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山大佛 阅读答案
1.海空倡导造佛。
2.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3.思想品德
4.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5.C
6.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7、①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②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
二、心好累,该怎么去让心灵不那么去累呢
放松心情起的方法:
心情紧张人人都会有,解铃还得系铃人,自己克服才能有好心情。如果你不是突发事情的而引起的紧张,下面的就能能帮助你缓解心情的紧张。
运动 运动可使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对氧的吸收利用, 从而使人精神振奋。
观花 花草的颜色与气味有调节情绪的作用。青、蓝、绿色明快而幽静 ,可减轻人的紧张与焦虑。烦躁、愤怒时不宜看红色,沮丧、悲伤时应避免紫、黑色。另外,茉莉、柠檬、玫瑰等花香,可沁人心脾,调神益智。
赏乐 音乐可促进大脑产生更多的内啡呔,以镇静安神。当情绪不佳时,可先听两三支与你心情相近的曲子,再逐步调节,达到你希望获得的心情 。例如忧郁不悦时,不妨先听几段较为哀伤低沉的乐曲,然后再听些明快昂扬的旋律,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逗笑 是一种令人笑口大开的欢乐艺术,它有利于调节情绪,消除身心疲劳,家庭中若常有欢声笑语洋溢其间,那你和你的家人一定少有忧愁烦恼。
阅读 阅读能转移人的思想,带你进入另一个天地,冲淡你的烦恼。
游玩 情绪忧伤苦闷时,不妨涉足房外,置身于春光明媚、清山绿水、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观之中,心情自然会好转。
如果你是由于突发事情引起的紧张,就要努力的去让自己说话的速度慢下去,理清自己的思维,一次做好之后,你就会很有信心,有了更大的信心,你就客服了这个不好的习惯。
我以前也是这样的,走向工作的时候,才知道是个多么不好的毛病,所以说话的时候尽量的理清自己的思路,想想怎么说,甚至背下来。有了两次很成功的经验的时候,我都高兴死了,后来就把这个坏习惯客服掉了。主要的还是要让自己思路清晰,克制一下自己。慢慢的就会好起来的。相信自己。
三、哥伦布航海时水手有什么问题
在义大利热那亚,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向往著海上航行。少年时期,他偶然读到一本书,上面讲整个地球是圆形的。於是他就大胆地设想,一直向西航行也许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
24岁时,他移居到西班牙,随后向国王建议探索西行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经过艰苦的游说,最终这个年轻人得到了国王的帮助。一天清晨,他带领著87名水手,驾驶著3艘破旧的帆船,向蔚蓝色的大西洋进发。但是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大盘子,谁也不知道在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一直向西航行,等待著他们的究竟是什麼样的命运。
海上的航行生活并不浪漫,相反,显得十分单调而乏味。水连著天,天接著水,水天一色,横无际涯。在浩瀚的大海中,人类显得那麼单薄、渺小,甚至有些绝望。就这样,他们向西,再向西,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1个月过去了,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有的水手们开始沉不住气,私下里偷偷议论还要航行多少天才能到达陆地。
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尽管如此,苦熬了将近2个月之后,还是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而当时2个月在当时被欧洲人认为是人类航海时间的极限。满面胡茬,衣服也被汗水浸、海水淋而结成板的船员开始公开抱怨,说这次远航是一次愚蠢的航行。
2个月零6天之后,几乎崩溃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策反叛乱。经过激烈的争论,他向船员们提议:再走3天,3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
就在第三天晚上,命运终於出现了转机。他发现海上漂来一根芦苇,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一位水手爬上桅杆,果然,看到了前面有隐隐约约的火光。次日拂晓,他们在海上航行了2个月零9天之后,终於登上了久违的陆地——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年轻的英雄在这一刻诞生了,他就是克里斯多夫•哥伦布。从那一天,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新航路的开辟,不仅给哥伦布本人和西班牙君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美洲大陆是地球上原来就有的,并非哥伦布所创造,他只不过是坐著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这块大陆而已。其实,无论哪个欧洲人坐船一直向西航行,都会有这项发现。但是哥伦布之前,欧洲人在大西洋里向西航行的最长时间是2个月,哥伦布比他们多航行了9天。这个当年才24岁的年轻人用事实告诉后人:
命运之船在未知迷途中航行时,重要的不是彼岸离我们有多远,而是我们有没有到达彼岸的决心、勇气与智慧。
四、“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中的苏文是指谁的文章
是说的苏轼。
当时形成一种风气,大凡吟诗作赋,作文言辞,只要按照苏文体例、文风,在社会上就比较吃得开,往往功名顺畅,自有羊肉可吃;反之就很吃不开,只有“吃菜羹”的份了。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是宋代推崇三苏尤其是苏轼文章的一个典故。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可是有一度,苏轼本人连羊肉也吃不起,只能吃羊骨。
宋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年),苏轼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惠州。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
惠州,唐时叫阳州,南汉时改名循州,宋时才称惠州。州治即今广东省惠阳县,距广州三百里,位于东江之南岸。惠阳城南有座飞鹅岭,所以又称“鹅城”。山明水秀,风景绝佳,可惜当时尚未开发,还是化外偏鄙之地,忽然来了苏轼这样—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不由得整个社会轰动起来。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张锡、牛僧儒、杜元颖,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少府崔元受、中书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一点没有异乡人隔阂的感觉,苏东坡很是高兴,写了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的诗: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东坡贬惠州时毕竟59岁了,处于仕途最低潮的时期。但是他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更令他得意的,是他发明了烤羊脊骨。曾经,他写寄苏辙的万里家书,只写他在惠州制食羊脊骨的美事,好像一个向来寒素的老饕,道其一饮一啄的喜悦。书曰: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徽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从信中可以得知在当时,惠州这地方很穷,商业落后。(在其他信里,他提到过吃不到猪肉。想想,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啊!)可是俸禄已经很微薄,而且整个市场一天只杀一只羊,他买不起羊肉,被贬之人,也不敢跟当地的官员争买羊肉,就和人家屠户商量留点羊脊骨。但他毕竟是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嘛,竟苦中寻乐觅得羊脊骨的滋味。羊骨头间还是有点肉的。苏公烹羊蝎子可谓精心,先煮熟,趁热剔出来(不趁热剔,就含水不易干),剔一天也就弄几两肉,泡点酒,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烤到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吃。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数日吃一次,感觉很补。老弟你吃了三年公款大餐,肉多到咬一口都到不了骨头。当然就吃不到这等好吃的味道了。所以给你写封信,告诉你这个秘方,不是拿你开心,真好吃的,你要不也试下?不过肉都给我啃光了,惠州那些等着吃肉骨头的狗就有些不开心了。
餐饮如此粗劣,苏轼全没有放在心上,还算令人欣慰。不过,“众狗待哺者不悦耳”这句读来,实在令人扼腕。安贫乐道,宠辱不惊,这是名满天下、才高八斗的苏东坡。
快过去一千年了,羊蝎子风行起来。为什么叫羊蝎子?或许是整体的羊脊骨像蝎子吧,无考。如今流行的羊蝎子一水的火锅,断然不是苏公当年炙烤的做法。这种做法还能恢复出来吗?
当年,苏东坡发明了羊蝎子这味美食。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困难中的生存智慧,往往能将凡物不平凡起来,天才和庸人区别在此,美食之精义也在此。
这是食文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