橄榄糖泥之,糖干甚坚,入水如漆”。制造商船,不用铁钉,只用桄榔须制的绳索缚系船板,再用橄榄糖涂抹,糖干后,船板很坚固光滑。什么是“桄榔须”?刘恂自注云:“桄榔树枝叶并蕃茂,与枣槟榔等小异,然叶有须,如粗马尾,……其须尤宜咸水浸渍,即粗胀而韧。故人以此缚舶,不用钉线。”什么是“橄榄糖”?刘恂自注云:“橄榄树枝叶上生脂膏,如桃膏,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谓如墨锡,谓之橄榄糖,用泥船舶,干后,坚如胶漆,着水盖干耳。”这种不用铁钉的造船法确有创造性。在缺乏铁钉和桐油的地方更有实际意义。这种情况一说是阿拉伯船只的造船法,一说是两广船只的造船法。也可能外国中国都有这种造船法或类似的造船法。所造船只能航行于南海、印度洋海域中。
唐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称得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突出的是在造船工艺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又称钉接榫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
榫接钉合的木工艺比不用铁钉的造船法要优越、坚固得多。1960年3月,在江苏省扬州市施桥镇出土了一条唐代木船。1973年在江苏省如皋县又出土了一条唐代木船,这两条唐代木船都采用了榫接钉合技术,而扬州出土的船更采用了斜穿铁钉的平接技术,比如皋出土的木船采用的垂穿铁钉的搭接技术更先进。唐代大海船还建有水密隔舱,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就有九个水密隔舱。这就增强了船的抗沉力。水密隔舱是由底部和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横梁环围而构成的水密舱壁。船中部以前的舱壁都安装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后的舱壁就装在肋骨之后,这种安排方法可防止舱壁移动,使船舷与舱壁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牢固地支撑着两舷,这就加固了船体的横向强度。由于船的坚固性加强了,就有可能多设船桅、船帆,更适合远洋航行。近代钢船水密舱壁周围角钢的铆焊方法从功用到铆焊部位都与我国古船极为一致,可以认为是从中国古代造船结构形式继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种类很多,沙船、福船、广船在唐代都已成形。其中沙船是我国最古老的船型中的一种。它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年代,早在出土的独木舟及甲骨文■(舟)字就可以看到它的平底、方头、方艄的特征。在山东日照等地有许多沙船,相传是越王勾践由会稽迁都琅邪时遗留下来的船型。这都可说是沙船的前身了。据康熙《崇明县志》载,“崇明县乃唐(高祖李渊)武德间(公元618—626年)涌沙而成”。又载“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仓松江通州海门皆有……”,可知沙船产生于唐代。沙船的特点是宜于行沙防沙,可安然“坐”在滩上。“江南沙船之往山东者,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搁无碍”(《日知录集释》),所以又称“防沙平底船”,至明中叶后嘉靖初始通称沙船。它又有宽、大、扁、浅的特点,具有稳定性。为了提高航速,大中型沙船都采用多桅多帆。帆大多是密杆硬篷的长方形平衡纵帆。沙船多行于北洋航线,太湖一带渔民称沙船为“北洋船”,但在南方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也有使用。江南的稻米、丝绸等多用沙船北运。
福船和广船以产地而得名,是适应我国南方海阔水深多岛屿地理环境的两种船型。利于破浪,多走南洋深水航线。
福船船型首尖尾宽两头翘,尾封结构呈马蹄型,两舷边向外拱,有宽平的甲板,有连续的舱口,舷侧用对开原木厚板加固,强度较大。造船用材主要是就地取福建盛产的松、杉、樟、楠木。有些船的首或尾尖,舱是活水舱也叫浮力舱或防摇舱,随着船首或尾的上升或下降,活水舱中的水可流入或流出,减少船的摇摆,狭长的舵向前斜插,大桅上悬挂着用布制加筋的疏杆硬篷,帆型略呈三角形。
广船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船体结构横向是以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强度依靠龙骨和大�。造船材料多采用荔枝木、樟木,还有一种产于广东的乌婪木。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纵省力,上悬布质硬帆。
福船、广船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圆底或尖底首部尖削的独木舟发展而来,它们在唐代已发展成形并在运输、贸易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系,全国的航运事业也空前发展起来。当时人说:“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
唐承隋制,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约30里置一驿站,全国有水驿260所。水陆相兼驿86所,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还和政府文书的传递。
唐代航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舟师以航海技术高超闻名于世。亚洲东南方的信风季风规律已被我国舟师充分利用。人们对航海天文知识也较以往有了更多的了解。唐代王维《送秘书鼎监还日本国》诗中有“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句,唐代沈佺期在《度全海入龙编》诗中说,“北斗崇山挂,南风涨海牵”。都说明了航行中观察天体,利用信风和季风的情况。
由于唐代航海业发达,对海洋潮汐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约在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前后,浙江人窦叔蒙著《海涛志》(又名海峤志》)六章,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潮汐专著。他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潮汐变化与月球运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s_level=
关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