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大石船估计是每个来园中的游人必拍照发朋友圈的一个景点,可对于它,鲜有人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小君今天就来给你好好扒一扒。
“大石船是谁建的”其实这座石船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清晏舫,取海清河晏之意。当年,乾隆大大心潮澎湃的将它安置于园中的昆明湖之上,并写了这样的诗句: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诗中,“载舟昔喻存深慎”这句非常明显的道出了乾隆皇帝的意图,它说的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荀子》里,荀子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大,你就像水里的船,而百姓就是这水,百姓可以托着你,当然,如果你对百姓不好,他们也可以把你倾覆。”
乾隆采用这个寓意来建石船,也是想告诉天下百姓,哥的大清江山都是托各位的福才能存在,我一定会对你们好的!
但其实乾隆还有自己的小心机,它将其造成石船,船底用石柱托着,暗示这船永远不会被水倾覆,你百姓再怎么作乱,我大清江山也稳如磐石。
但是。。。仅仅到了光绪时,英法联军就冲进了颐和园将乾隆的小心机烧毁,本来是木制阁楼的船舱被一烧干净,后来慈禧又将其改造成西洋楼式建筑。
“其实,湖面上建石船还有这样的考虑”在园林里的湖面上建造石船是古代的一种传统,除颐和园外,还有很多园林里都有,比如苏州狮子林石舫,北大燕园的石舫(如下图)
它的寓意有三个:
第一,表明这水是活水,可以坐舟游览。
第二,对整个湖面起一种装饰的作用。
第三,表明一种“不系舟”的心境,园林就是用来放松,放一条小舟,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表明园主人躲避尘世间烦扰,寻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意趣。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诗情画意啊,一条石船,竟能建的如此浪漫!
1958年,中国军队用了3年的船形帽为什么会紧急退出部队?
船形帽在我军曾装备过一段时间,那是因为受苏联老大哥的影响。后来因为这种帽子没有帽沿(遮),对阳光和雨雪起还到遮挡作用,影响军事行动;帽子需要向右前下压,左后呈现上抬状态,留短头发的士兵戴上从侧后看上去非常难看,士兵们不愿戴,经常手拿着或揣在兜里;还有很多官兵和群众反映,这种帽子与国民党军队的帽子一样,所以在彭德怀元帅的建议下,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经会议决定取消了我军船形帽的装备。
1955年,全军首次历史性地授予全体在役军人以军衔,军衔、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队制服包括军帽等,都参考了苏军的情况,其中,船形帽是非常典型的西方军帽,为军士和士兵的夏季制式军帽。
船形帽,前顶端和后顶端保持尖顶状,且方便作战,观测目标时不影响视线,戴钢盔时可以当内衬,且不易被勾挂,必要时又能当毛巾擦汗洗尘;由于设计简洁、功能实用,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军队的标准装备。
军帽,是军人佩戴的帽子,显示了军人的威武、严谨和尊严,在中国军队的历史长河中,军帽也经历了一番洗礼,先后换装了各式各样的军帽。
从红军时期佩五角星的八角帽、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佩青天白日的圆顶帽、解放战争时期的佩五角星的解放帽、解放后的五0式大檐帽、55式大檐帽、55式船形帽等。
由于东方人的审美观念,戴帽子都必须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但船形帽却必须歪戴,中国军人不习惯歪戴帽子,不但军人就是老百姓也认为解放军不如戴解放帽好看。
况且,美军蒋军夏季也佩戴船形帽,在特别强调政治挂帅的年代,不仅影响到了战士的心情,遭到我军基层战士的极大反对,为此军队曾经专门组织过思想动员工作,民间的反感和议论纷纷也对取消船形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1958年7月,军委决定把陆空军士兵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军官大檐帽则在节日、外交等场合佩戴肩章时戴用,平时也改为解放帽。
1959年春开始,船形帽,就从解放军的军服体系中退出了,在军中的服役时间尚不足四年。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