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 造船厂

2022-09-09 19:06 点击:113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连 造船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哪个更厉害?

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是能为中国两个解放军造舰的重要船舶企业,航母、驱逐舰和解放军的许多水面舰艇来自这两个。 那么,这两个造船厂有什么优缺点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两个造船厂近年来的成就。

瓦良格号( Varyag )在大连改造成功。

大连造船厂作为解放军航母的产地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力量。 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是“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厂”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厂”,建于1898年6月。 2005年12月,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人组,是目前国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军需、造船、海洋工程、

116舰

在军用舰艇上,大连造船厂建造了导弹驱逐舰、导弹潜艇、军舰、油水补给船、167舰、116舰、115舰、912舰、814舰、南运953等海军舰艇。 从乌克兰引进的二手航母“瓦良格”的翻修工作也在大连造船厂积累了经验,“辽宁号”的翻修非常成功,海军的训练科学研究得到了保障。

912舰

江南造船厂的实力也很强,曾经继续创造另一个“中国第一”。 例如,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万吨水压机、第一艘国产万吨轮“东风”号……1970年代左右建造并创办了数十艘以上类型的船舶。 另外,江南造船厂成功建设了我国第一代宇宙测量船“远射1”、“远射2”号和第一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洋红10”号等,圆满完成了“718”工程“三型五船”的建设和部分设计任务。

“向阳红10”号科学试验船是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45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全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和国家海洋事业部门建设远洋科学试验船的创新项目。 “向阳红10”科考船建于2014年1月,3月加入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海洋二所负责科学考察和科学试验设备的保障,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负责船舶管理。

江南造船厂也具备大型船舶的建设能力

2008年6月,在江南造船建设厂143周年之际,江南造船胜利完成了搬迁任务,驻扎在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 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位于长江口长兴岛,占地面积约580万平方米,岸线长约380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个大码头、17个舢装码头,计划纲领是民间船舶年造船能力450万吨,目前国内最具规模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的实力在伯仲之间,都具有强大的造船实力,相信我国造船业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繁荣。

大连造船厂的历史沿革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船舶重工,以下同)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经历了俄国筹建统治、日本扩张侵占、苏军解放接管、中苏合资经营等不同时期。

1955年1月1日,中国政府决定将工厂改由我国独立经营,定名为“国营大连造船公司”。1957年6月1日,工厂更名为“大连造船厂”。

1984年7月1日,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阀门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从大连造船厂整体划出,独立经营。

1990年8月18日,按上级要求,大连造船厂新老两区进行了分建,大连造船新厂正式成立。

2000年8月18日,大连造船新厂改制为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4月29日,大连造船厂改制为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12月9日,根据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和中船重工集团的决定,共同构筑了中国造船工业“半壁江山”的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为指导,进行整合重组建立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三大造船厂分别是什么?

中国三大造船厂分别是大连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资产817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之一,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上海江南造船厂详情说明

指长兴岛造船厂,全称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厂,隶属于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简称中船集团,前身是上海江南造船厂,于2008年6月3日正式告别故土乔迁长兴岛。年造船生产能力450万吨,共有3条造船生产线。它是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

大连造船厂的发展历史

清政府耗用139.35万两白银,于1890年建成的旅顺船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军工厂,有大、小船坞各1座,另有石砌泊岸、厂内铁路支线、起重铁架、铁码头、仓库、水电设施等,设9个生产车间,全厂员工近1000人。其大船坞当时号称东亚第1大坞,自来水管道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设施。

1902年末,完成第1期建设工程投入生产的大连船厂,耗资198.7万卢布。工厂占地面积3.1万露坪,建有3000吨级船坞和栈桥码头各1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28栋,以及水电设施。4个生产车间,有长期员工495人。在修造船厂投入生产的同时,其配套工程中央发电所(现大连造船厂总变电站前身)也已投产。中央发电所是当时大连地区唯一的发电所,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时,除主要向船厂供电外,还向官厅、港区和街灯照明供电。

1908年,川崎造船所从“满铁”租借大连船厂后,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扩建和改建。首先改建和新建了一部分水工设施,扩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将3000吨级船坞扩建为5000吨级,新建小型系泊码头和“引扬船坞”(旱坞)各1座,生产车间增加到10个,并逐步配备了造船、造机、机关车和车辆制造所需要的设备。1922年,工厂占地面积3.06万坪,有电动设备500.35马力,汽动设备39马力,工作船4艘。修船能力主要是换装部分机械设备和零件,船体小修和船底涂换,以及制造修理小型陆用和船舶机械设备。在这期间,已能够运用铆接工艺建造小型钢质船。

1923年4月,“满铁”经营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后,旅顺船厂新建了1座3000吨级造船台。为适应扩建大连港的需要,“满铁”在大连船厂修建了1座“沉箱船坞”,1926年竣工,专门用于制作筑港的水泥沉箱。如将内部稍加整理,即可充作6000吨级修船坞使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战时造船计划方策案》,加快大连船舶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曾对大连船厂进行3次扩建。第1次扩建于1938年4月开始,“满铁”将大连船厂的资本金由200万日元增加到450万日元,主要工程项目是将“沉转船坞”扩建为8000吨级修船坞,新建1座4000吨级造船台,将栈桥码头接长150米,使其总长达到326米,系泊能力达到8000排水吨。1939年末,8000吨级船坞和4000吨级船台竣工并投入使用。扩建工程于1941年完成。这次扩建使大连船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7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给大连船厂下达了在1943年以前要建成2艘7500吨运输船的任务。此时大连船厂已签订建造6艘3000吨级货船合同,仅有1座造船台和相应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完成新增加的任务。日本政府企划院决定将大连船厂原有4000吨级造船台充当7500吨(载重6000吨)船台使用,新建1座3000吨级造船台,同时增加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并将资本金增加到1360万日元(包括后来追加的830万元)。第2次扩建工程1942年4月开始,计划1943年末完工。

随着日军大量船舶被损,日本政府修改了《战时计划造船方策案》。“满铁”以年度建造9艘2D型战时标准船为纲领,于1943年8月提出对大连船厂进行第3次扩建方案,主要项目有:造船工场建立5条流水作业线;改建3000吨级船台;新建1座2000吨级船台;造机工场建成年产锅炉14台,主机12台的规模;电气工场和车辆制作所也进行相应的扩建。全部工程定于1945年9月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完成了计划的大部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大连船厂的规模是:占地4.43万坪,全厂设5个部,12个课,5个事务所,12个工场下设50多个职场或系,员工5000余人;有4000吨级以下造船台3座,5000和8000吨级船坞各1座,另有1座“引扬船坞”和栈桥码头;厂房和其它大小建筑物共142栋;机械起重、运输、锻冶等各种机电设备680余台。总资本金为4155万日元。年造船能力2万吨,修船10余万吨,制造车辆近1000辆。年生产总值约为2000万日元。

1945年8月,苏军接管了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此时工厂已停产,工人流散。在同年10月大连船厂恢复生产时,只有2090余人回厂。厂房和设备破损严重,船坞积水,缺少燃料和工具,更困难的是缺少技术人才。在日本统治时期,工厂所有的技术、管理岗位基本由日本人占据,中国人职位最高的只有在解放前夕提升的几个职长和部分生产组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首先恢复了修船生产。1947年沿用日本时期采用的铆接工艺,开始建造100吨驳船。为了解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不足,船厂决定自力更生,于1948年4月创办大连船渠青年技术学校,共举办4期,培养数百名生产技术骨干;后来随着全国形势好转,又选派部分优秀工人和干部外出培训和到苏联学习;到南方招聘技术人员和接收大学毕业生。1952年初,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并归大连船厂。建厂委员会的厂址、设备,特别是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并入,加强了大连船厂的技术力量,为工厂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船厂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苏联专家逐渐增多,外聘和自己培养的人才增加)和生产发展的需要,1948年开始学习和运用苏联新的工艺技术,当年即采用“平行流水分段建造法”和电焊技术造船,以后又逐渐掌握了半自动和自动焊接技术。到50年代中期,已建造各种驳船、小型拖船和小型军用船舶。修船也很快超过了战前水平,承修的船舶吨位越来越大,等级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力已达到高于大修水平的恢复性修理,可以对接断为两截的万吨自由轮,对蒸汽主机和内燃主机可进行各种级别的修理。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十分关心和重视大连造船工业的发展,早在1950年2月由国家重工部审定的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编制的建厂方案,即是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规划。中苏造船公司成立前夕,国家重工业部即拟定了中苏造船公司的5年发展规划,要求扩大厂区生产作业面积,逐渐发展成为造船为主,积极筹建船舶内燃主机的生产厂,并决心在苏方不同意时,我方将单独建设。其他工作也都作了详尽安排。这个发展规划方案于1951年11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意并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根据这个规划,1954年中苏两国达成协议,并具体制定了中苏造船公司5年建设改造计划。

1955年1月,我国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后,要求迅速改变以修船为主的局面,早日建成中国北方造船工业基地。当年12月,国务院以(55)国发亥字137号文批准将大连造船公司扩建为建造远洋船舶船厂的方案,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了解决对船舶、船舶配套产品和非船舶产品的检测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经一机部船舶局批准,大连造船厂在列入重点项目之前,于1955年建立了中央试验室,满足工厂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零部件的质量理化检验,以及重点工程、非生产工艺、改进革新、大型精密设备、产品质量分析、测试鉴定、验收、考核工作。  1957年,国家建委以5708024号文件,最后确定了工厂1955—1960年扩建改造方案。这是我国独营大连造船厂后第1次技术改造方案。其设计纲领是:年造船能力5万吨,修船20万吨,生产铸钢锚链1500—2000吨,初步投资概算为7092万元。1960年末第1次技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经过填海造地扩大了厂区面积,主要建设项目有:255米×27米的万吨级船台2座,75吨高架吊车3台,662米舾装码头、船体联合厂房和机械、电工、轮机、工具等车间厂房,以及氧气站、乙炔站、66千伏变电站等15项重大工程,实际耗资4405万元。经过第1次技术改造大连船舶工业具备了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并开始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实现了以修船为主向以造船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

1962年,建成交工由苏联转让制造的“567”型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标志着大连船舶工业工艺技术的实现重大突破。该船采用“三岛式”建造工艺,创造了58天船台周期的先进纪录。交工前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验证明:船体结构装配准确,外形光顺美观,焊接质量优良,主要尺度精确,主机、轴系安装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中国三大造船厂是什么?

中国三大造船厂是:

一、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独立建制。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军工项目的同时,率先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始终在中国船舶出口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租船市场上挂牌交易的国际著名品牌。

二、沪东造船厂。

位于上海市,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厂。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特别是船厂归还人民手中,解放后先后几次改造扩建,面貌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特别是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生产总量稳步提升。在以”船机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指引下,大力发展钢结构产品的生产。先后承接了南浦、杨浦、徐浦等主桥梁钢结构加工和制造设备。

三、大连造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2005年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整体重组成立了大连船舶集团公司。公司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人。大连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国际水准的现代化船舶总装配企业之一。同时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关于《大连 造船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南通造船业
上一篇:外高桥造船厂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