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壳体造型是因为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理念是:不遮挡周围的任何东西。
国家大剧院地理位置独特,前有故宫博物院,后有人民大会堂,都不能够被遮挡。
壳体结构,没有菱角,并且采用大部分主体结构深入地下,就像一个建筑“趴在那”,而不是“立在那”,能够极致发挥出不遮挡的效果。
如何评价MAD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
哈尔滨大剧院是货真价实的中国设计、中国建造。整个项目设计团队、施工团队、监理团队,所有参与单位都来自中国。现在是哈尔滨地标建筑。
这个建筑非常与众不同,提升了哈尔滨的人文景观。为哈尔滨音乐之城增添无限风光,大剧院托起音乐之城桂冠,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特意在网上查找一下马岩松和他的团队MAD。
马岩松,世界级建筑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中标海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他也是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师。
从远处看,有两座建筑就像是山丘一般从地面上升起,清晰可见。在广阔的视野中,哈尔滨大剧院是新文化岛的焦点。建筑本身的曲线和形态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完全挪不开视线。
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游人和建筑相互融合,即在建筑空间里面也在广场的内部。
拾级而上,蜿蜒盘旋的台阶,引向另外一个高度,俯瞰哈尔滨松花江两岸,两地景观尽收眼底。登高望远,又置身建筑群其中。
内外融合,从地下停车场可以进入室内音乐厅,也可以找到,大剧院音乐厅的正门进入。
作为读者,参观者,无疑被设计者的举世之作而震撼!
总觉得想只大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