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工作缺乏热忱,只知道推诿逃避、阳奉阴违,你将很快步入险境。不仅如此,你还可能割断了自己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纽带。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且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热忱的态度是做任何事的必要条件,任何人只要具备了这个条件,都能获得成功,热忱可以让他的事业飞黄腾达。
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
学生学习是为了满足个体兴趣和需要,所以问题的提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就会削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价值。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因为这个空间存在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这个空间不能唾手而得,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着的,需要跳起来才能到手。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谚语等让学生讨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还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等!新课程理念强调,“文本的课堂”必须向“体验的课堂”转轨,上述语言能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和心理感受去理解事物,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在《膳食指南》教学中,我先列举班上某同学一天的饮食记录,让全班同学分析、讨论其合理性。最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吗?想一想怎么设计才合理?做这样类型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如果学习内容离学生太远,那么就要想办法将内容进行处理,以贴近生活。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中,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设计了“腌制黄瓜”的活动。学生通过眼体验黄瓜外型的变化;通过手体验黄瓜质感的变化;通过品尝体验失水而引起口感的变化。在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初步感悟和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一步体验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吸水和失水过程,得出结论,校正和提升认知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深厚浓烈的体验氛围,使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的认知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以极大的热情自主参与到熟悉的学习空间中。
二、问题的设计要能给学生留下广袤的活动空间
记得某个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展示了一堂高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老师是一位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精练,教学时间安排合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天衣无缝。随着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是听课的美国客人没有表情。接待人员请他们谈谈感受时,他们的回答大出人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老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够答出来,这堂课还上它干吗?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肯定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我们该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又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问题,让他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走出课堂。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永胜教授在《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中明确指出:教师并不能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问题的深度、拓展探究的空间、、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主要目的。
在《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实验教学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屏蔽了课本上的实验器材、方案等,只告诉学生该实验的目的,然后由学生讨论,要达到目的需要哪些器材?你准备怎么做?最后要求学生在实验桌上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自行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当然有很多的同学不能完成探究任务,此时我安排小组交流,然后总结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学生都获得了新意义上的提高。随着学生动手的时间与空间增多,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效果能不好吗?
最近到兄弟学校交流时听了一堂《人与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展示课,有一项活动印象很深: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办《细胞学》杂志,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主编、艺术编辑、作家、发行者等不同角色。内容包括: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要在学生中传阅和在网络上发行。应该说,这位老师大胆引入了许多非生物科学的内容,体现了活动及其方式的人文性。事实证明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联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当然最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广袤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