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一篇小短文有谁看过?

244 2024-04-28 14:33

天津三岔口,由北运河(古称潞河)、南运河(古称卫河)汇集注入海河而得名。三岔口是天津城市扩展的原点。

追溯天津历史,可早自商周时代。据《封神演义》记载,此地为商朝重镇,称陈塘关,总兵李靖功成后被姜子牙封为托塔天王,其第三子哪吒外出游玩,在东海入海口处(即今三岔口,又称“三会海口”)的九湾河洗澡,惊动东海龙君,派三太子敖丙出海巡查,在争斗中哪吒打死敖丙,抽取龙筋,回到陈塘关献给父亲李靖,把它作为束甲的“龙筋绦”。于是,《封神演义》中著名的“天王雄镇陈塘关,哪吒闹海三岔口”的绮丽画卷,便在天津沃土上浓墨重彩地铺展开来……

时至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因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成规,为江山计,割舍了自己喜爱的英明睿智的四子朱棣,封皇长孙朱允炆为储君。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陷入窘境:建文帝朱允炆的旁敲侧击、文武大臣的削藩奏议、奸佞之臣的煽风点火……但这一切没有吓倒朱棣,反倒使他顿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朱棣下定了起兵夺取皇位的决心!

公元1399年,朱棣率领燕军南下,向明朝皇都应天(今南京)进发。一路征伐,朱棣来到直沽(今天津)三岔河口西侧,从南运河正码头处渡河,当人马由河北岸渡至南岸后,朱棣令全军在此休整,自己来到三岔河口处,登高埠而四望,只见“一汐潮来集万船”的景象,不禁大悦,口赞道:“好地方,宝地也!”从此,宝地三岔口成为朱棣难以忘怀的记忆。朱棣率燕军将士由三岔口誓师南下,一路袭沧州、拔济南、攻扬州,直至公元1402年夺取南京,坐上龙廷,成为明朝永乐成祖皇帝。公元1404年,永乐帝回忆创业征程,有感宝地三岔口誓师之盛,于是敕建天津卫城,于建成之日御赐“天津”之名,取“天子津渡”之意,又在当初渡河处立“龙飞”、“渡跸”两座牌坊,以纪靖难胜利,昭示千秋功业。

如今三岔口跨河建起“永乐桥”,又在其上建起世界首座跨桥高空观览车——“天津之眼”。建筑师将北运河、南运河、海河形象地做成支撑摩天轮的三根成辐射状钢架,由此,象征三岔口的“天津之眼”摩天轮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而旋转于水天之间。只要您乘坐“天津之眼”,即可俯览屹立三岔口北岸的大悲禅院,其大雄宝殿里供奉着唐僧玄奘的骨殖,由是香客礼拜如仪;进而放眼,隐约可见梁启超故居“饮冰斋”、曹禺故居和曹禺剧场、弘一大师李叔同故居以及袁世凯首府、冯国璋官邸,还有“近代中国看天津”:充满欧陆风情的意式街、“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和红灯照征战遗迹、“天津教案”发起地——望海楼教堂等。逐浪海河,见各式桥梁横跨两岸,呈现“万国桥梁博览会”之臻景……也可深味历史的回音:就在这里,梁启超写出《少年中国说》,鼓舞中国青年变法图强的斗志;就在这里,弘一大师李叔同唱响出离尘世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章,回肠荡气、声犹在耳;就在这里,曹禺写出振聋发瞶的《雷雨》和《日出》……三岔河口底蕴绵长,欢迎诸君前来品鉴!

我每每游赏三岔口美景,不禁陶醉于历代文人墨客对三岔口的描述和赞美。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这是元朝诗人张翥描绘的清晨三岔口画卷。遥想当年,由大都南下的粮船经三岔口之海河扬帆出海,或经三岔口之南运河直达江浙,自江浙北上大都的丝绸画舫经三岔口之北运河直达京师,舟楫往来,帆影桨声,人声鼎沸,在这通河达海的浪花中,成就了天津“北拱京都,南达江淮”的要冲声名。

“帆帆叶叶下津门,乱水纵横海气昏。合处哪从辨原委,分流终自见清混。”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天津知县张志奇讴歌三岔口河海相依的胜景。也正是这首诗,成就了三岔口作为清代“津门八景”之首——“三分中水”的崇高地位!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昏到晓村星有数,水连山外国无穷。柳当驿馆门前翠,花在鱼盐队里红。却叫楼台停鼓吹,迎潮落下半帆风。”这是谱写千古绝唱《桃花扇》的大家孔尚任咏叹三岔口的力作。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过南京秦淮河之景,但在当时明亡清兴之际,也便没有了弦歌珠帘的情致,只留下了香君血点桃花的凄清。然而,当这位孔圣贵胄驾一叶轻舟,恣情吟赏三岔口时,再次翰墨灵动,重现飞扬神采,发出了三岔口“泛地浮天海势东”的浩叹!

提及三岔口之南运河,尚须追远三国时代,汉朝丞相、魏武帝曹操挥鞭平辽,征服乌桓蹋顿单于时,为运送军粮而开凿平虏渠(故道即今南运河)。故事非独载于史册,今人亦作书称颂,《宝地三岔河口》如是记载:“公元206年,曹操凿平虏渠运送军粮,为南运河前身。”可见天津精髓薪火相传。

漫说三岔口钟灵毓秀,精华在于她的神韵。

康熙于春华烂漫时节,经三岔口巡幸江南,并于回銮京师途中驻跸运河名景西沽桃花堤,忆想去回两见此处桃花明艳,于是欣然命笔题写《点绛唇》一词,如今依然镌刻于桃花掩映的诗碑中。“再见桃花,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辰晓。情飘渺,艳阳时嫋,不是垂阳老。”

我喜欢在春和景明时节漫游桃花堤,但见堤上游人如织,桃香满溢。花堤蔼蔼之处,隐见清光绪帝于1895年准建的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旧址。

游罢桃花堤,再趋杨柳青。当年乾隆帝在刘墉宰相陪同下,沿南运河而下巡幸江南,途径津西一村,见杨柳滴翠,既而欣悦口赞:“真乃杨柳青青也!”自此,名镇杨柳青成天津之光,名扬中国。在南运河之畔的乾隆御赐园中,矗立着乾隆帝与刘墉宰相的铜塑,乾隆轻拈须梢,颔首称奇;刘墉丞相陪驾观景,行礼如仪,君臣融洽,如在昨日!目光移向左岸,兀立着掌管天下文章的文昌阁,其碧瓦红墙熠熠生辉!文以载道,文昌阁将在新的时代为杨柳绰约之地书写更多传奇!

文将结,意难已。尺幅难画三岔口胜景,语言难述三岔口传奇!

在此我借立于三岔口近岸的天津鼓楼楹联作结: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顺邀诸君来津赏游,深味三岔口古韵,见证新天津昌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如何预防肺鼠疫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