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英国造船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十大造船厂排名
世界十大造船厂排名如下:
一、今治造船
在世界十大造船厂中今治造船位于日本,是当地专注于从事和船相关的维修、建造及相关工程的船厂,内部共设有三爷业务部门,每年能独立打造出木片运输船、特种货船等就九十艘船。
二、中船集团
中船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以军工业为核心,同时还涉及到了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等领域,而且在好几个方面的实力非常雄厚。
三、大宇造船
大宇造船在全球造船界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于朝鲜半岛的东南方向,占地面积约有430万平方米,主要建造得有客渡船、油船等等,还拥有着世界上产能最大的船坞。
四、现代重工
现代重工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劲的造船厂,共设有近十个事业部,主要从事船舶、工业等领域的工程、制造及金融服务,尤其是在造船上拥有的好些技术都得到了世界级别的认可。
五、三星重工
三星重工是韩国的三大船厂,主要专注于钻探船、LNG运输船等领域,出售的市场也主要是面向高端一点的市场,目前大的市场业务设计到了造船与海工、电力与控制系统等方向。
六、胜科海事
在世界十大造船厂中新加坡的胜科海事是当地及全球很有影响力的船厂,内部共设有四个事业部,有很强的建造和改装FPSO、FSO、FLNG船的实力。
七、韩进重工
韩进重工主要从事造船和工程建造业务,造船总部在韩国的釜山,工程业务分布在韩国首尔,船厂的实力非常雄厚,目前已经在好多国家开设得有分厂。
八、Huntington Ingalls工业公司
Huntington Ingalls工业公司是美国一家军用造船厂,主要为当地的海军和海岸警卫设计、维修建造船舶,同时还在核能源、油气等市场上也有着很强的实力。
九、三菱重工
三菱重工总部在日本的东京,共设有五个事业部,能为航空、船舶、国防等领域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每年公司的收入都在稳步增长。
十、中船重工
在世界十大造船厂中中船重工是我国最大造船修船集团之一,主要从事的业务有海军装备、民用船舶等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这些年来自主创新了不少的技术。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如何建造的?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
1940年服役,排水量52600吨,航速30节,舰上人员2065名。舰上武器有8门380毫米火炮,12门150毫米火炮,16门105毫米火炮,16门37毫米炮和4架飞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此舰袭击大西洋交通线,1941年5月27日因被英军以“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为首的数十艘各种各样的军舰围攻数小时后,由船员打开水闸再经过两小时沉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在《凡尔塞条约》的严格监控下被禁止建造战列舰。1933年纳粹独裁政府上台,德国海军开始秘密进行新型战列舰的研制工作。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德国主动向英国提出把德国海军的吨位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英国马上同意并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这解除了德国海军的最後一条枷锁。
德国海军开始扩军,可以在建造5只旧战舰的替代舰的同时,在1936年度开始建造“装甲舰F”一只真正的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大规模扩军计划中代号“装甲舰F”的第一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海军自1918年以后建造的第一艘真正的战列舰。
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的新式战舰装备十六英寸主炮,但是德国还没有制造这种口径舰炮的经验,德国人在这之前所研制的最大口径舰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380毫米口径舰炮,为了避免风险和设计难度拖延进度,决定新开发一种380毫米口径主炮装备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级舰体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
其主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
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战列舰。
1936年7月1日,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汉堡港的布隆——富斯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人称“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候爵(1815年-1898年)命名,1939年2月14日,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俾斯麦候爵的孙女——多萝西亚?冯?洛伊文费尔德女士被请来参加下水仪式。
1940年9月15日,俾斯麦号完成了晒装工程,通过基尔运河前往波罗的海进行海试,1940年8月24日俾斯麦号战列舰正式服役。
德国最好的造船厂是哪家?
德国最好的造船厂是: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股份公司由蒂森(Thyssen)股份公司和克虏伯(Krupp)股份公司于1999年3月合并而成。
蒂森股份公司和克虏伯股份公司均始建于上世纪初期,曾为欧洲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作出杰出的贡献,是德国重工业的缩影。 蒂森克虏伯集团为德国工业巨头, 旗下有670个子公司,雇员超过199,000人,销售额达380亿欧元,为世界财富500强。
集团下属的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是全球三大电梯和自动扶梯生产商之一。蒂森克虏伯电梯2011/2012财年销售总额达57亿欧元,客户遍布世界150个国家,拥有超过47,000名员工,经营业务遍及世界各地。蒂森克虏伯电梯公司研制出新型“多重电梯”可水平垂直运转。
1964-2019年全球各国造船吨位的排行如何?
1964年:日本以378.8万吨排名世界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德国(76.74万吨)、英国(69.56万吨)、法国(34.56万吨)、意大利(31.6万吨)、挪威(27.37万吨)、荷兰(18.86万吨)、波兰(18.73万吨)、西班牙(18.69万吨)、美国(15.56万吨)
1965年: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挪威、西班牙、波兰、荷兰、克罗地亚(超过美国成为第十名)。
1966年:日本、德国、英国、挪威、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波兰、荷兰、克罗地亚。
1967年:日本、德国、英国、挪威、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荷兰、克罗地亚。
1968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挪威、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波兰、美国。
1969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挪威、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美国、波兰。
1970年:日本、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波兰、美国。
1971年:日本、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波兰、美国。
1972年:日本、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波兰、克罗地亚。
1973年:日本、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克罗地亚、波兰。
1974年:日本、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克罗地亚、波兰。
1975年:日本、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美国、克罗地亚。
1976年:日本、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挪威、荷兰、意大利、克罗地亚。
1977年: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挪威、荷兰、克罗地亚、波兰。
1978年: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波兰、克罗地亚、挪威、韩国(韩国开始挤进前十)。
1979年:日本、美国(美国用16年成为世界第二)、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波兰、克罗地亚、挪威。
1980年: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波兰、克罗地亚、芬兰(芬兰取代挪威成为第十名)。
1981年:日本、韩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二名)、德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波兰、克罗地亚、芬兰。
1982年:日本、韩国、德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波兰、克罗地亚、芬兰。
1983年:日本、韩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波兰、英国、法国、克罗地亚、芬兰。
1984年:日本、韩国、德国、西班牙、波兰、克罗地亚、芬兰、法国、英国、美国。
1985年:日本、韩国、德国、西班牙、波兰、克罗地亚、芬兰、美国、法国、荷兰(取代英国成为第十名)。
1986年:日本、韩国、德国、西班牙、波兰、克罗地亚、芬兰、美国、法国、荷兰。
1987年:日本、韩国、德国、克罗地亚、西班牙、波兰、芬兰、美国、法国、荷兰。
1988年:日本、韩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近)、德国、克罗地亚、西班牙、美国、芬兰、波兰、荷兰、法国。
1989年:日本(589.14万吨)、韩国(344.78万吨)、中国(中国迅速发展,全球第三,88.53万吨)、德国(78.63万吨)、克罗地亚(49.23万吨)、意大利(35.09万吨)、西班牙(26.87万吨)、美国(25.73万吨)、芬兰(24.0万吨)、波兰(18.94万吨)。
1990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克罗地亚、意大利、美国、波兰、西班牙、芬兰。
1991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克罗地亚、美国、波兰、西班牙、芬兰。
1992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克罗地亚、美国、芬兰、西班牙。
1993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波兰、意大利、美国、克罗地亚、芬兰、西班牙。
1994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波兰、意大利、美国、芬兰、西班牙、克罗地亚。
1995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波兰、意大利、美国、西班牙、芬兰、荷兰。
1996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美国、芬兰、荷兰。
1997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美国、荷兰、芬兰。
1998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美国、荷兰、芬兰。
1999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美国、荷兰、芬兰。
2000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美国、克罗地亚、荷兰。
2001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波兰、意大利、克罗地亚、美国、西班牙、芬兰。
2002年:日本、韩国、中国、德国、波兰、意大利、克罗地亚、美国、西班牙、芬兰。
2003年:韩国、日本、中国、德国、波兰、克罗地亚、意大利、美国、罗马尼亚、芬兰。
2004年:韩国、日本、中国、德国、波兰、克罗地亚、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
2005年:韩国、日本、中国、德国、波兰、克罗地亚、意大利、美国、罗马尼亚、芬兰。
2006年:韩国、日本、中国、德国、波兰、克罗地亚、意大利、美国、罗马尼亚、芬兰。
2007年:韩国、日本、中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美国、芬兰。
2008年:韩国、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克罗地亚、波兰、罗马尼亚、美国、芬兰。
2009年:韩国、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波兰、芬兰、美国。
2010年:韩国、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美国、芬兰、西班牙。
2011年:韩国、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美国、芬兰、西班牙。
2012年:韩国、中国、日本、德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美国、克罗地亚、芬兰、西班牙。
2013年:中国、韩国、日本、德国、罗马尼亚、美国、意大利、克罗地亚、芬兰、西班牙。
2014年:中国、韩国、日本、罗马尼亚、德国、巴西、美国、克罗地亚、意大利、芬兰。
2015年:中国、韩国、日本、罗马尼亚、德国、巴西、意大利、美国、西班牙、芬兰。
2016年:中国、韩国、日本、罗马尼亚、意大利、德国、巴西、美国、西班牙、法国。
2017年:中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法国、芬兰、西班牙、美国。
2018年:中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西班牙、巴西、土耳其。
2019年:中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西班牙、土耳其、巴西。
德国F125型护卫舰
依然很德国——F125型所用途护卫舰
进入21世纪,德国海军的驱逐舰逐渐月盛退役,德国海军成了名副其实的“护卫舰海军”。德国在护卫舰发展道路上独辟捷径,迅速抢占了世界中小型水面舰艇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模块化、抗损化、隐身化和通用化的MEKO型护卫舰,目前已有11个国家订购,其中共有36艘在8个国家服役。德国海军F123型“勃兰登堡”级护卫舰大量运用模块化建造理念,实现了所有模块接口的全面标准化。满载排水量高达5600吨的F124型“萨克森”级护卫舰成为目前世界上排水量较大的护卫舰,也是MEKO系列舰中第一批超过5000吨级的大型防空护卫舰。在世界各国纷纷发展下一代武器之时,我们不禁要问,在F122、F123、F124轮番登场后,德国下一代护卫舰F125又将推出什么新花样?
全新设计
由于“不莱梅”级侧重于反潜作战,“勃兰登堡”级侧重于防空作战,而“萨克森”级又主要执行防空和反导作战,所以德国现在急需的是可以独挡一面的多用途战舰。早在1999年,F124型“萨克森”级护卫舰首舰开工不久,其项目经理就向外界透露,参与“萨克森”级开发的多家厂商已经着手准备联合研制全新概念的护卫舰,并率先提出了“未来护卫舰2020”(FDZ-2020)计划。这被视为开始研制F125型的基础。该计划的研究报告——战术概念文件于2000年末提交给德国国防部。其后,德国海军和国防技术采购联邦办公室进行了F125型护卫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2002年完成了战术和技术需要文件,规定了新舰的主要任务,2004年发布了建造合同计划征求书。2006年10月25日,德国国防部在《白皮书2006——德国的安全政策与德国国防军的未来》一书中再次强调,“重点发展F125型护卫舰,满足长时间‘稳定和平’作战的需要”。
作为德国海军未来的护卫舰,F125型将取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服役的8艘F122型,执行防空、反舰、反潜、火力支援、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以及维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支持多国联合行动等多种任务。因此,F125型不是之前的F122、F123和F124型的改进发展型号或后续型号,而是一种全新设计的、满足当前及未来若干年海上威胁环境需求的多用途导弹护卫舰。
目前,尽管F125型的设计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无疑将采用德国造船领域的许多创新性概念和技术,如模块化、箱型梁、密闭性技术等。根据最初设想和初步设计,该级舰将采用传统的单体舰型,舰长约139米,宽18米,吃水5米左右,满载排水量为5500吨,最大航速在26~27节间,续航力达到4000海里。
与F124型(总长143米,宽17.4衣.吃水4.4米,满载排水量5600吨,最大航速在26~27节,续航力4000海里)相比F125型虽然在尺寸、排水量与其相差不大,而且也采用了F124型上的部分技术和系统,但在更多方面体现出了不同。
首先是隐身设计方面。F125型在外形上类似美国DD21驱逐舰设计方案(美国下一代驱逐舰最初称为DD21,后取消,重新研制DD(X),并于2006年4月7日定名为DDG-1000),即小雷达截面、内倾式上层建筑以及内置有集成式孔径天线的全封闭式桅杆,而且在高度上比DD21更低。为尽量减少舰体的雷达截面积,达成全面隐身的目的,F125尽可能地将各种武器、系统置于甲板面以下的舰体内。很明显,设计人员追求的是将声、热、电磁等信号特征降低到可能达到的最低限度。作为全隐身战舰,F125型采用了集成式全封闭式桅杆,也称为“集成多探测器桅杆”(IMSEM),进一步实现了将全舰探测、通信系统有机整合的“孔径集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散落于舰体各处的探测器、天线集中起来,即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又较好地解决了电磁兼容问题。虽然F124型也采取了多项隐身措施,但其效果远不如F125型。
其次是动力系统。F124型装备的是柴燃联合动力装置(CODAG),由1台LM 2500燃气轮机、2台MTU20柴油机和并车减速装置组成,总功率5.2万马力。CODAG配置可以让操作员适时选用不同的推进系统组合,在巡航时使用2台柴油机,需要加速时再启动燃气轮机。F125型护卫舰则将成为德国海军首个装备“柴电燃气联合动力装置”(CODLAG)水面战舰。从目前的方案看,该系统包括2部电动机、1台燃气轮机和4台柴油机。2部电动机分别可以使舰艇达到20节的速度;只需启动燃气轮机,就可以使舰艇加速到最高航速;l台中速运转的柴油发动机即可提供巡航期间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F125型采用的是变距螺旋桨,可实现在舰艇主轴旋转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紧急减速,甚至转换到倒车工作状态,保证舰艇本身良好的机动性。“柴电燃气联合动力装置”与“柴或燃联合动力装置”、“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相比,提高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减少了维修费用。另外,还将安装艏推进器,以增强舰艇在狭窄海域内的机动控制能力,进港靠泊码头和启航离港等也可自行完成。
武器装备方面,同F124型一样,F125型也装备了防空导弹、反舰导弹、鱼雷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底德国防御技术与采办联邦办公室接收了巧5毫米榴弹炮和多管制导火箭发射系统(MARS/GMLRS)两个系统的技术可行性报告,对以它们为基础的联合火力支援能力方案进行了评审,初步结论是两个系统在海洋环境的适应方面都不错,效能要比预想结果好得多。 其中,155毫米榴弹炮是根据模块化舰炮概念,利用著名的PzH-2000自行火炮改装而成。此前,德国曾在“萨克森”级护卫舰“汉堡”号上安装过PzH-2000的炮塔,进行了发射试验,验证弹性炮舰接口设计以及火炮后坐对船体的影响;还对火控系统进行了改进,以使陆军火炮适应海军舰炮在运动中射击的要求。155毫米榴弹炮的装备是与F125型对陆攻击和海上火力支援使命分不开的。现在同期研制的同类水面舰艇中均有类似的装备,如美国DD21驱逐舰将装备155毫米先进舰炮系统(AGS),射程可达150千米;意大利版通用型欧洲多用途护卫舰(FREEM)上将装备127毫米舰炮,可发射120千米射程的“火山”制导炮弹。
在作战使命方面,德国海军还赋予了F125型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使命。为此,F125型编制中将增加50人规模的特种部队,舰上专门设置了独立的指挥室和弹药舱,并预留了可以放置2个20英尺长集装箱的空间供特种部队使用,且舰载直升机也可用于支持特种部队的行动。F125型还可搭载4艘长度33英尺(10米)、速度超过40节的快艇,使特种部队能迅速前往作战地点。此外,与德国海军其它护卫舰相比,F125型增装了部分武器,包括2座27毫米轻型舰炮、5挺12.7毫米机枪等,而且配备了高压水枪和强光灯等非致命打击手段
2006年5月,德国国防技术采购联邦办公室选择EADS的国防和安全系统公司为F125护卫舰加装新型指挥控制和武器部署系统。新系统加装后,F125可进行多国环境下的网络中心战,从而为德国海军网络中心战带来新的能力。
此外,F125型多用途护卫舰还考虑装备一种新型的全景光电监视系统―舰载红外监视、观测和导航装备(SI-MONE)。该系统可对由多架舰载非冷却红外照相机提供的信息进行融合,以达到360°的近程无缝监视,从而使F125型舰能自动探测和警示水面和低空潜在威胁。
再领潮流
德国护卫舰的发展一向是勇立潮流。为应付冷战结束后日益严峻的海上导弹威胁,部分国家的海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掀起一股防空型战舰的研制热潮,如法意联合研制的“地平线”级驱逐舰、英国的“果敢”级(45型)驱逐舰、荷兰的LCF“德·泽芬省”级护卫舰西班牙的F100型护卫舰以及德国的F124型“萨克森”级护卫舰,都是这一热潮的典型代表。然而,伴随着海上多种威胁的出现,在各国防空战舰的设计和建造日趋完成或接近尾声的同时,又有-些国家开始研制全新一代多用途战舰并日渐成为当今水面舰艇发展的主流,如美国海军的DD(X)驱逐舰计划,法国和意大利推出的“欧洲多用途护卫舰(FREMM)联合项目,俄罗斯海军白1135.6型护卫舰项目。无疑,F125型多用途导弹护卫舰项目应当也是这一潮流的“先行者”。
对于F125型多用途护卫舰项目,德国海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德国海军希望在2007年之前投资3.37亿欧元用于开发,在2010年之前投资20亿欧元用于采购,并已于2004年将F125型护卫舰和U212A级潜艇一道列为未来几年优先采购的武器项目。据悉,F125型全用途护卫舰的正式建造合同有望在近期敲定,分别授予不同的造船厂,4艘护卫舰的建造工作也将同时铺开,这将比原计划提前近2年。
关于《英国造船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