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上造船人是那两位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发明造船的人叫什么名字?谁知道
折叠新石器的独木舟和筏
竹筏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折叠秦汉时期的造船高峰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折叠汉朝楼船
楼船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折叠三国造船业发达之地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折叠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船体增大、结构合理
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造船数量不断增多
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鄱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
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幺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折叠明朝的造船高峰
明朝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由于元朝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又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远远超过前代。元朝初期仅水师战舰就已有17900艘。元军往往为一个战役就能一举建造几千艘战船。此外还有大量民船分散在全国各地。元朝时,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中国在航海船舶方面居于世界首位,它的性能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为明代建造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迎来了我国造船业的新高潮。
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总之,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明朝造船业的伟大成就,久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只是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现代机动轮船出现以后,我国在造船业上享有的长久优势,才逐渐失去。
我国历史上是哪一历史人物造出了船
中国使用船只的历史非常之悠久,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发明了桨,锚、还有舵。在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在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船只的重要部件如橹、纵帆、龙骨结构、水鸟形船体,还有造船的船坞、人力轮船等都是由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明代中国的造船业更是到达了鼎盛时期。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的航海宝船, 长44丈4尺, 宽18丈,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分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一起才能启航,是一艘可容纳千人以上的中国帆船类型。
船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船是由人类在远古时期的祖先发明的,因为时间太过久远,现代人们难以找到远古遗留下来的船只,所以世界上最早的船是谁发明的,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人类自产生文明以来,就有记录历史的好习惯。通过查询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早的蒸汽轮船是法国的乔弗莱发明的。而早在中国唐朝,一个名叫李皋的人就发明了车轮船。
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发现了将木头进行捆绑就能浮在水上,还能载着人过河,这是船的起源之初。至于最先用捆绑在一起的木头做的“船”过河的人是谁,确实难以查证。
关于古人对船的运用所残留的痕迹,一位考古学家曾在英国的约克郡斯塔卡尔区域中一块泥炭沼泽里,发现了一支来自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种木桨是用来划一种中间被掏空的独木舟的。至于谁是这个木浆的主人,一切还有待考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改革,船也渐渐改变了形态。早在我国古代的唐朝时期,聪明的李皋就发明了车轮船。这种船可以通过人力踩踏车轮转动桨轮,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后来这种船在南宋起义中被将领运用到实际中去。
人类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前进。1769年,法国名为乔弗莱的发明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提供动力的轮船,也就是蒸汽轮船。从这一刻开始,轮船的动力来源渐渐走出“依靠人力”的限制,真正进入工业时代。
关于《历史上造船人是那两位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