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特教老师,之前工作于自闭症康复机构,但是特殊儿童及家庭打交道一直就没断过。其中这个群体里就包含了自闭症。应该算是见了不少吧,虽然总的数量我也不明。经过媒体和这些公益活动的的宣传,可能大家都觉得自闭症里100里有99个都能绘画吧,我觉得真实情况可能应该反过来。可能的意思是:100个里面有一个可能都有点多。
我首先为自己之前简单粗暴的言论道歉,这句话来自于两年前,正好经历过我这边的几场自闭症儿童绘画拍卖活动,了解到一些并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事,于是遇上这个电子书出品的采访,于是说出了这句话。现在看来是有偏颇不严谨的,伤害到一些确实有此能力的人的话,对不起。
但是我的观点不变:
1.反对以绘画为基础的自闭症相关的慈善活动。
2.此次活动的资金流向分配以及“艺术疗愈”的问题。
3.有关于自闭症的慈善活动有更多严谨优秀客观的形式。
这么多人见过自闭症的画,不知道有多少见过自闭症作画?
不晓得这样的自闭症作品你们会不会觉得很美,会不会愿意花钱买:
这是一个我认识的老师模仿儿童的笔触来画的,起初只是觉得好玩随手画的,后来又个慈善机构觉得不错要拿去一用,谁知是拍卖掉了。
首先结论--就是任何与自闭症这个群体有过长期接触的群体,无论是特教老师,特殊儿童的家长,以及服务于机构的志愿者们,都很难相信腾讯公益里的作品是完整的出自自闭症之手,这些画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当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说点正经的:
如果去到一个机构,如果这个机构里有100个自闭症儿童,给他们一人一张纸让他们作画,那么结果大概如下:大约10个人会随机涂鸦一下,40-50人会把纸直接撕掉,约20人会去不停的摸这张纸,还剩下的人很可能会把纸放嘴里。因为绝大多数的自闭症都伴随着各种能力上的迟缓,其中也包括了精细动作,尤其是写画技能。乱涂乱画其实是可以的,但是他们是不会自己换笔的,极有可能就是一只颜色的笔从头涂到尾,那些色彩非常丰富的画作几乎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换笔”“换颜色”“构思线条走向”这些思维几乎都是没有的。
机构有举办过之类的儿童节之类的活动,孩子的作品都惨不忍睹,老师家长帮帮忙去完成,大家一起拍照个很开心。那属于自己内部自娱自乐没关系的。我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主办方,因为我曾经也隶属于机构。
如何获得一副可以用来拍卖的“自闭症儿童画作”?据我所知,以前的活动里渠道有这么几个:1.请一群自闭症儿童涂鸦,挑选出尚可的作品,然后由家长和老师部分润色完成画作。当然得是一个机构里能力最好的那几个(能力差的孩子很可能拿不了笔,甚至不理解笔是什么),画的比较好的那几张拿出来,这个时候画一般都是单色的,要么全红要么全蓝,孩子完成的画基本就是这样的:
中午就被这个问题刷屏了,我下午上课给我一个还不错的学生让他随便画,这就是他初步完成的作品,我虽然给他一整盒的彩笔,但是他始终只用了一只(与我推测一致)而且没有那种画一笔停一下然后构思下一步的过程,所以整个笔画都是有一些相连。
2.由家长或者老师画出轮廓,剩下部分由孩子来填充。因为线条构思走向非常难,但是“涂色”这个技能却非常简单。所以这个画一般是这样,空格部分是孩子来完成,但是整个方框却不是孩子画的。比如这种:
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家庭不停的给孩子去换笔(或者:指一指水草,水草要用绿色,去拿绿色的笔,对了,画吧。这样的全声音提示),才能完成。不然这条鱼和下面的水草就会全部都是红色。
3.由作画技能非常出色的画家或者带边缘人格的作者(性格孤僻等)来完成作画,也就是说给作者贴上一个“自闭症的”标签或者他自称,那么这幅画就是自闭症的作品了。我推测的话,比如这种:
我很难相信这是自闭症的作品。这么丰富的构图(多种颜色的切换)笔触之间停顿的力度有这么多的等级和变化并且恰到好处。而自闭症对于力道的把握感知是非常差的,哪怕是成年人和别人握手都不知道是该轻还是该重。
如果硬要说这些画里那一副是真的自闭症独立所做的话,我认为可能是下图:
因为完整的复制和临摹是可能的,因为只需要理解“一样的长度”“一样的颜色”“一样的方位”。但是依然要全辅助,也就是说督促和提示,这一副画是有可能的。但是背景部分的螺旋形部分可能是与被临摹的原图有差异,画出同样大小弧度的椭圆应该是更为困难的。但是完全无提示,自闭症自己就拿笔安安静静的对着一幅画照着画出来依旧可能性不高。
以下是来自于这个组织的官网:
最后一段:我们在保证不修改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在(雾)加工,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把智障人士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大家。
也就是说:并不保证这些作品百分百的创作者原图,据我推测可能是合作完成,也就是“润笔”,因为道理上其实也说得通,确实是他们创作的。我不是说一定要暗示这个东西是假的,而是我也理解主办方,如果是原图呈现可能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可是这何尝不是一种误导呢。这仅仅只是我的无责任猜想。
-----------------------------------------------------------
看上面那个页面的第一段:后期创意产品的一部分销售额将以版税形式回馈给残障人士,探索一种新的就业可能。
然后下面是腾讯的Q&A截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599269/answer/222323596
我翻译一下:因为这些家庭都不差钱,所以---我们不给了。因为我们认为社会的接纳对他们来说更重要。要拿这些钱来发展艺术疗愈项目,改变他们的情绪,让社会更容易接纳他们。
说好的探索新的就业可能呢?
“他们的家庭需要的是孩子的病症通过艺术疗愈得到好转,通过艺术作品得到尊重?”
可是无论是自闭症还是智力障碍还是脑瘫成熟的康复体系里是没有所谓的“艺术疗愈”。也就是说,没办法去量化这个效果到底是如何,无法取得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一个结果?康复体系根本就没有啊,那么多成熟的体系ABA,地板时光,丹佛模式,结构化,都是已知确定可以帮助到他们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社会化的。为啥要花在这个东西上呢?
大家愿意花钱来支持一下,表达一下爱心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希望大家花钱之前还是要问问这个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1块钱不算多,但是大家掏钱支持的想必大多数是支持的作者的属性(自闭症以及其他障碍)以及作者的作品。觉得他们还不错而不是去支持这个机构以及根本不了解的“艺术疗愈”。
这种事不是国内才有:
李老西:如何评价 4 岁自闭症小女孩 Iris Grace 的画作?
两年前我就对这个事发表了看法,其实是如出一辙的。我搜遍全网都找不到这个孩子作画的过程(油管上最长3分钟的一段车库涂鸦,全程甩墨并且不换笔)。另外就是“自闭症”这个标签是可以随便加的,特别是一个成人,说我自己是自闭症或者说我原来是自闭症,其实是很难证伪的,因为自闭症诊断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行为。
把QQ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里签名是“自闭症”的人都找出来应该可绕地球一圈。
但是自闭症的典型特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也就是说以前非常堪忧的能力并不会因为长大就直接改善掉,很多人说我见到的自闭症都是小孩,不具备这个能力,但是画作者是成年自闭症。如果是轻度智力障碍或者是脑瘫等不影响精细能力的人士的话,绘画技能其实是不受影响的,也就是说画得非常好存在这种可能,杭州的特殊学校里就有。但是典型自闭症的话则是难于登天。
好的那如果你们如果想了解成年典型自闭症的话建议你们可以去看一下电影和纪录片,比如来自于沈可尚的《筑巢人》或者《海洋天堂》。了解一下自闭症的特征,片子里都是百分之百成年如假包换的典型自闭症,如果连剧中人都无法代表自闭症的话,我相信这个画家更不能代表。所以你们可以看完再判断下剧中人能画出什么程度的作品。剧中人的大动作和精细能力可是连独立穿脱套头衫都比较困难的呢。可能与他们相关的活动和媒体却非常少,明明这些人才是主流的大部分。
既然要用自闭症这个招牌来营销,那你起码也要照顾一下绝大多数根本就不能绘画的能力不高的孩子以及家长的感受吧。其实我在康复机构工作的时候继续每个月都要接待热心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离开的时候谈一谈感受,出现最多的词汇就是:这和我想的真的不一样,我以为他们都很安静,没事画个画做个题发个呆什么的。很多的家长被旁人问起你孩子绘画是不是很厉害之类的,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其实完全可以这样:把作者的属性去掉这样做就不会伤害到固定群体的感情了,也很难误导到其他人了。
直接声明“此次公益作品均为自于本机构的特殊群体所做,这个群体包括XXX,XXX,XXX等”。
自闭症真的就没有擅长于绘画的吗?可能有。可能是我接触的孩子都年龄都太小,或者是样本不够大不够广。或许我就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我主要想表达的就是:绘画对于自闭症来说是一个特别特别特别困难的技能。真的没有必要当成一个主要用来宣传的特征。
但是我的观点依旧是:我不喜欢这个活动,更不喜欢这个活动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时讨厌一切容易让人误解自闭症的公益活动。包括这个答案也都是我的主观臆断。要说我没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倾向性,确实也有。就是每次和人介绍我的职业时,总有人和我说自闭症有些绘画能力很高算术很厉害,轻描淡写间仿佛并不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虽然他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自闭症。但是我真的是有点烦躁,每次都要先花一段时间去解释这个东西。真心希望持类似观点的人少一些。真的有空去看看,7岁以下都在康复机构,7岁以上都特殊学校或者社会公益团体。只要是城市基本都有。你们只有见过了,才会对这个群体有一些基础的感知,起码不会去盲信一些事。
我不是一个无私公正不会出错的人,但是我也想努力传达出自己的声音,就像这些公益组织的活动硬币的正面,而我就是反面。我觉得真实而全面的信息更为重要,哪怕他们真的不够美,他们的画也很烂,他们做的蛋糕也很难吃。可他们是真实的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大家听到了这些公益方的声音,也应该听见我的“一面之辞”。
既然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公益组织,难道不应该把帮助这些大孩子放在第一位吗?他们获得经济收益了吗?没有。他们通过“艺术疗愈”拓展社交了吗?不明。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类似公益活动里经济效益最高的就是卖画。不是说有关于自闭症的公益就没法做,从他们的特征出发,为他们量身打造活动和大家互动以及参与社交不是不可能。虽然这些活动可能没有那么赚钱。
我认为好的形式:1摄影展。
如果真的需要一个载体去承载大家对于自闭症的关爱与支持的话,我希望是摄影作品,我真心期待这种活动的出现,作画对于自闭症真的不是一个长项,手指手腕的控制,力度的变化,色彩的丰富搭配与掌握,真的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东西,但是自闭症的视觉习惯于规则是真的异于常人,他们能够捕捉到一些画面瞬间的刺激,甚至是瞬间本身。而自闭症儿童普遍喜欢玩手机,强烈的光影刺激与咔擦带来的快感是他们乐于去做的事,我有不止一个学生喜欢拿手机拍照,特别是一个孩子每次拍照都一定要把摄像头设置成黑白,拍完还会不停的翻看。我有一些时候都能被那抓拍的瞬间而惊讶。摄影作品优于绘画作品的要点在于:
1.能保证活动作品百分百真实。让他人直观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
2.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也不用倾向性展示,不会误导任何人。
3.素材便于获得和挑选。随手拍拍挑一挑。
4.也完全不影响营销的效果。门票或者摄影作品依然可以沿袭这个WABC的众筹模式。配上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依然打动人心。
下面是一张自己学生随手拍的(来自家长朋友圈已获得授权。)
2.舞台剧
由于能力的问题,整个舞台剧的编排需要大量的人员互动,“小演员”们也需要和更多进行社交,也能够认识更多的同龄人,或者同样问题的人,更了解彼此,产生更多的互动,让更多人都能乐在其中。尽管门票的收益并没有那么的高。(以下均来自于真实活动的截图)
1.绝对真实的展示,他们的神态动作和他们的努力。
2.让他们可以认识这个城市里更多的同龄或者同样问题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可以互动的集体。
3.长久的编排可以让他们更为熟悉彼此,更熟悉与他们互动的志愿者们。
4.对于社交能力的提升远远高于让他们坐成一排各画各的。
公益不代表天生就正义,不是我出发点好的就怎么搞都行。
“真善美”真...总得摆在第一位吧,哪怕不那么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