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球鼻艏
船头下面突出的这个部位英文名叫bulb busbo,中文名叫做球鼻艏。
球鼻艏有水滴型状、角形与圆桶形等多种形状,可以起到克服船阻力,抵消水的压力,为船提速的作用。传说在很久以前,一艘船因意外发生撞击,导致船首凸起了一块,在大家都以为船只会因受损慢慢沉没时,船只却提前到达了目的地,于是船首凸起的部位就被有些人重视起来了。
船舶在航行时会受到新波阻力、摩擦阻力、空气阻力、附体阻力、碾压阻力等各种阻力的影响,其中新波阻力占比最高。新波阻力就是船舶在航行时,船头和船尾都会各自产生波浪,每组波浪都有横波和纵波,横波大致垂直于航向,散波同航向协交。波浪的大小由船舶决定,而这会消耗船舶的功率,对船舶的航行产生一定阻力,于是为了减少新波 阻力,让船舶提速,就在船首下方设计了一个球鼻艏。
2. 船舶球鼻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报道说。
如果用斜角式船舷,要靠一股船尾正向力来稳定船身。DDG1000这例子中,当波浪从后面来而船停住时,会失去横向稳定力因为船尾被波浪悬在空中-并导致翻覆。 出于隐身的考虑,DDG1000又称DDX给人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外形。该舰采用了穿浪单体内倾船型。严格地讲,单纯的船型并不代表先进技术,但如果它与现代的隐身技术结合在一起,则增加了重要性。如此船型技术使得雷达反射面积很小,号称只相当于一艘渔船,以保证它不易被敌方传感器探测到隐身性能可谓出类拔萃。 因此这种船型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船体外飘式构型,DDG1000隐身设计考虑的威胁主要是敌方水面舰艇雷达和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末制导雷达.不再采取内倾和外倾交替的设计,而是采取干舷和上层建筑内倾设计,以将敌方水面舰艇或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照射雷达波反射到空中,偏离原来的发射源。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海军具有足够的空中优势。由于采用穿浪单体内倾船型,DDG1000甲板面积有所减少,因此其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不再在纵中线两侧布置,转而在船体周边布置,这样既适应了内倾构型对容积的限制,又增强了舰艇的纵向强度,所形成双层壳体结构还改善了抗毁性能。配合艏柱内倾,DDG1000驱逐舰还采用了构型新颖的扁长球鼻艏,更有利于降低兴波阻力。通过试验,美国海军认为DDG1000采用这种船型可“大幅”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3. 船舶球鼻艏图片
船前面的突出叫球鼻艏。
4. 船舶球鼻艏样箱怎么做的
那个东西叫做“球鼻艏”,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船舶航行时的兴波阻力,可以节省燃料,提高航速。
船舶航行时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船身与水的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二是船首劈波斩浪时的碰波和兴波阻力。船体的流线型设计是为了减少水的粘性所形成的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安装球鼻艏则是为了减少航行中的兴波阻力和破波阻力。
没有球鼻艏时,船首会激起很大的水波,产生较大阻力,而球鼻艏向前伸出一段,可以先激起一个水波,然后船首激起的水波在相位上只好相差180度,可以与之想抵消。从而较大幅度的减小兴波阻力。据说,兴波阻力可以降低8%左右
5. 船舶球鼻艏的作用
那个东西叫做“球鼻艏”,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船舶航行时的兴波阻力,可以节省燃料,提高航速。
船舶航行时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船身与水的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二是船首劈波斩浪时的碰波和兴波阻力。船体的流线型设计是为了减少水的粘性所形成的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安装球鼻艏则是为了减少航行中的兴波阻力和破波阻力。
没有球鼻艏时,船首会激起很大的水波,产生较大阻力,而球鼻艏向前伸出一段,可以先激起一个水波,然后船首激起的水波在相位上只好相差180度,可以与之想抵消。从而较大幅度的减小兴波阻力。据说,兴波阻力可以降低8%左右
转的~~嘿嘿
6. 船舶球鼻艏和侧推器标志国标
“艏”的含义相当于“舰船的首部”,其叙述相当简洁的。同船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船艏
用法
舰船领域可以通用
内容
舰船知识
词义
同船首。
有关探讨
船艏
《舰船知识》上多处用到“船首”,那么到底应该写成“船首”还是“船艏”呢? “艏”,船的前部。那么就肯定不能写成“船艏”了
目前在舰船领域可以通用,但会慢慢淘汰艏艉舯。理由:
第一点 87年国家颁布的权威军用标准《潜艇术语》和93年《舰船标准术语词典》里的术语用“艏、艉”,但也出现用“首、尾”来解释术语的。如:术语“艉组主压载水舱”的定义是“舯组主压载水舱向尾组主压载水舱的统称”。
第二点 91年海军出版的《舰船装备维修名词术语》中,全部取消了“艏、艉、舯”三个字。如用“鼻球首”、“首柱”、“首端部结构”、“中部结构”等等……。
第三点93年海军出版的《海军大辞典》和98年的《中国海军百科全书》里全部取消了艏艉舯的写法。
第四点 新版《现代汉语辞典》里取消了“舯”字。
7. 船舶球鼻艏部位钢板弯曲程度大,一般采用何种变形方法?
丹麦在形成统一王国之前,曾经经历过几百年的维京时代。北欧海盗海盗时代又被称维京时代,是8世纪末~ 11世纪期间,斯堪的纳维亚海盗对欧洲各国进行海上贸易与抢劫商船活动的时期。一般认为始于793年丹麦海盗袭击英格兰东北部沿海的林第斯法恩,止于1066年挪威海盗首领哈拉尔德远征英格兰失败。在那个时代,丹麦海盗所向披靡。他们注重改良船体,发明了船体狭长、艏艉弯曲的新型船。为了守护财富、方便出海,他们还建立了西兰岛的特雷勒堡、日德兰岛的阿哥斯堡等海盗要塞。
丹麦统一后,国王“青齿王”哈拉尔德在西兰岛建立统治,并率领海盗船征服挪威。而后,许多丹麦国王为了更好向外扩张,在海岛上建立统治。瓦尔德马二世东征能夺得爱沙尼亚,瓦尔德马四世能占领维斯比城等,都有赖于丹麦统治者对海岛的建设。
8. 船舶球鼻艏的内部结构
那个东西叫做“球鼻艏”,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船舶航行时的兴波阻力,可以节省燃料,提高航速。 船舶航行时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船身与水的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二是船首劈波斩浪时的碰波和兴波阻力。
船体的流线型设计是为了减少水的粘性所形成的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安装球鼻艏则是为了减少航行
9. 船舶球鼻艏谁发明的
1、船舶阻力包括:粘性阻力、兴波阻力、形状阻力。而船体首尾端形状属于形状阻力。
2、在减少阻力方面的主要措施有:(1)优化船舶的主要尺度和线型。
①球鼻艏船型,其鼻可上下移动,或自由摆动,或按吃水与航速变化改变球体形状;减少阻力。
②艉端球船型;③球艉及双艉鳍船型;⑥不对称艉部线型;⑦浅吃水肥大船型;⑧双艉船和平头涡艉。
(2)采用船艉附体(如加鳍、导流管等)。
采用船艉附体,不仅能改善艉部流场,从而降低粘压阻力,而且可使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提高。
(3)减少船体的粗糙度。
船舶使用一段时间后,船壳由于被腐蚀等,其粗糙度就会增加。同时,海生物对船壳的污底与附着也日益严重。防止污底的对策有:①采用先进的防污涂料系统,用以防止海生物的附长,如采用自抛光船壳漆;②电解海水防污,通过电解装置将海水分解出氯气,杀灭海生物;③定期进坞清底;④水下清洗(刮船底)
;⑤水面刮刷和补涂技术。防止粗糙化的对策有:①正确选择合理的涂料系统;②提高油漆施工的质量;③对船壳水下部分实行阴极保护等;④对船壳板进行打砂。
10. 船舶球鼻艏标志
一、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舰体最长、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达到33节)、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由于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冶金技术,成功地将身管结构从MK2型的7层减少到2层,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吨,减至108吨。MK7型主炮内身管长度20.2米,有96条膛线,每25倍口径距离旋转一圈。副炮采用10座MK12型38倍口径127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
二、“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就吨位来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火炮上而言,“大和”号在战列舰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她装备的九门460毫米口径主炮——是迄今为止战列舰所装备过的最大口径的舰炮。
除此之外,“大和”号还装备了从155毫米到127毫米的几十门副炮与防空炮,此外25毫米到13毫米的机关枪多达数百门,密密麻麻地布置在舰体各处。因此,单纯论舰炮火力而言,“大和”号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强大的超级战舰。
就装甲防护而言,“大和”号也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其要害处装甲厚达410毫米,炮塔的厚度更是达到了650毫米,能够在20公里左右抵御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主流舰炮的火力。
三、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成为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舰。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
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
四、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可担任舰队(特混编队)级旗舰,虽然由于排水量受条约限制及试用了一些未经全面测试的革新性新技术,而并不是十分成功,但仍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做为航空母舰编队护航和对岸火力支援使用,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为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五、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主炮为3座三联装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舰桥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可发射重型穿甲弹。副炮为10座双联装38倍口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高炮最初采用28毫米和12.7毫米机枪,但在建成后随即换成盟军制式的20毫米及40毫米机关炮。
作为美国快速战列舰的开端,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美国海军的实践结晶,是末代战列舰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战列舰之一,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一级战列舰是绝对有实力被称为一流的末代战列舰。
该级战列舰2艘舰,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作战,并取得不俗战绩,展示了强大的火力打击性能,是美国海军的优秀战列舰之一。
六、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建造的该国海军史上最大、最后一级战列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前甲板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布置9门152毫米高平两用火炮,舰体两舷有12门100毫米高射炮,拥有密集的攻击火力。该级舰由6台增压锅炉蒸汽机驱动,总功率为15.7万匹马力,战舰航速达到32节。
黎塞留级战列舰作为法国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其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有较强的对空防护能力。
黎塞留号战列舰的航迹遍布世界三大洋,是法国海军参战范围最广、航程最远的战列舰,也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代表了法国战列舰建造的最高水平。
七、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英国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该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适应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总体而言,“乔治五世”但体现了临战时期的务实原则:争取时间、力求实用。尽管饱受主炮研发进度拖沓的折磨,但该级战列舰仍然是第一批服役的条约型战列舰。纵观将近5年的服役历程,“乔治五世”级几乎参加了皇家海军1940年末以来的历次重大行动,尽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战沉的代价,但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八、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建造的一型战列舰。该级舰又称为利托里奥级战列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45000吨,采用适航性较好的长艏楼、球鼻艏、巡洋舰艉构型,装备三座三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单管高炮。装甲为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独立,在设计上前卫且符合意大利海军特点和需求,是充分体现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作战意图的主力舰。
九、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该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并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纳尔逊级舰安装3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和12门6英寸副炮,装备两台总功率45000马力的蒸汽轮机,但因舰体过重而航速只有23节。
纳尔逊级战列舰一反过去英国战列舰不太重视防护性能的弱点,第一次将舰船防护放在了设计要求的首位,甚至为了防护(火力已经由条约限定)不惜极大地牺牲航速。纳尔逊级是条约型战列舰的开山之作,也是现代化战列舰的先驱,代表了战列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性能不佳,但是纳尔逊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它在世界战列舰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
十、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39000吨,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18门140毫米副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军舰航速高达26.5节,是当时战列舰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战效能高的战列舰。

