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市造船厂

2022-09-10 03:28 点击:88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吴市造船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福船的发展史

福建拥有3324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4个沿海岛屿,与台湾隔海相对,生活在闽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驰骋于广阔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省界的山脉并未阻隔了闽人与外省和海外的社会经济交往,海上航路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外界连接起来,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远。加上福建境内多山,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铁、桐油、蛎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间就地取材,随处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业十分繁荣,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福建帆船成为中国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国时期,吴国的航海活动十分活跃,先后遣使南洋、登陆台湾和联合高丽。于公元269年,吴国在建安郡所属侯官县设置典船校尉,这是有记载的福建官办造船厂之开始。吴国还在闽江口至浙江瓯江一带的沿海地区,建立更大规模的造船基地,称温麻船屯,所造之船称温麻五会,在数十年期间,建造了大量的海船,为福建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西晋灭吴,置晋安郡,设温麻县,保存了吴国遗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东晋末年,浙江孙恩、卢循带领农民起事,曾在东南沿海建造“八槽舰”,自江苏沿海路南下广州,后又曾顺长江而下。事败之后卢循余部种类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头尖尾高、当中平阔、冲波送浪,称作“了鸟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今福州)刺史兼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旧唐书》记载当时来往于福建与广东沿海之间的商船,最大的载重可达千石,即50至60吨。唐代中后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福建凭借舟楫之利,或从浙江买进粮米,或向登、莱运出海外奇货,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借助海外贸易所得以资公用。

宋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海外贸易也随之步入高峰,福建与广州成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兴化、泉州、漳州设有官船厂,宋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从南宋开始,远离战火的泉州逐渐超过明州和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有关福建帆船特性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历任北、南两朝的宋代全国漕运总管吕颐浩(1071—1139年)下过这样的结论。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瓯宁人徐兢作为宋使路允迪的从官,随行奉使高丽,将其所见闻撰成四十卷地方志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对当时福建的大型远航帆船“客舟”的形体结构叙述甚为详细。南宋首次建立第一支常备水军,其建制不断扩展,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福建路水军建造6艘尖底龙骨海船,载重两千料。

1974年8月在泉州后渚出土一艘南宋末年海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深1.98米,船内有12道隔舱板,将船分成13舱。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沉船遗存,经考证为泉州建造往来于东南亚的三桅福建帆船。泉州宋船遗存的尖底造型与龙骨结构、水密隔舱结构、多重船底板、用于操纵尾舵升降的绞车等,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水平。

元代蒙古大军先后对高丽、日本、占城和爪哇发动大规模的海上远征,其间福建领造了大量的战船。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福建平章政事史弼受令率亦黑迷失、高兴等以五千军士从泉州后渚启航,远征爪哇。另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还曾在去泉州组建一支14艘4桅海船组成的船队,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泉州后渚港的繁荣则达到顶峰,成为东方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元代先后来到福建的外国旅行家家马克波罗、伊本拔图塔在其各自的游记中分别对在印度看到的泉州造远洋海船皆有记述,这一时期前来中国的印度商船和阿拉伯商船,主要采用椰绳缝合船体,同福建商船相比,这种船体结构所能承载的重量要小许多。

明代福建造船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官召商营三种形式。福州府城东南河口是官营造船厂的主要聚集地,郑和船队出使西洋诸国的部分海船就是由福建建造。福州又是明朝与琉球国交往的唯一口岸,历次出使琉球所用的册封舟,大部分在福州建造和启航,其中嘉靖年之后的5次册封琉球,留下比较详细的造船与航行过程记载。

目前所见最早出现“福船”称谓也是出自明代嘉靖至隆庆年的《筹海图编》、《洗海近事》、《纪效新书》等一系列专论沿海防务的兵书,用于对福建沿海及浙南、粤东等地一系列战船的统称,其按大小不同,依次分大福船、二号福船、草撇船(哨船)、海沧船(冬船)、开浪船(鸟船)、快船共六号。俞大猷在东南沿海一带领兵与倭寇及海盗作战期间,写下近一百八十篇,约十万言的书信、揭帖、手本和专论,辑成《洗海近事》上下两卷,其中对福船的类别、型号、尺度、应造数量、选用材料、所需银两、配备兵员、委派何人监造等细节皆有涉及。

明代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为禁绝民间海外贸易,严厉控制民船的大小,福建帆船退出了已经驰骋了5个多世纪的印度洋,仅余下零星走私商船在东南亚和东亚海域艰难营生,福建造船业及造船技术处于停滞状态。官方的战船也退回近岸巡防,船型趋向小型化,身长都未超过十丈。当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远征商船先后在马六甲、广州、闽浙沿海与中国帆船相遇时,其船只性能已经超过了后者。

清初郑氏政权与清廷在福建沿海相持四十年,双方水师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造船材料的争夺和建造外海战船的竞赛。清廷平定台湾后,曾在战事中使用的福建赶缯船、双篷船被额定为清朝水师的主力战船,分布沿海各省,其后又陆续在福州、漳州、台湾、泉州、厦门设立军工船厂,制造外海内河大小战船。第一次鸦片战争,闽、粤、江、浙水师草率修造的战船不敌外夷船坚炮利,战事失败。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闽、粤地方开始仿英、美舰之式改造外海战船,福州船政局第一艘木壳轮船万年青号炮舰于1869年建成试航,中式帆船则渐遭淘汰出清朝水师。

清代中后期由于西方殖民者东侵和朝廷的限制,航行东洋和南洋的福建帆船为数已经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福建漳州、厦门商人兴起到暹罗造船买米,两、三个月时间就能造成一艘载重200吨的大船,其后当地华侨乃至暹罗国王都投资建造并拥有相同式样的中国帆船。

福建帆船在退出海外航线之后,主要航行于台湾对渡和中国沿海南北航线。民国时期木帆船有所增加,据1938年的统计,福建全省有28个主要船种共5487艘。到了1989年,全省沿海运输木帆船剩下233艘,6122吨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福建帆船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大海上完全失去踪迹,留下来的只有一行行破碎的挽歌。

我国历史上哪些人可以被称为无双国士?

国士最早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讲的是晋国的卿大夫知伯以国士之礼对待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在知伯死后,豫让历经艰辛万苦,自残身体也要为知伯报仇,最后豫让报仇不成而身死,讲的是报答知遇之恩的故事。

而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何(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翻译过来就是: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如果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大王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可以称为国士无双的有:

一、春秋战国时期

1、管仲管仲是安徽颍上县人,是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第一人,管仲经过商,当过兵,社会经验丰富,却一事无成,直到遇到齐桓公。

管仲可谓全才,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到齐国的方方面面,在行政管理,将齐国分为3乡5属,各司其职;在用人上,选贤任能,打破世卿世禄制;在政治上,注重经济和农业,主张富国强兵;在外交上,主张尊王攘夷,打击蛮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

在军事上,专门划作15组士乡参与军事;在经济上,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在治国上,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管仲不仅协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其在齐国的多项改革影响深远,对后世几千的历史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之无愧的国士无双。

2、范蠡

范蠡是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晚期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范蠡的谋略不仅协助勾践利用20年时间,瞒天过海瞒过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最终利用合理时机打败并灭亡了吴国。范蠡不仅仅谋略过人,而且是中国最早的商业理论家和商业鼻祖,楚学开拓者之一。

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通过经商成为巨富,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不贪恋权势,后人称赞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二、秦、两汉时期

1、韩信

韩信就不用说了,国士无双说的就是韩信,协助刘邦定三秦、平魏、定代、破赵、降燕、灭齐,一人之力扫平整个黄河以北,为刘邦拿下一半的天下,王候将相韩信一人全担任过,世人评价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2、卫青

卫青是一个逆袭的神话,以一个奴隶的出身,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努力,成为皇帝的舅子,西汉名将,官拜大将军,卫青以奇袭龙城、河朔大捷拉开了汉武帝正式对匈奴长数数十年的战争序幕,以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匈奴单于,为大汉帝国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3、班超班超是陕西咸阳人,出身史学世家,博览群书,胸有大志,而班超出使西域更是神话故事一样的传奇,班超带领36骑平定西域36国,堪称奇迹,不仅打击驱逐匈奴,而且独自经营西域30多年,凭借一已之力,以夷制夷,重新建立西域都护府,再次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班超功劳巨大。

4、诸葛亮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蜀汉政治家,未出山时便知天下三分,协助刘备达成毕生理想,在刘备死后,挑起蜀汉的重担,继续北伐以图天下一统,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堪称典范,诸葛亮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忠臣的模范。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是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同样是军事家、书法家、政治家,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堪称全才,诸葛亮的名声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仍受人尊敬,真可谓国士无双。

三、两宋

1、岳飞

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抗金名将,出身贫寒却爱好读书,一身武艺而应征入伍,岳飞从士兵开始做起,因为作战勇敢,武艺突出,岳飞成长为抗金名将。

虽因上书北伐,而被朝廷罢官免职,岳飞先后四次再次从军,一手创建岳家军,与金军殊死搏斗,岳飞的英勇,让金军忌惮而害怕,而岳飞却因为北伐与朝廷高层意见相佐,被秦桧和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可惜了一代名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四、明朝

1、张居正

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大臣,少年成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43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大臣,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使明朝一度中兴。

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明朝中晚期,内部矛盾尖锐,朝廷内斗,流民四起,外敌入侵,倭寇扰边,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国防,整顿吏治,改善财政,任用贤良,使明朝一度中兴,张居正仅仅去世62年后,明朝灭亡。

五、清朝

1、左宗堂

左宗堂是湖南湘阴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堂很有才华,却未能在科举上有作为,是通过进入幕府而参与政事,经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保荐为官,后曾国藩举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后转陕甘总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积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平定捻军与回民起义。

大和号的历史

历史:

研制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提出军备建设的平等要求,主张制定世界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拥有量,以“保证相互安全”,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宣布退出裁军会议。1936年6月,日本修改国防方针,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即日本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再以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截击并歼灭由美国本土前来增援的美军舰艇编队。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湾公开测试中的大和号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更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国海军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确立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的发展战略。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条约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在大口径火炮制造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和现实鼓舞下,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

建造计划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湾公开测试中的大和号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舰艇补充计划",又称03计划),正式确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当时都未正式命名,只是被称为1号舰和2号舰)。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大和号战列舰使用的炮弹

在制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建造过程

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

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

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大和舰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

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

1941年10月16日,大和舰开始试航。

1941年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

1941年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

1941年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同时,一支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日本舰队正在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舰试航结束。

1941年12月16日,大和舰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命名

1905年颁布的《日本海军舰艇命名办法》规定:战列舰应以古国名(“国”是古日本地方行政单位)命名。“大和”的正式称呼是“军舰大和”,舰名“大和”的由来是以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现称为近畿地区)之一的大和国(现称为奈良县)来命名。使用日本的中心地及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而大和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可知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

有在沪东造船厂的吗??

沪东重机(600150)上市公告书

[1998-5-16]

五、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简介和持股情况

(一)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价 周振柏 公司董事长 男 57岁 大学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沪东造船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沪东造船厂厂长,曾任沪东造船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1989年2月起任沪东造船厂厂长,1996年3月起任现职。

陈伪铨 公司副董事长 男53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上海船厂厂长,曾任上海船厂副厂长,东海船厂厂长,1998年10月起任现职。

徐 平 公司副董事长 男 42岁 大专 高级政工师 沪东造船厂党委副书记,曾任沪东造船厂党办主任,沪东造船广党委书记助理,1993年2月起任现职。

李本度 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男 59岁 大专 高级工程师 沪东造船集团董事,曾任沪东造船厂轮机车间主任,1997年10月任沪东造船厂副厂长,1997年11月起任现职。

路希逵 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 男57 大学 高级工程师 上海船厂副厂长。

曾任上海船厂浦西分厂副厂长、上海船舶电站设备公司副总经理,1985年5月起任现职。

姚柏森 公司董事 男 54年 大专 高级工程师 沪东造船集团副总经理兼沪东造船厂副厂长,曾任厂主任、厂长助理。1988年6月任沪东造船厂 副厂长,1997年3月起任现职。

束 诚 公司董事 男 50岁 大专 经济师 上海船厂副厂长。1997年7月起任现职。

周儒珍 公司董事 男 55岁 大学 高级经济师 上海船厂总经济师,曾任上海船厂厂长助理兼培训中心主任。上海船厂副厂长,1997年5月起任现职。

张海森 公司董事兼副经理 男40岁 硕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沪东造船厂集团副总经理兼柴油机事业部主任,曾任沪东造船厂柴油机加工车间副主任,1992年3月任沪东造船厂厂长助,1997年3月任沪东造船厂厂长助理,1997年11月起任现职。

王惠梁 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男53岁 大学 高级会计师 沪东造船厂副总会计师。曾任沪东造船厂财务处副处长,1986年2月起任现职。

干凤琪 公司董事 男45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际事业局局长助理。曾任四川柴油机厂副厂长、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配套设备局柴油机处处长,1997年11月起任现职。

聂丽娟 公司董事 女 42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生产经营局船舶处副处长。1995年11月起任现职。

马崇礼 公司董事 男 52岁 大学 高级经济师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财务局局长助理,曾任船舶总公司财务局外贸易务处、成本价格处处长。1997年11月起任现职。

杨道万 公司董事 男 46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干部处副处长。1995年10月起任现职。

李爱辉 公司董事 女 51岁 高级政工师 沪东造船厂柴油机事业部工会主席,曾任沪东造船厂热处理车间党支部书记,1996年7月起任现职。

吴松木 公司监事会主席 男 55岁 大专 高级工程师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 曾任上海船厂党委书记,1995年10月起任现职。

王文龙 公司监事 男 56岁 大专 高级政工师 上海船厂党委副书记,1991年11月起任现职。

刘虎林 公司监事 男47岁 大学 高级经济师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纪检监察局副局级纪检监察专员。1997年6月起任现职。

章兼群 公司监事 男 48岁 大专 高级会计师 上海船厂副总会计师,曾任上海船厂审计处处长,1997年7月起任现职。

吴晓初 公司监事 男 52岁 大专 高级政工师 沪东造船厂监察部主任,曾任沪东造船厂完整件车间党支部书记,1995年11月起任现职。

王森华 公司监事 男 47岁 大学 高级政工师 沪东造船厂柴油机事业部党委书记 曾任沪东造船厂柴油机研究所党所党支部书记,1995年12月起任现职。

黄金伟 公司监事 男 38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沪东造船厂投资管理部主任,曾任沪东造船厂对外企业管理处副处长,1995年11月起任现职。

张 华 公司监事 男 31岁 大学 高级会计师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审计局审计处副处长。1995年11月起任现职。

何华良 公司监事 男 46岁 大专 高级会计师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财审处处长,1995年12月起任现职。

顾显明 公司监事 男 53岁 大学 高级经济师 沪东造船厂法律事务室主任,1995年11月起任现职。 周顺福 公司监事 男 51岁 中专 会计师 沪东造船厂审计部主任助理,曾任沪东造船厂财务处副科长,1996年8月起任现职。

高玉英 公司监事 女 49岁 大学 高级政工师 上海船厂造机事业部工会主席,1992年7月起任现职。

胡明洪 公司监事 男 56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沪东造船厂柴油机研究所工会主席 曾任沪东造船厂柴油机研究所工程师,1994年12月起任现职。

王根元 公司总工程师 男 56岁 大学 高级工程师 沪东造船厂副总工程师 曾任沪东造船厂柴油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4年3月起任现职。

林勤国 公司董事会秘书 男 49岁 大专 工程师 上海船厂造机事业部管理部主任,曾任上海船厂造机分厂加工车间副主任,1994年3月起任现职。

王逸华 公司董事会秘书 男 40岁 大专 助理经济师 沪东造船厂法律事务室法律顾问,1991年5月起任现职。

(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情况

姓名 职务 持股数量(股) 持股比例(%)

周振柏先生 董事长 20000 0.00911

陈为铨先生 副董事长 15000 0.00683

徐平行先生 副董事长 15000 0.00683

李本度先生 董事兼总经理 12000 0.00547

路希逵先生 董事兼副总经理 10000 0.00455

姚柏森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束诚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周儒珍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张海森先生 董事兼副总经理 10000 0.00455

周振柏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王惠梁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干凤琪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聂丽娟女士 董事 10000 0.00455

马崇礼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杨道万先生 董事 10000 0.00455

李爱辉女士 董事 10000 0.00455

吴松木先生 监事会主席 10000 0.00455

王文龙行生 监事 5000 0.00228

刘虎林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章兼群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吴晓初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王森华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黄金伟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张华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何华良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顾显明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周顺福选生 监事 5000 0.00228

高玉英女士 监事 5000 0.00228

胡明洪先生 监事 5000 0.00228

王根元先生 总工程师 5000 0.00228

林勤国先生 董事会秘书 5000 0.00228

王逸华先生 董事会秘书 5000 0.00228

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共持有本本公司股票25.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7%,其持有股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任职期间不得转让。

大和号战列舰的详细资料?

大和号(Yamato)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超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大和”号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确是名符其实的最大、威力最强的战舰。其装甲厚、防护能力强,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建造背景:

自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帝国海军为确保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战略是,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认为,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海军抗衡,因而企图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1937年确定建造3艘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决定将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级战列舰“信浓”号改建为航空母舰。

设计方案

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一定的经验。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新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3座3联装9门460毫米主炮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布局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最终,日本海军决定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都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建造经过

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为大和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在制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号舰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

下水后的大和舰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动力输出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同时,日本联合舰队派出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突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这一行动在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舰结束了试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舰正式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大和舰的舰型

为了尽可能的缩短装甲带并为主炮射击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了凭借15万轴马力(只相当于当时一艘日本重巡洋舰的最大输出马力)的动力获得27节的航速,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5年开始,经过长期水池试验,前后提出40多个不同的船模,从中最终确定了舰型。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而效能更明显。

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依阿华”级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是“依阿华”级受到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

大和舰舰艉水线以上高6.4米,与舯部舷水线以上高8.6米相比,其舰艉低陷。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舰内机库在后主炮之后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另外在舰艉两舷侧还有安放舰载小艇的隧道状艇库。

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大和舰的舰桥高45米(从龙骨处算起),从远处看去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从外形来看,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武汉有哪些跟近代史有关的历史遗迹?

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湖北共进会旧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等。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简称为(武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等,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北端,又称红楼。原是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

1961年国务院公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起义门

武汉起义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纪念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

2011年,依据古城墙图纸,原样恢复重修了333米城墙,同时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风雨长廊、楚望亭、首义烽火石刻等,扩大为红色旅游景区。

3、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1926年10月10日,湖北省总工会成立,设机关于此,后中华全国总工会由广州迁武汉,也在此办公。

除李立三曾任省总工会委员外,苏兆征、刘少奇、邓中夏、项英、林育南等都曾在此任职。大革命失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迁至上海,湖北省总工会转入地下。1959年在此筹建纪念馆。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湖北共进会旧址

共进会机关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上海街楚善里28号(原宝善里14号)。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孙武等先后回国运作革命,在汉口鸿顺里等地设立机关。

1911年,为策应广州起义,孙武又在此设立机关。同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部署起义,在此设政治筹备处。

同年10月,孙武在此造炸弹失事,机关暴露。原建筑已毁。现建筑是后来重修。砖木结构二层楼,东向,硬山顶,红瓦,面阔4.5米,进深12.8米。

5、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区解放路259号,即现湖北武昌实验小学院内,是原清“两湖书院”地域。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

2013年旧址已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起义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共进会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关于《吴市造船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江南造船厂资产有多少亿
上一篇:江南造船厂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