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是车辆结构的主体。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关系到车辆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车体的防腐耐腐能力、表面保护和装饰方法,关系到车辆的外观、寿命和检修制度;车体的重量关系到能耗、加减速度、载客能力乃至列车编组形式(拖动比)。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
由于铁路车辆车体长期处在激烈振动、外部气候条件和乘客量大且不稳定等条件下,其总体结构形式、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取决于车体材料。在设计铁路车辆车体时,对车体构件和内部装饰所用材料的基本要求为:应具有构件所要求的高强度和刚性,重量轻、耐老化、耐污染、耐磨耗和耐光照等特性,适合于环境的改进(隔热、隔音性能提高、较好的采光性),适合于提高舒适度(减振等)。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体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为车辆专用经济型不锈钢和铝合金。下面就从机械性能、重量、工艺等方面,对不锈钢车体和铝合金车体进行分析比较。
不锈钢车体成熟安全
不锈钢的两个主要优点使其适用于客车车体材料:第一,具有优良的耐蚀防锈性,使车体外板省去涂装的工序,并且可以大幅节约维修费用。第二,与普钢相比,无须考虑耐蚀防腐层,因此可以将板厚减薄,有利于车体轻量化,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目前常用的车体不锈钢通常有两种:奥氏体系不锈钢的SUS304和SUS301L。
在日本,从1958年就开始在部分客车的外板上采用SUS304不锈钢以防腐蚀,但未在其他部件上使用,因此轻量化效果不明显。而美国的帕德公司早在1934年就生产出不锈钢车辆,实现了轻量化,并于1962年末实现了车辆完全不锈钢化,使车体重量比当时普通钢制车体减轻了2吨。以1974年石油危机为契机,节能的要求使车辆更加轻量化,最终开发出高强度下焊接性、加工性更好的不锈钢,并改进了焊接方法。到1978年,车体用不锈钢已实现实用化,车辆基本上全部采用了SUS304不锈钢,车重在此减轻了1吨~1.5吨。
其后,由于日本山手线采用了这一新型车辆,使其生产飞跃发展并为社会所认知。现在运行的车辆,是在1990年进一步改善后的设计,实现了轻量化并减少了部件数和焊接点数。由于全不锈钢制车辆的重量比铝制车辆还轻,已经被减速、增速次数多的班车和近郊交通用节能型车辆广泛使用,现在占国营铁路线上的60%。
该车辆所用不锈钢要求具有优良的耐蚀性、高强度、适于冲压弯曲的高加工性和作为结构部件组装所需的优良焊接性,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为奥氏体系不锈钢,如SUS304和SUS301L系钢种。SUS304的含碳量按JIS标准为小于等于0.15%,实际上多在0.08%以下,主要是由于车辆组装时焊接热影响区易产生Cr碳化物的晶界腐蚀裂纹。之后,为了抑制Cr碳化物的析出,又开发出将碳含量降至0.03%以下的SUS301L系奥氏体不锈钢。现在不锈钢车辆已基本应用了此钢种。
新型不锈钢车采用超低碳([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