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造船厂具体位置

2022-09-12 10:08 点击:163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连造船厂具体位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四次“双舰出坞”!与上海造船厂相比,大连造船厂实力如何呢?

对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海军实力的加强是至关重要的,而海军装备是海军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驱逐舰、航母等,然而他们的建造是依靠造船厂的。由此可见,造船厂在军事发展方面地位非同一般,双舰出坞这对于大多数造船厂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便是我国出名的上海造船厂,至今也无法做到双舰出坞。然而有一个造船厂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上演了四次“双舰出坞”,这让众多造船厂望之生叹,它就是大连造船厂。

2018年7月3日,2019年5月10日,2019年12月27日以及2020年8月31日,大连造船厂都出现了“双舰出坞”的盛况,即便同时出坞的都是055系列大驱和052系列驱逐舰。很多人很好奇,上海造船厂实力不输于大连造船厂,为何上海造船厂没有出现“双舰出坞”的盛况。这就与大连造船厂独特的巨型船坞优势相关了。大连造船厂在搭建驱逐舰的过程中,依靠建造航母的巨型船坞,形成了建造驱逐舰的流水线,使得驱逐舰建造更加高效、规模化。而上海造船厂是通过船台建造的,利用滑轨与浮船坞连接,在驱逐舰建造成功后,便可下水,由于空间有限,所以上海造船厂不可能出现“双舰出坞”的盛况。

即便大连造船厂拥有独特的巨型船坞优势,能够让双舰出坞,但是它自身的实力是不如上海造船厂的。首先,上海造船厂的建造速度远超过大连造船厂,即使上海造船厂没能够双舰出坞。其次,上海造船厂建造的驱逐舰质量高于大连造船厂,上海造船厂下水的驱逐舰雷达天线和武器系统基本装备完成,而大连建造的驱逐舰却靠后期完善。此外,由于两大造船厂的建造工艺和流程不同,建造技术的差异,导致两者的建造速度、完成度有差别。

大连造船厂和上海造船厂实力如何,不是由表面现象决定的,而是由建造产品的质量决定的,二者能够依靠自身优势发展,这无疑是最好的。

中国的瓦良格号多大

瓦良格号舰长:304.5米,吃水线长:270米,舷宽:75米,吃水线宽:38米,吃水:10.5米

排水量:55,000吨(标准)、67,500吨(满载)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

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

大连造船厂的发展历史

清政府耗用139.35万两白银,于1890年建成的旅顺船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军工厂,有大、小船坞各1座,另有石砌泊岸、厂内铁路支线、起重铁架、铁码头、仓库、水电设施等,设9个生产车间,全厂员工近1000人。其大船坞当时号称东亚第1大坞,自来水管道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设施。

1902年末,完成第1期建设工程投入生产的大连船厂,耗资198.7万卢布。工厂占地面积3.1万露坪,建有3000吨级船坞和栈桥码头各1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28栋,以及水电设施。4个生产车间,有长期员工495人。在修造船厂投入生产的同时,其配套工程中央发电所(现大连造船厂总变电站前身)也已投产。中央发电所是当时大连地区唯一的发电所,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时,除主要向船厂供电外,还向官厅、港区和街灯照明供电。

1908年,川崎造船所从“满铁”租借大连船厂后,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扩建和改建。首先改建和新建了一部分水工设施,扩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将3000吨级船坞扩建为5000吨级,新建小型系泊码头和“引扬船坞”(旱坞)各1座,生产车间增加到10个,并逐步配备了造船、造机、机关车和车辆制造所需要的设备。1922年,工厂占地面积3.06万坪,有电动设备500.35马力,汽动设备39马力,工作船4艘。修船能力主要是换装部分机械设备和零件,船体小修和船底涂换,以及制造修理小型陆用和船舶机械设备。在这期间,已能够运用铆接工艺建造小型钢质船。

1923年4月,“满铁”经营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后,旅顺船厂新建了1座3000吨级造船台。为适应扩建大连港的需要,“满铁”在大连船厂修建了1座“沉箱船坞”,1926年竣工,专门用于制作筑港的水泥沉箱。如将内部稍加整理,即可充作6000吨级修船坞使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战时造船计划方策案》,加快大连船舶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曾对大连船厂进行3次扩建。第1次扩建于1938年4月开始,“满铁”将大连船厂的资本金由200万日元增加到450万日元,主要工程项目是将“沉转船坞”扩建为8000吨级修船坞,新建1座4000吨级造船台,将栈桥码头接长150米,使其总长达到326米,系泊能力达到8000排水吨。1939年末,8000吨级船坞和4000吨级船台竣工并投入使用。扩建工程于1941年完成。这次扩建使大连船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7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给大连船厂下达了在1943年以前要建成2艘7500吨运输船的任务。此时大连船厂已签订建造6艘3000吨级货船合同,仅有1座造船台和相应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完成新增加的任务。日本政府企划院决定将大连船厂原有4000吨级造船台充当7500吨(载重6000吨)船台使用,新建1座3000吨级造船台,同时增加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并将资本金增加到1360万日元(包括后来追加的830万元)。第2次扩建工程1942年4月开始,计划1943年末完工。

随着日军大量船舶被损,日本政府修改了《战时计划造船方策案》。“满铁”以年度建造9艘2D型战时标准船为纲领,于1943年8月提出对大连船厂进行第3次扩建方案,主要项目有:造船工场建立5条流水作业线;改建3000吨级船台;新建1座2000吨级船台;造机工场建成年产锅炉14台,主机12台的规模;电气工场和车辆制作所也进行相应的扩建。全部工程定于1945年9月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完成了计划的大部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大连船厂的规模是:占地4.43万坪,全厂设5个部,12个课,5个事务所,12个工场下设50多个职场或系,员工5000余人;有4000吨级以下造船台3座,5000和8000吨级船坞各1座,另有1座“引扬船坞”和栈桥码头;厂房和其它大小建筑物共142栋;机械起重、运输、锻冶等各种机电设备680余台。总资本金为4155万日元。年造船能力2万吨,修船10余万吨,制造车辆近1000辆。年生产总值约为2000万日元。

1945年8月,苏军接管了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此时工厂已停产,工人流散。在同年10月大连船厂恢复生产时,只有2090余人回厂。厂房和设备破损严重,船坞积水,缺少燃料和工具,更困难的是缺少技术人才。在日本统治时期,工厂所有的技术、管理岗位基本由日本人占据,中国人职位最高的只有在解放前夕提升的几个职长和部分生产组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首先恢复了修船生产。1947年沿用日本时期采用的铆接工艺,开始建造100吨驳船。为了解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不足,船厂决定自力更生,于1948年4月创办大连船渠青年技术学校,共举办4期,培养数百名生产技术骨干;后来随着全国形势好转,又选派部分优秀工人和干部外出培训和到苏联学习;到南方招聘技术人员和接收大学毕业生。1952年初,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并归大连船厂。建厂委员会的厂址、设备,特别是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并入,加强了大连船厂的技术力量,为工厂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船厂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苏联专家逐渐增多,外聘和自己培养的人才增加)和生产发展的需要,1948年开始学习和运用苏联新的工艺技术,当年即采用“平行流水分段建造法”和电焊技术造船,以后又逐渐掌握了半自动和自动焊接技术。到50年代中期,已建造各种驳船、小型拖船和小型军用船舶。修船也很快超过了战前水平,承修的船舶吨位越来越大,等级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力已达到高于大修水平的恢复性修理,可以对接断为两截的万吨自由轮,对蒸汽主机和内燃主机可进行各种级别的修理。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十分关心和重视大连造船工业的发展,早在1950年2月由国家重工部审定的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编制的建厂方案,即是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规划。中苏造船公司成立前夕,国家重工业部即拟定了中苏造船公司的5年发展规划,要求扩大厂区生产作业面积,逐渐发展成为造船为主,积极筹建船舶内燃主机的生产厂,并决心在苏方不同意时,我方将单独建设。其他工作也都作了详尽安排。这个发展规划方案于1951年11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意并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根据这个规划,1954年中苏两国达成协议,并具体制定了中苏造船公司5年建设改造计划。

1955年1月,我国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后,要求迅速改变以修船为主的局面,早日建成中国北方造船工业基地。当年12月,国务院以(55)国发亥字137号文批准将大连造船公司扩建为建造远洋船舶船厂的方案,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了解决对船舶、船舶配套产品和非船舶产品的检测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经一机部船舶局批准,大连造船厂在列入重点项目之前,于1955年建立了中央试验室,满足工厂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零部件的质量理化检验,以及重点工程、非生产工艺、改进革新、大型精密设备、产品质量分析、测试鉴定、验收、考核工作。  1957年,国家建委以5708024号文件,最后确定了工厂1955—1960年扩建改造方案。这是我国独营大连造船厂后第1次技术改造方案。其设计纲领是:年造船能力5万吨,修船20万吨,生产铸钢锚链1500—2000吨,初步投资概算为7092万元。1960年末第1次技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经过填海造地扩大了厂区面积,主要建设项目有:255米×27米的万吨级船台2座,75吨高架吊车3台,662米舾装码头、船体联合厂房和机械、电工、轮机、工具等车间厂房,以及氧气站、乙炔站、66千伏变电站等15项重大工程,实际耗资4405万元。经过第1次技术改造大连船舶工业具备了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并开始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实现了以修船为主向以造船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

1962年,建成交工由苏联转让制造的“567”型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标志着大连船舶工业工艺技术的实现重大突破。该船采用“三岛式”建造工艺,创造了58天船台周期的先进纪录。交工前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验证明:船体结构装配准确,外形光顺美观,焊接质量优良,主要尺度精确,主机、轴系安装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中国有哪几大著名造船厂?分别在哪些地方?都是造哪类舰船?

1、大连造船厂

谈到大连造船厂,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就是大连船厂续建的。当然还有现在的首艘国产航母也在该厂建造,最近刚试航成功。

当然大船的军品还有很多,比如早期的“争气舰”051型驱逐舰,绝大部分都是大船建造的;“神州第一舰” 051B型驱逐舰、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051C型驱逐舰,当年的出现也让人着实兴奋了一把;

近年来,大船正发力建造 “中华神盾舰” 052D型驱逐舰的建造及其加长版。最最鼓舞人心的就是055型万吨大驱,大船也分得了3条的首批建造量。

2、辽南造船厂

辽南造船厂以建造轻型作战舰艇和辅助船为主,056/056A型轻型护卫舰就有辽南造,此型轻型护卫舰是中国海军近海防御的重要巡逻力量,数量非常多,分四个厂家建造,辽南是其中一个。

海军辅助船是辽南造船厂的主攻方向,那大家都知道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最新的“戚继光”号训练舰就是辽南造,此外,海军大量的破冰船、消磁船,快速医疗救助艇都是该厂制造;辽南造船厂不但能造舰艇,其实也能维护和升级军用舰艇,是不折不扣的海军技术船厂。

3、渤海造船厂

说到渤海造船厂,大家不一定很熟悉,但说到葫芦岛,我想大家都会恍然大悟。渤海造船厂是中国核潜艇的摇篮,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它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生产核潜艇的基地。

从091型攻击核潜艇、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该厂为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目前,渤海造船厂批量生产二代新型核潜艇,如093/093B型攻击核潜艇,094/094A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4、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造船厂,它的制造能力也是业界最强。

从江南造船厂走出的海军舰艇有中国第一代护卫舰65型,她是中国第一型自行设计的护卫舰,在1988年的3.14海战中立下了功勋,成为了海军英雄舰。

65型首舰后江南厂就不再建造护卫舰,而是转造驱逐舰。“中华第一舰”052型驱逐舰就是出自江南之手,从那以后,江南造船厂与驱逐舰结缘。它造过052B型、052C型、052D型、052D型加长型和055型驱逐舰,江南造船厂俨然就是驱逐舰的批发市场。

5、沪东中华造船厂

沪东中华造船厂,这是曾经的沪东船厂和中华船厂合并后的新名称。

沪东可谓中国海军护卫舰的摇篮,早前造过6601型、053K型、053H型、053HI型、053H1G型、052H2型、053H2G型和053H3型。但中华造船厂也曾造过3艘051型驱逐舰。

如今它们造的军品十分繁多,如054型、054A型护卫舰,071型综合登陆舰,815A型电子侦察船,056/056A型轻型护卫舰,903/903A型综合补给船等。

6、武昌造船厂

武昌造船厂位于长江边上,是内河船厂,因此它造的军品在吨位上属于中小型。武船的拳头产品就是它的常规潜艇,从033型、033G型、035型、039型、039A型、032型和039B型等,都有武船的功劳。

但武船不仅生产潜艇,也生产其它舰艇。如056/056A型轻型护卫舰,081型扫雷舰,927型声呐探测船、海军中小型拖船等。值得一提的是,武船造的公务船也不在少数,甚至还出口了不少军品,为中国造船业走向世界做出了一份贡献。

7、广船国际

广船国际也就是以前的广州造船厂,当年凭借着江南造船厂的技术援助,建造了给南海舰队用的65型护卫舰。此后又建造了一批051型驱逐舰,这就是广船的开始与巅峰。

然而从此再也没有建造过驱护舰了,转而生产起大型辅助舰艇。如903/093A型综合补给船,904A型岛礁补给船,新型大型布缆船和综合保障船。

8、黄埔文冲造船厂

大家对黄埔造船厂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它的建造能力也很不错,满水里都是舰艇这是黄船的特色风景。

黄船也算得上是一个多面手,护卫舰从053H1G型、053H3型造到054型和054A型,给人感觉又是一个护卫舰的摇篮,其实它还造其它辅助船。

大连有几个修船厂

松木岛船厂(中车汽修集团大连四八二一工厂),船坞长145米,宽18米,深-12米。码头能停靠12000吨船舶。

大和号战列舰的详细资料?

大和号(Yamato)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超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大和”号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确是名符其实的最大、威力最强的战舰。其装甲厚、防护能力强,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建造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帝国海军为确保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战略是,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认为,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海军抗衡,因而企图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1937年确定建造3艘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决定将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级战列舰“信浓”号改建为航空母舰。

设计方案

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一定的经验。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新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3座3联装9门460毫米主炮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布局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最终,日本海军决定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都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建造经过

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为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在制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号舰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

下水后的大和舰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动力输出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同时,日本联合舰队派出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突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这一行动在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舰结束了试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舰正式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大和舰的舰型

为了尽可能的缩短装甲带并为主炮射击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了凭借15万轴马力(只相当于当时一艘日本重巡洋舰的最大输出马力)的动力获得27节的航速,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5年开始,经过长期水池试验,前后提出40多个不同的船模,从中最终确定了舰型。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而效能更明显。

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依阿华”级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是“依阿华”级受到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

大和舰舰艉水线以上高6.4米,与舯部舷水线以上高8.6米相比,其舰艉低陷。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舰内机库在后主炮之后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另外在舰艉两舷侧还有安放舰载小艇的隧道状艇库。

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大和舰的舰桥高45米(从龙骨处算起),从远处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关于《大连造船厂具体位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网站地址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