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引渤入疆有关的新闻

2021-10-20 08:02 点击:225 编辑:邮轮网

  2010年11月5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论坛上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建议引发广泛讨论。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 引渤入疆  内线调水方案及气象学原理 或称阴山以南的霍有光调水方案: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1280余米左右(1立方米水,每升高200米,需要1度电;升高1280米,耗电6.4度),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 (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罗布泊(海拔780米)至艾丁湖(海拔-155米)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可获得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意味能够补偿渤海西调工程所耗费的部分电能。整个调水线路穿越的是比较平坦的沙漠地区或戈壁滩,并非内蒙古草原或传统的农耕区。 纵观内线调水所经过的地区,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七大沙漠,它们(以及降雨量)是:浑善达克沙地(264.6~368.7mm)、毛乌素沙漠(400~250mm)、库布齐沙漠(249mm)、乌兰布和沙漠(102.9mm)、腾格里沙漠(小于200mm)、巴丹吉林沙漠(50~120mm)、塔克拉玛干沙漠(11.05mm),空间上它们是连续展布的(越深入内陆, 降雨量呈递减趋势)。除塔克拉玛干沙漠外,其它沙漠均分布在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海拔1200~1300米)之上。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北方大陆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与国内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不一样,西调渤海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 水不会顾此而失彼,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21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水西调的气象学(两山夹一盆——山盆构造)原理是: 我国北方沙漠大多属山前拗陷自流盆地的一部分,沙漠周边被高耸的山脉所围限。譬如(1)南有高耸的黄土高原、六盘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2)北有阴山、走廊北山、天山;(3)北方纬向沙漠带的东缘,被吕梁山(北东向沿展达400余公里,海拔1400~2500米)、太行山(北东向展布,北起北京西山、南抵黄河北岸,海拔1500~2000米)、燕山(狭义的燕山区,北京房山一带海拔1500~2000米)、大兴安岭(北东向展布,全长1200余公里,海拔1100~1400米)等山脉所封闭(即沙漠不是直接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接壤),它们山峦重叠,绿色环绕,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又被称作“绿色环带”。这种沙漠低、周边高的地貌环境(山盆构造),使得沙漠人造海蒸发的云气资源不至于轻易吹出区外。 引渤入疆(1张) 沙漠腹地人造海水大量蒸发后,一是湿润了当地的环境;二是与深入内地的东南季风汇合,或被西北风吹向下风的边缘山区。处于沙漠边缘山脉中心线上的分水岭山峰,大多高达1500米~2500米以上,吹来的湿气,在高山区受到地形的抬升与摩擦作用,会迅速的把暖而湿的气层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最终受冷凝结,形成降雨:分水岭“面向”沙漠的群山,雨水沿沟谷和山前河道,汇入沙漠(添加内流河流量),可增加沙漠的淡水资源;分水岭“背向”沙漠的群山,雨水则沿沟谷输出,补充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添加外流河流量)。一般山脉深处降水最多,降水量从山脉深处、沙漠盆地边缘向沙漠中心减少。(注:湿气被东南季风吹向阴山方向的情况与此类似,不赘述。) 引渤入疆  因此,“山(高山冷凝系统)——盆结构”与“沙漠人造海”相结合,可加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气候带的“增雨作用”。 提出为北方沙漠西调渤海水,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天降雨雪三个必要条件的功能,即通过海水西调(营造人造海)与沙漠蒸发作用,与当地的“山——盆构造”相结合,形成大量水汽,与每年7~9月呈递减趋势、抵达内陆沙漠的夏季风(水汽)会合,增加局地水汽的数量,遇高山冷凝系统后形成更大的降雨,为沙漠、戈壁盆地提供雨水(淡水)资源。一般认为,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可以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附近并影响到甘、新边界。在夏季沙漠蒸发最强烈的时候,人造海大量蒸发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 外线调水方案 或称阴山以北的陈昌礼调水方案: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海拔1500~2200米)向西进入居延海(海拔820米),绕过马鬃山(主峰海拔2583米)余脉进入新疆。  编辑本段工程争议  争议焦点  成本和环保是这一工程遭受质疑的两大焦点。 把海水引入沙漠的计划经报道后,国内不少水利专家与环保人士都认为,眼下这项耗资600余亿的 新疆风光  调水工程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不切实可行,并将它与三峡大坝和引发争议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提并论。 但针对外界的质疑,项目负责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下简称“泓元公司”)却不以为然,该公司董事长王秀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们不会做亏本的生意。”  耗能与经济  按照计划,“海水西调”工程将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途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后流入新疆。 这意味着,项目全程将穿越四条山脉、一个湖泊,涵盖中国西部的八大沙漠。 海水西调”工程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渤海西北岸向上提水至1200米高度,整个过程都用直径3.2米的玻璃钢管进行输送;第二部分则需要建造320公里长的地下隧道,将海水输送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海水淡化厂。 根据泓元公司的测算,项目一期总投资628亿元,其中建设费用567亿元。 虽然从总投资比例中看,建设费用占据了大半部分,但专家认为,抽水的能量消耗成本与海水淡化成本同样不可小觑。 “大面积地抽水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持,这个对能源的消耗太大了,现在国家能源现状这么紧张,除非可以借鉴国外同类项目中充分利用风电和太阳能的经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针对抽水成本过高的质疑,王秀顺则表示,在抽水过程中,该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随着项目的推进,也将会把太阳能运用到抽水系统当中。 “风能本身就不稳定,依靠风电完成这么大的抽水量根本不可能。”张博庭说。 除此以外,在海水淡化工序上,王秀顺称将充分利用当地煤化工企业与电厂发电的余热,对海水进行稀释淡化处理。 “现在煤化工企业和电厂的热能利用率都只有37%,除了挥发的部分,我们还可以利用50%的余热,这也能为海水淡化过程中提供一部分能耗。”王秀顺说。 王秀顺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泓元公司的初步规划,该公司计划每年抽调海水3.65亿吨,每年可实现47亿的经济效益,其中,平均每吨海水淡化的成本大概在4块左右,风力调水的成本是2块左右。 “除去成本,我们每年还可以赚12个亿。”王秀顺说。 据王秀顺透露,泓元公司目前已经和神华、大唐等企业达成协议,海水淡化处理后的交易价格为每吨10元。 “科学家们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的结论并不代表就能实际操作,我认为,这个工程要实现得30—50年以后。”张博庭对记者说。 而根据泓元公司的测算,规划的项目在完全实施的情况下,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3年建设期)为税前6年左右,税后7年左右,内部收益率为20%左右。 “这个工程我们已经筹备了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国内51个研究院都参与了评估和研究,这不是天方夜谭。”王秀顺说。  海水实用性  “农业节水及地下水甚至取雪水不利于我区长期的发展。同时,还会破坏生态平衡。‘陆海统筹,海水西调’工程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也更利于发展区域优势资源。”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新娥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是,与为缓解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局面的“南水北调”工程和为解决长江下游的洪水泛滥问题而建的三峡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样,“海水西调”也存在破坏生态平衡的核心问题,比如人为改变气候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引水渠沿内蒙古边境可能导致盐碱干涸洼地形成等等。同时,也有专家质疑海水的实用性。 目前,一些沿海城市由于海水倒灌而引发土地酸碱度变化,如果一旦沿途海水泄漏,缺少降雨的内蒙古、新疆则很可能会导致土地盐碱化。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宝印则表示,引入海水不会影响内陆土壤结构,这绝不会造成任何后果。 “海湾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一般自净周期为5年,而引入渤海湾海水,能够将净化周期人为缩短,促进渤海湾地区环境变化,甚至促进养殖业发展。”张宝印说。 “环保上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输送海水的玻璃钢管具有防腐防泄漏的先进技术,管道搭建也是由中铁建筑集团负责,所以,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施工上,我们都有保障。”王秀顺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发改委与辽宁省发改委已经针对该项目立项,而据王秀顺透露,涉及该项目的5个工地也已经开工。 将海水引入沙漠,新疆最少可再增18亿亩农业用地。“以色列的沙漠利用率很高,而新疆这么大的面积,利用率只有4%。”  10余院士专家驳引渤入疆  [1]中国工程院16日召集曾参与《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项目的研究成果。会上,10多位院士、专家认为近期广受关注的引渤海水入新疆工程“不可行”“不可想象”。 新疆盐碱化灾害已十分严重 近日,媒体报道的“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工程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引发公众对新疆水资源问题的关注。据报道,“引渤入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度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该计划设想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汽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石玉林表示,该计划设想调运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设调运1000亿吨海水,海水的含盐率为3%,就将产生30亿吨盐,而如何处置这些盐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新疆很多土地目前盐碱化灾害已经十分严重。 渤海新疆生态最终都会恶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李泽椿认为,通过“引渤入新”来影响气候的设想在气象学上是根本说不通的,“气象学上,形成降水要满足三个条件,而有水汽只是其中之一,况且依靠调运海水形成的蒸发量可以说微乎其微,不足以对当地的水汽形成有力补充,再加上大气具有流动性,产生的水汽会移动到其他地方,所以不可能带来很多的局地降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宁远则从工程的角度认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至北京一线有1000多公里的长度,而且所经过的基本都是平原,而引渤海水进新疆则要跨越5000公里,无论是管线铺设、工程造价还是最终水的配送问题都是“没法想象”的。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则表示,如果我们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的水量将从黄海补充,而黄海海水的盐分比渤海高,这样一来势必会给渤海的整个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多的海水调过去,渤海和新疆的生态最终都会恶化。”石玉林补充说。 将公布新疆水资源研究成果 主持发布会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发布会上表示,早在2007年9月,中国工程院就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组织开展了“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20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研究工作。鉴于近期公众对新疆水资源问题的关注,项目组决定召开这次发布会,并将尽快公布全部的研究成果。 在场的院士、专家表示,欢迎公众关注项目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论,从而能够更深入的对新疆水资源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关于引渤海水入新疆的争论自然就会淡化。  编辑本段回应质疑  质疑1  “引渤入疆”是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最佳方案吗? 据唐立久介绍,近30年来,关于解决新疆水荒的方案,国内先后有过5种设想。 第一种,著名的“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把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这种奇想虽然具有科学依据,但经我国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及其科研小组证实,从气象学上无法成立。 第二种,“大西线调水”,即上世纪80年代初,民间水利学家郭开提出,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取水,通过修筑大坝,开挖隧洞将水引入黄河,其中有两条支流通往新疆。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和张光斗的主持下,两院43位院士和百位专家形成《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工程没有技术可行性。 第三种,通过节水解决缺水问题由国家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提出。他认为,新疆应加强环境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做好规划,特别是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按流域统一管理、监督,推进水使用权制度,用水总量和定额管理,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来解决缺水问题。这也是目前政府一直推行的思路,但还需长期实践证明。 第四种,南水北调,这一设想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经过几十年研究,目前基本确定的布局为: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该工程建成后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并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2010年3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破土动工。这是目前国家启动的涉及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方案。 第五种,“海水西调”方案,线路全长2800多公里,先向吐鲁番年输水。 唐立久表示,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西气东输、西电东输、西煤东输等项目的顺利实施,说明远距离输送资源在国内已不罕见。“引渤入疆”是解决新疆缺水的大胆设想之一,不管能否实现,应该存在设想的勇气。  质疑2  怎么解决海水淡化问题? 唐立久说,引海水入疆实际上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密封的管道,将海水引到新疆后进行淡化;二是在海边或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将海水淡化后引到新疆。目前,国际上海水淡化和输送的技术是成熟的,一旦投资到位,施工是可行的。同时按照霍有光的思路,国际上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海洋经济,乌鲁木齐作为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可能。同时,“引渤济锡”项目的有望上马,为引淡水进新疆创造了可能。  质疑3  一方8元钱的淡化海水,新疆能用得起吗? “引渤入疆”按照初步设计测算,使用管径5.8米的玻璃钢管输送海水,仅从内蒙进疆铺设2000多公里管道一项,需投资700多亿元,工程总投资更达到3000多亿元。核算后,从渤海引来的水,在新疆的水价将达到每立方米8元左右。 对于如此高的水价,唐立久表示,首先许多年之间,新疆本地水价有可能上涨,其次对新疆而言输水除了算一本经济账外,还要兼顾战略账,经济发展必然需要用水。  质疑4  近年来渤海污染严重,渤海水引到新疆怎样避免二次污染? 2010年10月,新华社以《渤海污染严重快成“死海”》为题,报道了渤海被严重污染,年污水量超过40亿吨。面对“把被污染的渤海水引到西部,是继续污染西部吗?”的质疑,唐立久表示,如果在“引渤济锡”项目基础上引水,引来的是经过淡化和净化的水。据他了解,“引渤济锡”工程将引水口选择在辽宁葫芦岛,正是因为那里可以引到未被污染的海水  质疑5  为了引水,破坏几千公里沿线生态环境,值不值? 对于“引渤入疆”必然产生的生态破坏,唐立久简短沉默后回答:“这是引渤入疆最大的风险,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质疑的部分应答  (1)问:调渤海水的成本太高,21世纪中国的国力能不能接受?会不会“祸国殃民、劳民伤财”? 答:据有关资料,南水北调1立方米的成本是20多元(参见附录一),用同样的钱,可为我国西北沙漠调3立方米的渤海水。 若充分利用沙漠中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每3立方米渤海水可晒制69~93公斤盐(注:目前国内工业用盐批发价格为0.7元/公斤,参见附录二),大约值48.3~65.1元。同时蒸发出大约2.9吨优质水气,其中有2/5或大约1立方米的水气将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沙漠),滋润植被,从而可获得一石数鸟之利。 依托人造海,有了盐矿资源,则有利于发展盐化学工业。沿海地区的盐场则可转产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 令北方沙漠丰富的光照资源(即太阳能资源,单位面积年蒸发量为1200~3300毫米)变废为宝,既晒盐又晒水。盐每吨价值7百余元,发展盐化工业附加值更高(如:市场零售的加碘盐每公斤为2.2元)。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碱、盐酸、氯气、金属钠等。碱(纯碱、烧碱、硫化碱)、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日常生活等各部门;氯用以制漂白粉、氯苯、各种聚氯乙烯塑料以及结晶硅的提纯等;金属钠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金属的还原剂,制抗磨合金(钠钙铜锡合金)等。钾肥(氯化钾)为农业的三大肥料之一,钾可用于焰火、炸药、玻璃、医药、陶瓷、电池,用于航空汽油、钢铁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渤海水含盐量为23克/升~31克/升,也就是说,水与盐的比值(即水:盐)是32:1~43:1,即每获得1吨盐(价值大约700元),可为沙漠生态环境提供32~43吨优质水汽,尤其是无须建立昂贵的水处理设施,无须为处理水而消耗大量的能源;晒水可直接提高沙漠湿度或导致降雨,生发植被,逐渐使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遏制沙尘暴,为改造沙漠提供了契机。这对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而言,权衡生态环境效益与调水成本问题,两者究竟那个更划算,轻重自明。 (2)问:沙漠人造海会不会污染沙漠?会不会“引发生态灾难”?“几十亿吨盐怎么处理”? 答:沙漠表层的堆积物,仅是在地表上露头的、千百年来地质作用形成的颗粒状的碎屑(厚度较薄),其下有巨厚(厚达数千米)的岩层,岩层有褶皱(背斜和向斜)构造,发育有许多层隔水板。故沙漠中的构造盆地不仅多,而且规模可能还很大,这需要做地质工作。青海湖以及罗布泊(其下已打出淡水井)可作为典型的参照系(案例)。 利用沙漠中的盐碱湖(构造盆地)建立人造海,充分利用沙漠里丰富的太阳能,通过海水的蒸发作用,靠湿气和形成雨水来改善沙漠(小环境)的生态环境。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人造海)里,形成矿产(如增加罗布泊的盐矿储量,可留给子孙后代去开采)。当然,还可以就近发展盐化产业,开采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调水沿途(管道或渠道)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 依托沙漠人造海晒盐与发展盐化产业,既可对冲调水的成本,也可节约沿海地区盐场晒盐所用的土地,使之转产,譬如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等。 (3)问:高污染的渤海水会不会污染沙漠? 答:①我国政府早在2000年就向全世界承诺一定要治理好渤海。不能用“渤海污染合理论”来否定海水西调;②调水可以加快渤海对流的速度,提高渤海自净的效率。黄海的含盐度仅比渤海略高(千分之三),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黄海多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对流作用不会对渤海有大的负面的生态影响,反而有助于改善渤海的水质;③采用生物治污方法:利用沙漠人造海的大片湿地,种植芦苇等盐生植物,吸收重金属、富营养化。通过收割芦苇来发展造纸产业。新疆艾比湖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便是很好的参照系。 (4)问:盐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要不要“频繁地更换”发电机配件、混凝土渠道、玻璃钢管? 答:可以问一问北海舰队,要不要“频繁地更换”军舰的外壳与螺旋桨;去看一看沿海的礁石和护岸大堤,为何能够久经海浪的侵袭;家里盛盐的罐子是玻璃瓶,都用了几十年了…… (5)问:每年从渤海调水50亿~300亿立方米,会不会危及渤海? 答:渤海面积为7.7万方公里,平均水深12.5米,蓄水量大约为962.5立方公里,每年调渤海水300亿立方米(1立方公里=10亿立方米),是渤海水量的三十分之一,影响不大。况且渤海毗邻黄海,黄海毗邻太平洋。与南水北调旨在调水数百亿立方米(影响长江水质)的方案作比较,生态影响可忽略不计。 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北方大陆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与国内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不一样,西调渤海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水不会顾此而失彼,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21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略) 本土声音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院长侍克斌 海水淡化成本非常高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院长侍克斌,长期从事如何解决新疆缺水、何种方案调水更为科学的研究。2010年11月5日,侍克斌作为嘉宾,列席了“高峰论坛”。 侍克斌认为,“引渤入疆”从理论层面说具备可操作性的调水方案。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只有在两种情况引水具有可行性——将海水淡化后引入新疆,或者确保海水引入新疆后水位在零平面以下。 “强调输送淡水,因为用管道输送海水,一定会发生渗漏,而渗漏必然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侍克斌表示,“比如地震对管道造成挫伤后渗漏,这是无法预计和避免的。而且这种渗漏造成的污染的隐患,将涉及输水沿线几千公里的土壤。而强调海水入疆必须在零平面下是指,海水入疆后,必然需要大型的蓄水池、水库,而且可能是多处,这些蓄水池同样都有可能发生渗漏、污染土壤的可能。新疆的土壤含盐碱量本来就高,一旦被海水污染,更无法种植。” 此外,就“引渤入疆”所需的技术及耗用成本,侍克斌说:“例如,目前沙特阿拉伯没有大量使用淡化海水,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水淡化的成本非常非常高,可以说‘用不起’。我国的沿海城市中,比如天津,一直非常缺水,但紧靠海边的天津多年来也没有采用海水淡化来缓解缺水的问题。所以说‘引渤入疆’需要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侍克斌认为,解决新疆缺水的问题,首先是要“将自己的水用好”,将发源于新疆境内的几条大河流规划使用好;其次是进一步推进节水灌溉、减少浪费,比如农业生产上,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修建防渗渠等;第三是考虑采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调水。而从渤海调水,则是将以上3点都做到、做好后,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引入淡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上一篇:哪些制造船舶的公司已经在国内(A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