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最大的河是什么河

121 2024-04-22 16:56

黑龙江最大的河是什么河

黑龙江水系是全国三大通航水系之一,主要通航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四大干流和第二松花江、额尔古纳河、呼兰河等支流及镜泊湖、兴凯湖等,总通航里程7570公里,沟通中国东北地区9市55个县(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江海联运航线可直达日韩等国及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具有发展 水运的良好条件。

1.航道。黑龙江省内通航里程5528公里,航道维护里程4295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1924公里,四级航道l 213公里;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兴凯湖)航道维护里程2385公里。全省航道(航标)建设、管理、维护和测量、勘界等任务主要由黑龙江省航道局及所属佳木斯、黑河分局承担,现有挖泥船、航标船、测量艇等各类航道工程船舶l75艘。

2.港口。全省现有码头泊位166个(不含自然码头泊位),港口经营企业166家,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514万吨、旅客通过能力317万人。其中,哈尔滨、佳木斯两港被交通部列为主要港口,黑河、同江是重要外贸港口。自1986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省内相继对外开放哈尔滨、佳木斯、黑河、同江、抚远、漠河、呼玛、奇克、嘉荫、名山、饶河、孙吴、富锦、绥滨、悦来等15个港口,水运开放口岸数是中国内河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省扩大对俄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3.船舶运输。全省现有各类船舶1466艘,总功率12.6万千瓦、1.99万客位、净载重吨位25.8万载重吨位,年运输能力24亿吨公里。全省现有水运企业697家,其中船舶运输企业531家,修造船企业12家。货运船舶吨位较大,专业运输船舶以1000吨、600吨级驳船为主,驳船平均载重量591吨,远高于全国内河平均水平;船型标准化程度较高,货运船舶以推驳船队为主,分节驳占驳船总量60%左右;客运船舶形成了以水翼艇、气垫船高速客运为主,以普通客船为辅的格局。黑龙江水运担负着对俄贸易,沿江煤、木、粮、油大宗货物及江海联运等任务,在全省经济发展、支援边疆建设、扩大对俄开放、运送国际物资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水运完成的货物周转量13.6亿吨公里,比2006年减少36.2%;水运完成旅客周转量3246万人公里,比2006年增长0.09%。

请问集装箱文化起源于哪里,为何会出现,发展以及前景又是如何的?

集装箱是为便于物品运送而专门设计的,在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中无需中途换装的集合装载装置。集装箱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具有耐久性而能反复使用;设有便于搬运和装卸的装置,很容易从一种运输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运输方式;便于货物装满和卸空,具有一立方米以上的容积。

集装箱是集装装备最主要的形式,它在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广泛应用。集装箱能一次装入若干包装件或散装货物,运输途中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可以有效减少装卸搬运次数。

集装箱外形的构思最早起源于卡车的车斗。很早以前,在运输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卡车运输的货物,需通过渡轮或一段火车运输的过渡。为减少货物装上卸下的工作量,偶尔会有人将整个卡车车厢吊上渡船或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再将整个卡车车厢吊到卡车底盘上。这就给了人们一种“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启示。

(一) 早期的集装箱运输设想与实践

早在19世纪初(1801年),英国的安德森(James Anderson)博士就提出了集装箱运输的设想。1830年,在英国铁路上首先出现了一种装煤的容器,接着出现了在铁路上使用容器来 装运百杂货。1853年美国铁路也采用了“容器装运法”。1845年,英国铁路上开始出现载货车厢,这种车厢酷似现在的集装箱。发展到19世纪的下半世纪,英国兰开夏使用了一种运输棉纱和棉布的带有活动框架的托盘,俗称“兰开夏托盘”(Lancashire Flat)。它可以看作最早使用皱形集装箱。

1880年,美国试制了第一艘内河用集装箱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进行试验,但当时这种新的运输方式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初期,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某些西方国家陆上运输量迅速增长,铁路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时,英国铁路才正式使用简陋的集装箱运输。这种新的运输方式在英国采用以后,很快在欧洲推广。1926年这种方式传到德国,1928年传到法国。

1933年在法巴黎成立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局”(ICB),这是一个民间的集装箱运输组织,它以协调有关集装箱各方的合作关系为目的,并进行“集装箱所有人”登记业务。1931—1939年期间,由于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相对下降。公路与铁路之间为争夺货源,展开了剧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这两种运输方式不能紧密配合和相互协调,致使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个时期集装箱运输发展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一个在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割裂,另一个在于社会生产力还较落后,没有达到开展集装箱运输所需的水平,没有充足面稳定的适箱货源,集装箱运输所需的技术基础与配套的设施落后,集装箱运输有组织管理水平也较差,使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发挥,影响集装箱运输的开展。

(二) 现代集装箱运输的开始

早期集装箱运输实践的时期很长,但发展缓慢,其主要特征是仅限于陆上运输。到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国有人提出集装箱运输应该实行“海陆联运”,才真正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的优势也开始展现。

对于运输业来说也不例外。运输企业要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运输成本,也必须遵循生产合理化的原理,采用大批量运输的生产方式,并促使装卸工具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海上运输业的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趋势,开始于“液体运输”和“散货运输”,并很快取得成果。战后出现了56万吨级的超级油船,30多万吨级的大型散货船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用船。这些大型船舶的出现,有赖于装卸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如石油运输采用了高效率的自动泵,散货运输条用了自卸设备等。石油和散货船舶实现了大型化、装卸工作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后,使散货和液体货海上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大提高。这使得件杂货运输技术落后显得更为突出。这个期间,主要件杂货的运输,装卸工作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人工作业装卸的“瓶颈”多年来没有被突破,这使得船舶大量时间停泊在港内装卸,每年航次天数不超过200天。

由于件杂货本身的特点(如外形不一、体积不一、比重不一等),要提高装卸效率,首先要摆脱沉重与低效的人力装卸状况。而要摆脱依赖人力的装卸,人们首先着眼于“货件”的标准化与扩大“装卸单元”,也就是使得外形、大小不一的件杂货,通过某种组合方式,变成外形、大小不一致的“货件”。于是出现了“成组运输”这一改进。

所谓“成组运输”,就是把单件杂货,利用各种不同的“成组要具”,组成一个个同一尺寸的标准“货件”,并使其在铁路、公路、水路等不同的运输方式间,可以不拆组快速转移。采用这种运输工艺,不仅提高了每个“货件”的重量,而且使每个“货件”定型化、标准化。从而促进了件杂货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成组运输的进一步改进,就是集装箱化。托盘货件被装进集装箱,克服了托盘运输的上述缺点。于是,集装箱化就代替了托盘化。

成组工具的不断改进,提高了成组运输的效率,使成组运输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彻底改变了件杂货运输中的落后面貌,从而引发了世界运输史上的一次变革

将集装箱运输海陆沟通起来的最早实践者是美国人马克林。1956年,由马克林收购的泛大西洋轮船公司(Pan-Atlanfic Steamship Corp.)在一艘未经改装载了58个大型集装箱。从纽约驶往休斯敦,首开“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先河。首次运输便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功,每吨货物的装卸成本从5。83美元降低到0。15美元。首航成功以后,在1957年10月,第一艘经改装的全集装箱船“盖脱威城”(Gateway City)号在马克林的泛大西洋轮船公司投入动营,由此开创了集装箱运输的新纪元。1960年,该公司更名为“海陆联运公司”(Sea-land Service Inc.)。1965年,海陆联运公司制定了大型集装箱船环航世界的计划。从此,海上集装箱运输成了国际贸易中通用的运输方式,许多大的航动公司纷纷仿效海陆联运公司的做法。

现代物流活动基本上离不开集装箱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北斗导航系统具有那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