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航运市场供求特点
1. 国际航运作为国际贸易的衍生品,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也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贸易的发展驱动下,逐渐的与贸易相互依存前进。也可以说没有贸易,就没有航运。
2. 航运市场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主导作用,完善的航运市场营运结构对国际贸易市场有重要推动作用。所以航运业成为经济形势的晴雨表,是金融、经济、贸易危机最先受到冲击的地方,也是形势好转时最早复苏的行业之一。
3. 国际航运市场体系通过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国际航运基本市场与相关市场之间以及市场内各专业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服务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运动带动国际航运经济的运行。
2. 航运市场形势
在2021年前四个月,波罗的海交易所的三个主要海运指数表现差异极大。干散货和集装箱的运价在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快速增长,船舶运力紧张,集装箱“一箱难求”,运费一路高歌猛进。相反,油轮运费市场则受制于石油产量和运力需求不足,表现低迷。
对于干散货船东,尤其是那些拥有海岬型船舶的船东来说,2021年的回报优渥。波罗的海干散运价指数 (BDI) 自2010 年以来首次突破 3000 点关口,截至4 月底达到了 3053 点。海岬型船舶的日租金从1 月的16656 美元已经升至4 月 30 日的40608 美元。导致海岬型船舶走势强劲的部分原因是从澳大利亚和巴西到中国的铁矿石需求不断增长。但今年早些时候,较小的船舶的价格优势以及其特种货物(粮食、石灰石和原木等)运输使用量的增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受益于集装箱船货柜的短缺,一些小型干散货船舶承运了部分通常由多式联运运输的货物。小型运钢船的需求也随着美国钢材进口的提升而上涨。与此同时,巴西大豆出口在3 月跃升至 10 个月的新高,加剧港口拥堵和船舶延误情况。
巴拿马型、超灵便型和灵便型船舶迎来了自2010 年以来表现最为强劲的第一季度,但其运费在 4 月略有回落。3月份,巴拿马型船舶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在3 月 22 日,其日租金水平达到 27520美元一天,但是到4 月 13 日则回落至17083美元。这种波幅大大刺激运费衍生品 (FFA) 的交易,仅 3 月份的交易量就接近25 万手,较 2020 年同期增长39%。3月份还出现了首笔灵便型 FFA 交易,该笔交易标的基于最新的38k灵便型船舶,该标的合约同样也是在三月新推出上市。
包括干散货在内的所有海运运输市场,均受到长赐号货轮堵塞苏伊士运河六天所造成的影响。运河两侧一度有超过100 艘干散货货轮等待。
波罗的海干散指数创10 年新高
对于原油油轮来说,2021年的表现惨淡,尽管苏伊士运河的延误导致3 月份运费一度飙升,但整体走势仍继续低迷。在超过400 艘油轮等待通过运河期间,苏伊士型油轮的等价期租日租金一度从滞航前一天的 11234美元飙升至三天后的20417美元。从中东出发的VLCC油轮的日租金收益非常低,在今年的大多数时间都未能突破 WS20 点位。价格低迷的原因主要包括OPEC实施原油减产,再加上亚洲炼油厂进行升级,以及伊朗增加向中国输出原油。
运送汽油和柴油等商品的成品油油轮则表现略好。波罗的海交易所成品油油轮指数今年初报434 点,随着去往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航线活跃度的增加,指数到 3 月底升至677 点。
VLCC货轮价格在2021 年大部分时间处于低位
在集装箱船方面,大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港口的严重拥塞、苏伊士运河的延误以及全球各地的集装箱货柜短缺、回流不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在美国西海岸的港口,也就是亚洲的进口门户,不少船舶需等待泊位超过一周,因此形成港口拥塞。由于缺乏设备和码头工人,货物从去年10 月就已开始积压。虽然拥塞情况在4月底稍缓,但与往年同期相比仍然很高。
3月长赐号引发的问题以及为各方为疏通苏伊士运河所付出的努力备受全球瞩目。尽管只有 22% 的集装箱船会途径苏伊士运河,但由于到达延误、集装箱错置以及随后在各个港口出现的船舶堵塞带来的连锁反应,余下的78% 船舶仍因此受到影响。
从运价的角度看,我们观察到主要贸易航线的运价已在上升。根据波罗的海货运指数(FBX1)的统计,中国至北美西海岸的一个40 尺集装箱价格已从年初的 3886美元上升至4 月 7 日的 5375美元。从中国/东亚运到北欧的集装箱价格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从年初的5662美元已升至4月末的7765美元。
3. 航运市场供求特点有哪些
航运市场又称海运市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航运市场是指为海上运输提供船舶的船舶所有人与需要船舶运输的货方或需要船舶从事营运的承租人进行船舶运输交易的市场,也即船舶与货物供求交易市场。
广义的航运市场不仅包括上述市场,而且还包括与上述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不能单独存在的船员劳务市场、航运信息市场、航运金融市场、船舶买卖市场、造船市场、拆船市场、修船市场等。
4. 航运经济与市场
港口航运是顺周期行业。世界经济繁荣衰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航运指数,这个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正相关。
5. 航运需求的特性是什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巳逐渐成为海运需求第一大国。在全球经贸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海运需求快速增长,沿海运输需求和港口外贸吞吐量均稳居世第-位,世界海运需求增量三分之二是源于“中国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抓住“中国因素”互通有无、互利共赢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的海运量为何如此之大。
6. 航运市场供求特点分析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主要原因还是由供需快速变化导致的供需失衡,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一系列供应链堵点导致的。
从需求侧看,2020年至今,货量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去年上半年疫情在海外蔓延的时候,当时海外零售商态度非常悲观,预计需求将会严重下滑,因此大幅减少进口,避免风险。但是经过各国持续不断地出台财政刺激政策,货主争相补库存、抢运防疫物资等,海外消费需求旺盛程度超出了预期,去年上半年的运输需求被挤至了下半年以及今年,产生了叠加效应。根据集装箱贸易统计局(CTS)的数据,2020年全球约500万标准箱的货量从上半年转移到了下半年出运。
中国高效的疫情管控使国内企业获得了产能恢复的先发优势,在外国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消费者采购增加时,中国地区产能恢复的先发优势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实现新订单的增长。中国快速、成功的应对疫情也让采购商愿意相信,中国工厂更能够保障供应链安全,因此更倾向于从中国采购。
7. 航运市场的特点
前景非常好。
航运产业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目前我国航运企业在信息化普及和智能化应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科技等先进技术的日趋成熟,其与传统航运在安全监管、运行服务、船舶管理、港口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运用存在广阔的想象空间。智能航运将深刻地影响着航运的组织和模式,最终将显著提高船舶运行的安全管理、营运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助力实现安全、绿色、高效航运。
8. 航运市场分析
1、近年我国船舶减少,但集装箱箱位总体不断增加
从近年我国远洋船舶供给端分析,2016-2020年,中国远洋运输船舶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远洋运输船舶数量为1499艘,相比2019年下降9.9%。相较于2016年,2020年远洋运输船舶的数量减少了约900艘,降幅为39.8%。
从近年我国沿海船舶供给端分析,2017-2020年,我国沿海运输船舶数量保持持续在10300-10380艘之间浮动;2020年,中国沿海运输船舶达到了10352艘,相比上年同比下降0.1%。
虽然近年远洋运输船舶总体数量减少,但是自2018年开始我国远洋运输船舶集装箱箱位持续攀升。2020年,中国远洋运输船舶集装箱箱位达到了180.8万TEU,相比上年同比上升48.9%。
2016-2019年,中国沿海运输集装箱箱位呈上升趋势,发展较为迅速;2020年中国沿海运输集装箱箱位位60.91万TEU,同比下降了3.7%。中国沿海运输集装箱箱位近四年复合增速为10.1%。
2、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缓慢上升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缓慢上升。2016-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逐年上升,2020年为26430万TEU,同比增长1.2%。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3429万TEU,增长1.5%;内河港口完成3001万TEU,减少0.5%。
2020年,上海港、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和青岛港为中国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五的港口,该五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上海港全年吞吐量为4350万TEU,同比增长0.4%,排名全国第一。舟山港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2872万TEU和2655万TEU,同比增长4.3%和3%,位列第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