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图义仓含义?
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二、唐玄宗义仓改革主要措施?
为了国家能长治久安,唐代统治者重视预防水患、灾后的赈恤与重建工作。
水患后,首先待解决的问题是灾民的粮食问题,只要百姓能够维持生计,社会不安的因素自然就会减低。水患既是历代不可避免,因此,及时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就非常重要。唐代的救灾工作,大都由中央政府遣使主持,玄宗开元廿八年(七四O)时认为灾害发生时,中央政府的赈恤措施远水救不了近火,得视灾情的需要,委由地方官吏负责及时赈给,以符合救济时效,然后再上奏朝廷。
在水患预防方面:设置义仓与兴建水利。唐太宗时设置义仓及常平仓以备凶年,玄宗时义仓之粮不足赈恤时,则兼以正仓米充之。此外,唐代平时重视水利之建设,水利建设非常兴盛,至于唐代修筑河防,整治河流等水利建设,皆由刺史或县令等地方官吏负责。而黄河的水患是无可避免的,如何使水患的损害降至最轻,则有赖政府平时的防范措施,与灾后的赈济及善后工作。在面对无可避免的水患,尤其是唐玄宗时,是唐代黄河水患最为频繁时期,约每1.4年中,黄河流域就有一次水患发生。当时水患所造成的灾情,轻则财物损毁;重则生产停顿、物资缺乏谷价暴贵、民饥、人命伤亡,甚至危及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等。
然而唐玄宗时代尽管水患频繁,水患的灾情严重,但水患灾情始终未造成玄宗时代的社会动乱,且不影响其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唐代盛世。最重要因素为玄宗时期的防灾政策,设置仓储积谷防灾、及时救济与灾后重建工作的处理措施。
三、富义仓遗址公园介绍?
富义仓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取名“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
当年杭州所用的米粮皆从运河漕运而来,储于富义仓,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粮仓共有13幢建筑,大门1号楼正对运河河埠头,门口用红色油漆书写“社会主义大寨”几个大字,这个门框是清末时建的,已有百年历史,字是上世纪60年代写的,全都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四、简述唐玄宗的义仓改革?
政治吏治:即位之初,采取措施,保持了政治稳定.曾裁汰冗员,裁减闲散机构,慎选官吏,整顿吏治.又曾亲自复试吏部新任县令,斥退不合格者40余人.农业:重视农业生产.接受姚崇建议,派专使督察州县大力捕蝗,减轻灾害.另外各地屯田,加强农田水利管理.军事:开元十一年, 玄宗废除伏兵番上宿卫制,改用募兵制.开元25年,又全部招募人员戍边.这样的兵制改革,节省了番上、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减轻了人民负担.
五、隋朝设义仓的原因?
隋朝建立伊始,就非常重视仓储粮食。
这主要是原因是当时的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开发,富庶的产出通过漕运源源不断的运到京城。隋文帝先后在卫州,今天的河南汲县设置“黎阳仓”;在洛州,今河南洛阳东设置“河阳仓”;陕州,今陕县设置“常平仓”,华州,陕西华阴设置“广通仓”。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又在洛阳附近先后设置的两个仓。一个是“洛口仓”,一个“回洛仓”。“洛口仓”“置于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穿三百窖”。两个仓库合起来储存粮食高达二千六百四十万石之多。除了这些以外,隋朝政府还在潼关和渭南都有仓库,用来转运粮食。
隋朝政府设置仓库的目的并不是用于赈济灾民,而是用来储粮于官,供特权挥霍的。
开皇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五九四年,当时天下大旱,关中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当时仓库里的粮食都要快溢出来了,隋文帝竟然不允许开仓,赈灾救民,“乃令百姓逐粮”关东。
李世民执政后,提起这件事,还严厉抨击道:“隋文帝不怜悯百姓而珍惜仓库,到了隋朝末年,合计天下储存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五六十年!”到了隋炀帝时期,不仅没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还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的大肆搜刮百姓,逆取若干年的租税,囤积到官方仓库。
所以隋文帝时期,虽然储粮官仓,但不至于到百姓死活,毫不顾忌的地步,他还是设置了义仓,以备凶年,可隋炀帝即位后,则彻底改变前朝做法,反倒“取社仓之物以充官费”
六、合肥义仓巷名称由来?
关于义仓巷的由来,据合肥民俗专家李云胜研究,传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大户人家的粮仓,后来官府在灾年借来为百姓发放救济粮,老百姓为感谢这座粮仓帮他们渡过难关,遂称这条巷子为义仓巷。
《嘉庆合肥县志》上专门有记载仓储的。所谓义仓是当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创立于隋开皇五年。虽是民间储备,却是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合肥这个地方的仓储有自己的特色。康熙十八年时,乡村立社仓,镇店里义仓,捐输积贮,春借秋还。当时的庐州知府薛之佐还为此写过一篇劝捐《义仓小引》。
清光绪年间,合肥的粮油行大多利用店后的房屋储存粮油。当收购量多时,则租赁公房或民房作为周转仓。外地来肥的粮商大多租赁码头简易仓库用以储粮。这一时期,合肥县建有义仓、社仓、常平仓、海宁仓等65间官方粮仓,长年储粮,备以赈荒。
1949年以后,义仓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5年,义仓巷建设的第一个建筑是宿州路幼儿园;1958年,合肥市图书馆坐落在巷口,这在许多老合肥人的记忆里都有留存。
七、唐朝改革义仓的影响?
唐代的义仓对于维护唐朝统治的稳固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依靠于义仓的“赈贷”,唐代的无偿赈给和无息借贷都是“着眼于灾民生产能力的切实恢复”,在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一旦出现灾荒,如果仅仅只是依靠灾民的自救,则最终的结果就只会是民怨沸腾,民变四起。
依靠义仓来进行的“赈贷”无疑就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无偿赈给配合着无息借贷,这种方法无疑可以大大增强小农经济抵御灾害的能力,同时还可加快灾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和重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灾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恢复。
再如同样依靠义仓来进行的农业借贷。由朝廷推出的农业借贷,一方面,因为此借贷是无息的,受灾农民无需支付高额的利息,因此这种借贷的出现显然是可以减轻受灾农民的负担,从而有利于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
另外一方面,由义仓为后盾的农业借贷,它还可抑制富户对于农民的剥削行为,从而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八、义仓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隋代是我国传统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分裂割据的局面,经济活跃,文化发展,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全国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丝绸之路畅通,国际交流频繁,隋朝皇帝曾经以“皇帝可汗”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隋代在制度上多有创新,其中民间义仓的设立系重要创新之一。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隋朝建立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自北魏以来行之有效的均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行“大索貌阅”的户籍制度,采取“轻税之法”,减轻直接生产者的负担;将居民服役年龄由18岁提高至21岁,服役时间由每年30天缩短为20天,后又规定男子年满50岁者可以纳庸代役;户调从一匹(4丈)减为2丈;均田户始受田年龄仍然保留在18岁。为了防止官吏徇私舞弊,隋朝中央政府制订了具有赋役定额、免役标准、户等高低等指标的“输籍定样”,颁行各地,统一执行。由于隋文帝君臣励精图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出现了令史学家称誉的“开皇之治”盛况。
隋朝建立后,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得到了保证,民间互助蔚然成风。另外,隋代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诸如开创科举考试、实行中央政府三省六部制度、建立以运河为核心的全国水运商业网络等。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出现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民间互助自救形式——义仓。因效果明显,义仓很快便得到中央政府认可,并采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隋代义仓作为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创举,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民间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互助自救形式,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将其发现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者,则是朝廷重臣长孙平。
长孙平是河南洛阳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史称其聪明好学,“颇览书记”,其才学早在隋文帝未称帝前就得到赞赏并得到重用。开皇三年(583),长孙平官至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为中央六部长官之一。他在执掌全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认真总结民间已有的互助自救形式,于开皇五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其核心内容包括:每户在秋收后按照贫富量力输纳一定数量的粮食(限定在最富户交纳粮食不会超过一石),作为义仓的贮存来源;这些粮食必须贮存在当社闾巷;义仓的粮食属于应对当地自然灾害的专门物资,不得挪以他用。义仓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所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就指此。
长孙平设置义仓的历史依据,正如他在上文帝的奏疏中所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者也”。长孙平将民间社区仓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们知道,在对待仓储政策上,政府往往只关注官府设置且直接经营的仓廪;对于民间仓储,则没有一定法规所遵循,或者说政府对其采取放任自流态度。
长孙平奏请设立社仓,且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长孙平作为掌管全国财赋的行政长官,具有一定的行政资源。其次,他认真总结了当时在民间已经践行多年且行之有效的互助自救措施,具有将其顺利推广的社会基础。最后,他充分汲取历史上民间自救的经验教训,将当时的民间自救措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可操作性强。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当时仓廪的设计与施工,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对力学知识和防潮、防火知识的认识,其内部结构合理、修筑简便易行,综合技术在仓廪建筑中得到实际运用。这无疑利于民间仓廪的修建与维护。
由民间自发转为政府官办
隋代义仓的本义系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而自愿筹集资源,主要根据家庭贫富状况而定。义仓系民间自发管理,一般由人品高尚、办事公道且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负责。后来,地方政府发现这是民间应对自然灾害而自发救世扶难的有效途径,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当时,义仓内的粮食仍然由当地居民“劝课”而来,继续坚持自愿捐助原则。
开皇五年,隋朝中央政府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虽然系民间自愿捐助的性质,不过这时官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介入,“即委社司,执账检校”。义仓救济范围只限于本社成员,“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由于这是社办的仓,故又称为“社仓”。按隋代规定,一般情况下,“百姓二十五家为一社”。实际上,当时“社”的户数是一个概数,“其旧社及人稀者不限”。总之,长孙平在隋文帝的支持下,采取强有力措施,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其后,隋代义仓多有演变。
开皇十五年,是隋代义仓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节点。这一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与储备粮源方面的变革试点:将这里的义仓由当社民间自行管理改为由州或县管理,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税,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在西北地区试点的基础上,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这样一来,义仓这一民间自发的互助互利的赈灾自救组织移交给地方郡县,管理也属于官方而非民间,义仓便成为国家可以支配的官仓。在这种情况下,仓库贮存的粮食不再由当社居民“劝课”而来,而是改为三等定额的赋税,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尽管义仓赈济当社灾荒的职能没有改变,但原来自救时的灵活、及时、准确、可靠的特点大为逊色。有关官吏往往从中贪污挪用、中饱私囊。即便用于赈灾,所用粮食也不免发霉变质者。“若人有旱歉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这已经远离了“止防水旱”的民间自救初衷。
基本功能并未改变
隋代义仓的设立,在我国传统社会应对自然灾害仓廪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义仓丰富了我国仓廪制度的内容,使得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相得益彰,表明备荒救灾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表明国家对保障直接生产者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知。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充分说明,民间具有取之不竭的创造力。隋代义仓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种民间自助形式制度化,成为国家倡导并受保护的仓廪制度。尤其重要的是,这使我国仓廪制度显得更加成熟,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并行,互相补充。
义仓的设置,是开展生产自救的一项有效应急措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这对于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隋代疆域扩大,东部、南部均到大海,西至且末,北到五原。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隋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学界将“隋唐”合称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代人马端临评价说:“古今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这是比较中肯的,而其中义仓的普及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隋代创立的义仓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唐取代隋朝的当年,即沿袭前制设置义仓,虽然其间多有周折变化,却一直朝着逐渐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这为“贞观之治”增添了新的内容。至迟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经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与太仓、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军仓共同形成布局结构严整的仓廪体系。北宋的义仓制度更加完善,成为因地制宜、种类繁多的地方性备荒赈灾重要仓储。南宋朱熹鉴于义仓设在州县往往发挥不了救荒赈灾的作用,又在乡间设由“乡人士君子”管理的社仓,并在一些地区得到推行。
这种情况在我国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例如,清代规定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实际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别,义仓或社仓成为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救措施。政府完全掌控的大型仓廪则主要集中于大都市附近,其功能是解决军粮、都市贵族和官员需求。义仓或社仓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
创建于隋代的义仓,当时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其在后代的变化更加明显。但是,其应对自然灾害、民间自救互助这一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因此,义仓在稳定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九、义仓是社会救助制度吗?
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义仓是每家出粟麦一石以下,储在粮仓,以备荒年而用的。由于义仓的粮食来源于老百姓,政府统一统筹,在当时的社会,也属于社会救助制度,有进步的意义。
严格的救济,物质应该来源于政府,救济于民间,这才叫真正的社会救助制度
十、烟雨江湖富义仓夜袭攻略?
富义仓夜袭任务攻略
1、前往杭州场景的37,7这里找到NPC钱管事,点击【打听】后再点击【面色憔悴】;
2、子时的时候前往36,6这里会遇到黑衣人;
3、战胜黑衣人后再摇醒钱管事,完成清点物资;
4、拿着钱管事的书信前往姑苏场景的石湖山庄找到林大人;
5、前往衡山场景把包子给难民,从难民嘴里得到提示;
6、前往祝融殿跟黑衣人发生战斗,返回杭州场景把事情告诉林大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